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物理学之道整理版.doc_第1页
我的物理学之道整理版.doc_第2页
我的物理学之道整理版.doc_第3页
我的物理学之道整理版.doc_第4页
我的物理学之道整理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物理学之道 整理版 4我的物理学之道整理版(4)2009-08-09 22:25旋转轨道电子绕核旋转运动实际是不同时间在不同地点看见的不同电子的暂态。先后辐射的电子速度会有少量差异,快些或者慢些,不会总在同一位置,位置会偏左或者偏右一点,在同一原子的同一半径,电子(物质)在左侧更易重聚,它就表现为向左移动。整个旋转轨道上我们就先后看见1-N个电子的向左聚散。这不断生灭的若干电子就成为了沿轨道左旋或者右旋公转运动的唯一一个电子了。我们认为是一个粒子向左旋,反之我们说它右旋。泡利原理认为同一个轨道只能够有一个电子就好解释了。旋转轨道半径内、外没见踪迹原因:1.是它速度快2.是它形体在变易,大之前和逝之后都不能够看见。关于自旋:原子以电子为壳、以电子绕核旋转为自旋。电子以电子的发散物为壳,以电子的发散物绕核旋转为自旋。自旋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公转。质子、中子,夸克之间不断地因为聚散而交换职能,看起来好象是在自旋(+-2/3,+-1/3.)。粒子对的自旋方向总是相反是因为它们总在你聚我散,配对存在。6.)电磁感应光、电磁就是同类物质的不同状态。光本身就是电磁波,电磁波也有诸如折射,反射,衍射,干涉,偏振等与光一致的现象。麦克斯韦认为,在电场变化着的电介质中也存在电流,并称之为位移电流。麦克斯韦在计算出这种电流的速度时,惊奇地发现:位移电流的速度(每秒310740公里)恰好等于光速!1856年,德国人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18041891)和柯尔劳斯(Rudolph Kohlrausch,18091858)测量出这一值为3.1074103m/s,这正是=1的涡旋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这个值与AHL斐索(Fizeau18191896)在1849年用齿轮法测定的光在空气中的速度3.14858103m/s符合得很好。因此,在论文里,麦克斯韦认为,光应是一种电磁波。他写道:我不能回避这样的推论,光是起源于电磁现象的,在媒质中传播的横振动。电子发散为磁子,更小,更快,众多,各方向外(只在垂面聚能,其他散乱),磁聚而为电子(只在垂面能聚合,其他散乱)。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总是线圈芯处最强。电子以自己为核心不断向外发散微粒。在一个平面圆轨道上的所有电子发射的微粒一定会同时向轨道中心聚合,形成一个磁子。在与电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运动,产生磁通。下一层再生成一个。在一个与电流平面垂直的平面圆轨道上的所有磁子微粒一定会同时向轨道中心聚合,形成一个电子。下一层再生成一个。在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电流。如此电子发散变磁,磁聚合生电,因为连续的动电变磁,动磁生电,在空间就成为电磁波的传播。定向发射电子、光子,是人为有控制地使电子、光子在一个区域内不断地前仆后继地产生形成电磁波。麦克斯韦方程无法说明白是电磁现象导致了光速恒定的结果还是光速恒定导致了电磁现象的产生,更或者二者根本就不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同一种现象的不同表现。用数学来解释物理现象的本质,有点倒果为因的感觉。我认为:1.粒子的运动速度与粒子质量相关,各级别的粒子都有自己的速度范围及平均速度。2.粒子在聚散,速度是变化的,是与它聚散状态关联的。光速30万KM/秒是平均值。在一定条件下,光速恒定。3.质量大的粒子,速度更慢。4.超光速的物质应该存在,还没有被发现是因为它的质量肯定更小,体积也更小。中国学者王力军发现300倍光速可以解释和理解。7.)映象、阴影是物质的小部分发散物在附近平面的时空三维集合体。同频,幅度成比例,与初相有定差(或者反相)但质量能量很小,使它显得是虚的,有形无实。色形味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的较小发散物在我们的感觉器官处的集合。质量能量很小,不实在。有映象、阴影,证明物质是内实外虚。映象、阴影表明它外形没有边界,可以达到无穷远处,当然,离开核心越远,越虚空。它的虚空间是可以与别人共享的。灵魂、鬼神的存在也许可以由此得到解释。8.)意识和思想意识和思想也是有物质基础的,也要消耗能量。我认为:意识和思想是受控制的聚散变易使微物质的有规律的外运动。我们现在已经能够测量出思维时的脑电波了,这就是证明。