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体组织解剖学.ppt_第1页
医学]人体组织解剖学.ppt_第2页
医学]人体组织解剖学.ppt_第3页
医学]人体组织解剖学.ppt_第4页
医学]人体组织解剖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感觉器官 sensory organs 感觉器官是感受器和附属 结构的总称,简称感官。感受 器是指接收某种刺激,将刺激 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的结构, 是能量转换器。(泛指感觉神 经元树突的末端及其特化结构 )。 第一节 视器 (眼:眼球和眼副器 ) 一、眼球(眼球壁和内容物) 图10-1 (一)眼球壁(三层) 1、纤维膜: 角膜:前1/6,无色透明, 无血管和淋巴管,神经末梢丰 富。 巩膜:后5/6,坚韧、白色 ,交界处有一环形的巩膜静脉 窦。 2、血管膜:丰富的血管和色素。 虹膜:圆盘状,有瞳孔,瞳孔 括约肌(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 大肌(交感神经支配)。 睫状体:虹膜的后部,平滑肌 (副交感支配),有睫状小带与晶状 体相连,改变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占后2/3,血管和色 素,有营养和遮光作用。 3、视网膜: 视网膜盲部: 贴虹膜和睫状体内面。 视网膜视部: 贴脉络膜的内面,视神经盘 和黄斑。 视网膜视部的结构: 色素上皮层: 由单层细胞组成,内含色素颗 粒,细胞的突起能伸入到视觉细 胞的周围。 视细胞层: 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紧贴在色素细胞层的内面。有 感觉物质,光刺激时,引起化学 变化和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有外突 (外节、内节),胞体和内突四 部分组成。外节有膜盘,是感光 物质所在,内节合成蛋白。 视杆细胞: 外节呈杆状而得名。感弱光, 无色觉,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 膜盘不断脱落更新。 视锥细胞: 外节呈锥状得名,感强光 ,具有色觉感,感光物质是视 紫兰质,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 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吸收(红 、蓝、绿)三种不同颜色的不 同长度的光波。膜盘不脱落。 图10-2 相同点: a、结构上都有4部组成。 b、外节有膜盘。 c、感觉物质镶嵌在膜盘上。 不同点: a、外节的形状不同。 b、数量上不同(视锥600 800万 个,视杆1100012000万个)。 c、分布不同。 d、感光物质不同。 e、功能上不同。 双极细胞层: 节 细 胞层: 轴突向后经视盘穿巩膜, 形成视神经。 图10-3 (二)内容物 1、晶状体:位虹膜和玻璃体之 间,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 无血管,无神经,外面包有一 层被膜叫晶状体囊,富有弹性 ,周围有晶状体悬韧带,连于 睫状突上。 图10-4 2、玻璃体: 位于晶状体的后方,透明的 胶状物质。 3、房水: 由睫状体分泌产生 后房 瞳孔前房 虹膜角膜角巩 膜静脉窦。 二、眼副器 (一)眼睑 10 -5 (二)结膜 (三)泪器 (四)眼外 肌 图10-6 第二节 前庭蜗器(位听器、耳) 一、外耳 (一)耳廓:以弹性软骨作支架, 外包绕皮肤。 (二)外耳道:由外耳门鼓膜 的管道。外1/3为软骨,内 2/3为骨质,表面复有皮肤, 内含毛囊,皮脂腺,盯聍腺 。 (三)鼓膜:呈浅漏斗状,尖 部叫鼓膜脐,凹向外耳道,凸 向鼓室。 三层结构:外层复层扁平 上皮,中层致密结缔组织,内 层为单层立方上皮。 图10-7 二、中耳 (一)鼓室: 内有锤骨,砧骨和镫骨连成听 骨链。 (二)咽鼓管: 鼓室咽鼓管咽。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三、内耳三、内耳(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一)骨迷路:由前向后可分为 :耳蜗、前庭、半规管,互相连 通。 1、骨半规管:前、外、后三 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管具有 两个脚,即一单脚和一壶腹脚, 膨大的为骨壶腹,前、后半规管 的单脚合成总脚。 2、前庭: 为不规则的腔:后方有五 个口通半规管,前下方有一个 孔通耳蜗,外侧壁叫迷路壁, 是鼓室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 窗。 3、耳蜗:位于内前方:长3 cm 的螺旋管,盘2.5周而成,分为蜗顶 和蜗底,中间的骨质叫蜗轴,由蜗轴 发出骨螺旋板,伸入到蜗螺旋管,其 上部为前庭阶,下部为鼓阶。在蜗顶 ,螺旋板离开蜗轴形成镰状骨螺旋板 钩。此处与蜗轴间形成蜗孔,以蜗孔 勾通前庭阶与鼓阶。 (二)膜迷路 1、膜性半规管:3个膜 半规管有5个口通向椭圆囊。 3个膜壶腹有向腔内突出的粘 膜隆起称壶腹嵴,相互垂直 。 