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环评.pdf_第1页
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环评.pdf_第2页
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环评.pdf_第3页
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环评.pdf_第4页
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环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环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1 1.1 概述 .1 1.2 编制目的 .2 1.3 编制依据 .2 1.4 评价工作分级与评价范围.7 1.5 评价工作重点、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9 第二章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12 2.1 建设项目概况.12 2.2 医疗废物处理工艺.16 2.3 工程内容 .20 2.4 规划、选址及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24 2.5 工程污染源分析.29 2.6 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37 第三章 周围环境概况 39 3.1 自然环境 .39 3.2 社会环境 .41 3.3 环境污染调查.41 第四章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42 4.1 施工期噪声影响评价.42 4.2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44 4.3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45 4.4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47 4.5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48 第五章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 49 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49 5.2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54 ii 第六章 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 59 6.1 地表水环境现状.59 6.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60 6.3 地下水现状及影响评价.62 第七章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65 7.1 固体废物种类.65 7.2 固体废物收集系统与清运措施.66 7.3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67 第八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8 8.1 生态环境现状及评价.68 8.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70 8.3 生态保护措施.72 第九章 环境风险评价 74 9.1 环境风险识别.74 9.2 风险源项分析.74 9.3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75 9.4 环境风险防范对策.76 9.5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78 第十章 声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 80 10.1 声环境现状调查.80 10.2 声环境影响评价.81 第十一章 公众参与.85 11.1 公众参与方式及参与人员.85 11.2 公众意见调查统计与评述.88 11.3 小结89 第十二章 污染防治措施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90 12.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90 12.2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92 iii 12.3 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98 12.4 环保设施验收.98 第十三章 清洁生产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100 13.1 清洁生产评述.100 13.2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102 第十四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03 14.1 环境保护工程投资分析.103 14.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03 14.3 小结 .103 第十五章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107 15.1 环境管理 .107 15.2 环境监测 .108 15.3 绿化109 第十六章 结论与建议 110 16.1 结论 .110 16.2 建议 .117 附件: 1、瓮安县发展和改革局 翁发改(2014)434 号瓮安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瓮安县医疗废物 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备案的通知 , 2014.9.3.(1) 2、瓮安县环境保护局 瓮环函(2014)08 号瓮安县环境保护局关于瓮安县荣邦医疗废物 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 , 2014.6.26. (3) 3、瓮安县住房和城乡管理局关于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意 见 , 2013.2.10(4) 4、瓮安县投资促进局、瓮安县荣邦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中心建设项目投资协议 , 2014.6.26.(5) 5、瓮安县林业局 瓮林字(2014)12 号瓮安县林业局关于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 设项目临时占用林地的批复 ,2014.3.27. (7) 6、瓮安县城市管理局 瓮城管(2014)75 号关于允许荣邦医疗废物处置公司对医疗垃圾无 害化处理后进入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的函 ,2014.10.31. (9) 7、瓮安县科林环保有限公司 瓮科字(2014)21 号关于允许荣邦医疗废物处置公司对医疗 垃圾无害化处理后进入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的函 ,2014.10.31. (11) 8、瓮安县荣邦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 委托书,2014.9.18.