六、质量、能量功热力量(一)质能一体P51人们认识到质量只不过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著名的方程式E=mc2(C是光速度,取恒值)给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光速C这个常数对于相对论来说至关重要。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三维空间实际上是弯曲的,而且它的曲率是由有质量的物体的引力场来造成的。能量是什么?能量是物质变易生灭的动力的根本源泉。我认为:质能一体,能是物质的另一面。能为阴,为虚,阳中阴。依附于质,只能够被动感知。能量是物质变易、聚散生灭的内在原因。能而可以量化,说明它可以被感知,但是它不是实体。老子早就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它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说明它是不确定的,变易的,波动的,是虚的,为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它又是实在的、阳的物质了。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虽然看似无,但是其中有精,这个精就是精微物质。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信则是说明有能量。能量、力量等虚的东西能够被我们感知。还说明它的质能一体,能、力、信一体。爱因斯坦(A.Einstein)在构造出狭义相对论不久,就从中推导出了E=MC*C这个古里古怪的公式。当然从哲学上论起,人类也是第一次认识到质量居然和能量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质量再轻的物体蕴含的能量也是极度惊人的。E=MC2 E=1/2MV2就是质能一体的数学表达式和明证。我更愿意写成为:能量E=质量M(空间3亿米/秒时间)的平方。它更明白地表现了物质能量、质量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天地人合一,合于同一个公式中。质量和能量在同一个公式内,说明是质能一体。物质得在一定空间范围(即场)内运动,占有一定空间。运动、变易就得用时间来度量。凡是物质都在变易,不停地在聚散变易。公式内含光速,说明运动变易是绝对的、自发地,变易使我们感知能量。物质为阳,为实,可以看见,有形,占有空间;物质因有能量具有发散的原动力而一定向外发散(电磁波辐射)。质因为有能量存于内而不停地运动,变易,聚散生灭。质因为动而有形并且形态、速度变化。质动而显能,有信(息),因而能够被感知。质是能量得以存在的依托,无质量就无能量。质量聚而能量增,质量散而能量去(转化)。能量因为物质运动、变易而改变、转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质能一体则生、无中生有,长大,则逝,发散,质能转换。在传播过程中光子的质量m=hv/c2,根据E=mc2和E=hv(h为普朗克常量,v为光子频率)得到。光子在按照光速的平方运动,或者说它具有一定的变化频率,它就有对应的能量。反过来,因为有能量,所以它一定在不停地运动、变易。运动、变易产生波;聚集或者耗散能量。P63相对论迫使我们从根本上修正自己关于粒子的概念,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关于物质的概念。相对论质量是与任何物质无关,而是能量的一种形式。然而能量是与某种活动或过程相联系的一种动态的量。【质量是能量的聚集态】我认为:质-能一体,阴-阳互根互生,质依能而生,而动,能因质而存,而显示力。因此,物质必然自发变易、运动,气、质、形、能量都在循环变易。P66从纯能量中产生有形的粒子,这的确是最为惊人的相对论效应。当两个粒子发生高能碰撞时,它们通常将成为碎片,但是这些碎片并不比原来的粒子小。它们仍是同一类的粒子,而且是从碰撞过程的动能中产生的。我们能够将物质一再分割下去,但是永远也得不到更小的碎片,因为我们只是从这种过程所包含的能量中创造出粒子。亚原子粒子就是这样同时既是可能被破坏的,又是不可破坏的。【山重水复时,跳出三界外必又柳暗花明。矛盾的对立统一。】无中生有的无不是没有,只是质量太小、形体太小,还不能被我们认识。因为它太小,古人称之为元气,外国称为以太,现在改称为暗能量。它们就是辐射物。它们的合能量是能够被感知的,认识到这点,中国古人说无中生有就不奇怪了。量子论说真空不空也就理所当然了。P67粒子被看成是一些动态的构图或者过程,它们包含一定的能量,在我们看来是它们的质量。在碰撞过程中,两个互相碰撞的粒子的能量重新分配,形成一种新的构型,如果增加足够的动能,这种新的构型中就可能包含着另外的粒子。【原则上基本粒子种类无限多?重新分配是否遵循量子化原则?】我们把质和能看成物质必不可少的阴阳两面就好理解了。它有质因而有形、有体积,实在。它有能,因而自发必然运动、变易。