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考前三个月 第四章 小说阅读 综合训练_2_第1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考前三个月 第四章 小说阅读 综合训练_2_第2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考前三个月 第四章 小说阅读 综合训练_2_第3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考前三个月 第四章 小说阅读 综合训练_2_第4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考前三个月 第四章 小说阅读 综合训练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综合训练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高原的茶花那一年小茶花四岁,第一次和妈妈出门走的就是远路,在辞旧迎新的时节。被冰雪覆盖的高原依然以它千百年的沉静和冷寂来对待人类任何一个火红的节日。高原恢宏的美丽是残酷的。贺嫂带着小茶花站在路口,焦急地盼望着能有一辆开往昆仑山深处不冻泉兵站的车。她早已忘记兵站有条不让大人带小孩上雪线的规定,另外她怎么也不相信高原的空气真的就是什么“冷面杀手”。贺嫂抱着小茶花,手脚都冻得麻木了。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进山的便车,但司机很不情愿捎这个脚。“别人都下山,你偏上山,还带着个娃娃!”“我从山东老家来探望丈夫,约好在格尔木过节,谁知他临时有任务下不来,我这才往山里赶。”“你这是千里寻夫啊,丈夫在哪儿工作?”“他在不冻泉兵站当兵。”“那上车吧。”司机再没有说什么,他启动马达,开车。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小茶花轻轻地从干涩的嘴里挤出几个字:“爸爸”“她病啦?”司机问。“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两夜的汽车,可能太累,孩子受不住。”贺嫂说着紧搂了一下小茶花。看着昏昏沉沉的小茶花,司机知道是让讨厌的高原反应症给缠上了,他加快了速度,想尽快把贺嫂送到她丈夫所在的兵站。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小茶花在贺嫂的怀里半醒半睡,不停地喊爸爸。贺嫂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路,一会儿低头看女儿,两行泪悄然而下。自从上次老贺回家探亲,一别就是五年,女儿都四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贺嫂想到这些,终于未能抵挡得住揪心的企盼,带着孩子奔昆仑山不冻泉兵站来了。老贺自沂蒙山到昆仑山来当兵,一干就是十多年。这些年,他在天寒地冻的不冻泉兵站操持,他是那儿的上尉指导员。他的所有柔情就是写给贺嫂的信中的那句话:无论如何,年要三人一起过。小茶花的小嘴干干的,上下嘴唇起了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贺嫂又慌又急又没主意,才想起了竟没给孩子带水和药。司机停下车,把自己水壶里仅有的一点水滴进了小茶花的嘴里。贺嫂以为头痛脑热是累的是乏的,扛一扛就会过去,在老家都这样,谁知道,唉!司机加大油门赶路,车向不冻泉兵站飞驰。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车,终于到达了不冻泉兵站,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发生在路上。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贺嫂仍然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此时的老贺正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对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天黑后,战士们劝贺嫂进站歇歇。她倒也不固执,下了车就往站里去。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不冻泉兵站的除夕之夜,仿佛被推到了一个寂冷、死亡的角落,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没有灯光。警卫班班长对贺嫂说:“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他接过小茶花。看到班长这么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成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几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整整两天两夜,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战士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昆仑山跟着士兵一起恸哭。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唱着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一遍又一遍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三段交代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时令特点,突出了高原环境的美丽而残酷,为故事的发生奠定了悲壮的基调。B.开始时,司机很不情愿捎带贺嫂和小茶花上山,但后来同意了,是因为看到她俩在雪地里冻得可怜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C.司机富有高原生活经验,从小茶花喊“爸爸”的声音以及昏昏沉沉的状态得知小茶花有高原反应,而贺嫂却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D.老贺已经五年没回家探亲了,也没见过自己四岁的女儿,他迫切希望妻子带女儿来兵站,三个人一起过年,这最终导致小茶花在路上病亡。E.故事的结局是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这支歌,它表达了战士们的情怀,升华了故事的意义。答案BD解析B项“因为看到她俩在雪地里冻得可怜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说法错误,司机知道了贺嫂是边防军人家属才带她们上山的。D项“他迫切希望妻子带女儿来兵站”无中生有,“这最终导致小茶花在路上病亡”说法错误,小茶花的死主要与贺嫂的疏忽、高原气候有关。2.小说画线句三次描写下雪的情景,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第一次描写下雪,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当时汽车正在盘山道上行驶,大雪给汽车行驶增加了困难。第二次描写下雪,衬托出情势的危急和贺嫂心情的焦虑。当时贺嫂紧紧地搂着病重的小茶花,以雪的无声衬托贺嫂内心的焦急。第三次描写下雪,渲染了静穆和冷寂的气氛,衬托出边防战士和家属为祖国安全默默奉献、做出牺牲的情怀。解析解答此题,可先回忆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联系小说内容分析画线句的环境描写与事的关系或与人的关系。第处,“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这是环境与事的关系,突出行车环境的恶劣。第处,前面描写“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而小茶花这时已病重,可见描写下雪是为了衬托情势的危急和人物的心情。第处,描写下雪既与事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有关,又与人战士们及其家属的崇高情怀有关。3.小说标题“高原的茶花”有什么寓意?以它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寓意:一是指四岁的小茶花,二是指军人家属为了支持军人而做出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如美丽的茶花。