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南录后序第5课指南录后序(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刑部郎官、赣州知州等职。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逼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响应勤王诏。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力图复宋,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7岁。主要作品文山先生全集。评价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二)人物轶事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14岁。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一)背景链接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九日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但也有居后的。.文化常识1.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等。(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丙寅”指公元1626年;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2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三)博览悦读一气贯注扶山摇岳丹心报国慷慨悲歌张小兵初读指南录后序已经是十余年前的事了,至今胸中仍激荡着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那股英雄气!读过这篇文章,文天祥就像一尊雕像一样固执地占据了我的脑海:夕阳拖长了他高大的身躯,他昂首挺胸,目光如炬地投向南方,眼角的褶皱和额头上的年轮都显得那么执着、刚毅!如果说少年时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读指南录后序的,如今再读这篇传世佳作更多了一份理性,我意识到这是一曲丹心报国的慷慨悲歌,是一气贯注扶山摇岳的大气之作,而这理性不但没有浇灭我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感,反而让我加倍地热血沸腾,对文天祥有了膜拜之情。“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挺身而出的乱世英雄文天祥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大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摇摇欲坠,蒙古族部落逐步统一,实力的不断膨胀,加上好战的民族特性和现实利益的驱使,蒙古人再也不甘心在他们自己的草原牧羊纵马,他们发誓要让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与此相比,宋王朝的历史则显得有点“软”,当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得以黄袍加身,他以自己的经历为鉴,对掌军权者尤为猜忌。他施计“杯酒释兵权”,得以集军权于一身,他又让文官掌控军权,企盼江山稳固高枕无忧。然而文官不通武略却成了宋王朝致命的弱点,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那样边患连年;南宋王朝更是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皇上昏聩无能,乱臣贼子当道,黎民已陷于水火,当政者却在欣赏西湖歌舞、江南美色!文天祥是个文人,更是一个有着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他兼具了正统文人的浩然正气与政治家的铮铮傲骨。他少年得志,21岁中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宋恭帝德祐元年,侵宋元军渡江南下,宋王朝危在旦夕,他毅然投笔从戎,自赣州组织义军抗元他一路奋战,一路呼号,转战江浙,后奉诏入京保卫京师。他强硬的作风,如山洪暴发般的激情,山河为之动容,风云因而变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看透生死的豪侠义士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也得死得有价值。死也有“无为而死”和“有为而死”的区别:失意伤心而死、遭遇不幸抑郁而死、和人赌气自杀而死都是“无为而死”;为了正义而死、为了国家而死、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为而死”。文天祥已经洞悉了生死的内涵。德祐二年元军进逼首都临安,他主张背城决战,却被投降派阻止。他于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舍弃了常人不能割舍的官位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赴元营谈判。此一去,他已经抱定了舍生取义的决心,他“初至北营,抗词慷慨”,元人虽为虎狼之师,也是“上下颇惊动”。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来就不缺少媚骨奸佞之臣,他们不思国之安危,反而落井下石、公报私仇,“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让文天祥孤立无援,一步步逼向死亡之门。当被元军扣留后,他“自度不得脱”,因而“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义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许吕师孟、贾余庆之徒到死也不明白是什么让文天祥有如此铮铮铁骨!在被元军扣留期间,元人竭尽威逼利诱之能事,但他一直昂着高贵的头颅,自始至终岿然不动。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民族大义才是人生弥足珍贵的东西,而在生和死的抉择中,有一种生却是超脱于寻常的气节之上的,这就是“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的生。文天祥认为自己为人臣未尽全忠,为人子未尽全孝,不应当死在小节上,所以,当“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余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时,他没有引决而殉节,而是选择了“隐忍以行”,图“将以有为”。他才是文人中的真豪杰,诗人中的伟丈夫!“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倔强执着的爱国贤臣指南录后序中最曲折动人的是文天祥百折不回、辗转逃生之行,他对自己一身维系着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标,他在奋力突围。在被元军扣留的日子里,文天祥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逃离虎口,“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并立即联系淮东和淮西二置使,“约以连兵大举”。这时,元军散布谣言说文天祥已经投降并做了元丞相,“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他“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封锁,万死不辞,为的只是回到属于他自己的地方,回到战斗的岗位上。逃亡中寻求希望和出路,这是十分痛苦的事,更何况这一路上艰辛备尝,命悬一瞬呢?文天祥愤于元人强占我大好河山,恨于投降派卖国通敌,忧于国家前途命运,叹于九死一生的经历!