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方标准.doc_第1页
贵州省地方标准.doc_第2页
贵州省地方标准.doc_第3页
贵州省地方标准.doc_第4页
贵州省地方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J*/* *-201* 备案号: 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 LocalLocal StandardsStandards ofof GuizhouGuizhou ProvinceProvince codecode ofof testingtesting tcechnologytcechnology managementmanagement (Building(Building andand municipalmunicipal infrastructure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engineering quality)quality) 2014-*-*发布 2014-*-*实施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贵州省地方标准 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 LocalLocal StandardsStandards ofof GuizhouGuizhou ProvinceProvince codecode ofof testingtesting tcechnologytcechnology managementmanagement (Building(Building andand municipalmunicipal infrastructure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engineering quality)quality) DBJ*/* *-201* 主编单位: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 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会 批准部门: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 行 日 期 :2 0 1 * 年* 月* 日 201* 贵阳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贵州省建 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编制任务的通知 (黔建科通 2013506 号)的要求,由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贵 州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会 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并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对 工程建设过程中检测能力、检测试验流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管 理、检测工作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本规范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和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 GB50618-2011,并与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等领域的要求、 规定协调一致。 本规范共分为八章和四个附录。依次为总则、术语、基本规 定、检测机构能力、检测业务流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检 测工作监督管理和附录。本规范附录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由贵州省 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 行本规范的过程中,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贵州省建筑科 学研究检测中心(地址:贵阳市甘荫塘甘平路 2 号,邮编: 550006,传真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地址:贵州省贵阳市甘 荫塘甘平路 2 号,邮编:550006,电话: 085183815716) 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地址:延安西路 2 号建设大厦,邮编: 550003,电话: 0851- 85360001) 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会(地址:贵阳市延安西路 二号建设大厦西楼六层 601、603、605 室,邮编: 550003,电话: 参编单位 : 遵义众惠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贵阳永兴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贵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贵州黔水科研试验测试检测工程有限公司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 贵州道兴建设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贵阳华筑工程测试中心 贵州省计量测试院 安顺市兴建建设工程检测公司 六盘水友升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贵州丰伟环境检测评价有限公司 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 王林枫、陈纪山、李泽晖、姚家惠、谢雪梅、梁余、 贺民卫、吴航、陈丽、刘文君、杨兴林、杜毅、蒋德勇、 陈霓、李家华、朴正姬、宋瑾、张能宇、叶雷、牟世俊、 杨明瑞、张霄、周森林、徐晓强 主要审查人: 毛方益、李万里、陈宗强、苟银敏、杨安杰、邓绍虞、 杨力列、石城祥、王勇、黄质宏 目 次 1 总 则.8 2 术语.9 3 基本规定11 4 检测机构能力13 4.1 检测人员13 4.2 检测场所和环境条件13 4.3 检测标准方法14 4.4 检测设备13 4.5 检测管理14 5 检测业务流程17 5.1 业务受理17 5.2 取样送检17 5.3 检测准备17 5.4 检测操作实施19 5.5 检测原始记录20 5.6 检测报告21 5.7 样品处理23 6 档案管理25 7 信息化管理26 7.1 基本要求26 7.2 安全性要求26 7.3 检测数据管理27 7.4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的维护27 7.5 视频监管28 8 检测工作监督管理29 附录 A 检测项目、参数及设备配备表.30 附录 B 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基本岗位及职责.91 附录 C 检测合同的主要内容.93 附录 D 质量监督机构代码.98 本规范用词说明100 条文说明101 8 1 总 则 1.0.1 为加强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范建设工程质量 检测技术活动,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贵州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 基础设施工程的有关建筑材料、工程实体、设备系统等质量检测 活动的技术管理。 