(12) 9、黔南州环境保护局 黔南环函(2014)119 号关于对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复函 , 2014.10.24.(13) 10、 贵州江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航环监报字(2014)第 050号 监测报告 , 2014.9.18 (15) iv 1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表名单(个人).(24) 1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表名单(团体).(26) 13、 附表1 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一览表.(27) 14、 附表 2 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一览表.(28) 15、 附表3 环保投资一览表.(29) 16、 附表4 主要环保设施验收一览表(29) 1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30) 1 第一章 总 论 1.1 概述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 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危险废物。医疗废 物含有大量传染性病原体,若管理不善、处置不当,极易成为传播病菌、 病毒的源头,造成病菌、病毒感染。 随着瓮安县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 医院的数量和规模日益增大, 医疗废物产生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瓮安县共有医疗机构 66 家, 其中综合 医院 1 家、中医院 1 家、妇女儿童医院 1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家、 精神病院 1 家、民营医院 8 家、乡镇卫生院 22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5 家、厂矿医院 2 家、个体诊所 22 所,预计近期医 疗废物产生量 1.5t/d,远期医疗废物产生量 2t/d。目前瓮安县尚无完善的 医疗废物监管体制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机构,医疗废物未得到妥 善处置,对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为解决瓮安县医疗废物 处理处置设施落后的状况,改善辖区范围内医疗卫生行业的环境状况, 瓮安县荣邦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拟在瓮安县银盏镇新华村建设瓮 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2014 年 9 月 3 日瓮安县发展和改革局以瓮 发改(2014)434 号 瓮安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 心建设项目备案的通知对项目进行了备案。 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采用高温蒸煮工艺,处理规 模 2.0t/d,占地面积 5000m2,建筑面积 870m2,总投资 1800 万。项目服 务范围为瓮安县境内乡镇以上城镇辖区范围内各医疗机构,包括县城各 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检验所、各乡 镇卫生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各诊所(卫生所、医务室),不 包括村卫生室。 依据国务院 1998 年第 253 号令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和 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 制度,按照建设项目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本项目 环评类别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瓮安县荣邦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有限公司委托贵州大学承担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法规和技术政策,在现场踏勘、调研及 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编写了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报告书 ,作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项目审批及环境管理的依据。 1.2 编制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和现状监测,了解项目周边的环境状况;通过公众参 与调查和公示,了解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本项目的各项设 施、功能及总体布局进行分析;调查和分析项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 量和排污方式,预测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对项目的 污染治理措施进行论证,提出避免和减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对策;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项目在银盏镇新华 村建设的可行性,并作出明确的结论。 1.3 编制依据 1.3.1 任务依据 瓮安县荣邦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委托贵州大学承担瓮安县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委托书, 2014.9.18。 1.3.2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4.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2.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12.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9.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11.1; 3 (8)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2007.10.28; (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12.