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大学哲学系 第一讲 禅学的历史与典籍 一、佛教、禅学与禅 1.佛与佛教 A.何谓佛? a.出生普曜 经卷四:“太子初 生,天地为动,行至 七步,口自宣言: 天上世间,我为最尊 ,当度三界生老病死 ,令至无为。天帝来 下,稽首供养。四王 接身,置金几上,九 龙浴体。” b.成道佛说维摩诘经卷 一: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以无心意而现行,一切异学伏其名。 c.说法佛说维摩诘经卷 一: 三轉法輪於大千,受者修正质行清; 天人得见從解法,为现三宝於世间。 d.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三: 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 妙 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 。 诸比丘等,各依次第,大小相敬;不得呼姓 ,皆唤名字;互相伺察,无令众中有犯大戒; 不应窥求,觅他细过。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我今虽是金 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生死之中极为可 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 此则是我最后教也。 B.所谓佛教与三宝 a.佛教 b.三宝 2.佛教中的禅学与禅 A.作为三学之一的禅学 B.作为修行方法的禅 C.作为世界本来面目的禅 大般若经卷四七八:“佛告善现:诸 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 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 思议界,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 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净法。 二、禅学前史 1.灵山拈花,迦叶微 笑 涅槃经卷二 : 我今所有无上正法 ,悉以付嘱摩诃迦叶 。是迦叶者,当为汝 等作大依止,犹如如 来为诸众生作依止处 ,摩诃迦叶亦复如是 ,当为汝等作依止处 。 佛陀付法偈曰: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 亦法;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 2.以心传心,绵绵不断 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三祖商那和修四祖优 波毱多五祖提多迦六祖弥遮迦七祖婆须蜜 八祖佛陀难提九祖佛驮蜜多十祖胁尊者十一 祖富那夜奢十二祖马鸣十三祖迦毗摩罗十四 祖龙树十五祖迦那提婆十六祖罗睺罗十七祖 僧伽难提十八祖伽耶舍多十九祖鸠摩罗多二 十祖闍夜多二十一祖婆修盤头二十二祖摩拏罗 二十三祖鹤勒那二十四祖师子比丘二十五祖 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三、禅学正史 1.达摩西来,禅学东播。 A.达摩西来的史实 B.达摩西来的传说 C.达摩西来的意义 a.不重理论说明,强调以 本心为宗、以禅修为务外 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无 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b.采用直显心性的方法开 导学人可曰:“我心未宁 ,乞师与安。”祖曰:“将心 来,与汝安。”可良久,曰: “觅心了不可得。”祖曰:“ 我与汝安心竟。” c.采用心心相印的方法传法越九年,(达摩)欲返 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 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 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 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 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 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 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2.潜行密用,辛勤耕耘。 慧可: 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 化嵩洛,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奉 以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载,精究 一乘,理事兼融,苦乐无滞,而解非 方便,慧出神心。可乃就境陶研,净 秽埏埴,方知力用坚固,不为缘陵。 达摩灭化洛滨,可亦埋形河涘。( 续高僧传卷16) 达摩付法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 五叶,结果自然成。(景德传灯录 卷三) 慧可答向居士偈: 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同上) 僧粲: 慧可付法偈: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 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景德传灯录 卷三) 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 逆。逆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 念静。圆同太虗,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 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 ,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 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 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 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 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 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 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 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 ,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 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 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 好劳神,何用疎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信心铭,五灯会元卷 一) 道信: 僧璨付法偈: 华种虽因地,从 地种华生;若无人下 种, 华地尽无生。 (景德传灯录卷三 ) 弘忍: 道信付法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景德传 灯录卷三) 最上乘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 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 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 佛。 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闇,日 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 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 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 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 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 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 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 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 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 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 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 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 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 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 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閦佛 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 宝志禅师: 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 林寺。