图10-8 壶腹嵴的结构: 终帽(胶质) 上皮:支持细胞、毛细胞。 结缔组织: 有神经纤维,是前庭神经节 双极神经细胞的树突,其末梢与 毛细胞突触。 功能:感觉旋转变速运动。 2、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 内,椭圆囊借椭圆囊球囊管与 球囊相通,球囊借连合管与蜗 管相通,膜迷路相互勾通。两 囊内有突向腔的位觉斑。 位觉斑的结构: 位砂膜:胶质膜上有位砂。 上皮:支持细胞、毛细胞。 结缔组织:有神经纤维,是前 庭神经节双极神经细胞的树突, 末梢与毛细胞突触。 位觉斑的功能:感觉头在空中的 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 3、蜗管: 耳蜗内的膜性管道,横断面呈 三角形,有3个壁。 外壁: 螺旋韧带表层上皮内有毛细血管 ,分泌内淋巴液。 上壁: 前庭膜,两层扁平上皮。 下壁:膜螺旋,也称基底膜 ,有胶 原纤维形成的听弦,上 有螺旋器,是听觉感觉器。 螺旋器的结构: 盖膜:胶质膜,由前庭 唇伸出,覆盖在螺旋器的 表面。 上皮: 内柱细胞 柱细胞: 隧道 支持细胞 外柱细胞 内指细胞(单列) 指细胞 外指细胞(34列 ) 内毛细胞(单列,3500个) 毛细胞 外毛细胞(35列,20000个) 结缔组织:有螺旋神经节双极神 经细胞树突,其末梢与毛细胞突触。 图10-9 4、声波的传导途径 声波耳廓外耳鼓 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 和鼓阶的外淋巴蜗管的内淋 巴螺旋器毛细胞神经冲动 蜗神经脑(分析)。 声波外耳道中耳鼓 室内的空气蜗窗鼓阶 的外淋巴蜗管的内淋巴 螺旋器毛细胞神经冲 动蜗神经脑。 声波骨迷路前庭阶 和鼓阶的外淋巴蜗管内 淋巴螺旋器毛细胞神 经冲动蜗神经脑。 图10-10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 统的组成 图11-1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解剖分 脑神经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神经 系统 躯体感觉神经 感觉神经 周围N (传入) 内脏感觉神经 功能分 躯体运动神经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传出) 内脏运动神经 (自主、植物N) 副交感神经 二、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 的参于下,机体对各种刺激给予 答应性现象称之。 2、反射弧:反射的物质基础 ,有五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 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有简有繁) 图11-2 三、常用术语: 1、灰质与皮质:神经元胞体 与较短的树突在中枢内聚集的部 位称灰质,位于大、小脑表面的 灰质称皮质。 2、白质与髓质:神经纤维在 中枢聚集的部位称白质。位于大 、小脑内部的白质称髓质。 3、神经纤维、神经、神经纤 维束: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与包在 表面的鞘膜状结构合称神经纤维 。中枢以外的神经纤维组成的束 称神经。中枢内功能相似的神经 纤维组成的束称神经纤维束(传 导束)。 4、神经核与神经节:功能相 同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内聚 集成的灰质团块(皮质除外)称 神经核,在中枢外聚集成的团块 称神经节。 5、网状结构:在脑和脊髓内 ,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核和 胞体散在其中的部分称之。 6、传导路:是指最高级神经中 枢(大脑皮层)与感觉器或效 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 。分为感觉(上升)和运动( 下行)传导路。 7、换元:指传导路中神经元和 神经元借突触相连接的位点。 8、深感觉:也称本体觉,感觉 器位于关节、肌肉、肌腱和内 耳等处,感受位置、运动和震 动觉。 9、浅感觉:感觉器位于皮肤、 粘膜、眼、耳等处,感受痛、 温、触、压、光、声、嗅、味 等感觉。 10、内脏感觉:感受器位于内 脏器官和心血管、淋巴管、淋 巴器官等处,感受压力、渗透 压、化学离子浓度、温度等变 化的刺激。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1、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 平枕骨大孔和延髓相续。下端终止 于L1水平。 儿童的平L2水平。 新生儿平L3水平。 全长45cm,占椎管的2/3。 图 11-3 2、形态:呈前后略扁的柱状,上方有一 颈膨大(C5-T1节段)下方有一腰膨大( L2-S3节段),由膨大处发出神经到上、 下肢,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髓圆锥 ,延续 为终丝。终丝与脊神经根形成马尾。前 正中线有前正中裂,后正中线有后正中 沟。