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分类集训习题_第1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分类集训习题_第2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分类集训习题_第3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分类集训习题_第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分类集训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专题二2017说明文阅读分类集训热点关注一、(2016绵阳)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3分)被微信撕碎的生活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对此,人们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办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没什么可聊的了。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些什么。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微信让我们拥有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但因为控制不好和管理不当,不少人被朋友圈占据了生活。B. 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加,朋友圈迅速膨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随之而来,人们不堪其扰,纷纷逃离朋友圈。C. 微信以碎片化的形式传递信息,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但是这会使人们丧失阅读书籍的耐心和习惯。D. 文中的“同辈压力”,是说朋友之间,你知道的我也必须知道,你有的我也必须有,否则我就落后了,就有“压力”。E. 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也可以说明,有阅读习惯的人不会因为微信而放弃深度阅读。【解析】B项中的“纷纷逃离朋友圈”与原文第段中的“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有出入;C项中的“会使人们丧失阅读书籍的耐心和习惯”有点绝对,这与原文第段“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的表述不太一致。其他三项正确,故选BC两项。2. 简要概括“被微信撕碎”的“生活”的具体表现。(4分)人们过度关注微信朋友圈,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人们被微信控制,刷屏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人们通过微信发布或者接收的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人们通过微信获取信息,养成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解析】通读全文,第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微信,从而引出说明对象,第段“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第段“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第段“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第段“碎片化的阅读”等,都是“被微信撕碎”的“生活”的具体表现,由此进行合理概括即可。3. 第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第段引用韩寒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在信息碎片化传递的网络时代,人们害怕落后、害怕被时代抛弃的心理。第段举例子,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朋友圈中被热议,来说明人们关注朋友圈,并不是因为对信息的渴望,而是由于“同辈压力”,害怕被“out”。【解析】第段从韩寒的话可知是引用说明,在第段提出了“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在第段直接引用了韩寒的话“来得快去得快”“和世界脱节”“抛弃了”反映出人们害怕跟不上这一网络时代的步伐的心理;第段说的是来自星星的你所带来的影响,可见是举例子。这段也是为第段提出的现象找的具体实例,火遍全中国的来自星星的你,反映出人们的心理主要是害怕被“out”。4. 微信的流行导致信息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此有哪些看法?(3分)认为这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会使大脑变得“肤浅”,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认为这不会影响人们获取知识的深度,因为人们会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只要我们懂得抵御它、控制它,就不会被技术所主宰,也就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二、(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长征五号的自我介绍钱 航我是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我有着庞大的身躯和强大的心脏,还有诸多绰号:“大火箭”“胖火箭”“胖五”和“冰箭”等等。我是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个立项研制的型号,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思想设计,采用5m直径箭体结构、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推进系统、全新高可靠电气系统、以“新三垂”为代表的全新测试发射模式,将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提升,火箭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航天进入更大的舞台提供了坚实基础。如果我站立在地面,“身高”达到约57米,相当于20层楼那么高,芯级“腰围”直径达5米,助推器“腰围”直径达3.35米。这是目前我国火箭兄弟中直径最大的,而目前我国现役火箭箭体直径最大的只有3.35米,也就是我的大长腿比得上传统火箭的身子骨。在运载能力上,我的能力和国外现在主流大型运载火箭大体相当,具备近地轨道25吨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提升了2.5 倍,好比可以一次将16台小轿车送入太空,绝对配得上“大力士”的美誉。千万不要小看我的芯级腰围从3.35米到5米的跨越,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不是一个简单的放大。从设计的能力、仿真的手段、加工制造一直到地面各种试验,都是一个飞跃。例如,根据我的“身体”结构,要加工制造5米的箭体结构,基础的机械加工、贮箱的焊接、铆接等所有的工艺都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经过15年不懈攻关,我的“心脏”8台全新研制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被装配在我的4个助推器上,4台全新研制的氢氧发动机在一级和二级火箭上各装配了两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威力到底有多大?我的“师傅们”形象地解释,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产生的最高压强达500个大气压,相当于把上海黄浦江的水抽到5000米高度的青藏高原。不同于目前使用化学燃料的常规火箭,在我身体中流淌的“血液”是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在我800多吨的身体里,90%是252摄氏度的液氢和183摄氏度的液氧,这已经接近低温的极限,“冰箭”一名正源于此。我从2006年国家正式批准立项研制孕育至今首秀,可谓十年磨一“箭”。据不完全统计,这十年中,有上万航天人参与了我的研制,进行的各类试验也不下千次。