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ppt_第1页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ppt_第2页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ppt_第3页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ppt_第4页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第三章 语文教学实施艺术 之 朗读指导艺术 朗读(朗诵、吟诵)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汉语因声求气的民族特点 鲁迅说过,我国的汉字有三美:形美,所以感目 ;意美,所以感心;音美,所以感耳 夏丏尊 重 朗读 朗读这种综合性的鉴赏法不但能领 略声调的好处,而且能在朗读时容 易专注于用字、句法、章法等形式 上的情形 他讲的朗读有点像学外语时的读法 ,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诵读更为 接近 叶圣陶重“美读” 这种“综合的”读法,更易于使读者的自我情感 投注到文本中去,读者与文本两个世界在“美读 ”中交汇融合为一体。 朱自清: 文学的“意义”是文字所载行的一切,文学的 一部分生命就存在于它的声调里,所以“吟诵 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 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 ,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所说的朗读,与传统的“诵”不相类, 与“美读”也有区别,它是用类似说话又比说 话做作一点的“腔”,减去了音乐化,也不具 表演性,主要是读给自己“听”的,供读者自 己感觉的。 朱自清指出:朗读时“要能分辨语 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 原文的意思发展的节奏。注意本文 的意思,不要被声音掩盖了,滑过 去。” 一、朗读指导的现状 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 么。 想教的: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相 应语气读出来 实际在教的:学生腔齐声朗读(唱读) 原因 不知道实现“读出感情来”需要“教什么”,除了 不断呼吁学生“读出感情来”,便是要学生模仿 教师的“表演”。 学生通过模仿和“悟”,去达到教师的目标。这 种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 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二、何为朗读 朗诵法:是一种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 声的口头语言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三、朗读的基本要求 (课标)正确、流利、有感情 哪些文本需要朗读?一般而言:诗歌、散文( 尤其写景抒情散文);文言文 哪些一般不需朗读?说明文(即便读,也无须 带感情;要中性地读) 哪些要具体分析才能做出是否需要朗读的判断 :小说(小说主要是案头文学,默读为主;) 、议论文 即便是需要朗读的散文,朗读时机也要选择 从学生角度 ,朗读的基本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 从教师教学角度:运用朗读法, 应注意文体、顺序、时机、目的 从教师教学角度: 一、区分文体,不同文体,有不同读法。对 朗读来说,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朗读是 对的;小说是案头文学,是看的,朗读就不 大合适。 二、注意顺序、时机、目的。初读(粗读) ,初步感知(求正确;由学生自由读,不宜 先入为主地范读;一般不齐读);再读,即 在理解后有感情朗读(教师指点方法或示范 )。【读懂大意;读出感情;读透文心】 提问法与朗读法使用的经典案例:N:王崧舟 长相思 教学录像.flv 四、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一)准确理解文本感情 这依赖于基本的阅读能力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切记! 朗读和理解不是简单的因果线性关系。朗 读需要依赖理解,但朗读又能够促进理解 以“得它滋味”为要义的朗读 这种朗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读者理解文本 的方式,也是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 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 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如果要“读出感情” 就一定要与咀嚼词句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关注 语言本身,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 ,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 朗读指导的基本原则 熔“导”“练”于一炉 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第一场雪 峻青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 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 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 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 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 ,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 !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 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 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 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 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 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 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 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 堆雪人,掷雪球儿。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 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 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 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 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 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 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 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 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 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二)恰当地用一定技巧方法表达出 所理解的感情 如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把握,语速的控制,音色的 变化,轻重音的体现,停顿和延续。 这些知识有赖课程研制者、教材编制者、语文教 师认真总结。 只有当教师的教学具备必要的知识时,只有这些 知识被当做教学工具来指导(点拨)学生如何朗 读时,学生的朗读才能从“暗中摸索”走向“明 白学习”,而这正是学校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与生 活状态下的语文学习的重要区别。 诗歌朗读指导 诗歌应该教什么?首先应该是教诗歌本身,而 不是与诗歌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或作者简介。 (不是绝对反对介绍这些内容) 教师应该怎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 朗读诗歌需要以感受为基础,那么,情境、模 仿(范读)就是理解诗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歌、文言文教学宜先读。读正确、读顺、带 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 但只有感觉是不够的,诗歌教学尤其要强 化诗歌语境的成分,以及必要的诗歌知识 比如朗读应该了解关于诗行的排列, 因为诗里的情感、内容就存在于诗歌的语 言、形式里面;又如诗歌节拍的多与少, 就与情感的缓与急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诗歌的标点有好多意味 我爱这土地课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 诗中的标点的读法,就很有必要。 当然,没有标点的文字也可以表达很多意 思,例如古诗词是没有标点的,这些也可 以告诉学生 荷花淀 顾城小巷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朗读艺术 声音高、中、低 高音 5 次高音 4 中音 3 次低音 2 低音 1 朗读,一般要有高低起伏变化 。 高,即需要强调的问题,用较 高声音、重音突出,以引起听 者注意并留下深刻印象。 课文表达的是高亢激昂感情时,宜用 高音或次高音。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4 4 4 4 4 4 5 5 4 4 4 4 5 5 5 5 5 5 5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5 5 5 5 5 5 5 独破受冻死亦足! 读说明文,采用中音为宜。保持读音 平整温和,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 33333333333333333344444 3333333333 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 3333344444443333 44433333333333333 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低音和次低音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为 表达感情需要,有时要把读音压得很低。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数火柴的声音应 该是很低的: 3 2 2 1 一,二,三,四 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一段: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 222222222222221111112222222222222222 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 2222222222222222 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悲哀沉重压抑 】 舒缓和急促 舒缓 大波浪线 急促 箭头线 表达深沉的感情,语速应当放慢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 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 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 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 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 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有的文段表现深沉冷峻的思索,对人 生对社会具有一种穿透力。读时应有 凝重感,语速也应舒缓些。 (故乡最后一段) 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 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些文段只有快速读才能表达出本意 。急促。