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1页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2页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3页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4页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 传 统 康 复 治 疗 学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医康复科 主任医 师 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中医教研室 主 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会 副主 任 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 副主 任 许健鹏 教授 地址: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邮编: 100068 电话:01087569309(办) ;87569809(宅) 第一章 导论 关于“取消中医论” 第一节: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关于“取消中医论” 近日媒体报道,因为流感发热每天到某综 合医院急诊就诊的人数竟达4000余人,而 因此去中医院就诊者却寥寥无几。实际上 目前能有效杀灭流感病毒的西药非常有限 ,而中医的伤寒、温病学派治疗流感发热 之类的疾病已经具备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 理论和方法。况且,在一个三级甲等医院 西医治疗流感发热每天一般要超过200元钱 ,而每天用一付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基本不 会超过10元钱。之所以形成上述的局面, 很可能是取消中医论对一些病人发生了误 导作用,所以有必要对此论予以批驳。 取消中医论认为,中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 机制未弄清楚,所以应当加以取消。即使 作为一名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你每天的 早餐究竟含有多少种营养成分以及每种成 分各占多少比例你能说的非常清楚吗?这 些营养成分从入口直至排出体外在体内发 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各自有哪些消化酶参 与、这些酶的各自分子式如何、它们从各 自的酶原转变成酶经过了怎样的化学变化 、在食物消化过程的每一秒钟内各种消化 酶在消化道各个部位的数量变化如何?如 此等等,敢说你都已经弄清楚了吗?我想 你不会等到完全弄清楚这些才会吃饭吧。 还有,你吸入的每一口空气可能含有多少病 原微生物、其各自携带的抗原分子式和结构 式如何、人体对它们各自会产生哪些抗体、 产生这些抗体所要进行的化学反应如何等等 ,你都已经清楚了吗?那么是否因此会暂时 停止呼吸去等待一一研究清楚呢?西医,确 切地说应当称为现代医学,是用“白箱”的方 法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研究,也就 是用还原化的方法,即“把人体的生命过程 还原为物理的、化学的、机械运动的过程进 行研究的方法”。而中医则是用“黑箱”的方 法,即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人体外在的生 理及病理现象以及治疗后症状变化的方法来 推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 仅以脂肪组织为例,最新出版的生物化 学对它功能的描述只不过是储存和释放 能量。可是谁能预测到人们刚刚发现它还 是能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内分泌器 官呢?稍有一些医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 打开任何一本现代医学的书籍,从中都不 难发现不只一处写着“尚不清楚”、“尚未探 明”等。难怪未闻西医专家参与取消中医的 闹剧。尽管用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看到人 体细胞的亚微结构,但是对举手投足这样 简单运动的神经生理学解释目前还只能依 靠三个假说。按照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 人体还是一个不能完全打开的“黑箱”。在可 以预见的时间内,中医必将与现代医学互 补、共存下去。 取消中医论说中医不科学。什么是科学?竟然有人 无知到只把近代欧洲以数理化为中心的学术体系定 义为科学的地步。果真如此,那么欧几里得的几何 学是不是科学?中国古代的赵州桥、都江偃、祖冲 之的圆周率等是不是科学的结晶?科学巨匠爱因斯 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 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 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在我 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 奇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发现中国都做出来了”。 仅本草纲目一书,不仅对我国的植物学和药物 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已经被译日文、拉 丁文、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出版。 在中国古典医学文献的宝库中,本草纲目只不 过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据健康报2007年7月24日第一版报告,“美国 FDA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 (初稿)将中医中药在内的整体医学从补 充和替代医学(CAM)中分离出来,首次 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 有着整体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 而不仅仅是对西医主流医学的补充”。“中医 的整体医学体系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与对抗疗法(西方主流医学的传统疗法)独 立和平行发展而来的,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 背景。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如相信机 体游自愈的能力,治疗可涉及应用意念、机 体和精神的一些方法”。 据说有的院士说阴阳五行是伪科学。如果说 年轻人这样讲是无知,那么院士这样讲只能 是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的偏见了。作为一名中 医临床医生谁都明白,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阴 阳。明代医家张景岳总结其多年的临床经验 说:“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 已”。他还在大宝论中精辟地指出,“天 之大宝,就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 息真阳”。