再,动必然占有空间,需要时间;又,时-空场中不是只有这一两个物质,还有元气,因此,增加足够的动能意即调动更多的元气参与,无中生有,产生另外的粒子也就毫不奇怪了。P67物质看起来完全是变化无常的,所有的粒子都可以变为其它粒子,它们可以从能量中产生,又复归于能量。在这个世界上,基本粒子、有形的物质或者是孤立的物体这样一些经典的概念全都失去了它们的意义,整个宇宙显得象是一张具有不可分割的能量构型的动态的网。由E=MC2 M=E/C2知,在常态、平衡态时,周期性变易、运动的物质质量、能量以及速度等都是平均值,质量和能量应该是成正比的,因为是动态的,也许会有相位差。运动速度相同的物质可以认为是同类物质;在同类物质中,质量M越大,所具有的能量E就越大。由E=0.5MV2知,动能动量也与速度正关联。能量一定时,物质质量越大,速度就必然更低。质量大的物质相对静止,成为核心,体积大,能更多地拦接、吸引(聚合)更小的物质。它也不停的发散(电磁波辐射),但是发散主要在外表面进行(内部是自己平衡),质量大的物质外表面积相对更小,更慢趋于无,也就更实在,更稳定。非平衡态时,物质运动速度改变,它的能量会相应的(以速度平方)改变,可以产生(释放)很大的能量,这就是质能转换,阴阳互生。(二)功热量位、动能物质质能量一体,天然在变易,也能够在一定空间范围运动。这种变化是能够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其中有信。所以能量的变易从不同角度看,就以功和热、位能、势能、动能等来表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叫能量不灭原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成立。能量守恒就是质能一体,质能对应。我们从热力学定律可以看出:式中:系统能量随时间的变化量;通过系统边界的热量;通过系统边界的功;质量流所具有的动能;流入系统内部的质量流;流到系统外部的质量流;e焓;质量流所具有的势能;功和热、位能、势能、动能等是能量变化从不同方面得到的信(息)。功和能,分别针对外和内。功是物质能量由运动(机械运动、电磁感应等)作出的外在表现。是质和能的守恒与转换的被感知。流入系统内部的质量流就证明它同时在聚合、受辐射。流到系统外部的质量流就证明它同时在发散、辐射。热量热量是某个范围内物质系统聚散变化频度的量度。物质在场中变易,就有物质能量转移。变易就有热辐射,辐射即发散,是物质本能的必然的本质的运动,使这个物质质量能量都减少,逝。反过来看,物质同时也在聚合、吸收空间来的辐射粒子,使物质质量能量增加。我们用温度来考量它。温度高,说明该处聚散变易运动更频繁,有丰富的、看不见的微粒在参与变易,物质在自己的附近重聚的机会多多。在附近重聚,当然有位置移动,热物质位移占有的空间就大,体积增大,所以液体、固体物质热胀冷缩。在经典物理学的适用范围内,完全可以把温度看成是做粒子平均动能或者振动的平均动能的度量。热的本质乃物质聚集外部来的粒子质量、能量,表现为温度上升。温度高的地方,能够参与聚散变易的微粒多,这是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修正。势能势(位)能是物质与地球这个宏大的物体关联考虑时的部分内能。与地球为邻居,自己的聚散变易受到地球很大的影响,不能够不关联。势能Ep=GMm/r=力Fr,等于力乘以力程。动能动能是物质相对运动时消耗(转移)的能量(质量),既然相对,就得考虑双方。动能和势能是物质集合总能量的一部分。位(势)能和动能都会作功,运动就会作功。物质能量不可能完全作有用功,运动过程会有能量损失。(三)力P68粒子之间的作用力-也就是它们相互的吸引力或斥力-被设想为交换其它粒子。粒子通过力而相互作用,这种力表现为交换其它粒子。力是物质质能变易状态的外在反映物质在世界中,世界在宇宙中,宇宙在。空间充满微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变化的,物-物之间必然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综合影响和作用我们称为力。物质因为有能量而有力,因为有力而能够不停地运动、变易。能量指物质内在,力量表现物质们之间。我们常常把能力连用,应该注意区别。所谓力量是否就是物质质、能在某个方向聚散变易的频率的量度?力是不同层次物质外在的运动状态的反映机械力、电磁力、热力、斥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及有的人说的强核力、弱核力等是物质之间不同层次的(引)力。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乃是通过场来传递的。场看似虚空,不需要引力子,却实有等待聚散变易的物质碎粒(过去称为以太)。不同层次力场会有叠加,力量有合成。引力场就是有两个以上物质团体运动的局部空间。虚空不空,当然万有引力。力的大小力F=Ma F=GM1M2/r2有几个特征:1.它有大小和方向;2.它一定是在两个物质之间作用;3.它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相关;4.