至宋泰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数日 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梁武帝)即位,下 诏敕许随意出入,志自是多出入禁内。至天监十三 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 及旬日,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人传其 遗像,处处存焉。 宝志答梁武帝所问,俱为祖师禅的机锋,如涂 毒鼓、太阿剑,闻之者丧,婴之者断,不可以心思 意解者。梁武帝一日问志西元:“弟子烦恼未除, 何以治之?”答云:“十二。”又问十二之旨。答 云:“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又问:“弟子何时 得静心修习?”答云:“安乐禁。” 傅大士: 与宝志同时的清信士名傅翕者,自号当来下生善 慧大士,于松山顶躬耕而居。有人盗菽麦瓜果, 大士见之,即与篮笼盛去。日常佣作,夜则行道 。 梁大通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致 书于梁武帝,帝览书后即迎住建业。帝请大士讲 金刚经,大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 。帝愕然!宝志曰:“陛下还会么?”帝曰:“ 不会。”志公曰:“大士讲经竟。”又一日,正 讲经时,武帝至。大众皆起,大士端坐不动。近 臣报曰:“圣驾在此,何不起立?”大士曰:“ 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有一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 上过,桥流水不流。” 心王铭: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 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 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 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 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 到彼岸已,彼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 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 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 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禅菩萨,了此本心。 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3.开宗立派,大煽禅风。 A.闻经有省 B.偈呈所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C.说法开宗以无相为 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 以无相三归依、无相四宏誓 愿、无相忏悔、三学等持、 唯心净土为修法。 4.分灯续焰,兰菊齐妍 A.沩仰宗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灵祐和他的弟子慧 寂先后在潭州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西)、 袁州仰山(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举扬一家宗 风,后世就称它为沩仰宗。 灵祐(771853)是福州长溪人,南 岳下三世,十五出家,二十三岁到江西参谒 百丈怀海,怀海一见就许为居参学之首。有 一天,怀海对他说:“汝拨炉中,有火否? ”灵祐拨了一下,说:“无火。”怀海走下 座来亲自去拨,拨到深处,拨出了一点火, 便举给灵祐看,说:“此不是火?”灵祐即 大悟礼谢。怀海说:“此乃暂时歧路耳!经 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 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 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 。汝今既尔,善自护持。”灵祐得到怀海的 启发,悟得他的深机密用。 元和末(820),他遵怀海之嘱到沩山 去开法,敷扬宗教四十余年,于大中七年敷 座怡然而寂。当时住下僧众多到一千五百人 ,法嗣四十余人,而以仰山慧寂、香严智闲 为上首。关于他的言行,有潭州沩山灵祐 禅师语录一卷。 慧寂(814890),韶州怀 化人,初谒南阳慧忠的侍者耽源 道真,道真对他说:“国师当时 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 ,授与老僧,(中略)我今付汝 ,汝当奉持。”慧寂接过来看一 下就把它烧掉了。后来到沩山参 灵祐,灵祐问他:“汝是有主沙 弥,无主沙弥?”慧寂说:“有 主。”灵祐说:“主在什么处? ”慧寂从西边走到东边站着,灵 祐知道他和常人不同,便加以开 示。既而慧寂问:“如何是真佛 住处?”灵祐说:“以思无思之 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 ,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 如。”慧寂于言下顿悟,从此执 侍前后十五年,开沩仰一宗。慧 寂传受灵祐心印之后,率领徒众 住在王莽山,既而迁到仰山,学 徒奔凑。后来又迁到观音山,接 机利物,为宗门标准。 v 灵祐是从寻思纯熟、机缘凑泊发悟,深得马灵祐是从寻思纯熟、机缘凑泊发悟,深得马 祖、百丈的祖、百丈的“ “理事如如理事如如” ”之旨。传授给他的弟子慧之旨。传授给他的弟子慧 寂,师弟同以全体显现大用为传法宗旨。他开示寂,师弟同以全体显现大用为传法宗旨。他开示 大众说:大众说:“ “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 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 ,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当时有当时有 人问:人问:“ “顿悟之人更有修否?顿悟之人更有修否?” ”他说:他说:“ “若真悟得本若真悟得本 ,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 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 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 法教渠修行趣向。法教渠修行趣向。” ”又说:又说:“ “以要言之,则实际理以要言之,则实际理 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 ,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 ” B.临济宗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在河北镇州(今 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举扬一家的宗风, 后世就称它为临济宗。义玄(?867)是六 祖慧能下的第六代,曹州南华县人,出家后广 究律学及经论,既而到各处参学。首先参谒洪 州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三 度发问,三度被棒打,于是向希运告辞,希运 叫他到高安滩头去参谒大愚禅师。他见了大愚 ,诉说三问三被打的经过,并问:“不知有过 无过?”大愚说:“黄檗恁么老婆心切,为汝 得彻困,犹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原来 黄檗佛法无多子!”大愚乃搊师衣领云:“适 来道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 少来?”师向大愚肋下打了一拳。大愚托开云 :“汝师黄檗,非干我事。”义玄即回黄檗。 黄檗云:“汝回太速。”义玄云:“只为老婆 心切。”黄檗云:“那大愚,老汉待见,与打 一顿。”义玄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 ”遂打黄檗一掌,黄檗哈哈大笑,印可义玄得 悟。唐大中八年(854),他到镇州滹沱河边 建立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 。咸通八年(867)四月十日端然示寂,敕谥 “慧照禅师”。慧然辑录他的语要为镇州临 济慧照禅师语录一卷,简称临济录。义 玄接引学人,有三玄、三要、四料简等施设。 义玄的弟子,有灌溪志闲、宝寿沼、三圣慧然、兴化存 奖等二十余人,门庭极其繁荣,于是成为一大宗派。然而 后世临济宗的法系都出于存奖(830888)门下,递传南 院慧颙(?952)、风穴延沼(896973)、首山省念 (926993)、汾阳善昭(9471024)、石霜楚圆( 9861039)。楚圆下有黄龙慧南、杨岐方会,法席很盛 ,于是分为黄龙、杨岐二派,和原来的五家合称五家七宗 。 此宗接引学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义玄用棒喝 以来,以至宗杲提倡看话,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 言句,剿绝学人情识,使学人忽然省悟,实为其特色。它 在五家宗派中流传最久,不是没有原因的。 C.曹洞宗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良价和他的弟子本寂 先后在江西高安县的洞山、吉水县的曹山 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曹洞宗。 