实践论说,“你要知道梨子的 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敢问这位院士开 出过几张中医处方呢?如果你真的没有尝过 梨子,有什么资格对梨子的味道说三道四呢 ? 还有金元医家张子和在总结中医的情志疗 法时说:“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 之;喜可以制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恐可以制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 以制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制 怒,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我想没有哪位 心理学家立刻能道出其中的玄机,但是其 卓著的疗效足以证明其必有科学的内涵。 作为一名院士,最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 踏踏实实做些工作,力争为中国拿个诺贝 尔奖,或至少为了培养有可能达到这一高 度的年轻人多做些有意义的工作,而尽量 少在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说长道短。 如果非要那样做,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实实 在在的损失。 方舟子曾经在互联网上卖弄学识,题为“从 华盛顿放血看中医”。美国威斯托斯内科 学序言中提到“看一下十九世纪末的内科 或小儿科教科书,多半会使学习的人心凉半 截”,“放血被当作特效疗法,在我父亲行医 前一个世纪就如此”,“乔治华盛顿(1789- 1797)因扁桃腺周围脓肿而被放血82盎司( 2250克),最后死亡。这种观点已经成了教 条,沿袭了几百年,。从盖伦(Calen)起 就认为任何疾病都是由于某一个器官的淤血 引起的”。 1816年,Alexander Hamilton,在 其博士论文中阐述了通过爱丁堡大型对照试 验(对336名患病士兵的临床观察)对放血 疗法效果的评价。由此不难看出,华盛顿所 用的放血疗法是18-19世纪西方医学的一种 疗法,而和中医是根本不着边际的事情。 当然,目前国内中医学术的发展也不 是不存在问题。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 ,疗效的基础在于中药。张仲景和叶 天士所用的中药可能很少会有重金属 超标,更不会有农药残留。现在北京 地区普通针刺治疗的收费标准是每次4 元,在这种情况下有谁还会有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去体会“烧山火”和“透天凉 ”呢?难怪有人说,若干年后想学针灸 可能要到外国去学。还有,如果按照 目前的医疗流程,终以将失去治疗发 热病人的机会甚至合法性,当然治疗 急症的机会就更少了。 社会上有人打着中医的招牌到处行骗 ,严格说来这应当属于违法犯罪。有 的用“中成药”治疗癫痫,患者停药后 出现癫痫大发作,血药浓度测定发现 其中含有劣质廉价的抗癫痫西药。还 有人利用各种媒体大作广告,扬言用 某某中药可以根治糖尿病。如果有谁 对这些现象进行打假,广大中医工作 者责无旁贷应当给予支持。但是,决 不能因为有人向火腿肠中加了“小肉” (死猪肉)就把所有火腿肠全部封杀 ,也不能因为在鸡蛋中发现了苏丹红 就把天下的鸡全部杀光。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1997; 11:192-200 A one year follow-up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patients in the subacute stag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Astrid Kjendahl, Susanne SiillstrOm, Per Egil I81sten, Johan Kvalvik Stanghelle Sunnaas Rehabilitation Hospita: 另外瑞典人曾通过实验证明针刺对脑卒中急性期病 人也有效,如: Neurology 1993,43,2189-2195 Can sensory stimulation improve the functional 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s? Does Acupuncture Have Additional Value to Standard Poststroke Motor Rehabilitation? (Stroke.2002;33:186-194.) 另外,在中日远程卫星教育项目中,我们 随机选择一病人治疗前后对其运动功能评 价进行了录象,针刺10次,按照上田敏评 价法,上肢功能提高3级,下肢提高2级, 疗效之好使日本同行感到惊讶。 WHO向全球医务界推广用针灸治疗的43种疾 病中,中风偏瘫为第31种。 第一节、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简史 世界传统医学主要有中国古代医学、古印 度医学、古巴比伦医学。现在除中国古代医 学演化为中医学外,其他仅存散在的疗法和 零散的理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古代 医学具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有成效 的治疗方法。 1、黄帝内经 2、张仲景 3、孙思邈 4、金元四大家 5、李时珍 6、温病学派的出现 7、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现代化 1、黄帝内经 成书与战国时期,汉书艺文 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 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 、白氏内经、百氏外 经、扁鹊内经、扁鹊 外经、扁鹊旁篇。现存 的仅黄帝内经。分为素 问、灵枢 两卷,各81篇 ,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 基础。 2、张仲景 被中医界称为医圣。他编著的伤寒 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 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 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 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 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为 伤寒杂病论”。 经宋人编撰整理,为今之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共为中医四大经典 之一(另一本为神农本草经)。 3、孙思邈 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1岁 。被中医界称为亚圣。隋文帝、唐太宗时, 两次辞官不做,终生潜心专研医学,著述颇 丰,现存的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 他在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中说:“凡大 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 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 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 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惜 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 险戱、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无作工夫行迹之心”。 