两侧各有前、后外侧沟,沟内有成 排的脊神经根附着,前方的叫前根(运 动根),后方的叫后根(感觉根),后 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相应的前根和后 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出椎管。 3、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 相对应的脊髓称一个脊髓节 段:颈段C1-8,胸段T1-12 ,腰段L1-5,骶段S1-5和尾 段C01-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以胸段为例) 1、中央管:上接第四脑室,下 为盲端称终室,充满脑脊液。 2、灰质:呈“H”形或蝶形。 后角(后柱):从后外向前内 依次有缘层、胶状质、后角固有核( 浅感觉中继核)、胸核(深反射中继 核)。 中间带: 中间内侧核:深反射中继核,也 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 C8-L3形成侧角, 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位S2-4侧角,副交 感 神经的低级中枢。 前角(前柱):躯体运动的低级中 枢,有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体积大,主要支配梭外 肌,随意运动。 神经元:体积小,主要支配梭内 肌,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运动。 闰绍细胞( Renshaw s cell ):接收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它的轴 突返回来作用于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 3、白质:分为三个索,后索、前 索和外侧索。有上升下行的传导束 。 后索:薄束(内侧)。 楔束(外侧)。 以上两束上升传导同侧深感觉 和精细触觉。 外侧索: 脊髓小脑后束:来自同侧胸 核,上升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 脊髓小脑前束:来自双侧中 间内侧核,上升传导非意识本 体觉。 皮质脊髓侧束: 来自对侧大脑皮质,大部 经后角换元后支配同侧前角细 胞,管理同侧肢体的随意运动 。 红核脊髓束: 来自对侧中脑红核,经后角 中继后支配前角细胞,作用屈 肌的活动,调节肌张力,协调 肌运动。 脊髓丘脑侧束: 起自对侧后角固有核,经 白质前联合交叉后上升止于丘 脑,传导对侧的痛、温觉。 前索: 脊髓丘脑前束:同上,传导对侧 的粗略触压觉。 皮质脊髓前束:来自同侧大脑皮 质,经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前角 细胞。 网状脊髓束:起于脑干网状结构 ,(可交叉不交叉),与前角细胞 联系,调节肌张力。 清楚以下三点: 1、薄束和楔束是上行传导同侧的 深感觉。 2、皮质脊髓侧束是支配同侧的前 角细胞,管理同侧的随意运动 。 3、脊髓丘脑束是上行传导对侧的 浅感觉。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 中继站,能把冲动传导到高级中 枢和效应器: 脑脊髓效应器 感受器脊髓脑 2、反射机能:浅反射、深反射和 内脏反射。 二、脑(brain) 图11-4 位于颅腔内,由脑干、小脑、间 脑、端脑四部分组成。 (一)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 髓三部分。 1、外形:腹侧观 背侧观 2、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神经核 灰质: 中继核,也称非脑神经核 组成 白质 :上升下降以及交叉的传导束 。 脑干网状结构 灰质: (1) 脑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运动核:上丘水平,支 配眼外肌(上斜肌、外 直肌除外)。 动眼神经旁核 副交感核:上丘水平,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滑车神经核:运动核:平下丘 水平,支配上斜 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 三叉神经中脑核:接收头面部的本体 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接收头面部皮肤和 粘膜的浅感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展神经核:运动核,支配眼的外直 肌。 面神经核:运动核,支配表情肌。 上泌涎核:副交感核,支配颌下腺, 舌下腺和泪腺。 孤束核:内脏感觉核,接收舌前2/3 味觉。 耳蜗神经核:感觉核,接收内耳螺旋器 的听觉。 前庭神经核:感觉核,接收内耳壶腹 嵴、位觉斑的平衡觉。 疑 核:运动核,支配咽肌的运动。 下泌涎核:副交感核,支配腮腺的分泌。 孤束 核:内脏感觉核,接收咽鼓管,鼓 室,颈内A窦,颈A体,舌后 1/3的味觉。 孤束核:内脏感觉核,接收胸腹腔脏 器的感觉。 迷走神经背核:副交感核,支配颈、 胸腹腔脏器。(结肠左曲以上的 消化管)。 疑核:运动核,支配喉肌。 副神经核:运动核,支配斜方 肌,胸锁乳突肌。 