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与我的物质聚散生灭变易理论是合拍的。力有方向,电有方向,它们的方向是由物质由核向虚空方向发散这个特性决定的。力量大小与参与变易的物质质量乘积成正比的,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远,质量越小,微物质越稀疏,能够获得的微粒就更少,力量当然就小;距离越近,双方的发散物散失越少,重新聚合越快,加速移动;太近,当距离很小,趋近于0时,双方邻边区域可供聚散的微粒毕竟有限,就没有微物质可以争夺了,物质之间的移动就停止了,r0,有了间隔距离、边界,达到动态平衡和相对静止,和谐共处。物质就此抱团成体,有形状,长大。这就原子结合成为分子,分子集聚成团,成为大物质块乃至星球。聚-散相遇表现为引力。引力是物质之间争夺微物质的反映。万有引(斥)力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在不停地聚散生灭,你散我聚正好,这个状态我们称为引力。力量大小表明物质聚散变化强弱。在两个物质之间,比较其他位置有更丰富的微粒再生,而背面则相对更少,所以两物质整体相向移动,力的方向指向对方。力的方向由物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决定。散-散或者聚-聚相遇表现为斥力。同极相排斥,异极相吸引是由物质的聚散状态决定的。力在两个物质之间作用,当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成对出现。刚性物质的反弹是内侧没有可以聚合的微粒而外侧相对更多了。别忘了是在地球上,你、我之外还有它、他。得寻找平衡点。寻找平衡点使两物质不会成为一体,r0。平衡点使粒子之间有了边界,各自相对独立。寻找平衡点是个动态过程,有可能冲过一点再回弹,过枉矫正就形成了弹性碰撞。电极性是引斥力的一种表示。电性是同一类物质在同一时刻的不同状态!质子是发散态,夸克们刚辐射出微粒子,质量比中子略轻,有空位,质子显正电性;电子刚由更小的微子(比如磁子)聚合,表现为负电性;中子是平衡态,不显电性。反质子是过聚合态,也就表现为负电性。电量在电子和质子这里最小单位为e,但是在更小微粒上会更小,比如以1/3e为基本单位。磁极性也同理。局部空间总是多个共存在、套叠存在的。客观上我们感知的力是这些物质之间力的合力。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使物质之间聚散变易的程度不同,作用力不同。不同层次的力,外部合力的影响不同。比如夸克之间强核力作用,地球重力的影响相对就小,力程R很小成为主要矛盾。P61只有核子互相非常靠近,也就是当它们之间距离仅约为它们直径的二至三倍时,核力才起作用。在这样近的距离上,核力是强引力;但当距离更近时,核力却变成了强斥力,从而使核子之间不可能靠得更近。核力就是这样地使原子核虽然处于极度动态,却是极为稳定的平衡中。我以为:强、弱核力和引力都是不同层次物质聚散变易状态的反映。区别在:1.半径不同;2.质量不同。F=GMm/r2同样适用。其中,r0,0不是因为斥力。G是地球引力常数,是承认力并非只存在于两个物质之间,还有其它物质参与、影响。当距离比较近时,两物质邻方区域内你聚我散正好,越近,散失越少,因此加速度相向移动,表现为引力,移动速度加速。小于这个距离,双方可以聚散的微粒很快被抢光,而外端的可以聚微粒子更多,物质停止相向吸引,转为反方向移动,表现为斥力作用。在2-3倍直径位置,两物质之间总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使两物质之间有了边界,物质被定形。这样,可以保证r0.。平衡是相对的,可能过一点位置,越界,又被反弹外拉,这就是弹性碰撞了。在2-3倍直径这样小的力程内,尽管两物质质量都很小,但是力F仍然会很大(与引力相比),力程是主要因素。弱相互作用因为场内的物质比较多,差别大,作用是综合的,相对开放的,所以更类似电磁相互作用。七.典型问题分析1.光速恒定相对论第二个原理是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意参考系内都是不变的。它等效于在四维时空中光的时空点是不动的。当时空是平直的,在三维空间中光以光速直线运动,当时空弯曲时,在三维空间中光沿着弯曲的空间运动。可以说引力可使光线偏折,但不可加速光子。相对论的公设是:光速相对于每一个观察者都是恒定的。量子理论的公设是: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传播的。二者其实都是正确的理论,只是公设不一样,适用的范围也就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就会产生矛盾。光速恒定不是从麦克斯韦方程得到的结果吗?难道还需要说明吗?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麦克斯韦方程是为了描述电磁现象而得到的,所以对光速恒定的结果也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数学化描述,并不是说明现象的原因。