1.0.3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 合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管理规定的要求。 9 2 术语 2.0.1 工程质量检测 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采用试验、测试等技术手段确定建设 工程的建筑材料、工程实体质量特性的活动。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分见证取样检测、专项检测和备案检测。 2.0.2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 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资质证书,对社会出具工程质量检测 数据或检测结论的机构,本规范中简称检测机构。 2.0.3 检测人员 经专业培训合格,从事检测技术管理和检测操作人员的总称。 包括见证人员、取样人员。 2.0.4 检测设备 在检测工作中使用的、影响对检测结果作出判断的计量器具、 标准物质以及辅助仪器设备的总称。 2.0.5 检测合同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与委托方之间签订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合 同和委托书的总称。 2.0.6 原始记录 记载检测活动所采集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并能再现检测过程 的记录。 2.0.7 检测报告 检测机构出具检测结果的书面报告。 2.0.8 见证人员 具备相关检测专业知识,受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委派,对检 测试件的取样、制作、送检及现场工程实体检测过程真实性、规 范性见证的技术人员。 2.0.9 取样人员 具备相关检测专业知识,负责试块、试件和建筑材料在现场 取样、制作的技术人员 2.0.10 见证取样检测 在见证人员见证下,由取样人员按照规范要求对试块、试件 和建筑材料在现场取样、制作,并送至有资格的检测机构进行检 10 测的活动。 2.0.11 专项检测 专项检测包括地基基础、主体结构、钢结构、建筑幕墙、室 内环境检测。 2.0.12 备案检测 备案检测包括结构鉴定、建筑节能、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 及采暖、通风与空调、建筑智能、市政道路、市政桥梁、市政隧 道、地质预报、监测与监控、市政交通安全、其他建筑材料检测。 2.0.13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 建设工程检测主管部门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 息化手段,对各检测机构的工程质量检测信息进行采集、处理、 存储、传输的管理系统。 2.0.14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 检测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检测机构检测能力、资源、日常 检测业务等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的业务系统。 11 3 基本规定 3.0.1 检测机构应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现行技术标准、规范、 规程、管理规定和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建设工程质 量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负责。 3.0.2 见证取样检测、专项检测和备案检测,建设单位应委托见证取样检测、专项检测和备案检测,建设单位应委托 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0.3 非见证取样检测可由施工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 机构进行检测。 3.0.4 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委托一家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委托一家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见证取样检测单位,并报工程所在地建设工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见证取样检测单位,并报工程所在地建设工 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同一检测项目,见证取样检测不得委托两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同一检测项目,见证取样检测不得委托两 家或两家以上的检测机构。家或两家以上的检测机构。 3.0.5 检测机构必须在技术能力和资质规定范围内开展检测工 作。 3.0.6 本省 检测机构在工商注册地以外设立分支机构(含入黔 省外检测机构) ,应通过计量认证,报贵州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 建设主管部门纳入统一监管。入黔省外检测机构检应接受贵州省 地方标准、规范的继续教育方可上岗,并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 规定办理入黔备案手续。 3.0.7 检测机构应严格按照本规范和有关管理规定、技术标准 进行检测,出具公正、真实、准确的检测报告。检测机构及检测 人员严禁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3.0.8 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检测机构应及时告知委托单位。涉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检测机构应及时告知委托单位。