舌下神经核:运动核,支配舌 肌。 小结:运动核8个,副交感核4个, 感觉核5个,内脏感觉核1个 。 (2)非脑神经核(中继核) 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上丘:主要接受视束和大脑视区的纤 维,发出纤维至脑神经运动核, 支配运动眼球的肌肉,完成视 听反射。 下丘:主要接受蜗神经核的纤维,发 出纤维至内侧膝状体,听觉的 中继站,也参于听觉反射。 红核:接收大脑和小脑的纤维, 发出纤维形成红核脊髓束 。 协调肌运动。 黑质: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与纹 状体间有往返纤维,协调 肌运动。 脑桥的非脑神经核: 脑桥核:位于脑桥基底,接受大脑 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交叉后经小 脑中脚入小脑。 延髓的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接受薄束的纤维,发出纤维 楔束核: 接收楔束的纤维,发出纤维 (丘系交叉)经内侧丘系上升到丘脑 。 白质: (1) 上升的纤维束: 外侧丘系:蜗神经核的纤维交叉或不 交叉上升。 内侧丘系: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 维交叉后上升。 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 经脊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 后上升至丘脑。 脊丘系:由脊髓丘脑束上升至丘脑。 脊髓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和上脚至小 脑。 (2)下行的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来自大脑皮质,经锥体交 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不 交叉的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 皮质核束:来自大脑皮质,支 配脑神经运动核。 红核脊髓束:红核的纤维交叉 后下降到脊髓。 网状脊髓束:网状结构的纤维 下行到脊髓。 脑干网状结构:分布于脑干内部的纵横 交织的神经纤维和散在其中的神经元胞体或 核团。 机能: (1)生命活动的中枢:呼吸,心血管运动, 呕吐反射中枢。 (2)上行激活系统(觉醒):接收特异性上 升传导路的侧支,发出轴突,经多次换元, 经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上升到大脑皮质,维 持大脑的觉醒状态。 (3)下行调节系统(调节肌运动): 在脑干背侧网状结构有一易化区, 在延髓腹侧网状结构有一抑制区,二者 接受大脑,纹状体和小脑的纤维,轴突 下行形成网状脊髓束,支配前角运动细 胞,易化区使肌张力升高,抑制区使肌 张力下降,以此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运 动。 (二)小脑 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位于颅后窝, 脑干的背面。呈扁圆形,中间缩细称 小脑蚓,两侧膨大的称小脑半球,小 脑半球上面有深沟称原裂。 2、小脑分叶: 绒球小结叶:绒球和小结,称 原小脑(古小脑)。接受前庭神 经核的纤维,调节平衡有关。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和蚓部, 称旧小脑。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 的纤维,与调节肌张力有关。 后叶:原裂后的部分,称新小脑 ,接受脑桥固有核的纤维,调节躯 体的精细运动。 3、小脑的结构: 小脑皮质: 分子层:梨状细胞的树突和颗粒层 细胞的轴突,另有篮状细胞,其轴 突及分支包绕梨状细胞。 梨状细胞层:一层细胞,体大呈 梨形,树突伸向分子层,轴突终 于小脑核。 颗粒层:小型神经元,轴突到分 子层与梨状神经元树突形成突触 。 小脑核: 齿状核: 大,呈袋状,接收新小脑的 纤维。 栓核: 接收新、旧小脑的纤维 球核: 顶核: 接收旧小脑和古小脑的纤维。 髓质:出入小脑的神经纤维。 攀登纤维 分 子 层 梨 状 神经 元 入小脑的 神经纤维 苔藓纤维颗粒层分子层 梨状神经元 轴突小脑核 小脑上脚出小脑 中脑红核红核脊髓束 4、小脑与脑干的联系: 小脑上脚:小脑核(齿状核、栓核、 球核)发出神经纤维交叉 后经上脚红核。 小脑中脚:脑桥核的神经纤维交叉后 经中脚入小脑。 小脑下脚:主要是脊髓小脑后束的神 经纤维经下脚入小脑。 5、小脑的功能: 维持肌张力(旧小脑)。 协调肌运动(新小脑)。 维持姿势平衡(原小脑)。 特点是同侧管理。 三、间脑: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内有第 三脑室,下通 中脑导水管,上通侧脑室。 1、背侧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 团块,被“Y”字形的 内髓板分为三部分。 前核:内脏活动的中继核。 内侧核:是感觉的整合中枢。 