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2011.3.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2004.8.2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修改),2012.7.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修改),2008.1.1; (14)国务院令 第 253 号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1998.11.29; (15)国务院 国发(2000)38 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00.11; (16)国务院 国函(1998)5 号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 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 ,1998.1.12; (17)国务院令 第 380 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3.6.16; (18)国务院令 第 408 号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 2004.7.1; (19)国务院 国发(2006)28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 2006.8.6; (20)国务院 国发(2011)26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 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1.8.31; (21)国务院 国发(2011)42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 五”规划的通知 ,2011.12.15; (22)国务院 国发(2011)35 号国务院关于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 工作的意见 ,2011.10.17; (23)国务院 国发(2012)2 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1.12; (24)国务院 国函(2012)8 号 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 批复 ,2012.2.13; (25)国务院 国发(2013)37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计划的通知 ,2013.9.10。 1.3.3 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及文件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 21 号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4 年本)(修正) ,2013.5.1; (2)国家环保总局令 第 5 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1999. 10.1; (2)国家环保总局 环发(2001)4 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 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 ,2001.1.8; (3)国家环保总局 环发(2001)199 号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2001.12.17; (4)国家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 卫医发(2003)287 号关于印发的通知 ,2003.10.10; (5)国家环保总局 环发(2003)206 号关于发布的公告 ,2003.12.26; (6)国家环保总局 环发(2004)16 号关于印发的通知 ,2004.1.19; (7)国家环保总局 环发(2004)58 号关于印发的通知 ,2004.4.15; (8)国家环保总局 环发(2006)28 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 法 ,2006.2.14; (9)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 1 号国家危险废物 名录 ,2008.8.1; (10)环境保护部令 第 2 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 2008.10.1; (11)环境保护部、卫生部 环发(2011)19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 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2011.2.16; (12)环境保护部 环发(2011)150 号关于加强西部地区环境影响评 价工作的通知 ,2011.12.29; (13)环境保护部 环发(2012)77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2012.7.3; (14)环境保护部 环发(2012)98 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 5 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 ,2012.8.7; (15)环保部 环办 (2013)103 号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 息公开指南(试行) ,2013.11.14; (16)环境保护部 环办(2012)134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信息 公开工作的通知 ,2012.10.30; (17)环境保护部 环办(2013)104 号关于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 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3.11.15; (18)国家环保总局 环办函(2007)642 号关于贵州省危险废物和医 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复核有关问题的复函 ,2007; (19)卫生部 第 36 号令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003.10.15; (20)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2009.3.26; (21)贵州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2011.6; (22)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7.12.27; (23)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 ,2000.9.22; (24)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 ,2010.9.17; (25) 贵州省人民政府 黔府办发(2012)22 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 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贵州省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2.6.8; (26)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 ,2005.5.10; (27)贵州省人民政府 黔府发(1994)22 号,1994.4.18; (28)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 , 2001.12; (29)贵州省环境保护局 黔环函(2003)86 号关于医疗废物处置规 划和项目的复函 ,2003; (30)贵州省环境保护厅 黔环函(2012)184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 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2.8.28; (31)贵州省环境保护厅 黔环发(2012)15 号贵州省建设项目环境监 6 理管理办法(试行) ,2012.12.25; (32)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 (33)贵州省环境保护厅 黔环函(2007)472 号关于安顺市、黔南州 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有关问题的函 ,2007; (34)贵州省固体废物中心 黔环固纪要(2007)02 号关于我省医疗废 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复核准备工作第二次会议纪要 ,2007.6.5; (35)黔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1.1.17; (36)瓮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 (37)瓮安县发展和改革局 翁发改(2014)434 号瓮安县发展和改 革局关于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备案的通知 , 2014.9.3; (38)瓮安县环境保护局 瓮环函(2014)08 号瓮安县环境保护局关 于瓮安县荣邦医疗废物集中有限公司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的 选址意见 ,2014.6.26; (39)瓮安县住房和城乡管理局关于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意见 ,2013.2.10; (40)瓮安县林业局 瓮林字(2014)12 号瓮安县林业局关于瓮安县医 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林地的批复 ,2014.3.27; (41)瓮安县城市管理局 瓮城管(2014)75 号关于允许荣邦医疗废物 处置公司对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后进入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的 函 ,2014.10.31。 1.3.4 技术依据 (1)hj 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2011.9.1; (2)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2008.12.31; (3)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1993.9.18; (4)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2011.6.1; (5)hj 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2009.12.23; 7 (6)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2011.9.1; (7)hj20342013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 ,2013.9.26; (8)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2004.12.11; (9)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2006.3.9; (10)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2008.7.1; (11)gb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2008.7.1; (12)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6.12.1; (13)hj/t2762006医疗废物高温蒸气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 行) ,2006.8.1; (14)hj/t2282006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 行) ,2006.3.15; (15)hj4212008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 ,2 008.4.1; (16)环发(2003)206 号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 ,2003. 12.26; (17)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 则(试行) ,2004.4; (18)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2001.12.28)及 环保部公告(2013)地 36 号(2003.6.8); (19)gb192172003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2003.6.30)及国标 委工交函(2003)89 号关于批准 gb192172003国家标准低 1 号修改单的函(2003.10.27); (20)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瓮安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 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4.7。 1.4 评价工作分级与评价范围 1.4.1 评价工作分级 根据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复杂程度以及执行的 环境质量标准,利用估算模式计算医疗废物综合处理车间 h2s、nh3、 8 tvoc 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和 d10%,计算结果见表 11。 