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群”教育调研报告.doc_第1页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doc_第2页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doc_第3页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doc_第4页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四群”教育民情调研报告禄丰县XXX单位 XXX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的“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需要,是实现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需要,是适应当前群众工作新特点、新变化的需要,全省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有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群众观点,是更好地接触群众,了解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是为了更好地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坚持群众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群众路线、意见,服务群众。在“四群”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始终树立一个观点: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结合本职工作和联系点实际,先后多次深入XXXXXX村芦柴冲村小组、高卷槽村小组2个村民小组对民情联系点3个联系户进行了民情调研,调研结果如下:一、结对挂点户所在村、组情概况(一)村情XXX村隶属禄丰县XXX,地处XXX东部,东邻塔石苴村委会,南邻八屯村委会,西邻清风村委会,北邻一平浪黑苴村委会。下辖上街等11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上街村小组距县城68公里,距XXX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XXX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地处半山区,人们居住于XXX河两侧,这里背靠雕翎山丰富的生态资源,有称之为古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从这里经过,九关十八铺之一的XXX铺,现在虽然成为了历史,但遗风犹存。全村国土面积25 平方公里,海拔 1870米,年平均气温 14.5,年降水量825毫米,适合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924亩(其中:田1030亩,地894亩),人均耕地1.9亩,主要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9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36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28亩,主要种植核桃、板粟等经济林果;水田面积46亩,其中养殖面积46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550元。该村到XXX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2 公里,无集贸市场。全村拥有拖拉机15 辆,摩托车112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054亩,有效灌溉率为54.7%,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54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88亩。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9户。全村有1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1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1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1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1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8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9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无路灯。全村有310户通自来水,有5户饮用井水,有27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88.5 %)。有315户通电,有309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1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98%和9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6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16户(分别占总数的84.5%和68.5%)。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96人,占人口总数的3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59人,参合率89。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XXX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45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XXX卫生院12公里。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滞后,群众观念陈旧,农民增收渠道单一。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巩固烤烟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寻求群众增收路子,争取资金、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群众教育,树立优良村风,提高群众科技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商品蔬菜特色产业,种植面积200 亩;发展养殖业,发展猪1578头、牛519头、羊349只;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力31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693元增加到 3096元。(二)村小组概况(1)高卷槽村民小组高卷槽隶属于XXXXXX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位于XXX东部,距离XXX村委会5.5公里,距离XXX17公里。国土面积有2.55 平方公里,海拔1865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825毫米,适宜种植烤烟农作物。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39亩(其中:田83亩,地56亩),人均耕地1.5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22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4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5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经济林果。该村民小组有农户24户,有乡村人口91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49人。其中农业人口88人,劳动力73人。该村以汉族、彝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84人,彝族7人。其中农业人口88人,劳动力7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6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9.