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过关训练 北师大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百家争鸣时期,先秦诸子纵论“天下”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诸子言论中的“天下”指的是()A周王朝统治区域B秦朝时期的中国C约今整个中国区域 D东西方世界A诸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秦朝在此之后,故A项正确,B项错误;清朝前期才基本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故C项错误;14、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整体世界才开始形成,故D项错误。2(2017安徽联考)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D材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人性向善的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3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孔子()A要求贵族之间互相爱护B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C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自由D强调统治者要顺应自然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可见孔子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要求贵族,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是道家学派的思想。4下表所列是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B儒家思想强调等级伦理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既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用严刑峻法约束人们,与“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D项错误。5“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是()A阴阳五行学说 B大一统学说C仁政学说 D天人感应学说D材料“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说明天人之间相互感应,故D项正确。6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D佛教思想源自于印度,材料反映了宋明理学家的思想都含有佛教的思想主张,并没有抵制外来文化,故A项错误;王夫之不是理学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清之际儒学的具体内容,未能体现出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张载和朱熹的思想都吸收了佛教思想,故D项正确。7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B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D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B宋明理学是国家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深刻影响,“财神”等反映出普通人、商人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戏曲是市民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脸谱中枣红色”体现了反映正直、正义的人物特点,正是宋明理学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故B项正确。8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A“敬天”“德治”“仁政”“民之师帅”“正君心”表明要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观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9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思想家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李贽C该思想家以“求诸心而得”而非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董仲舒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朱熹仍然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B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向内心求理”,即“求诸心而得”,故C项正确;李贽主张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求诸心而得”无关,故D项错误。10(2017济南质检)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C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与民主思想的形成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早期民主思想批判的对象,故B项错误;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民主思想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11(2017长沙调研)当读到论语中孔子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时,李贽嘲讽道:“夫子婆心直至此地,极像如今急功名者,欲得一好梦也不能,安不得不心焦!”这种评论()A亵渎圣贤,悖逆民意,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B顺应了农耕经济和工业化的历史发展需要C适应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社会要求D把圣贤看作凡人,认为圣贤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D李贽是明代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家,其思想顺应了明清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把圣人拉下了神坛。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项。12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主张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B题干中顾炎武主要是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故A项错误;顾炎武的意思是把封建制的一部分意义放入郡县制中,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由此可以分析出他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以此来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是不符合史实的,顾炎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欧阳修新五代史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平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顾炎武日知录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黄宗羲全集(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了什么观点?(10分)(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7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得出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并结合时代背景得出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得出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和“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得出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第(3)问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3)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14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节选自颜氏家训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从政治史角度结合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色进行阐释;从经济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研究,根据“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色进行阐释;从思想文化角度结合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根据“仁者义者礼者智者信者礼传诗论论语孝经”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特色进行阐释。【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能利用材料,明确史料与史论的关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答案举例1: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答案举例2: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煤气安全操作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智慧仓储技术应用专家考试题库及答案全解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初级面试题集锦
- 2025年旅游行业营销策划师招聘笔试模拟题集
- 2025年财务会计实操模拟题集及账务处理技巧含答案
- 2025年物联网技术中级工程师面试题详解及答题技巧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中级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政治面试高分突破策略
- 2025年物资供应链管理与运营实务手册及模拟题集
- 人物描写课件教学设计
- DL∕T 686-2018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
- 糖尿病医疗广告宣传指南
- 2023年河南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中外民歌欣赏(高中音乐课件)
- Revit-基础教程课件
- 大学美育(第二版) 课件 第五单元:书法艺术
- 消防工程技术咨询合同
-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命运观
- 高中新外研版单词总表(必修123+选修1234)
- 区域新能源集控中心建设方案
- 电气控制与plc实训教程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