麦克斯韦方程无法说明白是电磁现象导致了光速恒定的结果还是光速恒定导致了电磁现象的产生,更或者二者根本就不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同一种现象的不同表现。况且用数学来解释物理现象的本质,有点倒果为因的感觉。引力透镜现象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现象,引力透镜现象的存在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直接验证,而基于引力透镜的延迟选择实验却直接否定了相对论的基础,即光速为物理世界的最大速度。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矛盾在这一个实验中被彻底揭露。二者都是被无数实验现象证实的理论,我们无法放弃任何一个理论。两个自成体系的逻辑公设系统,在描述同一个世界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悖论:引力透镜现象证明了相对论的正确,而基于引力透镜的延迟选择实验,却推翻了相对论的定域性基础。我认为:我的解释可以化解这个矛盾。1.)任何物质都在不停地变易,质量能量都在变化,速度也相应变化,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相应的速度变化范围;2.)光速是光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传播的,光子在运动过程中质量、能量、速度等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变化的。3.)现在我们的认识能力对光量子的测量只能是统计量,只能够认识到光子的平均质量能量,它们基本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说光速是恒定的;4.)应该有比光子更小质量的微粒(比如磁子?),它的速度会超光速。量子超距作用也可以理解了。5.)速度等于空间除以时间,为了光速不变而使尺缩钟慢就本末倒置了。2.波粒二相性当波函数推导出来的时候,人们为怎么理解它而绞尽脑汁。是带波包的粒子还是具有粒子性的波包?是粒子的波动路径还是波动的粒子几率?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既可以看成波,又可以把其量子化,认为是带有能量的粒子。因为质量是能量的表现,光子的内禀质量为零,所以光子的能量不决定于它的质量,只决定于hv。当然,运动中的光子也具有了质量,但质量是随着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波粒二象性的本质是量子态的交缠。玻尔用他的互补性原理来解释,此原理可表述为量子系统具有同样真实、但互相排斥的性质。量子系统的行为既象粒子,又像波动,这取决于实验设置的情况。正如同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对立统一的那样,它是对同一现实的互补性描述。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也是对立统一的,是对这个世界的互补性描述,包括了从宇观到微观的所有阶层!既然没有一个实验可以同时揭示出粒子性和波动性,那么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说这个世界就是决定论的或者非决定论的,两者互相排斥但又缺一不可。我认为:1.)质能一体并且质能动态对立统一,而不是质量是能量的表现;2.)光子静止质量为0的时间它是不存在的,无形的,为无,曰逝。所以是粒子态,量子化存在。只有相对静止,凡物质都是变易的,运动的。质量是随着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说明它在聚散变易。有生有灭,灭后还会生。3.)质量与速度基本对应,光子的速度也是变化的,恒定为30万KM/每秒,是因为它(平均)质量能量确定。4.)光子能量E=hv,E只决定于hv是因为:它是一群变易的光子,显然v越高,变易越频繁,总能量当然就大。不是不决定于它的质量,而是每一个光子的平均质量基本相同,质量成为常量。5.)波和粒是一个物质的阴阳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以的两方面。也就是对立和统一的,互补的。光是在不断地生灭聚散,表现为时隐时显,是量子化一份一份不连续传播的,它是负阴抱阳、阴阳共体的粒子,有质量和能量。所谓波,是聚散变化的规模以及状态,粒是离散的聚合物暂态实相。波和粒是金银盾的两面,是从时间看物质的变易或者空间看变易的物质。3.幅射1.)辐射就是发散,受热辐射就是聚合、吸收。2.)温度一定在绝对0度以上,而0K以上环境,就有一定有热辐射。这正说明聚散变易是物质的本质特征。3.)