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3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截止2006年底,该小组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该组24户通自来水、有24通电,有2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8户(分别占总数的79.2%和75%)。村小组到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小组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7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7公里。全村小组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9辆。该村小组建有沼气池农户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88亩,有效灌溉率为63。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8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亩。 到2006年底,该组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该村地处箐头,交通条件差,水利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巩固粮烟基础产业,寻求农户新地的增收途径,大力发展以生产生猪为主的家庭养殖业和商品蔬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种养殖特色产业,种植面积核桃100 亩;发展养殖业,发展猪120 头、牛35 头、羊 00只;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力 1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693 元增加到 2810元。(2)芦柴冲村民小组芦柴冲村隶属于XXXXXX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位于XXX东部,距离XXX村委会5.5公里,距离XXX15公里。国土面积有2.55 平方公里,海拔1865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825毫米,适宜种植烤烟农作物。该村民小组有农户24户,有乡村人口97人,其中农业人口97人,劳动力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3人。有耕地总面积115亩(其中:田67亩,地48亩),人均耕地1.3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22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4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6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经济林果。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3元。截止2010年底,该组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23户通自来水、有23通电,有2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1%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户(分别占总数的91.3%和73.9%)。村小组进村道路为弹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7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7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3辆,摩托车7辆。该村小组建有沼气池农户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7亩,有效灌溉率为5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75亩。 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该村小组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交通水利设施薄弱,群众饮用自来水不不正常,群众增收途径单一。该村小组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巩固粮烟基础产业,大力发展以生产生猪为主的家庭养殖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种养殖特色产业,种植面积核桃100 亩;发展养殖业,发展猪120 头、牛35 头、羊100只;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力 1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693 元增加到 2810元。二、民情调研情况(一)结对户朱如仙基本情况(1)朱如仙,女,56岁,汉族,小学文化,右下肢伤残,现住XXX村芦柴冲村民小组,本组务农。育有二子一女,长子外出务工,小儿子外出务工14年无音信,现与长子共同生活。主要靠农村低保生活。(2)经济收入来源:年种植苞谷收入1700元;务工收入1300元;养殖业无。年家庭人均收入1500元,总收入3000元。年支出20003000元,其中:农资支出500元,收支平衡。(3)自有资产:1.房屋:共4间,其中:住房3间90平方米,厨房1间20平方米。房屋有2间地基下沉为危房待改造。2.耕地、林地面积:水田3.5亩,旱地1.4亩;林地70亩。(4)发展生产情况:年岁大,身体差,无力发展,土地出租。(5)群众生活困难诉求:1.70年代到寻甸修路右脚受伤,落下伤残,现行动不便,请求政府给予低保补助;2.子女不在身边无力发展生产;3.小儿子外出务工14年无音信,请求政府给予帮助查找。(二)结对户杜应龙基本情况(1)杜应龙,男,68岁,汉族,小学文化,现住XXX村卷槽村民小组,本组务农。育有二子二女,家庭无就业人员。现与配偶(63岁)共同生活。主要靠农村低保生活。(2)经济收入来源:年种植苞谷收入300元;养殖羊2只,鸡15只,收入2400元。年家庭人均收入1500元,总收入3000元。年支出20003000元,其中:农资支出100-200元,其余为日常支出及看病支出,收支平衡。(3)自有资产:1.房屋:共3间,其中:住房2间60平方米,厨房1间15平方米。2.耕地、林地面积:水田1.0亩,旱地0.4亩;林地0亩。(4)发展生产情况:年岁大,身体差,无力发展。(5)群众生活困难诉求:1.村路不通,交通不便;2.粮食温饱,看病支出大;3.看病难,看病贵;4.饮水困难。(三)结对户杨正礼基本情况(1)杨正礼,男,58岁,汉族,小学文化,现住XXX村卷槽村民小组,本组务农。育有一子三女,长子在楚雄邮电局工作,三个女儿出嫁。现与配偶(60岁)共同生活。主要靠农村低保生活。(2)经济收入来源:年烤烟种植收入7000元;养殖牛1条,猪2头,鸡3只,收入2400元。年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总收入6000元。年支出3000元,其中:饲料等农资支出2400元。收支略有结余。(3)自有资产:1.房屋:共4间,其中:住房3间120平方米,厨房1间20平方米。2.耕地、林地面积:水田2.0亩,旱地0.6亩;林地0.8亩。(4)发展生产情况:年岁大,无力发展。(5)群众生活困难诉求:1.希望政府给予经济上的照顾。三、制约结对户发展经济的障碍因素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害能力差。通过调查发现,结对户所在村民小组旱地多、水田少,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差;引用水基本靠自来水供给,小水窖、蓄水池等蓄水设施建设较少,抗灾减灾意识淡薄。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农业科技推广和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结对户所在组主要以种植包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结构单一,遇到自然灾害容易造成严重损失;养殖业主要以猪、牛、羊、鸡等品种为主,以农户散养和放养为主,生长周期长、数量少、规模小、利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重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存在等雨靠天的等靠思想,造成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附加值低。3.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文化水平低下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4.结对户年岁大,无力发展生产。通过调查发现,3户结对户均为年老体弱者。年龄在5570岁,已属弱劳动力阶段。四、对结对户发展经济提出的建议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在今后的扶贫工作和项目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