涉 及结构安全的,应在及结构安全的,应在 24 小时内向项目所在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小时内向项目所在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 部门或该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告。部门或该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告。 3.0.9 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按相关规范编制工 程质量检测计划,并报送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审查和监督实施。 施工单位现场应配备具有检测专业知识的检测人员不少于 1 人。 3.0.10 监理单位在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方案)时, 应按相关规范和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质量检测计划,编制见证、 专项检测计划。见证、专项检测计划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报工程所 在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查。监理单位现场应配备具有检测 专业知识的检测人员不少于 1 人。 12 3.0.11 检测试件的提供方应对试件取样的规范性、真实性负责。检测试件的提供方应对试件取样的规范性、真实性负责。 3.0.12 检测机构应对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检测机构应对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3.0.13 检测机构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留置已检试件。留置时间检测机构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留置已检试件。留置时间 无明确要求的,留置时间不应少于无明确要求的,留置时间不应少于 72 小时。小时。 3.0.14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 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检测数据、 检测报告和检测过程进行动态监管。 3.0.15 检测机构应配置专人负责信息化管理工作,确保相关信 息能及时、完整、准确的传送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使检测 业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3.0.16 检测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于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单位。检测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于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单位。 13 4 检测机构能力 4.1 检测人员 4.1.1 检测机构应配备能满足所开展检测项目要求的检测人员。 4.1.2 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配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A 及相关规 定,并宜按附录 B 的要求设立相应的技术岗位。 4.1.3 检测人员必须经相关专业培训合格,年龄不超过 65 岁。 4.1.4 检测机构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项目负责人 应具有工程类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掌握相关领域知识,具 有规定的工作经历和检测工作经验。 4.1.5 每个检测人员在岗专项检测不多于 3 项。 4.1.6 检测机构应建立本机构的技术人员档案。档案应一人一 档。档案内容应包括身份证、岗位证书、学历证书、职称证复印 件,工作简历、继续教育以及奖惩情况等。 4.1.7 检测人员应按规定参加本岗位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学 时应符合国家和省相关要求。 4.1.8 检测人员岗位能力应每 3 年进行一次确认。能力确认的 申报工作由检测机构负责,未按规定申报确认的,自动注销岗位 证书。 4.1.9 检测人员变更检测机构时,应及时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 更手续。 4.2 检测场所和环境条件 4.2.1 检测机构应具备所开展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场所。房屋建 筑面积和工作场地均应满足检测工作需要,并应满足检测设备布 局及检测流程合理的要求。 4.2.2 取得见证取样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试验室面积不应少于 300 平方米。每增加一项专项检测或备案检测资质时,应增加试 验室面积不宜少于 100 平方米。 4.2.3 检测场所环境条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 应满足检测工作及保证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要求。对有环境要求 的场所应配备相应的监控设备,记录环境条件。 4.2.4 检测场所应合理堆放有关材料、物质,确保化学危险品、 14 有毒物品、易燃易爆、放射性等物品安全存放;对检测工作过程 中产生的废弃物、影响环境条件及有毒物质等的处置,应符合环 境保护和人身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并应有相应的应急 处理措施。 4.2.5 检测工作场所应有明显标识,严禁与检测工作无关的人 员和物品进入检测工作场所。 4.2.6 检测工作场所应有安全作业措施和安全预案,确保人员、 设备及被检测试件的安全。 4.2.7 检测工作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存放于明显和便 于取用的位置,并应有专人负责管理。 4.3 检测标准与方法 4.3.1 检测机构应使用正确的方法和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测活动。 4.3.2 检测机构应采用现行有效的建设工程验收规范规定的标 准、规程或方法。首次采用或标准方法发生变化时,应对使用方 法的能力进行确认,以确保正确运用标准方法。 