好处: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茶花”的美丽形象,唤起人们对小茶花生命凋谢在恶劣的高原上的无限痛惜之情;暗示了作品的主旨军人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就如茶花一样美丽。解析标题中的“茶花”首先指四岁的小茶花,再联系战士们唱的十五的月亮的歌词,可明白它还象征为了支持军人保卫祖国边疆的军人家属做出的奉献与牺牲。这样标题就暗示了小说主旨。另外,茶花不能生长于高原,这样“高原”与“茶花”构成了矛盾冲突,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茶花既然指“小茶花”,她生命的凋谢自然能唤起每个读者的痛惜之情。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天下第一桩凌鼎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天下竟有如此好的东西。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语,也不离去。阮大头已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郑有樟从小命中缺木,所以取名“有樟”,而今,这古桩出现在眼前,不是缘又是什么?郑有樟下决心非要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他很有诚意地对阮大头说:“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您老成全我,割爱吧。您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阮大头一听,笑笑说:“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谈!再说就伤和气了。”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郑有樟不甘心,他实在太喜欢那天下第一桩了。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郑有樟吃饭想着这事,睡觉想着这事,想来想去被他想到了以物易物的主意。他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一位老艺人创作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已连续雕刻好多年了。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他八成会喜欢的。事不宜迟,郑有樟第二天就开车赶到浙江那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郑有樟很坦率地说:“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悻悻而回。藏友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记着那天下第一桩,就给他出主意。藏友甲说:“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26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了,条件嘛,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缺德缺德,婚姻是儿戏啊?”郑有樟一票否决。藏友乙说:“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郑有樟依然不同意。藏友丙说:“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你们怎么尽出馊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了解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还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窝在家里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据郑有樟考证: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著名的博古斋收进,后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秘藏;明代时,在安徽布政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等多人手里珍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最近,才重现江湖。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至清初吟咏此桩的诗文。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阮大头斧正。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如此有感情,如此有心,很是感动。他拉着郑有樟说:“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郑有樟去搬天下第一桩时,特地沐浴焚香,极是虔诚,出屋进屋前,还点了鞭炮、放了高升呢。当时人群中说啥的都有,有说“神经病”的,有说“作秀”的,有说“文人怪癖”的郑有樟一点儿也不恼,他乐呵呵地说:“我全当补药吃。”(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郑有樟见了“天下第一桩”十分喜爱,阮大头也看出了郑有樟的心思,但他却语带炫耀地说要将树桩当作镇宅之宝。B.郑有樟命中缺木,才取名“有樟”,现在“天下第一桩”出现了,他决心要把它弄到手,说明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C.郑有樟亲自去安徽调查了解“天下第一桩”的来历,还写了一篇考证的文章,说明他是真正喜欢它,这也表现了他的认真诚恳。D.郑有樟不同意三位藏友的建议,是因为这些建议是缺德、骗人和有失尊严的,说明他是一个讲方法、自尊自重、有道德感的人。E.小说围绕一件藏品“天下第一桩”展开,通过郑有樟向阮大头求取树桩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表现了做人做事应诚心正意的主题。答案BE解析B项“说明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说法错误。从原文来看,郑有樟是真心喜爱天下第一桩,而他的名字与树桩的联系只是他更加喜爱天下第一桩的又一个原因,并不能因此说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E项“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错误。5.小说中写郑有樟买东阳老艺人的水浒人物根雕与阮大头作交换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通过根雕精美贵重可阮大头仍不愿用天下第一桩交换,衬托出天下第一桩的价值。设置悬念,推动故事发展,引出后面三位藏友出主意的情节。突出郑有樟、阮大头对天下第一桩的喜爱,突显郑有樟的诚恳与阮大头的固执。解析作用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展开分析。本题中,郑有樟用贵重的根雕与阮大头作交换,而阮大头不为所动,在内容上衬托出树桩的珍贵无比,也突显了人物性格特点。阮大头没有收下根雕,这才有了下面三位藏友出主意的情节,所以从结构上看,设置了悬念,引出了下面的情节。6.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两段完全可以删除,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示例一)同意删除。故事讲到郑有樟搬走天下第一桩,已经结束,后两段显得多余,破坏故事的完整性;没有这两段,小说结尾更加简洁精练,以场景描写结尾给人想象的空间;删除最后两段,也不影响小说主题思想的表达。(示例二)不同意删除。这一结尾中,郑有樟根本不在乎别人“神经病”“作秀”等议论,更突出了他对天下第一桩的痴迷;这一结尾,突出了郑有樟宽宏大量、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从小说氛围来讲,以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