外侧核:分背腹两层,腹层又分 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腹 后核又分为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 核,腹后外侧核是躯干四肢感觉的 特异性投射的核团,腹后内侧核是 头面部感觉的特异性投射核团。 背侧丘脑的髓板内等处另有非 特异性投射核团,维持大脑皮层 的觉醒状态。 2、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中继站 。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中继站 。 3、上丘脑:有松果体,青春期前为 抑制性腺成熟的内分泌 腺,与机体的生物钟有 关。 4、底丘脑:为锥体外系的中继站 。 5、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 、 漏斗和乳头体等结构。 自前向后分三部分: 视上区:有视上核和室旁核发出 下丘脑垂体束至神经垂 体的神经部,释放抗利 尿激素和催激素。 结节区:有许多核团,统称漏斗 结节核,发出纤维至正 中隆起,分泌多种促激 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释 放抑制激素。 乳头体区:是内脏活动的中继站。 功能: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结合, 形成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 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 代谢,内分泌,情绪反应, 生物钟活动等进行调节。 五、端脑 端脑被纵裂分为两大脑半球 ,两半球之间有相互联系的连合 纤维形成胼胝体。半球表面的灰 质称皮质,内部的白质称髓质, 髓质内的灰质团块称基底神经核 ,内部的腔隙称侧脑室。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与分叶: 大脑半球可分为三个面,即上外侧 面,内侧面和底面。大脑半球有凸起的 回,凹陷的沟,靠三条沟分为五个叶。 三条沟为: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五个叶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岛叶。 (二)各面各叶的主要沟和回: 1、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 上沟,额下沟,额上、中、下 回。 顶叶:可见中央后沟,中央后回,缘 上回,角回。 颞叶:可见颞上沟,颞上回,颞横回。 图 2、半球的内侧面:可见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后回的延续) 。 扣 带沟,扣带回。距状 沟,楔叶,舌回。 3、半球底面:可见嗅球、嗅束。海 马旁回,钩. 边缘叶 。 图 (三)大脑半球的皮质机能定位 : 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及中央旁 小叶前部。 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及中央旁 小叶后部。 新概念:感觉与运动不能截然分 开,“感觉运动区”一词 为目前所倡导。 管理特点: 对侧管理 投影倒置 运动灵活、感觉敏感部位相 应面积大。 3、视觉中枢:纹区。 4、听觉中枢:颞横回。 5、嗅觉中枢:海马旁回、钩。 6、两目协同中枢:书写性语言中枢 的前方。 7、内脏活动中枢:边缘叶。 8、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 部(布洛卡氏区P.P.Broca) 。 书写性语言中枢:额中回后 部。 听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 目前一些资料又逐渐明确补充了若 干功能区,如: 第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最下 部,侧裂上壁 。 第躯体感觉区:半球内面6、8 区。 第运动区:中央前回下部岛盖 皮质,邻脑岛。 附加运动区:半球内面6、8区,同 第感觉区。 味觉区:中央后回下部,脑岛后部 皮质。 实体感知区:顶上小叶,(右半球 优势)、 左手敏感。 自体感知区:顶下小叶,(损伤了 自己不能穿衣)。 运用区:缘上回。 额叶前区:是联想、记忆的高级精 神活动中枢、是贮存信息、处理信息 的部位,损伤造成“额叶性精神障碍症 ”。病人意识淡漠,精神涣散,盲目乐 观,智力低下,判断力差,近期记忆 衰退、人格丧失。(猴子切除额前区 试验证实和短期记忆有关)。 颞前区:与长期记忆有关,左侧 损伤对语言材料(名词表)记忆产 生困难,右侧切除,对感受性记忆 困难(如反复看几张图片,记不住 哪些是看过的)。 另还有一些机能区,不作详细介绍 。 大脑皮层功能单侧优势的认识 : 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之前 ,人们认为两半球交叉支配, 对侧管理,互为镜象物。 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法 国神经学者布洛卡(Broca) 根据皮质损伤的临床观察,提 出人们用左脑说话,确立了左 半球优势的概念。