4.3.3 检测机构应有措施保证新的检测标准、规范及时获得并检测机构应有措施保证新的检测标准、规范及时获得并 执行。执行。 4.3.4 必要时应编制检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样品制备和处 置等作业指导书。 4.3.5 检测机构应确保检测标准、规范等技术质量文件方便工 作人员使用。 4.3.6 在现场进行地基基础、实体、钢结构检测及新方法、新 工艺时,检测机构应先制定检测方案,并经机构技术负责人批准 方可开展鉴定检测工作。 4.3.7 使用非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时,应对检测方法进行技术论 证,经委托单位同意,方可进行检测。 4.4 检测设备 4.4.1 检测机构应配备能满足所开展检测项目要求的检测设备。 4.4.2 检测机构根据业务范围,配备符合本规范附录 A 规定的 检测设备。 15 4.4.3 检测设备在启用前应委托具有检定或校准资格的机构进 行首次检定或校准。检测设备的检定或校准结果确认应由专人负 责。 4.4.4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设备检定或校准周期台账,并建立 检测设备档案,主要检测设备应一机一档。出厂编号、检定证书 应与实物一致。 4.4.5 检测机构应对所有设备进行统一编号,在用的检测设备 均应标有检定或校准有效期的状态标识。 4.4.6 检测机构对大型的、复杂的、精密的检测设备应编制使 用操作规程,并授权使用。 4.4.7 检测机构应对主要检测设备作好使用记录,用于现场检 测的设备应记录领用、归还情况。 4.4.8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设备的维护保养、日常检查和期间 核查制度,并作好相应记录。 4.4.9 当检测设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检定或校准: 1 可能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改装、移动、修复和维修后; 2 超过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后再次投入使用; 3 检测设备出现不正常工作情况; 4 使用频繁或经常携带运输到现场的,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使 用的检测设备。 4.4.10 当检测设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继续使用: 1 当设备指示装置损坏、刻度不清或其他影响测量精度时; 2 仪器设备的性能不稳定,漂移率偏大时; 3 当检测设备出现显示缺损或按键不灵敏等故障时; 4 其他影响检测结果的情况。 4.5 检测管理 4.5.1 检测机构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建 立检测技术管理体系,并按管理体系运行。 4.5.2 检测机构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发现管理中的不足应进 行补充和完善。 4.5.3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并满足本规范第 7 章信息化管理要求。 4.5.4 检测机构应按规定定期向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送 16 统计报表和有关事项。 4.5.5 检测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检测能力验证比对工作,并 应按规定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比对活动。 17 5 检测业务流程 5.1 业务受理 5.1.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应根据经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审查同意 的检测计划,以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或工程实际需要进行委托,选 择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 5.1.2 签订检测合同:检测机构应与委托单位签订检测书面合同, 检测合同应注明检测项目及相关要求。需要见证的检测项目应确 定见证人员。合同编号应连续且唯一。检测合同主要内容宜参照 本规范附录C的样式。 5.1.3 委托登记:检测机构在受理检测业务时,应指导委托单位 填写委托书,确认检测项目、参数和检测依据。受理送检样品时 应核查样品及相关证明资料、见证取样证明(有见证取样及送检 要求时),并经双方签字确认。受理人员应对委托书进行唯一性 编号,并登记与检测有关的信息。送样试验严禁无样品办理委托。 5.1.4 检测机构应将委托方、工程项目、合同或委托的信息实时 输入检测业务管理系统。 5.1.5 样品管理人员应根据委托书,核对样品状态与委托登记信 息的一致性,核对无误后应对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及编号,并下 达检测任务书(单)。试件入库及流转应采用样品唯一性编号实 现盲样管理。检测机构应有措施确保样品编号的唯一性。试件接 收应按年度建立台账。 5.1.6 检测机构对接收的检测试件应有符合条件的存放设施,确 保样品的正确存放、养护。 5.1.7 检测机构应保证检测样品的流转过程符合相关要求,确保 样品标识的完整性和样品的特性及状态不发生改变。 18 5.2 取样送样 5.2.1 建筑材料的检测取样应有施工单位、见证单位和供应单位 根据采购合同或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共同对样品的取样、制样过 程、样品的留置、养护情况进行确认,并应做好试件标识。 5.2.2 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检测标准的要求编制 检测计划,并建立送检台账。 5.2.3 建筑材料本身带有标识的,抽取的试件应选择有标识的部 分。 5.2.4 检测试件应有清晰的、不易脱落的唯一性标识。标识至少 应包括制作日期、工程部位、设计要求和组号等信息。 5.2.5 施工过程中有关建筑材料、工程实体检测的抽样方法、检 测程序及要求等应符合国家和贵州省现行有关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的规定。 5.2.6 检测机构对现场工程实体检测前,应编制检测方案。现场 工程实体检测的构件、部位、检测点确定后,应绘制测点图,并 应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对重大、重要检测项目和为有争议事项提 供检测数据的检测方案应取得相关单位的同意。 5.2.7 对取样、制样及送检的全过程进行旁站见证的见证记录应 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取样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2 见证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3 取样用的方法及工具、模具情况; 4 取样、试件制作操作的情况; 5 取样各方对样品的确认情况及送检情况; 6 施工单位养护室的建立和管理情况; 7 检测试件标识情况。 