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ppt_第1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ppt_第2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ppt_第3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ppt_第4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参事 闪淳昌教授 2009年6月5日 2018/12/282018/12/28 1 1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 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要认 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干部 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经验,得到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月30日批示 一、深刻的启示 二、宝贵的经验 三、面临的挑战 四、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 能力 一、深刻的启示 “9.11 ”事件使各 国政府都在 重新思考如 何应对恐怖 势力和突发 事件的问题 。 一、深刻的启示 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党全国 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 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 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夺取了防治 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 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化“危”为“机” 2003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斗争, 给了我们两点深刻的启示: 一是必须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 观,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 二是一定要更加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职能,不仅要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 ,还要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快应急机制建设 。 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 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 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安全生 产监管体系。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加强应急管理势在必行 p世界并不太平,各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恐怖袭 击、局部战争、金融危机,以及对水资源、石油资 源的争夺,跨国性的重大疫情的传播等不时出现。 p2003年防治非典的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契机 p政府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 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职能。 全 国 应 急 预 案 体 系 框 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级专项预案25件 国务院部门预案80件 省级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 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 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文体等重大 活动,主办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 国家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一案三制”建设不断加强 p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6年4月)。 p“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建设规划(2006年12月)及实施意见。 p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 议,各地应急机构逐步建立。 p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的意见(2007年7月)。 p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实施。 2008年冰雪和地震两次巨灾 低温雨雪冰冻灾 害 u渐进式 u一系列次生灾害 u中东部较发达地 区 u南方基础设施、 设备的抗冰雪能力 比较差,缺乏抗冰 雪的救援设施设备 。 u死亡一百多人, 直接经济损失1500 多亿。 汶川特大地震 u突发式 u一系列次生灾害 u西部欠发达地区 u灾区基础设施、 设备的抗震能力和 水平比较差,缺乏 特大地震的各类救 援设施设备。 u死亡失踪8.7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 8451亿。 最高层的果断决策; 最快速的反应; 最有力的支援; 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和行动 ; 最开放透明的态度; 最特殊的条例。 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 ,也加深了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我 们要组织力量,对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以 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我国自然灾 害频发的国情,更加有效地提高防灾减 灾能力、加强全社会灾害防范教育、完 善应急体制机制,更加有力地保护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宝贵的经验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 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 象的不断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 地被人们认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 道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 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 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 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 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胡锦涛总书记 (一)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 u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 坚强领导。 u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负责,靠 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 作用。 u三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的政治优 势、组织优势。 u四是改革开发30年来的巨大成就使 我国国力不断增强。 (一)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 u五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 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 u六是以人为本,依靠法制,依靠科 学,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 u七是军民合作,充分发挥三支队伍 的作用。即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 部队和预备役民兵;各个专业应急处 置队伍;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农村、社 区的民众。 u八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社会各界 同舟共济。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 形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 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这是 我们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不竭源泉。 u胡锦涛总书记总结提出了伟大的抗 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 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 本、尊重科学。” (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 环节: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制不落实 ; 二是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薄弱 ; 三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四是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待 提高; 五是全民防灾意识教育还相当薄弱; 六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还不够完 善。 误区一:“事故和灾难等突发事件几率 很小,不一定就在我这里发生!” q有些领导同志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 理。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 议事日程,不愿意把钱用在预防工作上,群 众批评我们“有钱买棺材,没有钱买药”。 q事故往往在那些管理最薄弱,隐患最多又 得不到治理的单位爆发,灾难往往使那些最 无准备、最无知的人群遭受最严重的伤害( 木桶原理或短板原理)。 误区二:“做了预防就不需要应急了!” q 预防为主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但 没有应急的准备是应急管理思想的误区。 q 实际上应急的准备也是预防的重要内 容,更何况许多突发事件是不以人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 q 有备可能无患,无备必有大患。 q 应急管理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理念。 三、面临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 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 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 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再加上国际上 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因素相互 交织,地缘、宗教和文化冲突与政治 经济矛盾相互作用,不稳定、不确定 、不安全因素增加。 (一)自然灾害严重。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 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世界上遭 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难 以预料的全球性气候反常和难以控 制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年均死亡1万多人; 每年有3亿多人口受灾; 年均损失2000亿元; 年均倒塌房屋350多万间。 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 分布广、损失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 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 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更加 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 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为人民生活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胡锦涛总书记 (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安 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的要求越 来越高。 全国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向好 转的发展态势: p一是事故总量明显下降。 p二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p三是重特大事故明显下降。 p四是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明显下降。特别 是煤炭、交通等领域事故下降幅度较大。 事故灾难严重表现之一 1,事故总量大、伤亡总量大 。 q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万起左 右,死亡12万人左右,受伤70万人左右。 q在各类事故中,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年 死亡9万多人,约占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的 80%;工矿商贸企业事故平均每年死亡1.5 万多人,约占13%。 事故灾难严重表现之二 2,重特大事故多。 q平均每年发生110起。特别重大 事故(30人以上)中,煤矿事故起 数最多;重大事故(10-29人)中 ,道路交通、煤矿事故平均各占 36%。 