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美 国加州理工学院,神经心理学教授罗 杰斯佩里(Roger.Sperry)等人设 计“裂脑人”的试验,证实右半球虽 然缺乏用语言方式表达的能力,但可 以用非语言方式来识别,具有感知、 学习和记忆等功能。奠定了两半球各 有分工,各具优势的思想。从而多用 左手,开发右脑被提倡。 图 现阶段 1、左半球:语言(陈述性)、分析、 推理、写作、计算等功能 优势,称理性脑。 2、右半球:语言(情感性)、直觉 思维、形象感知、记忆、 立体、空间、音乐旋律、 绘画等功能优势,称感性 脑。 3、左半球语言功能:文法、构 词、造句、逻辑、表意等方面 占优势,即构成陈述句方面占 优势。 4、右半球语言功能:语言的韵 律及语言情感姿势的表达方 面占优势。 类:智力韵律、语调不同使句 子产生微妙的变化。 类:情感韵律、将感情注入语 言,以表达喜、怒、哀、 乐、悲、恐、惊。 右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语言的韵律( 称语言失律症) 病例:女,39岁,右利手,教师, 突发左面部及左肢体偏瘫,说话困难 但不失语,出院一个月后继续任教, 但声弱无力,无有音调,平淡无味, 失去原有的韵律,病人感到苦脑的是 再也不能用语言的情感来控制学生了 ,他也失去了用哭喊表达感情的能力。 在参加其父亲的葬礼时,她悲痛 至极,想哭却哭不出来,最后强 迫自己哭出声来,其丈夫听了大 吃一惊,与病前的哭声大不相同 ,给人一种假装做作感。病人自 述可以理解别人的语调,表情或 手势表达的情感,但自己却表达 不出来。 5、语言成份的统一:内心的情 感状态是通过左半球的语言来表 达的,右半球产生的情感冲动, 是通过胼胝体传导到左半球,使 语言的叙述性和情感性完美的配 合在一起。 (四)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1、侧脑室:分为中央部,前 角,后角,下角 。 前角借室间孔通 第三脑室。 2、基底核: 屏状核:豆状核与岛叶之间的 薄层灰质。 杏仁体:接尾状核的尾端,机 能与内脏、行为和情 绪活动有关。 尾状核:分头,体,尾三部分。 豆状核:被髓板分为三部分,外 侧部称壳,内侧两部称 苍白球。 尾状核 新纹状体 纹状体 壳 豆状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 图 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运动 。 新对旧、上对下有抑制管 理作用。 新纹状体损伤: 肌张力下降, 运动过速,舞 蹈症。 旧纹状体损伤: 肌张力升高, 运动迟缓,震 颤麻痹。 3、大脑髓质: 联络纤维:是一侧半球内部联系各叶 、 各回的纤维。 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 主要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 窿连合。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 结构的上升下行的纤维 (出入 半球的纤维)。 投射纤维在豆状核与背侧丘 脑. 与尾状核之间集中成白 质纤维板称内囊。断面上呈 “”字形,分为内囊前 肢、后肢和膝。 图 4、大脑皮层的组织结构:6层 分子层:水平细胞,水平纤维, 星形细胞。 外粒层:星形细胞,小锥体细胞 。 外锥体层:中、小型锥体细胞 (联络、连合)。 内粒层:星形细胞。(接收上升 传导冲动,换元后再与 其它皮质各层联系) 内锥体层:大、中型锥体细胞, 巨大锥体细胞称Betz 细胞(下行传导)。 多形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 (下行传导)。 图 图 “人能飞越太空, 却难以认识自身 ,最后攻克的科 学难题是人的大 脑。” (五)边缘叶与边缘系统: 1、边缘叶:边缘叶是指隔区, 扣带回,海马旁 回,钩和海马结 构等形成的穹窿 形的脑回,属原 皮质和旧皮质。 2、边缘系统: 边缘叶和颞极 等及与这些皮质相关的皮质下 结构称为边缘系。功能与嗅觉 ,内脏 活动、记忆等有 关。 六、脑脊膜、脑脊液、脑血管和脑 屏障。 (一)脑脊膜: 1、硬膜:硬脑膜:内、外两层,有 些地方两层间形 成硬膜V窦。 硬脊膜:一层。 2、蛛网膜:薄而透明,和软膜间 有蛛网膜下隙,充薄脑脊液。蛛 网膜向硬膜V窦内突入,形成蛛网 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入血的途 径。 3、软膜:薄而富含血管,紧贴于 脑和脊髓的表面,并伸入沟裂。 (二)脑脊液及其循环: 1、产生:脉络丛产生,脉络丛 由软膜和室管膜突入 脑室形成。 2、循环:侧脑室(脉络丛)室 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 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 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颗粒渗入硬膜V窦。 3、功能:对脑和脊髓起缓冲、保 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和维持 颅内压的作用。 