表 11 主要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和 d10%计算结果 污染源 污染物 名称 排放量 (g/h) 标准值 (mg/m3) 最大地面浓度 占标率() d10% 评价 等级 h2s 0.008 0.20 0.02 用地红线内 三级 nh3 0.0192 0.01 0.01 用地红线内 三级 医疗废物综合处理车 间废气 tvoc 0.72 0.60 0.03 用地红线内 三级 根据表 11 的计算结果,h2s、nh3、tvoc 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 率10%,因此,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项目营运期污、废水产生量为 9.93m3/d2000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 计算 系数 年均风 速 m/s 4 530 350 260 530 350 260 290 190 140 2 0.021 0.036 0.036 2 1.85 1.77 1.77 2 0.84 0.84 0.76 项目所在地多年平均风速 2.1m/s,卫生防护距离小于 1000m,排放 情况属于第类,则参数取值 a:470、b:0.021、c:1.85、d:0.84。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见表 513 58 表 513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污染物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值(m) 卫生防护距离取值(m) nh3 0.018 50 h2s 0.019 50 tvoc 0.001 50 根据 gb/t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中有关规定,计算的卫生防护距离在 100m 以内时,级差为 50m,并根 据卫生防护距离提级要求,确定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按照 100m 执行。 根据现场实地勘察,项目选址 100m 范围内没有居民点、学校、医院等 敏感目标存在,在今后管理中,在划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居民 楼、商业、学校、医院等。 59 第六章 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 6.1 地表水环境现状 现状监测布点 贵州江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14 年 8 月 18 日20 日对评价区地表 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监测断面设置见表 61 及图 51。 表 61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断面设置 断面编号 监测断面 备注 w1 西坡小溪,项目排污口上游 50m 断面 对照断面 w2 西皮小溪,汇入牛市冲小溪前 50m 断面 控制断面 w3 牛市冲小溪,西坡小溪汇入口上游 50m 断面 现状值调查 w4 牛市冲小溪,汇入白水河前 50m 断面 控制断面 w5 白水河,牛市冲小溪汇入口上游 50m 断面 现状值调查 w6 白水河,冷水湾断面 削减断面 监测项目及监测结果 监测项目: ph、cod、bod5、氨氮、ss、高猛酸盐指数、总磷、石油类、hg、 六价铬、铅、镉、as、粪大肠菌群。 监测频次:一期监测,连续 3 天,每天采样 1 次。 监测结果统计见表 62。 表 62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 3 日统计均值 单位:mg/l(ph 除外) 监测项目 监测断面 ph cod bod5 ss 高锰酸 盐指数 铅 镉 w1 6.767.05 6 0.7 11 1.8 0.01nd 0.001nd w2 6.716.77 7 0.9 6 1.7 0.01nd 0.001nd w3 7.037.07 14 2.7 4nd 2.3 0.01nd 0.001nd w4 7.177.26 7 0.7 8 1.8 0.01nd 0.001nd w5 7.317.36 6 0.7 20 1.3 0.01nd 0.001nd w6 7.717.77 15 2.8 16 2.0 0.01nd 0.001nd gb38382002 类69 20 4.0 25* 6.0 0.05 0.005 监测项目 监测断面 cr6+ hg as nh3 总磷 石油类 粪大肠 菌群 w1 0.004nd 0.00005nd0.007nd0.111 0.01nd0.01nd 8667 w2 0.004nd 0.00005nd0.007nd0.144 0.02 0.01nd 9067 w3 0.004nd 0.00005nd0.007nd0.113 0.01nd0.01nd 4767 w4 0.004nd 0.00005nd0.007nd0.142 0.08 0.01nd 9134 w5 0.004nd 0.00005nd0.007nd0.130 0.10 0.03 9067 w6 0.004nd 0.00005nd0.007nd0.183 0.01nd0.02 9134 gb38382002 类0.005 0.00010.05 1.0 0.2 0.05 10000 注注:当检测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以检出限加 l 表示。 *参考黑龙江省松花江水系环境质量标准(暂行) 。 水质评价 60 评价项目 ph、cod、bod5、氨氮、ss、高猛酸盐指数、总磷、石油类、hg、 六价铬、铅、镉、as、粪大肠菌群。 评价方法 单因子指数法。 单项水质参数 i 在 j 点的标准指数 sij = cij / csi 式中:sij标准指数; cij污染物 i 在 j 监测点的浓度,mg/l; csi水质参数 i 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ph 的标准指数 s ph,j = (7.0phj)/(7.0phsd) phj 7.0 s ph,j =( phj7.0)/( phsu7.0) phj 7.0 式中:s ph,jph 的标准指数; phj 在监测点 j 的 ph 值; phsd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 ph 下限值; phsu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 ph 上限值。 若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 准,已经不能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对各个断面的各标准指数叠加评价 各断面污染程度。 评价结果见表 63。 由表 63 可见,各监测断面监测指标均能达到 gb38382002地 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质标准要求。评价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6.