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句子翻译》教学.ppt_第1页
文言文复习-句子翻译》教学.ppt_第2页
文言文复习-句子翻译》教学.ppt_第3页
文言文复习-句子翻译》教学.ppt_第4页
文言文复习-句子翻译》教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复习专题(文言文3) 文言句子翻译 高考加大了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考查 力度,由客观判断转变为主观翻译,通过此项 考查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水平。2004年翻译题 增加了分值,由5分增到10分,这也给同学们 带来了压力。因此,只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 巧才能尽可能多地得分。 高考目标 文言难句 的翻译 文言翻译 的方法 文言翻译 的原则 翻译指导 文言翻译 的种类 文言翻译 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 原则是“信”、“达”、“雅”。 信: 达: 雅: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 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 ,表意要明确 ,语言要 通畅 ,语气不走样。 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 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 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 此,中学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 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 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 可增减。 文言翻译 的种类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 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 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 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 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直译: 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 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 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 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 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文言翻译 的种类 文言文的翻译有 直译和意译两种。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 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 ,意译只能是一 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例: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 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 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 意译:项王、项伯坐在西面;亚父坐在北面,亚父就 是范增;沛公坐在南面;张良陪同坐在东面。 文言翻译 的方法 加字法 解释法 区别法 转述法 保留法 改写法 补充法 调序法 扩充法 凝缩法 删减法 加字法 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 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 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 、符合现 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如: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明”翻译为“阐明”。“大”翻译为“重大意义”。“ 重”翻译为“重要作用”。 如: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佐”翻译为“辅佐”。 “筑”翻译为“修筑”。“守”翻译为“把守”。 如: 解释法 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 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瑰”翻译为“珍贵”。“观”翻译为“景象”。 如: 如: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系”翻译为“捆绑”。“组”翻译为“绳索”。“首” 翻译为“头颅”。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翻译为“监督”。“振(通震)”翻译为“威吓”。 区别法 即对有些词的翻译与对其的 解释是不同的,要加以区别, 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 如: “奄”解释为“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占有”。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絜”解释为“衡量”,而翻译应为“比比”。 如: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盛”解释为“多”,而翻译应为“热闹”。 转述法 如: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 代用法。翻译为“做官的人”。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 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文言词语。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比喻用法,翻译为“像云一样地”。“响”, 比喻用法,翻译为“像回声一样地”。“景”,比喻用 法,翻译为“像影子一样地”。 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用典故,翻译为“想要建立像汉朝霍 去病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 保留法 如: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 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 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 必翻译。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襄王。 如: 如: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如: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 子之歌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改写法 如: 将文言文中的习惯用 语改换为现代说法。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邑”改写 翻译为“县”,“庠”改写翻译为“ 学”。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如: “促织”改换为“蟋蟀”,“岁”改换为“年”。 如: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业根”改换为“祸根”,“而”改换为“你”,“翁” 改换“爹”,“汝”改换为“你”。 补充法 如: 文言文中常出现借一定语境省 略某些句子成分的现象,为使译文 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些省略 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郑穆公使(人)视(于)客馆,则(其)束载 、厉兵、秣马矣。 如:审视之,(之)短小,黑赤色,(成)顿(觉) 非前物。 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如: “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均无实在意义,删去不 译。 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种 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 译时,删去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夫”是语音助词,起提起下文的作用,无实在 意义,删去不译。 如: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之”在句中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无实在意义 ,删去不译。 例: “至何”翻译为“到什么地方去”。 调序法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调整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把倒 装句译成非倒装句。 豫州今欲何至? 调整为“豫州今欲至何?” 甚矣汝之不惠! 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为“你不聪明太严重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调整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 壮的筋和骨头”。 扩充法 如: 可翻译为 “ 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后 , 我便独自一个人守着空船在江口盼望着;船 儿常在明月照耀下的寒冷江面上漂来泊去 。 可哪里有丈夫的踪影啊。” 对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凝缩法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 雄心”。 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文言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1999年高考第14 题“在郡多有出息”中 “出息” 就是关键词,它不 是现代汉语的“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 言文中的“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2、充分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如“古之人不余欺 也”,正确的语序应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同时还应保 持原文语气,即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等。 3、看清上下文的意思和关系。认真领会原文, 要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 ,把句放到篇中去理解 ,不 要望文生义。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绝境 ”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 “没有出路” 、“无法生 活” ,因为从全文看 ,那里是“世外桃源”,不会 生活无着,“绝境”当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意 思。 4、一般词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 译。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其中的“东西”、“南北”实际都是“到处”的意思,用意 译就比用直译好。 文言难句的翻译 文言难句是文言词按照一定的文言句式组 成。文言难句翻译之“难”,主要在于对文言 词义和句式的理解有困难。其中,文言词义的 理解难度更大,因为有很多文言词义跟现代汉 语词义不一样,不容易理解。词义不能理解, 句意也就不能正确译出。必须准确理解文言词 义这是解决文言难句翻译问题的关键 。文言词 义的理解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意义 由于词义的发展变化,有的词古今意义有 所不同,需要仔细辨别,准确理解。 例如:“去”的今义常用是“到去”,而古 义常用是“离开”,动作趋向古今恰恰相反。荀子 致士:“ 川渊枯则鱼龙去之 。”译为“河流干 枯了,那么鱼和蛟龙就离开这里。” 又如:“偷”今义常指“偷窃”,古义常解为“苟且” 、“马虎”。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 不偷于农。”译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粮仓即使充实 ,对农业也不马虎。” 2、注意一词多义 有的文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 不同的意义,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果理解 有误,也容易导致文言难句翻译的失误。 例如,同是“兵”这个词,在汉贾谊的过秦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句中,“兵”指的是“兵器”;在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四十万”中,指的是“军队 ”。这就需要仔细辨识。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文化知识 有的文言文选段常常牵涉到古代礼俗、天 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文化知识,在文句翻译 时也要留意,以免弄错。 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是指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意动、使动;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使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即前面所讲的 各种活用情况) 5、注意通假现象 6、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利用同音或音近 (也有不同音和音不近的)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与我们的现代汉语不同,要注意分辨。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 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例如(孔雀 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就只有“兄” 的意义。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04湖南卷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05全国卷1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 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 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 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 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 都知晓。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 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 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1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 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 请焉?” 注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 姻关系往上爬。 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 董祁。 纺:系。 范氏富,盍已乎?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05福建卷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1)根据对文言的理解,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延伸练习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 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 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 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 知其画为逼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延伸练习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