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6讲 物态变化2 浙教版_第1页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6讲 物态变化2 浙教版_第2页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6讲 物态变化2 浙教版_第3页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6讲 物态变化2 浙教版_第4页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6讲 物态变化2 浙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物态变化(二)学员班级: 年 级: 课 时 数:3课时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学科教师: 教学主题物态变化(二)、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要点重点:蒸发和沸腾、升华现象(吸热)凝华现象(放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难点: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利用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解释生活中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过程【作业讲评】作业完成量。教师批改/学生互改,应打分,强化学员的竞争意识。易错难点讲解。建议学生有错题本。【课堂导入】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表面会出现水珠,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初冬的早上,草地上白茫茫的霜是怎么形成的?白炽灯用久了以后会变黑,这又是怎么回事?【内容讲解】1汽化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它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2、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蒸发有制冷的效果。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实例来得出。) (1)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例如: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例如:把衣服用衣架撑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 (3)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例如:衣服在有风时晾比在无风时晾干得快。3、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沸腾图像见下图分析: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4、汽化过程都要吸收热量。列表比较蒸发和沸腾(汽化的两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并且都要吸热 不同点1. 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 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3. 比较缓慢 1. 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 2. 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 3. 剧烈汽化 影响因素1. 液体温度高低 2. 液体表面积大小 3.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气压大小会影响沸点的高低 2液化: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2、气体液化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压缩气体两种方法。(见下图分析) 液化石油气 乙醚液化实验飞机中的燃料(航空柴油)燃烧后的尾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高空的温度很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热水壶口的白气是先汽化,再液化后形成的。3、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要防止水蒸气烫伤。4、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1)云、雾、露水的形成是液化。(2)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下图解析):电冰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态的冷凝剂液化向外放热,从而将热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的,因此,电冰箱工作时,其侧面或背面会发热。(3)卫星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温端汽化吸热,在低温端液化放热,这样反复工作使卫星两端的温度处于平衡。此技术解决了卫星在太空运行过程中的向阳面达100,背阳面达100,而使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3 升华:(1)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2)升华过程需吸收热量。常见升华现象有: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碘,樟脑丸放得时间长了会变小。4 凝华:(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2)凝华过程需放出热量。常见凝华现象有:霜的形成,雾凇的形成,灯泡内壁发黑是因为灯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3)自然界中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物态变化有关,其中的雾、露、云、霜、雨、雪、雹等天气现象都与水的几种物态有关。云:由水蒸气在温度降低后凝结成的小水珠、小冰晶聚集成。雨:云中的小水珠变大时,落向地面。雪: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低于0),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雾:由小水珠组成的云接触到地面形成。露:夜间的温度比白天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植物或其他物体表面上形成。霜: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寒冷的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而凝华形成的。5.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一切事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变化是客观存在的。(2)物质只是发生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3)参与变化过程的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燃烧、铁生锈等)。(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联系:都是物质变化的一种形式。6.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2)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稳定性等。(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经典例题】例1: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反而觉得冷,这是因为 ( )A. 水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 B. 人在水中吸收热量 C. 岸上的温度较低 D. 上岸后,人身上的水蒸发时从身体表面吸收了热量解析:上岸后人感觉到冷是因为身上的热量在散失,而热量散失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或发生了汽化吸热的现象。在夏天,岸上的温度应该是高于水中的,人上岸后之所以身上的热量会散失,就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汽化)时吸收了热量的缘故。答案:D例2:下列小明采取的措施中,能防止蒸发的是 ( )A. 把粮食晒在朝阳的地方 B. 把酒精放在密封的瓶中C. 将洒在地上的水用扫帚扫开 D. 将潮湿的衣服晾在通风处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将酒精进行密封贮存,在同等条件下,使得液体表面的空气几乎不流动,也就起到了防止蒸发的目的。答案:B例3:关于汽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B. 汽化现象只在沸点发生C. 汽化现象在沸点以上温度才能发生 D. 任何温度下,液体都能发生汽化现象解析: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综合过程,按照剧烈程度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是蒸发,它能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要到沸点才能发生的汽化现象是沸腾,它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答案:D例4: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9,利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分离出来的顺序是 ( )A. 氧、氮、氦 B. 氧、氦、氮C. 氦、氧、氮 D. 氦、氮、氧解析:沸点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临界温度,物质处在沸点温度之上时以气态形式存在,而物质处在沸点温度之下时以液态形式存在。按照题目所给条件,这三者之间沸点的高低关系是:液态氧液态氮液态氦,所以当从液化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沸点越低的越先汽化而分离。答案:D例5:小李把同样的水饺放在水中煮和放在油中炸,经过一段时间取出水饺,发现油炸的水饺发黄变焦了,而在水中煮的水饺没有发黄变焦,这说明 ( )A. 水是无色的,油是黄的 B. 油的传热性能比水强C. 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D. 油没有沸点,水有沸点解析: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面粉要发黄变焦必须达到较高的温度,只有沸点较高的油能够达到要求。答案:C例6: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A. 水蒸气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 B. 水蒸气比水温度高C. 水蒸气液化要吸收大量的热 D. 水蒸气比水传热快解析:气体在液化时,温度不变,同时向外界放出热量。