文中接连用了二十多个述“死”句,讲述了自己在回归途中的遭遇,一气贯注,似连弩齐发,又如疾雨砸江,时而令人惊叹不已,时而令人大汗淋漓,时而令人唏嘘战栗。文气蒸腾,荡气回肠,如黄河决堤,似江水奔涌。“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掩卷沉思,文天祥泪流满面,回顾逃亡与求索的道路,感慨万千,好在自己已经沿着强烈的家国意识情感线,回到属于自己的磁场!文天祥爱国却不做作,喜怒哀乐之情跃然纸上,这又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爱国者形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文天祥的身上已经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自觉行为,重读指南录后序,让我领悟了文天祥浓烈的爱国情和博大的生死情怀。1掌握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动词,授官。即除去旧职,授予新职(2)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名词作动词,统率(3)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迫:动词,逼近(4)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萃:动词,聚集(5)会使辙交驰 会:副词,适逢 使:名词,使者(6)北邀当国者相见 当:动词,主持,掌管(7)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为:时间副词,将 纾:动词,解除(8)予不得爱身 爱:动词,吝惜(9)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动词,估计 可以:可以凭借(10)予更欲一觇北 觇:动词,窥视(11)归而求救国之策 而:连词,表顺承(12)于是辞相印不拜 拜:动词,接受任命(13)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介词,凭的身份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译文:满朝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解救的办法。(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左丞相府”置于动词“萃”之后;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环节二:分析文理3下列各句属于文天祥出使北营严峻形势的一项是()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北邀当国者相见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ABC D解析:选D属于文天祥对形势结果的推测,是以往的出使经验,是出使的目的。4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天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以一身而兼二职,以一身而系国运,说明他当时的地位举足轻重。B当时,元军大兵压境,而南宋群臣惊慌失措,聚集在文天祥的府邸,都不知道该怎么办。C亡国在即,文天祥认为自己“不得爱身”,这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为国捐躯的决心了。D经过权衡,文天祥决定出使,并在第二天立即出发前赴险恶丛生的敌营。解析:选BB项,“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文天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所以“聚集在文天祥的府邸”错误。(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遽:副词,立刻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2)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构恶:动词,挑拨,陷害(3)予自度不得脱 度:动词,揣度,估量(4)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则:连词,就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诟:动词,责骂(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动词,列举罪状(6)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则:连词,表转折,却 以:动词,带领 所:代词,所字结构,相当于“的地方” 寓:动词,寄居(7)而予不得归矣 而:连词,表结果,相当于“因此”(8)北虽貌敬 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抗辞慷慨古义:指意气激昂今义:指大方(2)不复顾利害古义:指个人的安危今义:指利益和损害3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译文:刚到元营时,(我与元人)论战的言辞十分激烈,元营上下颇为震惊。(省略句,“抗辞”前省略了主语“我”)(2)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译文:可不幸的是,吕师孟(与我有夙怨,)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在我出使后又讨好敌人。(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前”“于后”分别置于谓语“构恶”“献谄”之后)(3)予羁縻不得还。译文:我被软禁起来不能回国。(被动句,无标志被动词)环节二:分析文理4下列各句不属于直接表现文天祥斗争场面的一句是()A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B直前诟虏帅失信C数吕师孟叔侄为逆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解析:选DD项,“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是文天祥敢于辞锋犀利怒斥敌人的原因。5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主要叙述了文天祥在元军营中不辱使命,捍卫民族尊严的经历。B文天祥刚到元营时,痛骂元军统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C“直前”的动作,“诟”“数”的言辞,使文天祥的凛凛雄姿毕现纸上。D虽然军事上失利,但作为国家使节,作者气节坦荡,大义凛然,坚决斗争。解析:选BB项,“痛骂元军统帅”不是刚到元营时。(三)阅读课文第3、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诣:动词,到去(2)北驱予并往 驱:动词,逼迫 并:副词,一同(3)而不在使者之目 目:名词,列,名单(4)然而隐忍以行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5)将以有为也 有为:动词,有所作为(6)得间奔真州 间:名词,空隙,机会(7)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以:介词,把 虚实:名词,情况(8)庶几在此 庶几:副词,大概、也许(9)诡踪迹 诡:动词,隐蔽(10)穷饿无聊 穷:形容词,处境窘迫(11)追购又急 追购:动词,指元军悬赏追捕(12)展转四明、天台 展转:动词,多次转移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穷饿无聊古义:没有依靠今义:指(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2)以至于永嘉古义: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予分当引决 分:名词作状语,按名分(2)草行露宿 草、露:名词作状语,在荒草间,在露水中4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译文:每天跟元人的骑兵在淮东路一带周旋。