5.2.8 见证人员对现场工程实体检测进行见证时,应对检测的关 键环节进行旁站见证,现场工程实体检测见证记录内容应包括下 列主要内容: 1 检测机构名称、检测内容、部位及数量; 2 检测日期、检测开始、结束时间及检测期间环境条件; 3 检测人员姓名及证书编号; 4 主要检测设备的种类、数量及编号; 19 5 检测中异常情况的描述记录; 6 现场工程检测的影像资料; 7 见证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8 见证人员、检测人员签名。 5.2.9 需要现场养护的试件,施工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配备取样、制样人员,及取样、制样设备及养护设施。 5.3 检测准备 5.3.l 检测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委托信息屏蔽系统。检测机构的 收样及检测试件管理人员不得同时从事检测工作,并不得将试件 的信息泄露给检测人员。 5.3.2 检测人员应校对试件编号和任务流转单的一致性,保证 与委托单编号、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相关联。工程现场检测前, 检测人员应对检测方案和检测对象状况的一致性进行确认。 5.3.3 检测人员在检测前应对检测设备进行核查,确认其运作 正常。数据显示器需要归零的应在归零状态。 5.3.4 试件对贮存条件有要求时,检测人员应检查试件在贮存 期间的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5.3.5 对首次使用的检测设备或新开展的检测项目以及检测标 准变更的情况,检测机构应对人员技能、检测设备、环境条件等 进行确认。 5.3.6 检测前应确认检测人员的岗位资格,检测操作人员应掌 握相应的检测操作规程和检测设备使用、维护要求等。 5.3.7 检测前应确认检测依据、相关标准条文和检测环境要求, 并将环境条件调整到操作要求的状况。 5.3.8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活动应根据现场的安全制度,制定完 善的安全措施。 5.3.9 检测前应确认检测方法标准,确认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多种检测方法标准可用时,应在合同中明确选用的检测 方法标准; 2 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的检测方法标准或有地区特点的检测项 目,其检测方法标准应由委托双方协商确定。 5.3.10 检测委托方应配合检测机构做好检测准备,并提供必要 20 的条件。按时提供检测试件,提供合理的检测时间,现场工程实 体检测还应提供相应的配合等。 5.4 检测操作 5.4.1 检测应严格按照经确认的检测方法标准和现场工程实体 检测方案进行。 5.4.2 检测操作应由不少于2名具备岗位资格的检测人员进行, 对于手工记录的数据或文字描述,其读取和记录应复颂确认。 5.4.3 检测原始记录应在检测操作过程中及时真实记录,原始 记录的内容应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所有原始记录应以书面形 式存档,采用数据采集,由检测软件自动生成的原始记录应及时 打印与检测报告共同存档。 5.4.4 自动采集的原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试验,查 明原因并予以记录,由检测人员作出书面说明,待设备恢复正常, 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批准,方可进行重新试验。 5.4.5 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当条件发生变 化并超出允许范围时,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直至恢复到规定条 件后方可继续进行检测。 5.4.6 检测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和出具检测报告,并应 再次检查设备状态并做好设备使用记录,同时进行环境清理、检 测设备的清洁保养工作。 5.4.7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活动应遵守现场的安全制度。 5.4.8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异常情况的处理措施。 5.5 检测原始记录 5.5.1 检测原始记录应有固定格式,并包含足够的信息。数据 采集的原始记录应在检测软件中保存时间为工程验收合格后1年。 1 试验室检测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原始记录名称、编号及页码; 2) 任务单编号; 3) 样品名称、编号、状态描述、规格型号; 4) 检测的依据和方法; 5) 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和编号; 6) 检测环境(如有要求) ; 21 7) 检测数据或观察结果; 8) 计算公式、图表、计算结果(如有要求) ; 9) 检测中异常情况的描述和记录; 10) 检测日期(包括检测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 11) 检测、审核人员的签名。 2 现场检测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原始记录名称、编号、每页及总页码标识; 2) 任务单编号; 3) 从属的检测合同信息(如有要求) ; 4) 工程概况; 5) 检测依据、方法、检测数量; 6) 检测原因、抽样情况说明及未定事项(如有要求) ; 7) 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和编号; 8) 检测数据或观察结果; 9) 计算公式、图表、计算结果(如有要求) ; 10) 检测中异常情况的描述和记录; 11) 检测时间及检测人员、审核人员签字; 12) 现场影像资料。 5.5.2 检测原始记录应及时填写,自动采集数据的应打印原始 记录。原始记录应做到数据准确、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得追 记、涂改。 5.5.3 检测原始记录笔误需要更正时,应由原记录人进行杠改, 并在杠改处由原记录人签名或加盖个人印章。自动采集的原始数 据不得更改,如发现原始数据异常时,检测人员应报技术负责人 查明原因,需要更正时必须有更正依据,并说明异常的原因。 5.6 检测报告 5.6.1 检测机构应按其对委托方承诺的检测时限完成检测工作。 检测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出具检测报告。 5.6.2 检测报告应采用统一的格式。检测业务管理系统管理的 检测项目,应通过系统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内容应与检测委 托的要求一致。 