良价(807869),是禅宗六祖慧能 下第六代,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县)人 ,从五泄灵默(马祖弟子,747818)披 剃,受戒后,往诸方参学,首谒南泉普愿 ,次参沩山灵祐,最后到湖南沣陵攸县参 云岩昙晟(782841),因问“无情说法 什么人得闻”有所领会。临别时又问昙晟 说:“和尚百年后,有人问还貌(一作 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昙晟良久 说:“只这是。”良价还是有些怀疑,后 因过水看见水里的影子,遂悟前旨,后在 洞山广阐玄化。良价曾在泐潭寻绎大藏, 编纂有大乘经要一卷(已佚)。此外 撰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新 丰吟、纲要偈、五位君臣颂、 五位显诀等偈颂。关于他的言行,有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及筠州洞山 悟本禅师语录各一卷。法嗣有云居道膺 、曹山本寂等二十六人。 本寂(840901),泉州莆田(今福 建莆田县)人,十九岁出家,往高安参良 价。良价问他叫什么名字?本寂回答说: “本寂。”良价说:“向上更道!”本寂 说:“不道。”良价说:“为什么不道? ”本寂说:“不名本寂。”良价很器重他 。自此入室,秘密印证他的悟解。盘桓数 年,欲辞去。良价问他什么处去?本寂说 :“不变异处去。”良价说:“不变异处 岂有去耶?”本寂说:“去亦不变异。” 他往曹溪礼慧能塔,回到吉水(今江西临 川县),大众请他开法。本寂追念慧能的 道风,便把吉水山改名为曹山,后又住荷 玉山。有僧问:“于相何真?”本寂说: “即相即真。”又有僧问:“幻本何真? ”本寂说:“幻本元真。”又问:“当幻 何显?”本寂说:“即幻即显。”这是他 为启发上机而说的道理。他曾注寒山子 诗,文辞遒丽,盛行于世。有抚州曹 山元证禅师语录一卷、抚州曹山本寂 禅师语录二卷。法嗣有曹山慧霞、鹿门 处真等十四人。本寂传受良价的五位铨量 ,深明要旨,撰解释洞山五位显诀等 ,振作洞上家风。 洞山良价的宗风到曹山本寂而大振,但此 宗曹山系四传以后就断绝,只靠洞山法嗣云居 道膺一脉,得以绵延。道膺(835?902), 幽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出家后,初学 习声闻律仪,后往翠微山参无学(丹霞弟子) ,继到洞山参良价,领会洞上的宗旨。良价印 可说:“此子以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后来在 云居山开法,徒众多到一千五百人。新罗利严 (870936)曾嗣法于道膺,归国后在须弥山 建广照寺,创须弥山派,为海东禅门九山之殿 此外,高丽庆甫(869948)从疏山匡仁受曹 洞禅,亦归国弘传。 v 曹洞宗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石头希迁,是“ 即事而真”的见解,从个别(事)上显现出全体( 理)来指导践行的。希迁读肇论的“会万物为 己者其惟圣人乎”一句而有会于心,写成一篇参 同契,说明理事参同回互,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 在。这样看一切事相,自能圆转无碍,而人的行为 也可以随缘出没了。希迁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 晟,晟更提出“宝镜三昧”法门。意谓人观万象,应 该和面临宝镜一般。镜里的影子正是镜外形貌的显 现,所谓“渠正是汝”,从而说明“由事相上能显出 理体”的境界。以后五位功勋,偏正回互等思想皆 导源于此,实为曹洞宗密传的旨。良价嗣法昙晟, 由涉水睹影而大悟“渠正是汝”之旨,常说“只遮个 是”。曹山本寂也跟着说“即相即真”,都是说明这 个道理。 D.云门宗 v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偃在韶州云门山( 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 风,后世就称它为云门宗。 v文偃(864949)是禅宗六祖慧能下的 第八代,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 ,出家后学教学律都很精进。初往睦州 (今浙江建德县)参黄檗希运的法嗣道 踪(世称陈尊宿),咨参数载,深入玄 微,更参雪峰义存。他到雪峰后,一日 遇升堂,僧问:“如何是佛?”峰云: “苍天苍天。”文偃闻后,忽释所疑, 契会宗要。后历访洞岩、疏山、曹山、 天童、归宗、干峰、灌溪等,最后往曹 溪礼六祖塔,便道到福州灵树如敏处。 如敏很器重他,请他做首座。后来便继 承如敏的法席,晚年移住云门山光泰禅 院,恢宏法化。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三卷,法嗣有香林澄远、德山缘密等 六十一人。 v 文偃由雪峰存、德山鉴、龙潭信、天皇悟 上承石头迁的思想,着重在一切现成,与“即 事而真”的见解一脉贯通。所以他示众最根本 的说法:“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 作么生承当?”大众无对,他自己代大众说: “一镞破三关。”后来他的法嗣德山缘密把它 析为“三句”,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 随波逐浪句。有颂初句云:“乾坤并万象,地 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恰当 地说明了一切现成的见解。截断众流、随波逐 浪二句,则是说他接引学人的教学方法,也即 所谓机用。“截断众流”的方法是云门所常用 的,如他接引学人,每每用一语、一字,蓦地 截断葛藤,使问者截断转机,无可用心,从而 悟得世谛门中一法不立。 v 文偃门下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香林澄远等 ,而以澄远为上首。他住益州青城山香林院,接人 语句完全继承文偃的风格。澄远下有智门光祚,门 风险峻,有智门光祚禅师语要一卷。光祚的法 嗣有雪窦重显、延庆子荣、南华宝缘等三十人。到 重显而云门的宗风大振,号称中兴。重显(980 1052),遂州(今四川遂宁县)人,幼年出家,受 具足戒后,游方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一作复州, 今湖北沔阳县),参光祚五年而尽得光祚之道,后 住持明州雪窦山资圣寺。重显受汾阳善昭的影响, 举古代的公案一百则颂出其玄旨,这就是有名的 雪窦颂古一卷。后来昙贲说,重显“以辩博之才 ,美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 当世学者,宗风由此一变。”门人把他的语句及诗 颂辑录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E.法眼宗 v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益 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以 “大法眼禅师”的称号,后 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文益 (885958),是青原下第 八世,余杭人,七岁依新定 智通院全伟出家,后来到明 州鄮山育王寺从律师希觉学 律,兼探究儒家典籍。既而 改习宗乘,到福州参谒雪峰 法嗣长庆慧棱,住了不久, 即为大众所推许。 v 更结伴到各处参学,路过漳州,为雪所阻 ,暂时住在城西地藏院,因而参谒师备法嗣罗 汉桂琛。桂琛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 :“行脚。”桂琛说:“行脚事作么生?”文 益说:“不知。”桂琛说:“不知最亲切。” 后桂琛问:“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云:“在心内 。”桂琛云:“行脚人着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 头?”师窘无以对,即放下衣包,依桂琛求抉 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桂琛说: “佛法不恁么。”师云:“某甲词穷理绝也。” 桂琛云:“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于言 下有悟。 v 后来历览长江以南的丛林,到临川,住在 崇寿院,开堂接众。南唐始祖迎请他到金陵, 住报恩禅寺,署号净慧禅师。既而迁住清凉寺 ,前后三坐道场,诸方丛林都遵循他的风化, 有仰慕他的声望从异域跋涉而来的。法嗣六十 三人,而以天台德韶为上首。其余如报慈文遂 、报慈行言、报恩法安、报恩慧明、清凉泰钦 、灵隐清耸、归宗义柔、百丈道常、永明道潜 、净德智筠等,均接众甚广,大扬一家的禅风 ,但德韶一支尤为繁荣。关于文益的言行,有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一卷及文益自撰 宗门十规论等。 四、古今禅学典籍要览 1.禅学宗经 A.楞伽经 B .金刚经 C .维摩诘经 D.楞严经 E.圆觉经 F.坛经 2.禅学历史 A.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一卷,X63。 B.契嵩:传法正宗记,九卷,T52。 C.契嵩:传法正宗定祖图,一卷,T51 。 D.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版。 E.吴立民: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科 版。 3.禅学概论 A.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二卷,T48. B.延寿:宗镜录,一百卷, C.智昭:人天眼目,六卷,T48。 D.慧开:无门关,一卷,T48。 E.灯来:五家宗旨纂要,三卷,X65。 F.文益:宗门十规论,一卷,X63。 G.戒显:禅门锻炼说,一卷,X63。 H. 钱伊庵:宗范,二卷,X65。 I.南怀瑾:禅海蠡测,复旦大学版。 J.正果:禅宗大意,中国佛教协会版。 4.灯录语录 A.静、筠:祖堂集,二十卷,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高丽大藏经本。 B.道元:景德传灯录,三十卷,T51。 C.普济:五灯会元,二十卷,X80。 D.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T68 。 E.瞿汝稷:指月录,三十二卷,X83。 F.