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6.2.1 在正常工况下,生活污水(洗浴废水经格栅、过滤后)进入化 粪池,化验废水经化验室灭活罐灭活后进入化粪池,餐饮废水经隔油池 处理后进入化粪池,生活污水(洗浴废水经格栅、过滤后)、化验废水、 餐饮废水经化粪池混合截留沉淀后进入项目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生产废 61 水经沉淀池混合沉淀后进入消毒池,经预消毒后进入项目污 表 63 地表水环境单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 sij计算结果 监测项目 监测断面 ph cod bod5 ss 高锰酸 盐指数 铅 镉 w1 0.030.24 0.30 0.18 0.44 0.30 0.20 0.20 w2 0.290.23 0.35 0.23 0.24 0.28 0.20 0.20 w3 0.020.04 0.70 0.68 0.16 0.38 0.20 0.20 w4 0.090.13 0.35 0.18 0.32 0.30 0.20 0.20 w5 0.160.18 0.30 0.18 0.80 0.22 0.20 0.20 w6 0.360.39 0.75 0.70 0.64 0.33 0.20 0.20 监测项目 监测断面 cr6+ hg as nh3 总磷 石油类 粪大肠 菌群 w1 0.08 0.50 0.14 0.11 0.05 0.20 0.87 w2 0.08 0.50 0.14 0.14 0.10 0.20 0.91 w3 0.08 0.50 0.14 0.11 0.05 0.20 0.48 w4 0.08 0.50 0.14 0.14 0.40 0.20 0.91 w5 0.08 0.50 0.14 0.13 0.50 0.60 0.91 w6 0.08 0.50 0.14 0.18 0.05 0.40 0.91 水处理系统处理。项目污、废水进行处理达到 gb184662005医疗机 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表 1 标准要求后经自建污水管道排入西坡小溪。 6.2.2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水文参数:西坡小溪 w2 断面流量 0.028m3/s、牛市冲小溪 w4 断面流量 0.043m3/s、白水河 w6 断面流量 0.502m3/s。 水质参数:cod、氨氮。 排水路径:项目污水经自建污水管道排入西坡小溪。 预测工况: 正常工况:项目污水处理达到 gb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 物排放标准表 1 标准要求后经自建污水管道排入西坡小溪,对西坡小 溪、牛市冲小溪、白水河的影响。 非正常工况:项目废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西坡小溪的影响,对西 坡小溪、牛市冲小溪、白水河的影响。 各预测工况排放废水水质见表 64。 表 64 不同预测工况排放废水水质指标表 排放水质 预测工况 废水量 (m3/d) cod (mg/l) nh3-n (mg/l) 正常工况 9.93 32 5 非正常工况 9.93 300 40 预测模式 62 按 hj/t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西坡小溪、牛 市冲小溪、白水河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c=(cpqp+chqh)/(qp+qh) 以上符号见 hj/t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 预测结果 项目建成后,废水不同状况下排入西坡小溪、牛市冲小溪、白水河 水质影响预测结果见表 65。 表 65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值 单位:mg/l 预测 水质 预测工况 断面 cod (mg/l) nh3-n (mg/l) w2 7.10 0.16 w4 7.07 0.15 正常工况 w6 15.00 0.18 w2 8.20 0.31 w4 7.78 0.25 非正常工况 w6 15.07 0.19 gb38382002 类 20 1.0 由表 65 可见,由于项目正常工况及非正常工况下排放废水量很 少,加之西坡小溪、牛市冲小溪、白水河水环境质量较好,正常工况及 非正常工况下各断面预测值均满足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类水质标准要求,项目正常工况及非正常工况下污水排放对水环 境影响小。 但项目废水非正常工况下排放会增加西坡小溪、 牛市冲小溪、 白水河污染负荷,业主应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废水事故排放。 6.3 地下水现状及影响评价 6.3.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项目区及附近出露地层有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及第四系(q)。地下 水分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域水文地质见图 33。 6.3.2 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区水文地质概况 项目区及附近出露地层有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及第四系(q)。根据 地下水赋存的含水介质及其组合特征、地下水动力条件,项目区及附近 63 地下水分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两大类。其中第四系孔隙水赋存 于第四系地层,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地层。项目区及 附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中等。 项目区地层含、隔水性 根据项目区及附近出露地层岩性,各地层富水性特征简述如下: 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基岩裂隙含水层,岩性为白云岩、偶夹泥质 白云岩,厚 20100m,层间裂隙较发育,含基岩裂隙水,透水性较差, 出露泉点 s1、s2,流量 0.0006m3/s、0.0002m3/s。 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 残留于残坡积粘土层, 厚度一般小于 5m。 含孔隙潜水,透水性强,富水性贫乏。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根据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导水性及动态变化特征,区内地下 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量受降水量及季节控制明显。项目区 地下水大部分通过泉点涌出地面后排向白水河,排泄条件良好。 6.3.3 地下水现状评价 贵州江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14 年 8 月 1819 日对区域 s1、s2 泉 点地下水现状进行了监测,监测点位见图 51 及表 66。 表 66 地下水监测点位及特征 编号 监测点位 备注 s1 杉木溪泉点,项目用地西侧边界外 600m 现状值调查 s2 西坡泉点,项目用地北东侧边界外 920m 现状值调查 监测项目:ph、高猛酸盐指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氨氮、硫 酸盐、氰化物、hg、as、铁、锰、铅、镉、六价铬、总大肠菌群,同时 测定流量。 监测时段:一期监测,连续 2 天,每天 1 次。 评价方法:单因子水质参数法。 监测数据及评价结果见表 67。 