5.6.3 检测机构在固定场所完成检测任务的检测报告内容应包 括以下信息: 22 1) 检测报告名称; 2) 委托单位及委托书的编号、工程名称、工程地点等基本信息; 3) 可追溯到原始记录的相关编号; 4) 样品名称、样品编号、生产单位、批量、规格型号、等级、 样品的使用部位、生产或进场日期等; 5) 每份检测报告的编号应满足唯一性,每份检测报告应有每页 及总页数标识; 6) 样品的特性说明和状态描述; 7) 见证检测应注明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姓名及身份信息; 8) 委托接收日期、检测日期及报告日期; 9) 主要检测设备及编号; 10) 产品技术指标(如有) ; 11) 检测依据和执行标准,检测结果应有检测结论, 必要时应 有主要原始数据、计算参数、计算过程; 12) 检测、审核、批准人不少于三级人员的签名; 13) 必要的检测说明和声明等; 14) 检测机构的名称、地址及通信信息。 5.6.4 检测机构在工程现场完成检测任务的检测报告内容应包 括以下信息: 1) 应包括 5. 6. 3 条中必要信息; 2) 检测的主要目的及要求; 3) 检测方案及数量(附测点图) ; 4) 被检测工程的情况的描述; 5) 检测项目的主要分类检测数据和汇总结果。 5.6.5 当需对检测结果做出解释时,检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 内容: 1 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减,以及特殊检测条件的信 息; 2 需要时,对符合(或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说明; 3 适用时,对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声明; 4 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5.6.6 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抽样日期; 23 2 抽取的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当时包括生产者 的名称、标识的型号或类型和相应的系列号); 3 抽样地点,可包括示意图或照片; 4 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 5 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环境条件详细信息及解释; 6 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规范的偏离、 增添或删减的说明。 5.6.7 检测报告编号应按年度编号,编号应连续,不得重复和 空号。 5.6.8 检测报告的编制、审核及签发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检测报告应由检测操作人完成编制; 2 检测报告应由检测人员签字,检测人员必须对检测结果的 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3 检测报告应由该项目规定的审核人签字,审核人员对检测 报告的准确性、规范性负责; 4 检测报告应由授权签字人签发,签发人对检测报告负责; 5 多页检测报告应加盖骑缝章,见证取样和送检的检测报告 必须加盖见证取样检测的专用章; 6 当采用电子签名方式时,检测机构应有可靠措施保证电子 签名真实、可靠。 5.6.9 检测报告应登记后发放。登记应记录报告编号、份数、 领取日期及领取人等信息。 5.6.10 检测报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材料的试验报告结论应按相关材料、质量标准给出明确的 判定; 2 当仅有材料试验方法而无质量标准,材料的试验报告结论 应按设计要求或事先约定的标准给出明确的判定; 3 现场工程实体的检测报告结论应根据设计及鉴定委托要求 给出明确的判定。 5.7 样品处理 5.7.1 检测机构应制定样品管理制度并确保有效运行。 5.7.2 砂浆、混凝土试块管理: 24 1 砂浆、混凝土试块制作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标识; 2 检测机构与委托单位签订检测合同时应明确本条对砂浆、 混凝土试块管理的要求,未按本条第1款(或5.1.1款)规定的检测 单位出具检测报告时不应加盖“见证取样检测章”; 5.7.3 检测机构应严格遵守试样留置制度。对已检试件的留置 处理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13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已检试件留置应与其他试件有明显的隔离和标识; 2 已检试件留置应有唯一性标识,其封存和保管应由专人负 责; 3 已检试件留置应有完整的封存试件记录,并分类、分品种 有序摆放,以便于查找; 4 已检试件有相关规定或有合同约定,需返还委托方的,应 由专人负责管理,返还时应做好记录,领取人应在样品返还记录 上签字确认。 25 6 检测档案管理 6.0.1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档案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检测 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分类编目和利用工作。 6.0.2 档案内容主要包括: 1 检测工作完成后,应对检测资料编制组卷、存档备查,内 容包括:检测合同、委托书、抽样记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登记台账、检测结果不合格项目台账、其他与检测相关 的重要文件等。 2 书面档案应有封面、目录、内容、封底、页码等,卷内内 容不得重复。 6.0.3 档案应用书面资料存档,并以书面资料为准,同时用电 子文档辅助保存,但不得违背原档案文件管理的要求。电子档案 的保存应有防止信息丢失或被篡改的可靠措施。 6.0.4 检测机构应建立符合保存要求、拥有独立空间的检测资 料档案室,档案室的条件应能满足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长期存 放。 6.0.5 档案保存时间: 1 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结构建筑材料的检测资料汇 总表和有关地基基础、主体结构、钢结构、市政基础设施主体结 构的检测档案等宜为20年;其他检测资料档案保管期限宜为5年; 2 检测软件数据备份长期保存; 3 设备档案的保存期应保留到设备报废后1年。 6.0.6 保管期限到期的检测资料档案销毁应进行登记、造册后 经技术负责人批准。销毁登记册保管期限不应少于5年。 26 7 信息化管理 7.1 基本要求 7.1.1 各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业务管理系统。 