所以水蒸气烫伤时,先会液化成同温度的水而放热,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它放出的热量更多。答案:A例7: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嘴里呼出“白气”,这“白气”是 ( )A. 水蒸气 B. 热空气 C. 小水滴 D. 二氧化碳解析:冬天外界温度相对较低,口腔温度相对较高,“白气”其实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答案:C例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B. 物质放出热量,温度可以不变C. 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D. 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一定不变解析:物质在吸收热量时,温度可能保持不变(如晶体在熔化时、液体在沸腾时);物质在放出热量时,温度也可能保持不变(如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答案:B例9:以下现象不属于液化产生的是 ( )A. 早晨,空中常有一层雾 B. 夏天吃冰棒时,冰棒有时冒“白气”C. 秋天的早晨,草尖上有露珠 D. 湿的衣服被晾干解析:湿衣服被晾干是衣服上的水分汽化蒸发的一种现象。答案:D例10:小明同学学习了“降水的形成”知识后,为家人做了“下雨”的实验。他把盘子擦干放进冰箱里冷却,水壶装满水并烧开,这时水汽不断上升,壶嘴上方就出现一团“白气”,这就是“云”。从冰箱里取出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cm的地方,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水滴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等到挂不住时就纷纷落下,这就是“雨”。下面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B. 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液态水C. 水汽化时放出热量D. 水滴下落时,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一定匀速下落解析:“白气”其实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所以B答案正确,A答案错误。水汽化时应该是吸收热量,所以C答案错误。水滴下落时,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而两个力不一定是平衡力,所以不一定匀速下落,所以D答案错误。答案:B例11:人工降雨是人们用飞机把固态干冰撒在高空,使空中结云,再降雨,其形成原因是 ( )A. 干冰能形成云,再降雨B. 干冰熔化就成为雨滴C. 干冰汽化吸热,先降温,后形成云,再降雨D. 干冰升华吸热,先降温,后形成云,再降雨解析:云的实质是小水滴或小冰晶,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转化而来,这需要降温。而干冰能通过升华来达到使周围致冷降温的效果。固态干冰会发生升华现象,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空气的温度下降,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云,再降雨。答案:D例12:北方寒冷的季节,窗玻璃上形成的冰花为什么只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而外表面却没有?解析:冰花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要发生凝华现象的前提是要有能够放热的外界条件。答案:因为室内水蒸气温度比玻璃温度高,这样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而室外空气的温度和玻璃的温度几乎相同,空气中的水蒸气无法放热而凝华,所以玻璃的外表面就看不到冰花。例13: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 热。解析:寒冷的原因是周围空气温度的降低。形成霜的前提是水蒸气能放热,雪熔化要吸热,这些都能导致空气温度下降。霜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中水蒸气要向空气中放出热量。如果空气温度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无法放热,只有气温突然降低时才能使水蒸气放热。所以霜冻前空气温度一定很低,这就是“霜前冷”的原因。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过程中要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到“雪后寒”。答案:凝华 吸例14:下列现象中属于水蒸气凝华的是 ( )A. 江南春天的绵绵细雨 B. 冬天早晨草地上的霜 C. 夏天早晨树叶上的露 D. 春秋天早晨出现的雾解析:凝华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四个选项中,只有霜是固态。答案:B例15: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和汽化 B. 凝固和液化C. 凝固和凝华 D. 汽化和升华解析:冰的形成是由于水在地表凝固而成,雪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上空直接遇冷凝华而成的。答案:C例16: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解析:燃烧和爆炸都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A、B、D中都涉及了化学变化。而C中仅发生了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涉及物理变化。答案:C例17: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铁在实验室里可以用来制取金属铜 B.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C. 铁的熔点是1535 D. 铁丝可在纯氧中燃烧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本身客观存在的。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答案:C例18: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搜索“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以下被曝光的事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搀和成“假奶粉”B. 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C. 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D. 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解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运用化学变化的知识来解释上述曝光事件,只有C符合题意,因为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而A、B、D所给的曝光事件不一定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答案:C例19: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解析: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是物质本身就具有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属于物理性质;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燃烧)来检验和表现,所以属于化学性质。答案: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是良好的溶剂。化学性质:易燃烧例20:2008年9月11日,国家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婴幼儿肾结石患者。下列关于三聚氰胺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纯白色晶体 B. 密度为1.573克/厘米3 C. 能溶于热水 D. 在高温下能分解成氰化物和氮气解析:A、B、C三项分别讲述的是颜色、状态、密度和溶解性,都属于物理性质。D项中讲述的是三聚氰胺在高温下能分解成氰化物和氮气,说明它在高温下易分解成新的物质,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所体现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答案:D【课堂小结】1. 我们要充分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 学会分析理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3. 学会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及其应用。4. 注意区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布置作业】一、选择题1. 卫生间里洗热水澡,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 先液化,后汽化 B. 先汽化,后液化C. 只有液化 D. 只有汽化2. 在细长的瓶子和敞开的盘子里分别装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先蒸发完的是 ( )A. 瓶子里的水 B. 盘子里的水 C. 瓶子里的水和盘子里的水同时蒸发完 D. 无法判断3. 夏天扇扇子,会使人感到凉快的原因是 ( )A. 使人体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B. 加快人身上的热向外辐射C. 加快人体周围空气流动,从而使人身上的汗蒸发加快;蒸发要吸收人身上的热量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4.下列关于蒸发、沸腾和液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沸腾要吸收热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所以不需要吸收热量B. 气体液化时要吸收热量,沸腾时温度不变C. 蒸发时物体温度降低,沸腾只有达到沸点时才能发生D. 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5. 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均要放热的是 ( )A. 熔化、液化、汽化 B. 液化、汽化、升华 C. 凝固、液化、凝华 D. 熔化、汽化、升华6. 如果我们能够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种固态物质具有 ( )A. 升华的特点 B. 升华和凝华的特点C. 熔化和升华的特点 D. 熔化和汽化的特点7. 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冷得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面;“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汗”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 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