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6_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习题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6_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习题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6_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习题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6_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习题 新人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6.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2 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2年或3年为周期。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A小农脆弱的程度 B农业休耕的制度C占卜决事的经验 D天人感应的学说3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5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农事安排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6 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材料说明商代()A中原农业发展迅速 B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C农业发展自成体系 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7 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8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9 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A产品用途 B釉色的区别C器物纹饰 D产品质量10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11 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2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0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8分)答案1B 2B 3B 4B 5B 6B 7B 8B 9A 10A 11A 12B 13建议一:“春秋战国”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理由: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地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建议二: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及其成就。14(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2)官窑:官营手工业;功能: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功能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