7.1.2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设计应严谨,生成的记录、报告信息 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7.1.3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控制的操作流程必须符合国家及贵州 省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并应根据标准规范更新情况,及时更新 和扩充。 7.1.4 检测机构应将检测报告基本信息传输到贵州省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将检测报告基本信息传输到贵州省工程质量 监督管理系统。监督管理系统。 7.1.5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能对检测任务进行唯一性管理,对 样品采用数字、条形码、二维码等标识,实行盲样管理。 7.1.6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能实现对检测数据自动备份的功能, 长期保存,防止数据的非法生成、变更、丢失及破坏。 7.1.7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能通过工程质量监督注册号、工程 名称、委托单位名称等进行有关信息的检索、统计。 7.1.8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能对检测数据等信息的修改实施监 督检查。 7.1.9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能对所有操作进行记录、查询和追 溯。 7.1.10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能对样品、记录、设备及人员等资 源进行区别并进行唯一性编号管理。 7.1.11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具有检测人员电子签名的功能,其 27 字模应在行业主管部门备案,严禁私自授权使用电子签名。 7.2 权限设置 7.2.1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登录应采用权限控制机制,采用密码 验证方式或指纹等多种方式验证进行登录。 7.2.2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能实现对不同人员操作不同功能模 块、不同检测项目的权限进行设定和管理。 1 委托登记:仅能对检测流程中委托登记部分规定的功能进 行操作,并自动提取与本次检测活动有关的委托单位、检测依据、 检测合同等相关信息; 2 检测人员:仅能对取得岗位合格证的检测项目进行操作, 自动采集数据系统的数据和经检测得出的数据严禁随意修改; 3 审核人:仅能对检测项目的委托信息、检测数据、计算结 果及结论进行审核,不能修改数据,若发现有误应退回检测人员 按规定进行更正; 4 批准人:仅能对检测项目的相关信息、数据、结果及结论 进行签发,不能修改数据,若发现有误应退回按规定进行更正; 5 报告打印:检测报告自动生成,检测报告打印人员仅能打 印检测报告; 6 系统管理员:能够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维护,但不能对已 形成检测报告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7 查询管理:对查询、统计等进行权限设置。 7.3 检测数据管理 7.3.1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对数据和检测结论的定义与描述应符 合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的要求。 7.3.2 应确保数据及数据结果符合数据库系统本身的特点与要 求。 7.3.3 数据计算、结果修约、结论判定等数据处理,必须按照 相关标准要求执行。 7.3.4 对录入的检测数据经确认后需要更正必须有一定的程序, 并可追溯到原数据。 7.3.5 数据库应有 5 年以上检测数据的容量。应有相应的措施 来保护和备份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并防止未经授权的侵入或 28 修改。 7.3.6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能为各检测项目提供标准的委托单、 记录、报告格式等。 7.3.7 自动采集的数据应直接进入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并可通 过系统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7.4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的维护 7.4.1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应定期进行核查,确保功能符合本规 范和地方相应标准的要求。 7.4.2 检测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局部修改、升级或增添功能时, 应对其适用性进行测试。 7.5 视频监管 7.5.1 检测机构应安装视频,确保能覆盖收样室、留样室,砂 浆、混凝土试块及钢筋等力学性能检测室,且能观察到试样留置 区域情况。 7.5.2 检测机构工作时间内应满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对检测 机构视频远程监控、录像、存储等操作。 29 8 检测工作监督管理 8.0.1 县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和本规范,并通过工程质量监管系统对检测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8.0.2 检测机构在工程质量检测时,必须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 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工程质量监督备案编 号填写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注册号。 8.0.3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时,应审查施工 单位的检测计划、监理单位的见证取样检测监理规划是否符合规 范,并以此作为编制监督方案或监督计划的依据之一。 8.0.4 县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监督检查时,应检查项目检测计划实施情况、各工程质量责任主 体履职履责情况,发现违反规定的,除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罚 外,还应将责任单位、责任人员违规行为计入诚信档案,7 日内 逐级上报至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8.0.5 县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时,检测报告以上传至工程质量监管系统中 的为准。 