郭凝之集: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一 卷,T47。 G.G.圓信、郭凝之集: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一卷,圓信、郭凝之集: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一卷, T47T47。 H. H.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一卷,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一卷,T47T47。 I. I.圓信、郭凝之集: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一卷,圓信、郭凝之集: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一卷, T47T47。 J. J.慧印校訂: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一卷,慧印校訂: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一卷,T47T47。 K. K. 守坚集: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守坚集: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T47T47。 L. 圆信、郭凝之集: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一卷,T47。 M.惟蓋竺编:明覺禪師語錄六卷, T47。 N.紹隆等编: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T47 。 O. 克勤: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十卷,T48。 P.蘊聞编: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十卷,T47。 Q.集成編:宏智禪師廣錄九卷,T48。 S.文素編:如淨和尚語錄二卷,T48。 T.義遠編:天童山景德寺如淨禪師續語錄一 卷,T48。 第二讲 禅学的理论与实践 v一、自性 v1.自性的定义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 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 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 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 不遷,名之曰道。 v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见佛 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 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 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 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 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 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 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v2.自性的拣别 v自性不是永恒的实体 v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 空亦复如是。 v自性的空性不是虚无 v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 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v3.自性的特点 vA.不生不灭 v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v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 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 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 。 vB.清净无染 v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v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 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 vC.具足智慧 v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 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 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 若。 v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 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 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 而不动。” v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 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 v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 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 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 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 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 即是见性。 v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 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 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v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 即名般若智。 v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 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 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 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vD.无欠无余 v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 vE.本来自在 v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 何可立? v4.自性的作用 v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v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 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 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 v二、自性具足的清净法 v1.自性五分香 v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 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v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名定香。 v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 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 ,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v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 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v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 ,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 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 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 知见香。 v2.