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 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 ,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 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 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 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 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 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 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在递进关系的排比句中,也适宜用急 促读法。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 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以 上舒缓】,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 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 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 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 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 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 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以上急促】。 停顿和延长 停顿 延长 一句之中,有的字后可以暂停,有的 字后可以适当拖长声音 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海燕开头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 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 傲地飞翔。 颤动与升降 颤音:小波浪线 升调(重读): 降调(压低): 颤音用来表示感情达到极度强烈的程 度,足以震颤心灵。 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祝福中祥林嫂的一段话: 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 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 怜他手里还仅仅的捏着那只小 篮呢。 升降指句末语气的变化。有些句子句 末几个字宜用升调,重读。有的宜用 降调压低。(与英语升降读法不同)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孔乙己:“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 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 练习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某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练习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某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虚和实 虚 实 虚,运用气声,有夸张味道。实,实 实在在的声音。 绿: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药中,华大妈和华老栓的对话: “得了么?”(华大妈语) “得了。”(华老栓语) 华大妈上坟的一段话: 那人(夏四奶奶)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 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 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 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 流下泪来,大声说道: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 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 知道么?”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话 : “散学了,你们走吧。” 有的人最后一句: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渐强与渐弱 渐强 渐弱 声音的强弱变化有时是逐渐实现的,读 时要慢慢加强语气,也要慢慢减弱语气 。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 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 刹时高大 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 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 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 “小”来。 沁园春 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渐强的例子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 开。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 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 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 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 建制度下的奴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首段(渐弱 )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 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 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 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 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 远地睡着了。 沁园春 雪中的一段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综合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 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 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 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 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 灭亡。 4 4 4 4 4 4 4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 4 4 4 4 4 3 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 2 2 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 3 3 3 2 2 2 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 ,沉默呵 ! 4 4 4 4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故都的秋之“秋槐落蕊”【原文 】 训练目的: 1、鉴赏散文语言 2、比较两种鉴赏方式(文字):哪一种更 贴近作者独特的情感及语言表达(更细腻 更有韵味)?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 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 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 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 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 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 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故都的秋之“秋槐落蕊”鉴赏1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视觉描写了铺得 满地的落蕊,同时调动听觉、触觉来写秋 蕊的无声、轻柔、细致,这样能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秋的“清”“静”和它淡淡的“悲凉”的 色彩,让读者身临其境般真实地感受到作 者笔下的那种“特别”的秋,增强文章感染 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与文章开头的 写秋的“清”“静”“悲凉”相吻合,突出了秋的 特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故都的秋之“秋槐落蕊”鉴赏2 这一段写景最是细腻而深沉。先说槐 花是什么样的把。照说,花和花蕾并不是 一个概念,而槐花也就是槐的花蕾,因其 细小又被称为槐米,文章说是“像花而又不 是花”即以此。但请注意,作者不写槐花在 树上是什么样子,而只写它落在地面的状 态。槐花是在不被人察觉的夜间悄然坠落 的,不是一朵两朵,而是大片“铺得满地” 。没有给人以听觉、味觉,而只有脚下的 触觉。 正是槐花生存与飘零的状态,触动了作者多愁 善感的心!是啊,槐花是如此细微柔弱,经不 起秋风的肃杀,陨落时既无声无息,就只能在 地上给人留些柔软的记忆。在扫街的一阵清扫 之后,它就消失得干干净净;既然已经消失, 本可以不再触景伤情,地上却偏又留下了“扫帚 的丝纹”。一丝一丝的纹路,不是槐花生命悄然 逝去的痕迹吗?怎能不勾起人们凄清的忆想! 可不是,那扫街的工人,似乎眼里看着,手里 扫着,也懂得槐花生命的柔弱与坠落的凄楚, 不忍心快快地一阵挥帚使之立即归于尘土,而 是小心地、慢慢地、细细地 参考张悦示范朗读故都的秋.mpeg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 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 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 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 程翔背影教师示范朗读.avi 孔乙己片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 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 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 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 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 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 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 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 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 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 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 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古代的“吟诵”与现代的“朗读” 吟诵 吟诵:针对我国古代诗词文赋。朗读,民国时 期从日本引入,现一般针对白话诗歌、散文等 。朗诵,主要指朗读,且要求熟读成诵。 唱、吟、诵、念。念:用口语读。诵,诵读文 赋,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感情,但无音阶,强 调背诵。吟:像唱歌一样诵读。 吟和唱的区别:唱是音乐旋律为主,语言为辅 ,目的在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旋律 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内涵。 抑扬、顿挫、断续、轻重、疾徐、反复。 平长仄短。 脸色、眼神、体态、气息。 朗读 用朗读的声音再现世界的方位、声音、分 量、色彩、味道、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