8.0.6 上传网上的检测报告有误确需修改的,由检测机构提出 书面申请,经县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授权后,方可对 报告进行修改。 30 附录 A 检测项目、参数及设备配备表 附录 A 检测项目、参数及设备配备表 序序 号号 专专 业业 类类 别别 材料材料/项项 目名称目名称 检测项检测项 目代码目代码 参数参数主要仪器设备主要仪器设备 检测检测/评定评定 标准标准 检测人员检测人员 1 见见 证证 取取 样样 1.1 、水 泥物 理力 学性 能 水泥001 安定性 凝结时间 强度 胶砂流动度 标准稠度用水量 细度 比表面积 1、行星式胶砂搅拌机 2、试模 3、振实台 4、抗折强度试验机 5、恒应力抗压强度试验机 6、抗压夹具 7、天平 8、恒温恒湿养护箱 9、水养箱(删除) 10、水泥净浆搅拌机 11、维卡仪 12、雷氏夹 13、沸煮箱 14、雷氏膨胀值测定仪 15、量水器 16、胶砂流动度测定仪 17、比表面积仪 18、负压筛析仪 GB 175 GB/T 1346 GB/T 2419 GB/T 17671 GB/T 1345 GB/T 8074 建筑材料专业或相关专业, 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规 定的检测工作经历及检测 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 人员不少于 1 人;化学专 业,大专及以上学历,达 到规定的化学分析工作经 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人员不 少于 1 人;经考核持有效 上岗证的检测人员不少于 8 人;检测项目(参数) 较少的,可适当降低检测 人员的数量,但不应少于 5 人 续表 A 31 序序 号号 专专 业业 类类 别别 材料材料/项项 目名称目名称 检测项检测项 目代码目代码 参数参数主要仪器设备主要仪器设备 检测检测/评定评定 标准标准 检测人员检测人员 1.2 、粉 煤灰 物理 力学 性能 粉煤灰002 细度 烧失量 需水量比 含水量 活性指数 三氧化硫 1、标准筛 2、天平(万分之一) 3、负压筛析仪 4、分析天平 5、高温炉 6、水泥净浆搅拌机 7、流动度测定仪 8、恒应力抗压强度试验机 GB/T 1596同上 钢筋原材003 焊接网004 钢筋焊接005 1 见见 证证 取取 样样 2、 钢筋 (含 钢筋 焊接 与机 械连 接) 力学 性能 钢筋机械 连接 006 尺寸偏差 重量偏差 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 伸长率 最大力总伸长率 弯曲性能 反复弯曲 1、天平 2、游标卡尺 3、万能材料试验机 (1000kN) ,万能材料试 验机(300kN) 4、弯曲试验机 5、引伸仪 6、反复弯曲试验机 GB 1499.1 GB 1499.2 GB 13788 GB/T 701 GB/T 228 GB/T 232 GB/T 238 JGJ 18 JGJ/T 27 JGJ 107 同上 续表 A 32 序序 号号 专专 业业 类类 别别 材料材料/项项 目名称目名称 检测项检测项 目代码目代码 参数参数主要仪器设备主要仪器设备 检测检测/评定评定 标准标准 检测人员检测人员 砂007 3 砂、 石常 规检 验 石008 颗粒级配 密度 含泥量 泥块含量 石粉含量 含水率 针片状含量 压碎指标 岩石抗压强度 1、烘箱 2、试验筛 3、振筛机 4、天平 5、台秤 6、量瓶 7、量筒 8、压力试验机 9、压碎指标测定仪 10、针片状规准仪 JGJ 52 GB/T 14684 GB/T 14685 DBJ 22-16 同上 009抗压强度 010抗折强度 011抗渗性能 1 见见 证证 取取 样样 4.1 、混 凝土 检验 混凝土 012抗冻性能 1、压力试验机 2、混凝土搅拌机 3、混凝土抗渗仪 4、台秤 5、坍落度筒 6、维勃稠度仪 7、贯入阻力仪 8、直尺 9、锥形瓶、滴定管、 GB/T 50080 GB/T 50081 GB/T 50082 GB/T 50107 同上 续表 A 33 序序 号号 专专 业业 类类 别别 材料材料/项项 目名称目名称 检测项检测项 目代码目代码 参数参数主要仪器设备主要仪器设备 检测检测/评定评定 标准标准 检测人员检测人员 013收缩性能 014 氯离子含量、碱含量 015电通量 016弹性模量 017劈拉强度 4.1 、混 凝土 检验 混凝土 018 配合比:稠度、塌落 度、凝结时间、表观 密度、含气量 吸管、分析天平 10、含气量测定仪 11、冷冻箱 12、收缩仪 13、标准养护设施 JGJ 55 DBJ 22-16 DBJ 22-22 同上 019砂浆抗压强度 1 见见 证证 取取 样样 4.2 、砂 浆检 验 砂浆 020 砂浆配合比:稠度、 凝结时间、分层度、 保水性 1、砂浆搅拌机 2、压力试验机 3、分层度仪 4、稠度测定仪 5、砂浆凝结时间测定仪 6、标准养护设施 JGJ/T 70 JGJ/T 98 同上 续表 A 34 序序 号号 专专 业业 类类 别别 材料材料/项项 目名称目名称 检测项检测项 目代码目代码 参数参数主要仪器设备主要仪器设备 检测检测/评定评定 标准标准 检测人员检测人员 5、 简易 土工 试验 土 021 含水率 密度 比重 颗粒分析 界限含水率 击实 1、烘箱 2、天平 3、环刀 4、比重瓶 5、密度测定仪(灌砂法) 6、台秤 7、恒温水槽 8、砂浴 9、分析筛 10、液、塑限联合测定仪 11、击实仪 GB/T 50123同上 混凝土外 加剂(减 水剂、引 气剂、泵 送剂) 022 速凝剂 023 1 见见 证证 取取 样样 6、 混凝 土外 加剂 检验 膨胀剂 024 减水率 泌水率比 含气量 凝结时间差 抗压强度比 氯离子含量 收缩率(比) 钢筋锈蚀试验 1、混凝土搅拌机 2、混凝土含气量测定仪 3、混凝土贯入阻力仪、容 量筒 4、压力试验机 5、标准养护设施 6、电热鼓风干燥箱 7、锥形瓶、滴定管、 吸管、分析天平 8、收缩仪测定仪 9、混凝土钢筋锈蚀仪 GB 8076 GB/T 8077 GB 50119 同上 续表 A 35 序序 号号 专专 业业 类类 别别 材料材料/项项 目名称目名称 检测项检测项 目代码目代码 参数参数主要仪器设备主要仪器设备 检测检测/评定评定 标准标准 检测人员检测人员 预应力 钢材 025 最大力 规定非比例延伸力 最大力总伸长率 应力松弛性能 抗拉强度 弹性模量 1、大行程万能试验机 2、引伸计 3、松弛试验机 GB/T 5223 GB/T 5224 JG 161 026 最大力 规定非比例延伸力 最大力总伸长率 027硬度 1 见见 证证 取取 样样 7、 预应 力钢 材、 锚夹 具、 连接 器及 波纹 管 锚夹具及 连接器 028 静载锚固性能 锚固效率系数 总应变 1、大行程万能试验机 2、引伸计 3、锚固静载试验系统 4、洛氏硬度计 5、松弛试验机 GB/T 14370 同上 续表 A 36 序序 号号 专专 业业 类类 别别 材料材料/项项 目名称目名称 检测项检测项 目代码目代码 参数参数主要仪器设备主要仪器设备 检测检测/评定评定 标准标准 检测人员检测人员 波纹管 (金属) 029 波纹管 (塑料) 030 钢带厚度 (金属管) 波高、壁厚 (金属管) 径向刚度 (金属管) 抗渗漏性能 (金属管) 环刚度(塑料管) 局部横向荷载(塑料 管) 柔韧性(塑料管) 抗冲击性 (塑料管)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