无相(自性)忏悔 v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 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 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 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 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 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 ,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 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 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v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 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 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 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 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 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 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 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 念念不被嫉妬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妬等 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v3.自性四宏愿 v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 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v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v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v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 v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v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 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 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恶毒 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 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 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v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 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 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 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正直,离迷 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 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v4.自性三身 v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 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 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 常明,此名清净法身佛。 v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闇, 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 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 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 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 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 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 。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v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 ,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 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 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 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 ,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 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v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 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 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 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 v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 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 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 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 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v5 .自性三学 v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 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 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v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 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 本三昧。 v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 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 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v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 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 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 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 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 ,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 v6.自性功德 v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 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 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 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 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 ,是真功德。 v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 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 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 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v7.自性涅槃 v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 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 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 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 现众色相,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 法,不起分别想。 v8.唯心净土 v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 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v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 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 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 ,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 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v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 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 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 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覩弥陀。 v9.自性功德 v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 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 福。 v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 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 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 功,心体离念是德; v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v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 大、常轻一切故。 v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 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v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 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v三、自性的遮蔽 v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 无妄想,性自清净。 v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 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 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 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 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 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 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 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 v四、自性的开显 v1.明正理 v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 ,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 ,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 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 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v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 ,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 教授。” v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 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 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 ,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 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v2.修正行 vA别理性与智慧 v基础:理性二元对立/智慧非二元 对立 v性质:理性分别性/智慧无分别性 v特点:理性反思性、静止性、片面性、 隔别性的理知/智慧直接性、运动性、 全面性、融贯性的体悟。 v目的:理性获得各种知识,丰富身心生 活/智慧觉悟宇宙真相,安顿精神生命 。 vB前行 v第一步:知名实不到:破除对语言文字 的执着; v第二步:明相由念生:破除对外在境相 的执着; v第三步:觉念从心起:破除对内心意念 的执着; v第四步:悟心本无念:回归自性。 vC.正行:般若观照 v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 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 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 性,一悟即至佛地。 v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 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v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 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v第一步:无念 v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 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 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v无念不是百物不思: v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 边见。 v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念有 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 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 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顿 悟入道要门论) v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 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 行,唯以无念为宗。(禅源诸诠集都 序) v第二步:无住 v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 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 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 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 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 无缚也。 v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 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 ,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 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 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着,无著者 ,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在心自绝, 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 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 ;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 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顿悟入道 要门论) vv第三步:无相第三步:无相 vv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 法体清净。法体清净。 vv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 vv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 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永嘉证道歌)永嘉证道歌) v第四步:见性成佛 v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 法者,至佛地位。 