在未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绕”“落”“回”的最后一步,从月球上采集月岩标本返回地球,这就需要强大的运载能力,我自然当仁不让。而空间站工程核心舱及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自然只能靠我托举上天。还有我国二代导航二期工程、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需要高性能、高可靠的运载工具,也只能由我来担当唯一的男主角。这就是我,中国进入空间的擎天重器! (选自科普中国,有改动) 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长征五号“庞大的身躯和强大的心脏” 体现在哪些 方面?(4分)【解析】根据题干中“庞大的身躯和强大的心脏”,可在第段和第段中提取相关信息。从第段“身高达到约57米,相当于20层楼那么高”可以看出长征五号的高度之高;从“芯级腰围直径达5米,助推器腰围直径达3.35米”可以看出长征五号的直径之大,从第段“8台全新研制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被装配在我的4个助推器上,4台全新研制的氢氧发动机在一级和二级火箭上各装配了两台”可以看出长征五号发动机的威力之大。从这三方面概括即可。2. 文章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在运载能力上,我的能力和国外现在主流大型运载火箭大体相当。不能删去,“大体”表示“大致、差不多”,说明在运载能力上,长征五号和国外现在主流大型运载火箭有一定差异,并非完全相同,删去后与原文意思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 分析文章第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4分)【解析】第段只有“这就是我,中国进入空间的擎天重器!”这一句话。“擎天重器”说明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重要作用;同时位于文章结尾,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5. 对文章大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箭体结构、推进系统、电气系统、发射模式为中国航天进入更大的舞台提供了坚实基础。B. 之所以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级腰围从3.35米到5米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因为要加工制造5米的箭体结构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C.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被称之为“冰箭”,是因为作为推进剂的液氢液氧接近低温的极限。D. 因为具有强大的运载能力,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未来能够完成从月球上采集月岩标本返回地球等任务。【解析】根据第段大意,芯级腰围质的飞跃具体体现在“设计的能力、仿真的手段、加工制造一直到地面各种试验”等多个方面,而选项B仅仅只提到加工制造一个方面,表述不全面。故选B项。三、(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9分)故宫为何不积水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均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值得一提的是,台基底部的石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兽,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刻成龙首形,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小雨时如冰柱,大雨时如白练,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景象,蔚为壮观。三台雨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故宫人为紫禁城的智慧营造而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08月08日,有删减)1. 结合选文,说说故宫不积水的原因有哪些。(4分)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整修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2. 第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分类别,将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紫禁城排水系统统筹规划得好。3. 第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不能去掉。“主要”是指大部分而非全部,起限制作用,表明望柱下的石龙头口内圆孔是前三殿台基排水口中的主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组成部分。如果去掉就成了唯一的了,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这一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 请具体分析文章第段和第段不可以调换顺序的原因。(4分)第段是从排水系统的精密设计方面说明的,第段是从排水系统的精细施工方面说明的,与第段首句提到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照应,且符合逻辑,故不能调换。5.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 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显示出故宫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B. 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护城河。C. 紫禁城的排水系统包括自然排水系统和人工排水系统两部分。 D. 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都具有排水功能。【解析】仔细阅读文章第段,原文是“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因此可知并不是全部通向护城河,B项表述有误,故选B项。生活科普四、(2016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4题。(13分)为什么你睡了11个小时仍然觉得疲劳?为什么你花了许多时间去度假,回来后依旧没有生活的热情?这是因为你的休息方式并不能让你得到放松。那么抛弃它,来一场休息的革命!休息方式有很多种,睡眠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它对睡眠不足者或体力劳动者非常适用。“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引起的。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通过睡眠,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废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但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一味地补睡眠并不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你写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当一切都结束了,你叹到:太累了,今晚我要睡个好觉。其实这是一个陷阱。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你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的方式来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让精神放松下来。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下班后游泳半小时你就会神采奕奕,而周末两天不出门你依旧无精打采。既然睡眠不是帮助脑力劳动者休息大脑的最好方式,那么什么休息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呢?