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客观分析减排形势-论文_第1页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客观分析减排形势-论文_第2页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客观分析减排形势-论文_第3页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客观分析减排形势-论文_第4页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客观分析减排形势-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客观分析减排形势(张小青) 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显现,从而引发许多新事物及新活动模式的产生,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这点在本周媒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气候变化吸引眼球 据联合国网站、科技日报等媒体报道,继联合国大会 7月底、 8 月初举行了主题为 “ 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 ”的非正式辩论之后,联合国准备在 9 月召集一个有关气候变化的高层会议,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实施; 12 月将在印尼巴厘岛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及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 缔约国代表将在年内聚商有关问题;生物多样性的谈判代表将在 10 月相聚加拿大蒙特利尔协商。据联合国网站 8 月 21 日消息,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 迪乌夫说 :“ 在今年 11月份举行的粮农组织会议上,我们还将发起一个世界粮食安全倡议,讨论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带来的挑战,我们将分析相关的技术问题并做出预测,同时还将为制定世界粮食安全方面的政策和战略提供基础。”据国内外媒体近日报道,目前,国外许多政府智库、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纷纷发表研究报告并召集会议,以促使 2012 年后的气候变化协议的形成。在许多2 / 6 重大国际活动中, 气候变化被列入重要议程, 8 月 18 日在瑞典闭幕的 “ 世界水周 ” 论坛将气候变化列为其主要议题并发布了有关适应气候变化和管理水资源的政策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世界水周”期间,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的执行所长安诺斯伯恩特尔说 :“ 随着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洪灾旱灾、饮用水量的变化使我们首当其冲,并在基础设施和自然规划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将是相当大的。生态系统的管理将至关重要。 ” 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兹比格涅夫 昆兹韦克兹博士说,显而易见,目前实行的水资源管理很可能不足以逆转气候变化的冲击。 “ 全 球水运营者合作伙伴联盟 ”8 月 15 日正式启动,联合国人居署将为该联盟提供其在最初 3 年所需 700 万美元资金中的 180 万美元。反瓶装水运动引发媒体热议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早就提出瓶装水的环境问题,如它所消耗的大量能源、资源及塑料的难降解性等。 8 月,美国又掀起 “ 反瓶装水运动 ” ,媒体呼吁市民改喝自来水。本月早些时候,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说 :“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公共供水系统。我们应该想想这些瓶子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危害,而不应毫无顾忌地喝瓶装水。 ” 对此,国内媒体立即作出反应, 华网、人民网、北方网、公益时报、 广州日报、国际金融报、中国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本周都3 / 6 作了关于瓶装水环境问题的报道。 塑料回收前景不乐观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信息网 8 月中旬推出的题为 “ 未来五年塑料回收前景不乐观 ” 的报道引起国内受众的广泛关注。报道称,未来几年如果没有政府行为的干预,各国塑料回收的情况将不会比目前有所改善。这是易美济 (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与其合作伙伴美国策略公司共同开展的一项调查所得出的报告结论。报告称,大多数专业人士还是认为,在美国由于缺乏政府的干预,废物回收率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不会有大的增长。 一次性筷子挑战 国情 本周媒体在曝光许多一次性筷子的卫生问题时,指出其环境的破坏性,并认为这种一次性消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报 8 月 22 日推出题为 “ 一次性筷子为何难以退出市场 ” 的报道,对一个无证加工一次性筷子的黑窝点进行曝光,并分析了这种筷子一直有市场的经济原因。 瞭 望新闻周刊 8 月中旬的一篇报道指出,从现实的情况看,一次性筷子回收存在收集不易、存留油污难以处理、回收价格低等方面困难,很难像易拉罐、塑料瓶一样实现回收再利用。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利用产业,几乎所有的一次性筷子都是当作固体垃圾处理。 据新华网 8 月 19 日消息,日本农林水产省将从 2008 财4 / 6 年开始在日本推动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将其用于生产生物乙醇燃料和木制固体燃料棒等。 上半年减排状况公布 月 21 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今日发布 2007 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一时间,全国各类媒体立即给予报道和转载,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税报、大众日报等媒体除强调两项指标一升一降外,还着墨于 “ 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 ;有的媒体则关注减排成果,如新浪网的 “ 一多半省 (自治区、直辖市 )排放量下降 ” ,燕赵都市报的 “ 我省两大污染物排放双下降”,京报网和中新网的“ 染物减排居全国前列 ” ,南方网的“ 中国公布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广东两指标再度下降 ” 。各专业媒体则着眼于减排前景,如中国纺织网的 “ 严格纺织等十大重点调控行业的准入条件 ” ,和讯网的 “ 环保行业 :总量削减指标成为项目审批前置条件 ” , 中国证券网的 “ 国家环保总局 :下半年要尽快出台污染减排三个管理办法 ” 。此外,经济日报、 国经济时报、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广州电视台、新华网、搜狐网、中国水网、中国轻工业信息网、东方网等媒体也给予了及时报道。 5 / 6 境测试备受关注 月 1720 日, 施环境测试交通保障工作,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报 8 月 18 日报道 :环境测试第一天,空气质量为 “ 良 ” ,交通事故率下降 65。 年报 8 月 21日报道 :在这单双号机动车限行的 4 天中, 130 万辆车减行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明显, 4 天空气质量都是良。法 制日报在报道中期待单双号行车带来更多的制度收益。报道认为,这种 “ 天蓝了,路通了,人心畅了 ” 局面的出现,应该归结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单双号限行以一种看似最简单、实际上却颇为公平、有效的方法,对道路上的汽车进行了有效的数量调控和分流;另一方面这次尝 试再次让人们看到了政府责任和公民责任的有机结合。这次 政府在单双号限行的基础上,再规定各单位机动车总数的 20停驶,实际上是一种更为严格和高调的姿态,充分彰显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和带头意识。加上 民的积极响应和主动配合,最终换来了这种 “ 天蓝了,路通了,人心畅了 ” 的实 际收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自然希望这种临时的管制办法能更多地应用到今后的交通管理中去,但是报道也提醒,要作为一种常态的交通管理制度运用下来,单双号行车不仅本身还需要诸多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制度支持。新京报 8 月 20日报道 :京城 5 万 辆自行车将供租用。 此外,本周媒体还做了其他方面的环境报道 :国际在线 86 / 6 月 20 日推出题为 “ 资源型的任务纳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 的报道。新华社 8 月 19 日报道 :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