(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长淮间”置于动词“相出没”之后)环节二:分析文理5下列各句属于文天祥逃亡中窘迫情形的一项是()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得间奔真州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ABC D解析:选D作者尚未开始逃亡,叙述找机会逃亡到真州,不属于文天祥逃亡中窘迫的情形。6下列对第3、4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说明作者此时已经成了俘虏,完全丧失了国家使节的地位。B作者本想一死了之,但是认为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局面还有可能扭转,所以“隐忍以行”。C作者刚到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表现了其立志复兴国家的急切心情。D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避”“出”“渡”“入”“展转”等,详细铺陈了南归行程。解析:选DD项,“详细铺陈”错误,这里是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南归行程。(四)阅读课文第5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及:动词,面临的情况于:介词,表“及”的归趋,相当于“到”矣:句末语气词(2)诋大酋当死诋:辱骂(3)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去:动词,离开,逃离以:连词,表目的 自刭:自杀(4)如扬州 如:动词,到去(5)竟使遇哨 竟使:连词,假使(6)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不由:不能自主殆:副词,接近于 例:动词,等于,类于(7)夜趋高邮 趋:动词,奔向(8)几陷死 陷死:动词,陷没而死(9)质明,避哨竹林中 质明:天刚亮的时候(10)几以捕系死 以:连词,因为(11)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凡:副词,总共(12)几以不纳死 纳:动词,接受,准许进入(13)以小舟涉鲸波出 以:介词,用,可译为“驾”(14)而境界危恶 境界:境地,处境(15)痛何如哉 何如:副词,怎样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2)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见”同“现”,出现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为巡船所物色古义:指盘查、搜寻今义:指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2)几彷徨死古义:指走投无路今义:指犹豫不定,不知往哪儿去好4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为巡船所物色。译文:被元兵巡逻船盘查。(被动句,“为”表被动)(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译文: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被动句,“为”表被动)(3)死生,昼夜事也。译文: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判断句,“也”表判断)环节二:分析文理5下列对第5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引出了作者九死一生的经历回顾。B本段扣住一个“死”字,从赴敌营抗辞说到“至通州”,一口气历数出十八个“死”。C“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表明了作者对死亡的态度,而为了“将以有为也”,他万死不辞,对自己经历的磨难无怨无悔。D段首,一句“呜呼”总揽全段;段末,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的气势推向悲痛的顶点。解析:选BB项,作者历数十八个“死”,是从赴敌营抗辞说到“以小舟涉鲸波出”。(五)阅读课文第68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间以诗记所遭间:副词,间或,有时 以:介词,用(2)使北营 使:动词,出使(3)使来者读之 来者:名词,后世的人(4)悲予志焉 悲:动词,思念,同情 志:名词,心志(5)臣死有余僇 僇:同“戮”,罪(6)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遗体:指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 殆:形容词作名词,危险(7)生无以救国难 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8)修我戈矛 修:动词,整治(9)从王于师 从:动词,跟从(10)以为前驱 以:连词,表顺承 为:动词,作为(11)若予者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12)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死所:名词,死的地方(13)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向:名词,以前 委:动词,抛,扔(14)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文:动词,文饰 于:介词,向 亲:父母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译文: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活着没有用来拯救国难的办法,死后仍要变成凶恶的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先人之墓”置于谓语“请罪”之后)环节二分析文理3下列各句不属于表现作者报国意志的一句是()A死犹为厉鬼以击贼B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C誓不与贼俱生D自文于君亲解析:选DD项的意思是“在君王和父母前文饰自己的过错”,不能表现作者报国意志。4下列对第68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6段说明诗集的内容是“悲予志”,保存并结集的目的是“以诗记所遭”。B作者在第7段中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C作者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表明了他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D第7段的议论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天祥作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解析:选AA项,诗集的内容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保存并结集的目的是“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1从教材中积累文天祥在元营慷慨陈词,意欲以死报国,以死殉节。后被元军无理扣押,敌人羁縻了他的身躯,却羁縻不了他的气节。