辐射的方向是从核心向外,因此,空间不空,一定有微物质元气存在。这就是能够无中生有、粒子量子化存在的原因和依据。4.)放射性物质,波粒二象,电磁波热辐射。物质的色、香、味、形不正是物质不断发散的证明吗?核聚变、核裂变也向我们证实了物质的聚散生灭特性。它是人为控制的。电磁波辐射光电效应是自然的聚散生灭。它与人为的区别在于:一是自发的(在绝对零度以上),二是有可逆性(电磁感应、光生电流,电流生热,热使电磁波辐射加剧),还有普遍性(任何物质?!)。4.光电效应在光电效应中,人们观察到将一束光线照射在某些金属上会在电路中产生一定的电流。可以推断是光将金属中的电子打出,使得它们流动。然而,人们同时观察到,对于某些材料,即使一束微弱的蓝光也能产生电流,但是无论多么强的红光都无法在其中引出电流。根据波动理论,光强对应于它所携带的能量,因而强光一定能提供更强的能量将电子击出。然而事实与预期的恰巧相反。爱因斯坦将其解释为量子化效应:电子被光子击出金属,每一个光子都带有一部分能量E,这份能量对应于光的频率:E=h这里h是普朗克常数(6.626 x10-34 Js)。光束的颜色决定于光子的频率,而光强则决定于光子的数量。由于量子化效应,每个电子只能整份地接受光子的能量,因此,只有高频率的光子(蓝光,而非红光)才有能力将电子击出。光子能量E=hv h是普朗克常数v是光子的频率。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乘上粒子质量再乘以速度的不确定性不能小于一个确定量=普郎克常数。我认为:1.)光照射质子、中子,使其加速变易、发射(幅射),在其外围(比原电子轨道更远处)额外地重新积聚为电子,好似电子被击出。我认为,质子、中子打入的是1串光子,辐射出的是1群中微子,中微子聚而成电子。2.)高频率的光子(蓝光,而非红光)才有能力将电子击出,是只有足够频繁的变易,发散物质才能够足以生聚成新的电子(不是被击出的),足够的量变才引起质变。3.)欲证实我的观点,需要再查光电效应中,电子是新增加,还是在跳轨?电子跃迁当时,原轨道应该没有减少电子。(谁愿意做这个实验?)5.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就是动量误差与位置误差的乘积大于普朗克常数除以2。不确定性原理是说: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h/2(h是普朗克常数),这个规律是海森堡在1927通过数学手段推出来的,之后被许多实验确认,是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然而这个规律诞生80多年来,物理学家们一直不知道规律背后的原因。也有一些解释,如霍金就认为,测不准的原因是当人去观察粒子时,光子对粒子造成了扰动,所以测不准。这个解释虽然很形象,但并不能使人信服,因为测不准原理并不是实验室中的发现,而是首先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得出的,这就说明,只要量子理论的公设没有问题,那么从理论上说,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就是没办法同时精确测量,而这并不是测量手段的问题。玻尔的结论是惊世骇俗的,因为本来是客观的物理实验,结果却要由主观的意识来决定,这是大多数人所不愿接受的。我们一般会毫不犹豫的认为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眼前的电脑、屋外的果树、鲜花,一切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呆在那儿,并不会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它们就不存在。换句话说,就算我们魂归西天,这个地球还是一样的转。是的,我们坚定的这样认为。不仅我们,大多数物理学家都是同样的看法,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具有两种特性:实在性和定域性。其中定域性是指,一个物体或人,比如张三,要么在家里,要么在办公室,或者在其他某个地方从事秘密活动。我们可以确定,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张三只可能出现在一个地方,他不可能同时在家又在办公室(当然除了他是SOHO的在家办公一族)。也就是说,没有一种东西可以超过光的速度。然而玻尔告诉我们,在粒子世界,所谓的定域性是不存在的,而实在性,从物理学角度也是无法确定的。面对实验结果,人们面临选择,要么保留实在性,要么保留定域性。二者至少必须放弃一样。如果保留实在性,定域性就必须放弃,这就意味着存在一种物理信号可以超光速传播。而这与众多实验事实验证过的相对论相矛盾,显然不可取。那么保留定域性,放弃实在性呢?这种选择是痛苦的,大多数人并不表态,也许是默认?因为这似乎是唯一的选择。的确,这就是目前对量子状态的一种主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