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4 鉴赏诗词的形象(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备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4 鉴赏诗词的形象(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备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4 鉴赏诗词的形象(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备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4 鉴赏诗词的形象(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备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4 鉴赏诗词的形象(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专题14 鉴赏诗词的形象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 。2鱼我所欲也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3鱼我所欲也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鱼我所欲也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5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6鱼我所欲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7鱼我所欲也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答案】1舍生取义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5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易错成语勤温习71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雨后春笋,褒义。) 72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有口皆碑,比喻高尚行为人人称赞。机关作风的变化用“有口皆碑”,属大词小用。) 73一个烟头引起了一场大火,这座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大楼被烧毁当然不可以赞美。) 74我班班长李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乐于助人,她做的好事真是擢发难数。(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与“罄竹难书”近义。) 75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地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贬义。) 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义与利经典素材: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少好学,博览群经,人称“关西孔子”。历任荆 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杨震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时,县令王密,本由震举荐茂才,乘夜进谒拜访,献上黄金十斤。杨震拒收,并说道:“故人知君,难道君不知故人么?” 王密道:“夜深人静,何人知晓?公但收无妨。” 杨震摇首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共有四知,何谓无人知晓?”举金掷还,王密怀惭而退。楚国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救。晋派兵救援,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不解,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阵势。时新素材:2003年2月初,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叶欣的工作十分繁忙,身体极度疲倦,受非典感染的危险性很大。她告诉家人: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我们的许多医护人员前仆后继,作为医护人员,怎能在危险面前和患者最需要自己的时候畏缩呢? 2003年3月4日下午,她病倒了。在战斗中,她迎危而上,恪尽职守,忠实履行了南丁格尔誓言。叶欣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人生价值却是升华了,她虽死犹生。时势造就英雄,非典磨砺巾帼。48岁的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李爱民,在突如其来的非典面前,挺身而出,支撑起急诊科的半边天。在救护病人时,她不幸被病毒感染,住院隔离期间在病床上递交了痊愈后重返前线的请战书清词丽句背一点1藤在缠绕着,像在编织一个个美丽的童话,献给哺育自己的大山。 藤在伸延着,像在书写着一章章不老的希望,献给游览观光的路人2老屋袅袅的炊烟是故乡永不褪色的旗帜。 劳耕不辍的母亲就是村头那口古老的井。 今夜,风轻云淡,温馨如旧。 今夜,只有一轮熠熠生辉的明月,抚摸宁静的家园。 今夜,只有母亲缝补的身影,延伸着我的梦。3一杯浑浊的米酒,诠释当年的笑柄和遗落的故事,彩电、风扇替代了从前的竹板,凉席,蒲扇,电话也缩短了亲情的距离,却疏远了故园那份一辈子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倾诉4无眠的都市里,灯红酒绿、轻歌曼舞,到处是戴着面具的陷阱。繁华似锦的两岸,矗立着名和利,魔鬼似的奸笑不已。 我的心灵已被浸蚀、污染!已听不到真诚的回答,已看不到最初的面孔,已感受不到原始的情愫。 太阳的光芒艰难穿透云层,尘土飞扬,洒落我的心房。5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吸引人的东西,荣誉,金钱,地位,权力,享受,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面前,面对诱惑,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种考验。 技能再提高一、诗歌的意象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的使用,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特定的含义。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这就是流沙河所说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另外,特定的意象,还往往象征特定的形象,诗人也往往用这样一些特定意象表达情感的同时,塑造特定的形象。意象表达特定情感,塑造特定形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能找到实例,如提到“蜡烛”,就让人想到“奉献”这样一种情感,往往是塑造“教师”一类的形象;提到“盾牌”就让人想到“保护弱者”这样一种情感,往往是塑造“警察”一类的形象,一提到“玫瑰”,就想到“爱情”这样一种情感,往往塑造的是恋人的形象(其实在古典诗歌中,中国人是不用玫瑰表示爱情的,而是用“莲花”来表示,因为“莲者,恋也”);等等。上面所说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等等,还有很多。对于意象,我们需要积累,供备考之用。同诗歌名家一样,大家也需要对这样意象进行理解意义上的识记,即通过理解这个意象是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表达这种情感来进行识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读懂诗歌,也可以再遇到考试意象的题目时,直接套用“表达的术语”。判断意象的象征意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意呢?有三种方法。A套用法。就是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意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我们在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供大家考试中若遇到可直接用。当其中一个意象,自己没有积累到,或即使积累到了,但考试时忘记了。这时,就可用联想法和谐音法。B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意;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意;等等。C谐音法。当用联想法,仍不能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意时,这时就可用谐音法。就像今人把“8”与“发”联系在一起一样,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二、意境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标准就是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这样论境界: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由此来看,对于境界,也就是意境的把握是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重中之重。1雄壮阳刚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雄奇阔大的意境 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旷达开朗的意境 典型代表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苍凉悲壮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深邃沉郁的意境 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2内敛阴柔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浓艳瑰丽的意境 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淡泊静谧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号称“诗佛”的王维晚年的田园山水诗便是杰出的代表,例如他这首著名的山居秋暝: 清新素雅的意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可以说是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凄冷寒凉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 其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三、形象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以下几种: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诗歌写了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基础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浣溪沙朱敦儒(宋)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箨:竹笋的壳皮。(1) 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答案】(1)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2分)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2分)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 ,由此可见。(1分)(2)(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诗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2)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每点3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等。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考点之中。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形象的意义。本题可抓住环境烘托“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诗人的动作行为“日长独自倚阑干”来分析。(2)试题分析:题目要求为鉴赏本词情与景的关系。词中“雨湿清明”是悲凉景象,“香火残”“独自倚阑干”透露了词人的悲情;注释中“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更明确了此词的情感为悲情。“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这是写江南美景,所以此词情与景的关系明显是以乐景衬悲情,使悲情更悲。