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个区域活动,另一个区域就休息。所以,不必停止活动,只需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比如,你星期五写了很长时间的企划案,最好第二天去给你的盆栽剪剪枝,以便使头脑清醒,而不是睡到日上三竿。当你无法选择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时,不妨在脑力劳动内部进行转换。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研究学问时,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倦,甚至不能连续半小时集中精力在一个问题上。但是,他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他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思考下去。他说:“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大脑。我在治学中充分利用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所以,如果你有好多问题要处理,最好交替进行,以免过度疲劳,耗尽精力。如果你的精神超级紧张,不妨尝试去做点儿有挑战的事。心理学家发现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是去处理需要精神紧张才能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一位精神即将崩溃的总经理找到一位医师,想获得有效的治疗建议。结果他得到的处方是去动物园当驯狮师,一个月以后竟然完全康复。所以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你可以为自己再找份工作,但不要和你的职业类似。比如去孤儿院做义工,或者去一个复杂的机械工厂做学徒,或者做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等。可见,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的确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它调整了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和工作的动力。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1. 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或脑力劳动者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解析】选文围绕“休息的革命”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而结尾处“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的确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即是全文的中心句。2. 选文第段中加点词“极度”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极度”指程度极高的意思,表程度,说明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人的大脑皮层兴奋程度极高。如果删去了就没有程度上的强调,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3. 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举例子、作比较;具体而突出地说明了“不必停止活动,只需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4.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对睡眠不足者来说,睡眠是一种非常适用而又有效的休息方式。B. 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C. 卢梭在治学中通过将脑力劳动转换为体力劳动的方式来消除疲倦。D. 当精神超级紧张时,你可以尝试再做一份与自己职业不类似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解析】C项中阐述的内容和选文第段不吻合,第段卢梭是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对一些问题进行交替研究,而不是“将脑力劳动转换为体力劳动”。五、(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我们为什么会恐惧龙学锋最新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恐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害怕蛇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许多人把自己害怕蛇归结为“天性使然”,即人们对蛇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研究发现,人们是出生后几年逐渐学会害怕的。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在7个月大的婴儿面前并排播放两段视频,一个关于蛇,另一个关于某种无害动物。结果婴儿花更多的时间观看蛇,甚至把自己的耳朵凑过去“倾听”蛇发出的滋滋声,但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的反应。既然恐惧不是天生,那么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学会恐惧呢?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人们最常见的害怕对象是什么呢?答案是:蛇、野兽、老鼠、高处和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没错,它们对人都意味着危险。设想一下,如果让你做人类进化的设计师,你要做的就是尽力保证人能在随处可见猛兽、毒蛇的原始环境中生存下来,而这个原始环境中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你会怎么做?你会让远古人类的大脑运行怎么样的程序呢?没错,让他们学会害怕。这是他们唯一的生存秘笈。学会害怕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因为害怕可以保护我们。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猎物。经过与豺狼虎豹等野兽长期斗智斗勇,人类才终于占据上风,成为地球的主宰。科斯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对野兽的恐惧不仅遗传到今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就是被这种恐惧逼出来的。据悉,在从猎物向猎人转化的漫长过程中,那种担心落入虎口的恐惧深深地根植在人类的大脑里,并且一代一代地遗传到今天。在现代人类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留下的影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摩洛反应”:刚出生的婴儿在受到惊吓时,会不由自主地攥紧小手。科斯认为,这和小猴在受惊时紧紧抓住母亲肚子上的毛一样,都属于一种对威胁的本能反应。由于不能和野兽硬拼,因此只有智取了。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迫使人类的祖先开发他们的大脑,培养出“超兽”的智慧。例如人类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即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猜透他们的心理。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基雅夫利智慧”,它可以使个体更融洽地生活在社会组织中。在生存威胁面前,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结成群体生活。在这种群体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建立起熟悉、信任、互惠的结构,这就是社会的雏形。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