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4 岳麓版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4 岳麓版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4 岳麓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习重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学习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知识梳理】一、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国际:1、政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2、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国内:1、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2、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的概念: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2)经济特区的优越发展条件:A、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B、地处沿海,交通便利;C、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利于吸引侨资D、依托广阔经济腹地,资源丰富(3)经济特区建立过程: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将其设为_海南_经济特区。(4)经济特区的意义: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扥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环渤海经济圈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区。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内地开发。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特点: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2)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4、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_全方位_、多层次_、_宽领域_。三、浦东的开放和开发(1)目的: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2)时间:1990(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3)条件:地理、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4)意义(作用):成为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四、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和意义(1)对外开放使中国改变了长期封闭、半封闭状态。引进了大量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使中国向开放型经济转变,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大大加速了社会进步对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够紧,找问题的多,批评教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