他还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 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 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生命 之上率而自呈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 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 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醺醁兼陈,视有若 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 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 入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夫为医之法,不得 多语调笑、谈谑喧哗、说道是非、议论人物、炫耀 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 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又不得以 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衒功能”。“其 有患疮痍下利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 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约生于公元1120年,卒 于1200年。强调了火热致病的理论,擅用寒 凉药,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张子和(张从正):约生于1156年,卒于 1228年。善于使用汗、吐、下法,后世称之 为攻下派。 朱震亨(朱丹溪):生于1281年,卒于1358 年。强调“阳常由余,阴常不足”,擅长使用 滋阴药,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李杲(李东垣):生于1518年,卒于1593年 。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于补脾, 后世称为补土派。 5、李时珍 生于1518年,卒于1593年。历时27年,著成 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收入1892种 药物,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拉丁等 多种文本。 6、温病学派的出现 吴有性(吴又可):约生于14821652年。 明崇祯年间,疫病流行,他根据自己的实 践经验总结而著成瘟疫论,书中强调 ,“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 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提出 与古人不同的治法。 叶桂(叶天士):生于16661745年。创立 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吴瑭(吴鞠通):生于17361820年。创立 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 7、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现代化(从略)。 附:中国传统手法医学发展简史 至明清,已经发展为骨伤和杂病推拿两大 流派。现代康复医学体系真正传入我国不 过二十年的历史。严格说来,目前我国还 没有专职的中国传统手法康复治疗师。在 专科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康复科一般都 有推拿医师参与治疗,但这些推拿医师几 乎都只是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中医基本理论 和推拿临床的培训,但几乎都没有比较系 统地学习过康复医学的必要知识,因而很 难从康复医学的角度出发比较有效地应用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指导临床用中国传统 治疗手法去解决康复临床中可能遇到的种 种问题。 第二节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 (略)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黄帝内经:“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 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 应也”,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 3、人的社会性与健康 医宗金鉴:“妇人从人不专主,病多 忧忿郁伤情,血之行止与顺逆,皆由 一气率而行”。 医宗必读:“太平之世,多长寿之 人”,“大饥之后,必有大疫”。 “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 二、辨证论治 证: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四诊 所得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病因、病 位、疾病的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 比等情况的概括。 症:病理性的主观异常感觉和客观检查 所见。 一般说来,西医重辨病,中医重辨证。 同病异治:金匮要略 12,17:“夫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 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异病同治:金匮要略 8,15:“虚劳 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 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 15,3:“男子消渴小便 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 主之”。 格致余论:天主生物,故恒于动; 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因时制宜:如前“春夏养阳”。 因地制宜:张石顽,“江南之人元气薄 ,所以脉多不实;西北之人惯于风寒 ,内外坚固,所以脉多沉实有力”。 如麻黄,在东北可以用到15克/日。 