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理论成果 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理论成果 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理论成果 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理论成果 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理论成果 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专题13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理论成果 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这表明()A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B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C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D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A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强调国家是国民的国家,政治是国民的政治,权利是国民的权利,这说明孙中山强调国民在国家的主体地位,要建立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是在强调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但是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其他内容,也没有涉及三民主义和世界思潮的比较,不能得出三民主义顺应了世界潮流,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内容,不是革命派对其的全新解释,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推翻清王朝,没有涉及到民族革命,故D项错误。2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D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敌人的联合破坏,故A项错误;孙中山认为欧美革命是成功的,成功之后的建设当中出现了问题,而不是革命误入歧途,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是中国共产党影响了孙中山对中国共产党平等自由的解释,而且当时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主要是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故C项错误;孙中山之所以认为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平等自由思想,是把现实当中政治团体的组织松散、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于自由平等思想了,故D项正确。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 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C根据“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 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知,孙中山主张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故C项正确。4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反帝和民族平等,与中庸无关,故A项错误;“创立民国,实现共和”主张政治上推翻帝制,实行民主,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不能体现中庸之道,故B项错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意味着国民党主动寻求与俄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支持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诉求,与“中庸之道”无关,故C项错误;“平均地权”有反封建的动机可是却没有彻底反封建,在改善农民待遇和限制地主之间寻求平衡,“节制资本”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之间寻求平衡,故D项正确。5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A已成为社会主义者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C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材料中“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应从民生主义的角度理解,而非社会主义者,故A项错误;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与“彻底认清”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后者与材料中“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不等于完全了解,故D项错误。6(2017上饶市一模) “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孙中山此话表明,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A外国势力的干涉B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军阀之间的混战D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存在A材料“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说明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的干涉,故A项正确;题干中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可知,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而不是军阀混战,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7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心思想是()A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B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C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D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D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材料中“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相符,故D项正确。8(2017荆门调研)1937年9月,毛泽东撰写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指出自由主义来源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并强调在“革命队伍中不应保留它的地位”。这实际上反映出()A中共强烈反对自由民主B民族危机促进国共合作C现实挤压自由主义空间D自由主义不符中国需要C联系历史背景可知,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剧,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加强,而民族主义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主义的空间,导致了自由主义的逐渐退潮而民族主义的逐步高涨,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9(2017武汉调研)毛泽东说:“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上述言论出自()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A材料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盟友,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反映出当时存在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由此判断此文发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10(2017保定一模)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么,他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C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A毛泽东的话强调的是对于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要结合本国国情,是正确的思想,故A项正确;“左”倾是一种错误的忽视国情的思潮,故B项错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非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质疑,只是建设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毛泽东的这段话并不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说的,故D项错误。11(2017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A“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B“摸着石头过河”C“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D“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B材料体现了邓小平对改革的态度,没有谈及市场经济的问题,故A项错误;“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说明邓小平主张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左”和右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对待改革的态度,没有涉及改革的实质,故D项错误。12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其主要表现分别是()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D“延安13年”是指1937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30年”是指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对应的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材料二这个贫农大众,舍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1945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1)根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3分)(2)在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何?(11分)(3)根据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意义。(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可知,主张分清敌友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这个贫农大众,舍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可知,毛泽东认为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第二小问结合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史实可知,“实践”是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第三小问运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和影响的史实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根据“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可知,毛泽东思想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第二小问结合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不同影响分别说明。【答案】(1)分清敌友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问题。(2)观点: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实践: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成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意义: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团结;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崩坍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成长的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取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材料二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断失败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的过程。材料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占主流地位、逐渐陷入发展困境的时期。上述观点能否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请结合史实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总结材料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和现代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的史实,判断材料观点是否可直接作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