图 (三)脑的血液循环: 丰富、占总供血量的15- 17%,总耗氧量的20-50% 。 1、椎动脉一对: 入颅合成基底A,又分为大 脑后A。 2、颈内动脉一对:入颅后分成大 脑前A和大脑中A。 3、脑底A环:大脑后交通支将大 脑后A和大脑中A吻合。大脑 前交通支将大脑前A吻合。形 成一个A环,以保证血液供应 。 图 (四)脑屏障: 1、概念:血液与脑组织及脑脊 液之间存在着限制某 些物质通过的结构障 碍称脑屏障。 2、类型: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3、意义:保护脑,保证中枢 神经系统生理环境 的恒定。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是中枢以外的神经 细胞和神经纤维,一端附着于脑 和脊髓上,另一端通过终末装置 与其他器官相联系。包括神经节 、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 统。 一、神经节: (一)脊神经节:脊神经后根 ,属感觉神经节,节细胞为假 单极神经元。 (二)脑神经节:脑神经上的 感觉神经节,节细胞除螺旋神 经节和前庭神经节为双极神经 元外,其他均为假单极神经元 (三叉神经节等)。 (三)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 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为运 动神经节,节细胞为多极运动 神经元。 二、脊神经: 共31对,即C1-8对,T1-12对, L1-5对,S1-5对,C01对。 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 合成,出椎间孔后分为四个支: 前支:粗长,布于躯干的前面,侧面 和四肢。 后支:细短,布于项,背,腰,骶的 肌肉和皮肤。 脊膜返支:经椎间孔返回脊髓被膜。 交通支:白交通支:交感神经节前纤 维,由脊神经到交感干神经 节。 灰交通支:交感干神经节细 胞的节后纤维到脊神经。 图11-9 图11-10 脊神经前支除胸部 的以外,其余都进 行编织成神经丛, 然后再分支分布。 (一)颈丛: 1、组成:C1-4的前支。 2、位置:胸锁乳突肌的深面。 3、分支分布:皮支至耳、颈、 肩、胸部皮肤。肌支主要有 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到 膈等处。 (二)臂丛: 1、组成:C5-8和T1的前支。 2、位置:斜角肌间隙和腋A 周围。 3、分支:主要分支有: 腋神经:主要支配三角肌和肩 部皮肤。 肌皮神经:主要支配臂部前群 肌肉和前臂外侧皮 肤。 正中神经:主要支配前臂前群 肌肉、手部肌肉和 手掌桡侧2/3、桡侧 三个半手指掌面及 相应手指2-3节指背 的皮肤。 尺神经:主要支配前臂前群 肌肉、手部肌肉和 手掌尺侧1/3、尺侧 一个半手指及手背 尺侧半,尺侧二个 半手指的皮肤。 桡神经:主要分布到肱三头 肌,前群后群肌、 前臂背面皮肤,手 背桡侧半及指背两 个半手指的皮肤。 (三)胸神经前支:T1-11行于肋 间隙,T12行 于肋下。 (四)腰丛: 1、组成:T12前支部分,L1-3前 支,L4前支一部分。 2、位置:腰大肌深面。 3、主要分支: 股神经:肌支分布于大腿前群 肌肉。皮支分布于大 腿前区皮肤,隐神经 分布于小腿内侧和足 内侧的皮肤。 闭孔神经:主要分布于大腿内 侧的肌肉和皮肤。 (五)骶丛: 1、组成:L4前支部分和L5前支 合成腰骶干,S1-5前 支、C0前支。 2、位置:骨盆后壁前面。 3、主要分布: 发出短支到臀部、大腿外侧、 阴部。 发出坐骨神经支配大腿后群肌肉 ,小腿和足部的肌肉与皮肤。 胫神经 坐骨神经 腓总神经 三、脑神经: 脑神经的性质、连接部位、相关核团、出入颅部位、支配范围 连接 相 关 核 团 出入颇 名称 性质 部位 起核 终核 部位 支配范围 嗅N 感觉 端脑 嗅球 筛孔 鼻腔嗅粘膜 视N 感觉 间脑 外侧膝 视N孔 眼视网膜 状体 动眼N 运动 中脑 动眼N核 眶上裂 上下内直肌, 动眼N副 下斜肌,上睑 核(E-W 提肌,瞳孔括 核) 约肌 滑车N 运动 中脑 滑车N核 眶上裂 上斜肌 三叉N 混合 脑桥 三叉N运 三叉N脊束核 眼N眶上裂 头面部皮肤, 动核 三叉N脑桥核 上颌N圆孔 口鼻腔粘膜, 三叉N中脑核 下颌N卵圆 牙及牙龈,眼 球,硬脑膜的 一般感觉,咀 嚼肌本体感觉, 咀嚼肌运动。 连接 相 关 核 团 出入颇 名称 性质 部位 起核 终核 部位 支配范围 展N 运动 脑桥 展N核 眶上裂 外直肌 面N 混合 脑桥 面N核 孤束核 内耳门 面部表情肌, 上泌涎 茎乳 颈突舌骨肌, 核 孔 二腹肌后腹, 泪腺,下颌 下腺,舌下 腺及鼻腔和 腭的腺体。 舌前2/3味 蕾。 连接 相 关 核 团 出入颇 名称 性质 部位 起核 终核 部位 支配范围 前庭 感觉 脑桥 前庭N 内耳门 壶腹嵴,球囊 蜗N 核群 斑和椭圆斑。 蜗N核 耳蜗螺旋器。 舌咽 混合 延髓 疑核 孤束核 颈静脉 茎突咽肌。 N 下泌涎 三叉N 孔 咽,鼓室, 核 脊束核 咽鼓管,软 腭,舌后1/3 的粘膜,颈 动脉窦,颈 动脉小球, 舌后1/3味蕾, 耳后皮肤。 连接 相 关 核 团 出入颇 名称 性质 部位 起核 终核 部位 支配范围 迷走 混合 延髓 迷走N 弧束核 颈静脉 胸腹腔内脏 背核 三叉N 孔 平滑肌 ,心 疑核 脊束核 肌,腺体。 咽喉肌。 胸、腹腔脏 器,咽、喉 粘膜。 