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1页
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2页
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3页
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4页
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工作总结为了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大力开发名优茶,进一步提高茶业质效,做强做优茶产业,按照农业部、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我县开展了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活动。六年来,我县积极行动,紧紧围绕既定有目标和任务,密切协作,共同努力,狠抓关键措施行的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县6年协作活动主要完成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成效1、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3.42万亩,比2008年增加4.84万亩,增长26.05%,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6.12万亩,占总面积26.13%,比2008年增加2.92万亩,增长了91.25%;采摘面积达到21万亩,比2008年16.5万亩增加4.5万亩,增长27.27%。总产量达到26500吨,比2008年22844吨增加3656吨,增长16%,其中名优茶产量10500吨,占总产量的39.62%,由于人工采摘劳力紧张,成本上升,机采面积扩大,名优茶产量比2008年13413吨减产2913吨,减少21.72%。按茶园采摘面积计茶园单产达到126.19公斤/亩,比2008年138.45公斤/亩减产12.26公斤/亩,减少8.86%。总产值达到14.09亿元,比2008年8.27亿元增加5.8亿元,增长70.4%,其中名优茶产值10.93亿元,比2008年7.42亿元增加3.5亿元,增加47.21%。有机茶面积达到2.22万亩,比2008年0.51万亩增加1.71万亩,增加335.3%。2、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通过举办中国茶叶节,开展“云雾茶”评比、云雾茶品牌建设论坛和召开新闻推介会,组织企业参国内有影响的茶叶博览会、展销会和名优级茶评比等活动及在日报、卫视、荆楚网等媒体上推介宣传,全力打造茶叶品牌。云雾茶多次荣获“十大名茶”、“名牌产品”等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荣获全国茶叶区域品牌百强,评估价值5.02亿元。2011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大别山生态名茶”,并荣获农业部“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4年,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中国茶业品牌馆入馆品牌评荐”活动中,经申报评审和专家评荐,云雾茶获得2015-2017年度中国茶业品牌馆入馆资格。3、龙头企业日益壮大。通过招商引资、整合重组等措施,着力培植了一批产业“龙头”。全县有一批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与了名优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砖茶、大宗绿茶、精制出口绿茶生产。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有1家企业被评为“茶业十强企业”,有2家企业被评为“省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有1家企业被评为“省十佳名优茶加工企业”。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五城同创”战略,加大招商引资、企业整合力度,集茶加工科技园和茶文化旅游园于一体的大别山茶产业产业园、大别山生态名茶产业园、中国大别山茶博园、野山香茗茶村、乌云山茶文化休闲体验中心等正在建设中。4、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我县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开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三品”认证,构建茶叶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我县按照“强化源头管理、突出中间自律、加大终端追溯”的基本工作思路,采取强化组织领导、依靠科技支撑、加强质量监管、坚持企业带动等综上所述合措施行,进一步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六年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质检机构先后来我县抽取470多个茶样,抽检结果表明,其茶样农残均未超标,全部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全县已有28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QS标识),有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家企业通过了GAP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2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6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2个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茶标识。二、主要技术措施1、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技术。我县按照低产茶园综合改造“四改”(改植、改土、改树、改园)科技提升模式,结合秋季深耕施肥,补植茶苗,通过台刈、重修剪、深修剪等技术措施,全县6年共计改造提升44750亩,茶树园相和长势明显改观,为今后提高单产水平打下了较好基础,基本形成了低产茶园综合改造“四改”科技提升模式。2、茶树生态栽培技术。一是加强病虫监测,以采摘、修剪和保护茶园有益生物为基础,合理运用太阳能杀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捕食螨等绿色防控手段,示范应用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及微生物源农药为主要防治措施,集成应用不使用(少使用)化学农药的病虫害防治预案。二是实施枝叶还田,应用绿肥、堆肥、生物有机肥,试验示范具有改良土壤、保水抗旱、增强肥效作用的土壤调理剂、保水剂及肥料增效剂。三是在茶园四周种植乔木作为防护林,在梯级茶园的梯壁种草或留草,在幼龄茶园行间种植绿肥;加强茶林间作,在茶园干道、支道及地块间空闲处种植香樟、桂花等树木。3、茶树无性系良种繁殖技术。大力推广适宜种植和产品加工需要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良种比率逐年提高。6年来,我县共计建设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苗圃基地560多亩,育苗1.1亿株。大力推广鄂茶1号、中茶108、白毫早等良种,应用无心土繁育和穴盘育苗技术。4、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茶园“四机”技术:即茶园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摘、机械化耕作、机械化喷药施肥技术。大力推广茶叶机械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并结合加强肥培管理,建立茶园机械化修、采、养高效茶园栽培模式,有效改善茶园园相,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三、基本作法1、加大领导督办力度。根据部、厅的部署安排,在县协作示范工作小组统一布置下,制订了实施方案,将项目实施内容、要求、目标落实到示范点和责任人,并经常进行检查督办。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先后多次召开项目实施协调会,分析存在问题,落实工作措施,有力推动了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工作的开展。2、加大项目投入力度。我县把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示范活动与全县茶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招商引进资金、激活民间资金等多元投入机制,6年全县投入12000多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对无性系良种高效标准茶园发展、低产茶园改造、清洁化加工厂建设、培植龙头企业等建设给予扶持。对“中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十大名茶、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十佳文化旅游名茶和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标识的企业及“云雾茶”茶王擂台赛的“茶王”、“制茶名师”均给予奖励。3、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依照国家有关茶叶标准和云雾茶省级地方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茶叶质量监管。加强对茶园投入品的监管,全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