三、恒动观念 四、“治未病”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 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 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未病先防: 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 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 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 不倦,气从以顺,个从气欲,皆得所 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 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 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即病防变: 金匮要略1,1:“夫治未病者,见肝 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第四节 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至今仍有模糊概念:“中医康复针对残疾者 、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 不必作文字游戏:尔雅:“康者,安也” ;“康者,返也”。康复,即恢复健康和平安 。 本教材编写的背景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 中医康复学:“中医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 疾者、老年病证、慢性病证、精神病证和急 性热病瘥后诸证”。包括咳嗽、眩晕、心悸 、失眠、消渴、便秘等。 早期康复评定为临床至功能复原;2期 康复评定为功能复原至养生长寿。 关于重新编写高校讲义中医康复学的 几点意见至浅议高校讲义中医康 复学 应当分清中国古代康复医学:用中国古代 的医疗方法解决五类残疾的问题;西方古 代康复医学:用西方古代的医疗方法解决 五类残疾的问题;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当 代中医康复学”,用当代中国传统医学的方 法解决五类残疾的问题;现代康复医学。 1、明确中医手法治疗的现状 至明清,已经发展为骨伤和杂病推拿两大 流派。现代康复医学体系真正传入我国不 过二十年的历史。严格说来,目前我国还 没有专职的中国传统手法康复治疗师。在 专科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康复科一般都 有推拿医师参与治疗,但这些推拿医师几 乎都只是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中医基本理论 和推拿临床的培训,但几乎都没有比较系 统地学习过康复医学的必要知识,因而很 难从康复医学的角度出发比较有效地应用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指导临床用中国传统 治疗手法去解决康复临床中可能遇到的种 种问题。 2、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金代医家李东垣在收罗天益为徒时,首先问其 学医的目的。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居 世之士,曾不留心医药,精究方术”,“但竟逐 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的情况下,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阅 当时的医学文献,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 终写出不朽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李 东垣写成内外伤辨惑论书稿后,“束之 高阁十六年”,经反复验证、反复修改后才 付梓发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30岁时发 现当时流传的本草书籍错谬和缺陷较多,因 而立志重本修草以“寿万民”。为此,他“搜 罗百氏,访采四方”,参考“古今”本草、医 书以及经史百家各类著作近千种,并跋山涉 水到许多地方实地考察,历时27年才完成历 史巨著本草纲目。 3 、牢记基本知识,理解理论,多练基本技 能。重针简药,重手法简针法。尽量牢记腧 穴。 4、实践中不断应用和探索。 应当看到,任何一门学科,只有能够借助于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并与之同步向前发展才 会具有生命力。如果不借助细菌学的研究成 果,就不会知道双花、连翘具有抗菌作用; 如果没有血小板的概念,就不可能知道犀角 地黄汤可以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样, 如果没有偏瘫病人患肢联合反应的概念,也 就不可能得出巨刺法可以诱发其联合反应的 结论。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一元论 气,是指构成自然界万物 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 易 乾凿度:“有形生于 无形”。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对立(制约) 上、昼、热、明、南、火、动、男、气 、 下、夜、冷、暗、北、水、静、女、血 、 素问阴阳应想大论:“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阴阳制约示意图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景岳全书:“医道虽繁,可一言 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二、阴阳消长(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 阳病,阳盛则阴病”。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决”。 三、阴阳互根(相互依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另外,古人有“阴根于阳,阳根于 阴”,以及“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之说。 景岳全书:“善补阴者,必于阳 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 阳”。 四、阴阳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 热,热极生寒”。 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 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如:“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归属 木、春、 东、风、生、青、酸、肝、 怒 火、夏、 南、暑、长、赤、苦、心、 喜 土、长夏、中、湿、化、黄、甘、脾、 思 金、秋、 西、燥、收、白、辛、肺、 悲 水、冬、 北、寒、藏、黑、咸、肾、 恐 二、生克(生理状态) 生:促进、助长、资助; 克:抑制、约束、削弱。 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 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 三、乘侮(病理状态) 乘:克之太过;侮:反克。 如:肝病及脾;肝火犯肺。 金元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对 中医的情志疗法作了精辟的概括:“悲 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 可以制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 可以制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 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这言触之;思 可以制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 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 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第三章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第一节 脏腑 它是一个功能学的概念,而不具有 解剖学概念,决不可与现代医学的脏 器相混淆。 