64 表 67 地下水监测 2 日均值及单项指数(sij)计算结果 单位:(mg/l、ph 除外) 项目 泉点 ph 总硬度 硫酸盐 高锰酸 盐指数 溶解性 总固体 六价铬 氰化物 氨氮 监测值 7.537.55 282 8 0.8 298 0.004nd 0.004nd 0.050 s1 sij 0.350.37 0.63 0.03 0.267 0.03 0.08 0.08 0.25 监测值 7.287.34 278 14 0.5 316 0.004nd 0.004nd 0.025nd s2 sij 0.190.23 0.62 0.06 0.167 0.03 0.08 0.08 0.13 gb/t14848 93 类 6.58.5450 250 3.0 1000 0.05 0.05 0.2 项目 泉点 铁 锰 as hg 铅 镉 总大肠菌群 监测值 0.03nd 0.01nd 0.007nd 0.00005nd 0.01nd 0.001nd 3 s1 sij 0.10 0.10 0.14 0.05 0.20 0.10 1.00 监测值 0.03nd 0.01nd 0.007nd 0.00005nd 0.01nd 0.001nd 2 s2 sij 0.10 0.10 0.14 0.05 0.20 0.10 0.67 gb/t14848 93 类 0.3 0.1 0.05 0.001 0.05 0.01 3( 个 /l) 注:当检测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以检出限值加 nd 报出。 由表 67 可见, s1、s2 泉点各监测指标均能达到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类水质标准要求,项目区域地下水环境较好。 6.3.4 地下水影响分析 项目生活污水(洗浴废水经格栅、过滤后)进入化粪池,化验废水 经化验室灭活罐灭活后进入化粪池,餐饮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进入化粪 池,生活污水(洗浴废水经格栅、过滤后)、化验废水、餐饮废水经化 粪池混合截留沉淀后进入项目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生产废水经沉淀池混 合沉淀后进入消毒池, 经预消毒后进入项目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项目污、 废水进行处理达到 gb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表 1 标准要求后经自建污水管道排入西坡小溪。 项目场地及排水管网均采取防渗措施,减少了污水下渗对地下水的 影响,同时项目距离 s1、s2 泉点较远,也不在 s1、s2 泉点补给区内。 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65 第七章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7.1 固体废物种类 处理后医疗废物 各类型医疗废物在医疗机构已经分类收集,项目只负责收运可以进 入高温蒸汽灭菌装置处理的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项目医疗废物收 运量 2.0t/d (远期),进入处理设备医疗废物量 2.0t/d,含水率约 32%,处 理后医疗废物产生量 1.84t/d,含水率约 24%。医疗废物经高温蒸汽和 破碎毁形处理达到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 行) 中处理效果检验指标后, 直接运至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 不外排。 废滤芯、废活性炭 项目废气处理系统废滤芯产生量为 0.05t/a,废活性炭产生量为 0.5t/a,废滤芯及废活性炭均为危险废物,应严格按照 gb18597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及环保部公告 2013 年 第 36 号要求分类 收集后,妥善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内,定期交厂家回收或送有资质单 位处置,不外排。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系统污泥 沉淀池及污水处理系统污泥产生量 0.68t/a,属于危险废物,应严格 按照 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及环保部公告 2013 年 第 36 号要求,利用防渗漏、防穿透的密闭容器分类收集后,妥善暂 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内, 定期送贵州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置, 不外排。 生活垃圾 项目生活垃圾为两类: 在综合楼处产生干垃圾,干垃圾密度 130kg/m3,主要有废纸、垃 圾袋、清扫垃圾、废包装物等。 职工食堂产生的湿垃圾,主要为厨余垃圾等,含较多的水份,湿 垃圾密度为 500kg/ m3。 66 厂区生活垃圾预计产生量 2.74t/a(7.5kg/d),厨余垃圾交由有资质单 位回收处理,生活垃圾利用垃圾箱集中收集后每日清运至瓮安县生活垃 圾填埋场集中处置,不外排。 7.2 固体废物收集系统与清运措施 在厂区设置固定垃圾收集箱,用于收集职工办公、生活产生的垃 圾。干垃圾要求当日清扫,尽量回收其废纸等可回收利用材料后,每日 清运至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置。 职工食堂厨房生活垃圾按照 hj5542010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 规范中有关要求设置相应措施进行存放,厨余垃圾交由有资质单位回 收处理,生活垃圾再与干垃圾一并清运至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集中处 置。 医疗废物综合处理车间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容积 5m3)临时堆 放生产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应按照 gb185972001危险废物 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进行建设,并做好地面及墙角防渗处理,危险废物 分类收集后,废填料及废活性炭定期交厂家回收或送有资质单位处置, 污泥定期送贵州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置,并对危险废物的收集做好台 账记录。 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瓮安县银盏乡,于 2011 年投入使用, 设计容积 65 万 m3,由瓮安县科林环保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目前填埋场 运行情况良好,配套设施完善,剩余容积 53 万 m3,可以满足本项目处 理后医疗废物处置要求。2014 年 10 月 31 日,瓮安县城市管理局以瓮城 管(2014)75 号关于允许荣邦医疗废物处置公司对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 后进入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的函 、 瓮安县科林环保有限公司以瓮 科字(2014)21 号关于允许荣邦医疗废物处置公司对医疗垃圾无害化处 理后进入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的函允许本项目处理后医疗废物 进入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 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试行) 及 hj/t2762006医疗废物高温蒸气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67 (试行) 相关要求对处理后医疗废物进行最终处置。 