他本想“引决”,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的,他审时度势,“隐忍以行”,后来百折不挠,辗转逃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文天祥是把个人的生死和民族命运联结在了一起,他选择生是为了救亡图存,选择死是为了殉国尽忠,文天祥是高尚的。2从历史中积累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名医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割开皮肉,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心惊胆战,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等到华佗刮尽骨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从没有见过像您这样沉着坚强的人,您真是大丈夫!”3从现实中积累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你相信奇迹吗?你相信既盲又聋又哑的人也能成为作家吗?有的,这个人便是伟大的海伦凯勒女士。她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生病,从此眼睛看不见,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知道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他们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海伦凯勒虽然身患残疾,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疾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法,海伦凯勒真可算是个身残志坚的人。海伦凯勒能够不因残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最后才有卓绝的成就。我们平常人既聪明又健康,假如还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话,真是很对不起自己啊!4从名言中积累(1)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2)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真诚。拉罗什富科(3)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拉蒂默(4)意志引人入坦途,悲伤陷人于迷津。埃斯宾塞(5)培养意志是我们生存的目标。爱献生(6)力量不是来自体力,而来自不屈不挠的意志。甘地5从佳作中积累江河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交汇成浩瀚的大海;雄鹰有至死不渝的意志,才能翱翔于辽阔的蓝天;松脂有千年不悔的意志,才能造化成珍贵的琥珀;种子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水滴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才能穿破坚硬的石块。(二)这样运用素材诗人泰戈尔曾写下一段鼓动人心的诗句:“我不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只祈愿能无畏地面对它们;我不祈求我的痛苦会停止,但求我的心能够征服它。”没人能向我们保证,怎么做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路走得顺顺当当、无忧无烦;但是,我们自己至少能做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和勇气,用微笑去面对可能到来的各种考验,并且相信幸运会降临,届时就能转危为安。印度国父甘地曾说:“力量不是来自体力,而来自不屈不挠的意志。”一个人的意志,可以成就多少不可思议的奇迹!生活的周遭,什么难题都有,有些人撑不下去,有些人挺了过来,差别只在于意志与决心罢了。想要成为站在应许之地的幸运儿,不能垂头丧气,只要坚持自己的脚步,信心就能将奇迹放在我们的手中。就像既盲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虽然身体很弱小,但她的精神很强大,她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断战胜自己,终以强者的姿态走向心中的光明。领悟运用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和印度国父甘地的名言以及海伦凯勒的例子表明意志力在人生历程中的作用:人生路上,一切都得靠自己靠自己的决心,靠自己的意志。你悄悄地走来了,在这暮秋的十月。眼底是滤去了悲哀的从容,慷慨而无畏。你身后是残破山河,是劳苦大众,是多舛而蒙昧的时代;身前是金戈铁马,是十万兵骑,是势不与共的仇敌。 胡骑啾啾,战车辘辘,你在颠簸的历史里站成一座丰碑。你,文天祥,一个存活了770多年仍熠熠闪光的灵魂。 你矫首高唱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敛眉低吟过“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无限遗恨的喟叹啊,挟带着穿金破石的风声辗转千年,却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在这暮秋的十月,在这静静的夜里,我听到了你来自天籁的声音,你依稀向我走来,形容憔悴,但襟袖间仍是一片清风朗月。我的灵魂也便跨越770多年,走进了你。啊,那一抔黄土,那一座孤冢,你的躯体葬在这最卑微的泥土里,你的灵魂却早已氤氲在天地之间,你天天吟咏着的正气歌,令山河惊悚,令乾坤变色!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770年如长江之水滚滚逝去,我看到,你崇高的灵魂卓立于天边,升华成史册上一抹灼灼的墨辉。佳作赏析作者穿越时空的想象力和大开大阖的控制力,使文章思接千古,纵横捭阖。语言生动流畅,落笔从容,笔触细腻,思想灵动,余味绵长。写作借鉴1学人称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对文天祥的敬仰、赞美之情。2学修辞文章第三段把文天祥比喻成历史的丰碑,形象地写出了文天祥的历史影响。3学引用文章大量引用文天祥的诗句,可使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了说服力;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原文: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出处: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山木注释:醴(l):甜酒。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淡,小人之间的交情像甜酒一样甜;君子恬淡却可亲,小人甘甜却易断绝,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分离都不会有任何的缘故。明理知义庄子用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交友之道。他在说这句话时还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林回在逃亡的过程中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因为他认为璧玉是以利益相合,孩子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灾祸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灾祸就会相互包容。所以在交朋友的时候要以性情相交,这样才不会被利益所左右,时穷节乃现,患难见真情,真正的朋友是雪中送炭的朋友。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损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燕策注君人:人君,国君。涓人:国君的近侍,又名“中涓”,即阉人。