硬脑膜,耳 廓及外耳道 皮肤。 连接 相 关 核 团 出入颇 名称 性质 部位 起核 终核 部位 支配范围 副N 运动 延髓 疑核 颈静脉 咽喉肌 副N核 孔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舌下 运动 延髓 舌下N 舌下N 舌内肌和舌外 N 核 管 肌 四、自主神经系统 是支配内脏器官、平滑肌、 心血管及腺体的传出神经系统。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一)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部:C8-L3脊髓节段 侧角的中间外侧核。 2、周围部: 交感干:位于脊椎两侧呈串珠链 状,上附颅底下至尾骨 前面合并。 交感神经节: 椎旁节(交感干神经节):一侧24 或25个。 椎前节:包括腹腔神经节、主A肾 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 。 交感神经纤维: 节前神经纤维(来自节前神经元, 即中间外侧核),节前神经纤维有 三个去向: 入交感干立即换元。 入交感干上升或下降,然后换元 。 经交感干到椎前节换元。 节前纤维由脊神经到交感干形成 白交通支。 节后神经纤维:来自节后神经元 (节内的神经元),节后神经纤 维三个去向: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 经,随脊神经分布。 节后纤维离开交感神经节,随 A分支分布。 节后纤维直达周围器官。 图11-11 (二)副交感神经: 1、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部: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上、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S2-4脊髓节段骶副交感核 2、周围部: 副交感神经节 器官旁节 睫状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 耳神经节 器官内节 器官内 副交感神经纤维 脑干副交感核的节前纤维 到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换元, 节后纤维分布相应器官,骶副 交感核的节前纤维到器官旁节 或器官内节换元后,支配结肠 左曲以下的消化管道和盆腔脏 器。 图11-12 3、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不同 C8-L3灰质侧角 脑干副交感核、 S2-4骶副交感核 神经节的部位不同 椎前节、椎旁节 器官旁节、器官 内节 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一个节前神经元 一个节前神经元 与多个节后神经 与较少的节后神 元联系 经元联系 分布范围不同 广泛、全身 大部血管、汗腺 、 竖毛肌、肾上腺 髓质均无支配 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 对立统一 4、躯体运动神经与自主运动神经 的比较: 躯体运动神经 自主运动神经 支配器官不同 骨骼肌 心肌、平滑肌、 腺体 意志关系不同 随意 不随意 纤维走行不同 出中枢直达效应 出中枢换元 器 后才达效应器 纤维的粗细不同 较粗有髓神经纤 较细的有髓神 维 经纤维或无髓 神经纤维 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 脑干、脊髓前角灰 脑干、C8- 质 L3侧角、 S2-4骶副交 感核 五、内脏感觉神经(传入纤维) 内脏感觉神经胞体位于脑、脊神经 节内,是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一 部分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 经等入脑干终止于孤束核,另有一 部分随脊髓神经后根入脊髓后角, 具体上传的路径不十分明确,大致 与躯体感觉相似,也有特点: 1、自主传入纤维少,分布范围大, 对牵拉、膨涨、缺氧、感染敏 感,对刀割,针扎,烧灼不敏 感。 2、自主传入纤维传入途径分散, 一个器官的传入纤维可以经多 条脊神经后根传入中枢,造成 内脏器官的定位性差。 3、传入纤维与自主神经元联系 ,完成内脏内脏反射;或与躯 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完成内脏 躯体反射。 4、牵涉性痛,心绞痛时胸前区 及左臂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肝胆 疾病时右肩部感到疼痛等。 借助牵涉性痛有助于内脏疾病的 定位诊断。 第四节 传导路 是指大脑皮质与感觉器或效应器 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分为 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把不 经过大脑皮质的神经冲动的传导 路径称反射通路。 一、感觉传导路 (一)本体感觉(深感觉)传导路: 1、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