7.3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项目建成后,处理后医疗废物直接运至瓮安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 置,不外排,对环境的影响小。 职工食堂厨房生活垃圾长期堆存,将发酵腐败,特别是高气温, 高湿度季节会分解出有毒有害气体和散发出恶臭,并滋生蚊蝇,传播细 菌、疾病,危害身体健康,并会影响环境空气质量,职工食堂厨余垃圾 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处理,生活垃圾采取日产日清后对环境的影响小。 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应严格执行 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 污染控制标准相关规定,废填料及废活性炭定期交厂家回收或送有资 质单位处置,污泥定期送贵州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置,避免对环境造 成污染影响。 68 第八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8.1 生态环境现状及评价 8.1.1 评价区土壤 区域地带性土壤为黄壤,是在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针叶林等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因地势较高,相对湿度 大,土壤淋溶作用较强,为酸性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也较高。 自然土壤有黄壤和石灰土,耕作土壤有黄壤、石灰土、水稻土。 8.1.2 植被调查 建设场地附近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贵州高原湿润 常绿阔叶林带。 附近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所在地人类活动频繁, 原生植被多被破坏,被次生植被代替,附近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农田植 被和次生性质的灌丛为主。 8.1.3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见图 81 和表 81。 表 8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农业用地 林地 农田 未利用土地 草地 村 旱地 荒草地 灌草丛 总计 新华村 862 3672 466 5000 比例(%) 17.24 73.44 9.32 100 从表 81 可见: 项目占地中农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17.24%, 主要是新华村的集体 土地,表明区域的社会经济欠发达。 项目占地中林地占 9.32%,表明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较低。 水土流失现状 评价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中的面蚀为主,根据 sl1972007土 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 , 对项目区原生水土流失进行统计, 各类侵蚀强度 面积分类见表 82。 69 表 82 项目区内土壤侵蚀强度面积分类表 侵蚀强度 中度侵蚀 轻度侵蚀 微度侵蚀 合计 面积(m2) 862 3432 706 5000 百分比(%) 17.24 68.64 14.12 100 从表 82 可见,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 4294m2, 占总面积的 85.88%, 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 85.88%,中度及以上侵蚀占 17.24%,表明项目 区内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 8.1.4 生态环境类型及特征 生态环境类型 项目区域为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各类生态系统均受到人为活动 的干扰。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评价区有自然和人工两大生态系统,其 中自然生态环境有灌丛生态环境、草地生态环境系统二类,人工生态环 境主要是农田植被生态环境。各类生态环境特征见表 83。 表 83 项目区主要生态环境类型表 生态系统类型 生 态 特 征 分布范围 灌丛生态环境 群落的优势物种为火棘、野蔷薇、悬钩子、蒿、芒等。 灌丛中常见有多种鸟类、鼠类等动物的活动 评价区内及 外围 自然 生态 环境 草地生态环境 主要由蒿、芒、荩草、狗尾草、蕨以及豆科、菊科的 草本等植物组成 评价区内及 外围 人工 生态 环境 农田生态环境 主要栽种植物为玉米,间或种有豆类、马铃薯等农作 物,常见杂草有繁缕、马唐、狗尾草、葎草、牵牛花、 各种蒿类等,常见各种鼠类的活动 项目用地范 围外,评价 区外围 评价区植被特征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区域内的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现状植被 表现出极强的次生性和人工性。项目区域划属贵州高原湿润常绿阔叶林 带,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森林植被。由于受人为 活动的影响,植被类型已经改变为自然次生植被或人工次生植被。评价 区域内的植被类型可分为灌丛及灌草丛植被、人工农田植被等两大类。 植被受人为干扰强烈,次生性强 项目区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并未见有典型常绿阔叶林发育,植被次 生性明显,使区内植被的生态效应的有效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及植被 生物量的丰富程度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森林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质量欠佳且分布不均,物种丰富度低。 70 评价区附近现有林地多为成熟或半成熟的人工林,人为活动剧烈, 群落结构简单,灌木层发育较差,层间植物稀少。整个评价区仅以维管 束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低。 项目用地范围外人工农田植被分布广泛,均为旱地。 未见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保护的珍惜濒危植物分布。 8.1.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区位于贵州省中部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区的中部( 贵州省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