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 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 ,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 大小,谷之多少,血之清浊,气之多 少”,“皆有大数”。 古人用“司外揣内”得方法研究人体得 生理和病理现象。 景岳全书:“若疑其为虚,意欲用 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 数味,先以探之,。消而补投,即知 真虚矣”。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脏腑得主要功能 (一)心 1、主要功能 (1)心主血脉 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即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 如果心气虚可致心血淤阻,导致冠心病的症 状。 另外有人主张,心气有帮助生血的作用。 (2)心主神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 主之官,神明出焉”。 神:精神意志,思维活动。 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 王清任:“心乃气出入之道,何能 存灵机储记性,灵机记性在于脑 ,而非在于心”。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喜伤心”。 (2)在液为汗:过汗可伤心气。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血旺盛,红润光泽;心血不足 ,面色无华。 (4)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附:心包络 又名膻中灵枢胀论:“膻中者, 心主之宫城也”。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 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 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瘟病有“热入心包”、“痰蒙心包” 之说。 (二)肺 1、主要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即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气,指各种功能。 司呼吸:呼吸靠肺的宣降功能。肺气失降 则可喘促、咳逆。 (2)主宣发、肃降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 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肃降:呼吸之清气及脾转输之水谷精微输布 全 身。 (3)通调水道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4)朝百脉,主节治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 脉,输精于皮毛”。 节治,指条理全身脏腑功能。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悲 (2)在液为涕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开窍于鼻 (三)脾 1、主要功能 (1)脾主运化 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 水谷精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水液:“饮入于胃”(同前)。 (2)脾主升清 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常。 脾气升清,致心肺等。反之为病。 (3)脾统血 统:统摄、控制之意。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思 (2)在液为涎 涎:口液之清稀者。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4)开窍于口,其化在唇 (四)肝 1、主要功能 (1)主疏泄 疏:疏通;泄:升发。 对气机的影响。气机:气的升降出入。 对脾胃功能的影响。 素问宝命全形论:“土得木而达”。 对情志得影响。 对生殖功能得影响(月经紊乱、阳痿等)。 (2)肝藏血 素问五脏生成论:“肝藏血,心行之。人 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在体 合筋,其华在爪;(4)开窍于目。 (五)肾 1、主要功能 (1)肾藏精 藏:贮存、封藏。 精:广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精微物质。 狭义: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先天之 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 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通 过五脏六腑转化为五脏六腑之精,最终藏于 肾。 古有“肾舍元阴而寓元阳”之说。 (2)肾主水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同前)。 素问汤液醪醴:“平治于权衡,去郁陈痤 ”,“开鬼门,洁净府”。 (3)肾主纳气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恐;(2)在液为唾(口液之稠者 ); (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开窍与耳及 二阴。 附:命门:景岳全书:“天之大宝,只此 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元阳”。 二、六腑的功能 (一)胆:贮、排胆汁,主决断。 (二)胃:受纳、腐熟水谷。 (三)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四)大肠:传化糟粕。 (五)膀胱:贮、排尿液。 (六)三焦:“元气之别使”;“疏通水道”。 三、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主月事,育 胎 儿,为女性独有)。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的功能 推动、温煦、防御、固涩、气化。 二、血的功能 难经:“血主濡之”。 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 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 三、津液 人体的体液部分。清稀者为津;稠浊者为液。 有精血互化、津血互化指说。 第三节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 内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