安事:犹言“何用”。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译文:参考答案:“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能够出重金买千里马。现在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从那时起不到一年,(果然)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参考译文:我听说古时候有一个国君,出价千金购买千里马。三年过去了,也没有买到一匹。一个近侍自告奋勇对国君说:“请允许我替您去买马。”国君就让他去了。三个月之后,终于找到一匹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便花五百金买下这副马骨,回来报告国君。国君勃然大怒,说:“我要买的是活马,要这死马何用?白白糟踏了五百金!”近侍回答说:“一匹死的千里马,大王尚且肯出五百金的高价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能够出重金买千里马。现在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从那时起不到一年,(果然)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吴孟达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李小龙时代,他梦想做一个电影巨星。1971年,他进入香港无线电视演员培训班,在这个周润发、任达华等精英聚集的班级中,他的成绩仍然稳稳居于班级前三名。导演对他说:“你的长相太过老气,只怕很难演主角。”他不信,他不停地去剧组面试,不停地被主角拒之门外。在他走投无路时,他的老师告诉他:“香港每年几百部电影问世,有几百个主角,但成名的有几个呢?若是演技平平,演了主角又能怎样?若是真有功力,配角何尝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从此他便认认真真地扮演每一个配角。后来,吴孟达获得了台北金马影展“最佳男配角”奖,成为华人娱乐圈最具实力的演员之一。人生教益不是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幸运,可那又如何?做一名发光的配角也能让世人记住。吴孟达让世界看见了他的认真与不放弃的态度。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DA项,除:授官。B项,爱:吝惜。C项,殆:接近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AA项,介词,在。B项,动词,做;名词,作为。C项,介词,因为;动词,带领。D项,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中兴机会,庶几在此以父母之遗体行殆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不复顾利害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为巡船所物色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ABC D解析:选C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出没:时隐时现。曲直:是非。邂逅:不期而遇。其余都不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北虽貌敬B道海安、如皋C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D予分当引决解析:选BA、C、D三项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5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北亦未敢遽轻吾国B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D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解析:选AB项,“陵”同“凌”;C项,“见”同“现”;D项,“僇”同“戮”。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译文:(2)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译文: (3)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译文:参考答案:(1)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2)列举吕师孟叔侄充当叛逆的罪状,只想求得以身殉国,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3)真的遇到死,就死了吧,而处境艰难险恶,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地发生,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精读设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年二十举进士动词,考中(2)起为湖南提刑动词,提拔(3)发郡中豪杰动词,征发(4)除知临安府动词,拜官,授职(5)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动词,捉拿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愀然曰形容词,的样子(2)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介词,凭借(3)索之固代词,代文天祥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1)万里素奇天祥志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2)一旦有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情况(3)天祥夜亡入真州名词作状语,在夜里(4)天祥方饭五坡岭名词作动词,吃饭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解析:选AA项,对策:对答皇帝的策问。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选DA项,连词,于是/介词,依靠,凭借;B项,副词,表祈使语气/副词,表揣测,估计语气;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D项,连词,表顺承关系。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捧诏涕泣尽以家赀为军费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左右命之拜,不拜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A BC D解析:选B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表现文天祥面临的“险象环生”的处境。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拜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解析:选CC项,“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译文: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译文: (3)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译文:参考答案:(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3)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