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7_第1页
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7_第2页
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7_第3页
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7_第4页
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福建省晋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3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D政府禁绝海外贸易4西欧中世纪的农户如法国的农户每份地是13公顷,折195市亩;而秦汉时期中国自耕农的理想份地是“百亩之田”,相当于31市亩。由此分析错误的是A说明中国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B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表现C导致铁犁牛耕的使用D说明中国耕地承受的人口压力大5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周王室的衰微 B私田的大量开垦C兼并战争频繁 D土地转让的停滞6 “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A促使土地数量增加 B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有利社会合理分工 D加大社会贫富差距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8.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手工业者自得其乐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9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丝织业规模扩大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官府垄断丝织业10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1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符的是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1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13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14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15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了明代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16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17(2013课标全国)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8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19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20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22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C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D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23汉朝的纺织技术以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江南睢县)最为有名;五代时杭州、成都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江南的丝织品品种多样,工艺精美。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古代丝绸产地南北大易位。造成古代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的主要变化及棉织业等新兴行业的冲击B北方长期的战乱C传统的丝绸之路D北方农业过度开发、战争破坏、环境状况恶化导致北民南迁,技术南传2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洲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25收入分配公平是国人的千年夙愿,中国古代的最低收入群体始终是农民。导致古代农民困苦的因素不包括 A封建土地所有制 B沉重的赋税徭役C重农抑商 D脆弱的生产环境26“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27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28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29在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5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坊市制度废除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D工业革命推动30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在于A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 B促进社会分工和发展商品经济C限制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5分)(2) 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6分)(3)西方收藏家称中国瓷器“有着数千年传统”,其根据何在?请用史实印证。(注意:举出1例即可)根据材料三分析,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5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4分)(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切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3分)(3)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4分)(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2分)33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图一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主要功能是什么?在这种环境中商品经济能否活跃?为什么?(6分)(2)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你认为对吗?结合图二、图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5分)123456789101112131415DABCDDBBABDBDC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CDDBACDDBCDBDCD31答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修建水利工程、统治阶级重视等。答案: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瓦肆、夜市、交子等。答案:根据:东汉晚期已成功烧制青瓷。国内因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制瓷技术逐渐落后。32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