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 (2000-2008年) (三)公共卫生事件仍 然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和健 康 p总体看,我国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 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没有发生大规模传染性 疾病。 p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全球新 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 有些还造成了严重后果(特别是非典疫情和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p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对人 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农村卫生发展 仍然滞后。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 病和地方病患者,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公共 卫生面临传染病、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并存的 局面。 p职业病危害呈上升趋势。 p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犯罪 活动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由其引发的药品、 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p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每年200起以上,造成 200多人死亡,数万群众健康受到伤害。 大流感的风险分析 n世界卫生组织对以往大流感发生状况的 分析认为,大约25%至35%的人口可能在大 流感爆发时期受到感染,温和情形下全世 界可能有200万-700万人死亡。中度严重乃 至极端情形下全世界可能多达1400万到 1.42亿人死亡。 n新的一波大流感的威胁持续存在,但何 时、何地、何种亚型、严重程度尚难预测 。 n因为新的一波大流感的不确定性,我们 必须做好准备,提高应对能力。 (四)社会结构、社会组 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 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 诸多新课题。 n(五)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 -城市灾害的突发性; -城市灾害的复杂性; -城市灾害的多样性; -城市灾害的连锁性(次生、衍生灾害和灾害的耦 合); -城市灾害受灾对象的集中性; -城市灾害后果的严重性(城市抵御灾害的脆弱性 ); -城市灾害影响的放大性; (六)现代工业、高技术和信息产 业的高速发展,在为国家和个人提供全新 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 新的安全风险。水、电、油、气、通讯等 生命线工程一旦被毁坏,可能导致重大损 失,甚至导致社会秩序局部瘫痪。 (七)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 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p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投毒 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绑架等暴 力犯罪不断(94万犯罪嫌疑人)。 p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事件危及 国家安宁。 p恐怖活动恐怖主义的现实危害上升。 (八)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 化使世界各国面临着新的挑战 u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流。 u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面 临着新的挑战。 u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加大了外来 有害生物和疫病疫情入侵我国的可能。 国际减灾战略正在做重大调整。 p由单项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 p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 变 p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加强风险管 理转变 p由一个国家减灾向全球减灾和区域减灾转 变 p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各负其责, 特别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 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 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 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 报告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 。 四、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预防为主 (三)建立健全应急体制,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四)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 机制 (五)建立健全公众沟通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 (六)依靠科技,提高技术和装备 (七)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八)不断加强应急法制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 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 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 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 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坚持以人为本 (1)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 (2)广大职工和群众既是我们保护的主体 ,也是我们搞好公共安全工作依靠的主体; (3)依靠科学,依靠民主,依靠法制; (4)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5)在处置突发事件的全过程,一定要坚 持救人第一,并避免发生次生事故,注意救人的 人的安全。 (二)坚持预防为主 q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之 一就是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放在 突出位置 q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制度之 一就是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 度。 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1,必须进社区、进厂矿、进学校、进农村 2,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工作 3,必须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 4,必须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 5,必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能力的科学评 价体系 6,必须加强培训和演练 必须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 明确回答突发事件事前、事 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 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么资 源做? 要看得懂、记得住、管用。 必须加强培训和演练 q演练是最好的培训。 q应急演练要重点推进与提高实战能 力有机结合;与普及应急知识、提高 忧患意识和应急能力有机结合。 q一要突出重点,不要求大求全;二 要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三要厉 行节约,不要铺张浪费。不要怕演练 过程中发现问题,要确保演练过程中 的安全。 (三)建立健全应急体制, 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应急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在党 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综合协 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的原则。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 指挥机构;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 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 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 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 (四)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 、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 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 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 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 决定 1,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信息 传递机制 p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 效率和水平,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 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 p全面推进“110”、“119”、“122”、 “120”等多台合一,实现“统一接报,分 类分级处置”,并统一社会服务号码(北 京12345) p突发事件“情况要快,原因要慎”。 2,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早解决的应急处置原则 q有些地方或单位在信息报送方面还存在 缓报、瞒报、漏报的现象。 q突发事件的信息“情况要快,原因要慎 ”。 q对突发事件“发现在早,处置在快”。 q第一时间处置的好坏往往决定损失的大 小和处置成本的高低。 3,加强综合协调,健全联动 机制 现有的应急机制该完善的要进 一步完善,亟需建立的应急机制要抓 紧建立,同时要加强各种应急机制的 协调配合,使他们能在应对各种突发 事件中形成合力。 4,抓紧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 制 p社会管理机制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 p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 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p要进一步抓紧建设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 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 p要注意加强各种社会管理机制之间的衔接,形 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5,危机处置中的非常态管 理 p冰雪灾害中的“高速公路,低速运行”。 p冰雪灾害中为保交通、保电力、保民生实 施的“大分流、大破冰、大救援”对车辆“不 罚款、不卸载、不检查、不收费”政策。人 工除冰等。 p汶川大地震开始四川省委省府“开仓放粮” 、“发出粮食就是胜利!” (五)建立健全公众沟通机制, 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 p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 权;表达权;监督权。 p广大公众既是我们保护的主体,更是 我们应对突发事件依靠的主体。 p以网络为平台的公共舆论和媒体,越 来越显现不可阻挡的威力,这是公共舆 论时代对我们的严峻考验。 p必须公开透明。 u要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 、讲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纪律、严格 把关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 布工作。 u特别要做好第一时间的简要信息发布, 及后续发布工作。 u要健全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 、舆情分析系统,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各 种工具动员和组织公众。 (六)依靠科技,提高技术和 装备 要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 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 、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 备,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应对 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 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七)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和 自救互救能力 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普 及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 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及 其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