vD.讲授禅学的方法 v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 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 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 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 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 处。 v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 、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 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 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 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 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 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 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 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 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v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v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 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 是五对也。 v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 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 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 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 对,此是十二对也。 v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 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 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 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 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 ,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 对,此是十九对也。 v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 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 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 ,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vD.传授禅学的要求 v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 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 。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 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 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 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 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 性。 v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 应, 合掌令欢喜。 第三講 禪學語錄(公案)選讀 v一、教化初機 vA.須知因果自作自受 v洪州廉使問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 ”祖曰:“若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vB.不知文字是牢籠 v有講僧來問曰:“未審禪宗傳持何法?” 祖卻問曰:“座主傳持何法?”主曰:“ 忝講得經論二十餘本。”祖曰:“莫是獅 子兒否?”主曰:“不敢。”祖作“噓噓 ”聲。主曰:“此是法。”祖曰:“是甚 麼法?”主曰:“獅子出窟法。”祖乃默 然。主曰:“此亦是法。”祖曰:“是甚 麼法?”主曰:“獅子在窟法。”祖曰: “不出不入是甚麼法?”主無對,遂辭出 門。祖召曰:“座主!”主回首,祖曰: “是甚麼?”主亦無對。祖曰:“這鈍根 阿師!”(同上) vC.將寶示渠渠不識 v僧問祖云:“請和尚離四句絕百非,直 指某甲西來意。”祖云:“我今日無心 情,汝去問取智藏。”其僧乃問藏,藏 云:“汝何不問取和尚?”僧云:“和 尚令某甲來問上座。”藏以手摩頭云: “今日頭痛,汝去問海師兄。”其僧又 去問海,海云:“我這裏却不會。”僧 乃舉似祖,祖云:“藏頭白,海頭黑。 ”(同上) v雪竇顯:藏頭白海頭黑,明眼衲僧 會不得。馬駒踏殺天下人,臨濟未 是白拈賊。離四句,絕百非,天上 人間唯我知。(禪宗頌古聯珠通 集卷9 ) v海印信:不知何所問人覔,將寶示 渠渠不識。持來持去問商人,不別 東西徒費力。依舊回,自惆悵,踏 破草鞋多少輛?(同上) v二、絞殺情識 vA.靈光一現又淪落 v朗州刺史李翱嚮師(藥山惟儼)玄化,屢請 不起,乃躬入山謁之。師執經卷不顧,侍者 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言曰: “見面不如聞名!”師呼太守,翱應諾,師 曰:“何得貴耳賤目?”翱拱手謝之,問曰 :“如何是道?”師以手指上下曰:“會麼 ?”翱曰:“不會。”師曰:“雲在天水在 缾。”翱乃欣愜作禮而述一偈曰:“練得身 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 說,雲在青天水在缾。”翱又問:“如何是 戒定慧?”師曰:“貧道遮裏無此閑傢俱! ”翱莫測玄旨。(景德傳燈錄卷14) vB.不知禪在日用中 v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 。”師曰:“喫茶去。”又問僧:“僧曰 :”不曾到。”師曰:“喫茶去。”後院 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喫茶去, 不曾到也雲喫茶去?”師召院主,主 應喏,師曰:“喫茶去。”(五燈會元 卷4) v佛印元頌:曾到還將未到同,趙州依舊展 家風。近來王令關防緊,從此人情總不容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20) v雲巖因頌:三等接人喧海宇。一茶驗客播 叢林。高山流水深深意。不是子期誰賞音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20) vC.禪道胡餅豈兩般 v時有僧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師云:“餬餅。”進云:“這箇有什麼 交涉?”師云:灼然有什麼交涉?!”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 v雪竇顯頌:超談禪客問偏多。縫罅披離 見也麼。餬餅祝/土來猶不住。至今天 下有譊訛。(禪宗頌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高档手工磨尖睫毛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卫星定位巡检管理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微风工艺风筝数据监测报告
- 美容仪器行业2025年市场拓展与技术融合创新模式报告
- 智能分裆椅姿态监测系统中的隐私数据安全与功能优化的博弈分析
- 施工机械振动频谱与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耦合关系研究
- 新能源并网设备耐压测试标准迭代与多频扰动模拟技术瓶颈
- 2025年中国油毡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浙江安全员证报名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全优课堂 语文 必修上册 课件 4 “探界者”钟扬
-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指南
- 警惕“死亡游戏”(梦回大唐)守护校园安全主题班会课件
-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设计
- 预防脊柱弯曲异常教案
- 辅导机构创业路演
- 2025年穿脱隔离衣的试题及答案
- 激光束传输与变换-第八讲
- 《混凝土砖块机:混凝土砖块机技术》课件
- 2025年昭通市直事业单位选调(47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MPOWER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及国际国内控烟进展
- 2023年建筑三类人员(B类)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