【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这首诗(词)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词中上阕写的是清明时节冷雨纷纷的悲景,抒发的是寂寞愁苦的悲情,可答借景抒情;而下阕所写是美好的江南春景,抒发的却是诗人国破家亡之悲,可答乐景衬哀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生查子 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释】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答案】(1)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2)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手法1分,分析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做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从侧面去烘托。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必须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象。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抒情方式的题目,题干中已经有明确的提示,在这首词中“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让我们结合词意具体分析,首先要交代全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途欢。清楚这些,再知人论世,关注词人写作背景,进而很容易弄清楚本词的抒情方式。【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1)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2)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3)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4)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三、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宋】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作者曾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1)“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分)【答案】(1)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1分)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要有对诗句的具体解析2分)。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 或 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1分),为词人重游南楼(注意点题)奠定富有悲剧色彩(或伤感或悲凉或凄怆都可)的感情基调(1分)。(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给2分)(下面要具体说明虚实各是什么,或者什么和什么对比)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2分),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2分)。【解析】(1)【试题分析】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描绘诗歌画面的方法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赏析】翻译:芦叶纷扬落满沙洲,浅水带着寒沙汩汩东流。二十年后再次登上南楼,小舟在柳树下还没有系稳,过不了几天,又到了中秋。断崖矶头上的黄鹤楼,故友现今是否安在?看江山破旧心中频添新愁。想买桂花美酒一起畅饮,但终究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下阕写忧患国事。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答案】(1)(1)首联上句运用比喻修辞,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小孤山的壮伟;“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2)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考查物象形象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提问变式: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中的“”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诗歌形象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2抓住诗歌关于物的描写。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物的形象,表现物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物的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诗人忠肝义胆的形象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是解题的根本。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比如本题“孤”就属于形容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孤”在这里是“孤独”的意思,与 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 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 言志。(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 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 难的忧虑。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案】(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2)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1分)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具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2分)【解析】(1)【试题分析】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通篇借菊自寓。此诗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蕴涵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能力捷进测一、(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月圆(1)【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答: 【答案】8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9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形象的鉴赏能力。要求概括画面,这就需要对前六句进行逐句分析。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前六句的内容,概括描写的画面,这就要考虑前六句写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从内容上看前六句一句一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家点睛】概括诗句描写的画面,这样的题型学生平时训练很多,难度不大。但是本题要求概括前六句描写月夜的画面,在概括上增大了难度。第一、二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诗人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前六句是一句一景。9试题分析:题干中明确说明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虚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很熟,根据题干的提示,学生不难找出眼前景(实),想象景(虚),由此分析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但是题干已表明是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就降低了难度。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想象、移位、梦境等虚写的手法,眼前现实的景物是实写,这样学生分析起来有话可说,方向明确。最后七、八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些联想是虚写。自己长期滞留异乡,眼前的皓月引发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二、(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眀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_【答案】(1)(3分)要点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意境型的题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抓住景物,比如本题中的“风”“林”“叶”等,然后借助想象把景物连缀成画面,最后要概括画面的特点,并点明氛围。本诗题目为“秋夜纪怀”,时间为“夜”,季节为“秋”,这里其实就提示了诗歌中创设的氛围应是凄清萧条萧瑟的。再现画面的时候,要特别突出景物的特点,比如本题中,“叶”是“下”,可见是飘落;虫是“鸣”,可见夜晚之寂静。(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诗歌中景物的表现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作者是陆游,这是一大提示,因为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的朝代是南宋,故他的诗篇中往往表达的是爱国之情,忠君之志,投身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所涉及的诗句中有一个直接的情感词“思”,诗人身在病中,却依然“思”重返战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三、【2014年高考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对此,要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第一首诗四句表达的是三层意思,一二两句各一层,三四句表达一个意思。“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一句是乘兴而往,二句是讲“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诗思清人骨”又“门对寒流雪满山”,三四句是表达诗人对王侍御的赞叹。解答这类题,注重分析是王道。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以及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诗四句,每一句都点明隐者的身份。作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如“识者稀”“哀猿啼处”“樵渔路”“雨满衣”。“城郭休过识者稀”,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一些关键的词语还要靠考生的想象才能够把握的,如“哀猿啼处”。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四、(2016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诉衷情令 长安怀古康与之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是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阿房:宫名。秦始皇营建。(1)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阐述。(6分)(2)“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1)词人触景生情、怀古伤今(手法上有一个词即可,2分),以狐兔群游秦汉古城、昔日的豪华已成旧梦来抒发自己对朝代兴废的无限感慨(2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王朝命运的深切担忧(2分)。(2)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浩荡的渭水滔滔东流(1分),描绘了一片肃杀而壮阔的景象(1分)。与上片的衰败景象互相映衬(照应)(1分),词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1分),衬托出浓郁的哀愁(1分【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抓住诗歌中的“愁”字和注释中的“词人南渡”,抒情方式注意“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2)试题分析:注意景物的描述,意境的概括,手法是典型的以景结情的方式。【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的手法,诗句的内容内容是景物描写注意描述景物,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作用注意是诗歌的结尾,景物描写,是以景结情,注意点明情感。五、(2016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