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pdf_第1页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pdf_第2页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pdf_第3页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pdf_第4页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 (试 行) 2015 年 10 月 2015 年 10 月 附件 -i- 目 录 目 录 一、总体要求 . 1一、总体要求 . 1 (一)编制依据 1 (二)适用范围 1 (三)编制主体 2 (四)编制原则 2 二、工作步骤 . 3二、工作步骤 . 3 三、技术路线 . 3三、技术路线 . 3 (一)工作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 3 (二)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 4 四、达标方案框架 4四、达标方案框架 4 (一)总则 4 (二)区域概况 5 (三)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 5 (四)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和识别 6 (五)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 6 (六)许可排放量分配 7 (七)主要任务和措施 7 (八)重点工程和投资匡算 7 (九)目标可达性分析 8 (十)保障措施 8 -ii- 附 1:达标方案汇总表 . 9 附 2:达标方案编制工作大纲的技术路线图 10 附 3: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图 11 附 4:参考目录 参 1 污染特征识别 12 参 2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估 12 参 3 控制单元细化分解技术 19 参 4 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方法 22 参 5 许可排放量计算与分配技术 24 参 6 主要整治任务和措施 26 参 7 入海河流总氮控制要求 30 参 8 重点工程与投资匡算 32 1 环境保护法规定,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 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 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 水 十条 )要求,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要制定达标方案, 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明确防治措 施及达标时限。 为深入贯彻落实 环境保护法 和 水十条 , 加强达标方案的科学编制,切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 本技术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编制依据 一、总体要求 (一)编制依据 1 环境保护法 ; 2.水污染防治法 ;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 导意见 ; 4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5国家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签订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6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的水污染防治相关 法规、标准及功能区划、规划、计划。 (二)适用范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南是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制定未达标水体 达标方案,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 2 本指南中的“未达标水体”是指未达到目标责任书和 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水质目标要求的 水体,主要针对重点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 等类型。 其他水体污染防治方案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三)编制主体(三)编制主体 结合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主要以地级市(包括地区、 自治州、盟,下同)行政区域为单元编制未达标水体达标方 案。跨地级市行政区域的方案由相关地级市协商编制,协商 不成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其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四)编制原则 (四)编制原则 1. 目标管理,系统施治。达标方案应坚持水环境质量 改善目标导向,以水质达标倒逼任务措施,科学制定达标路 线图和时间表,强化科学决策与系统施治,全面涵盖污染减 排、环境承载力提升和水生态修复等措施。 2.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达标方案应坚持问题导向, 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地表与地下污染共治,充分考虑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条件,抓住导 致水质超标的主要因素和重点环节,与相关规划、计划或方 案有机衔接,系统梳理、整合提升,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对 策和措施。 3. 精细管理,责任落地。达标方案应突出精细化管理 要求,在时间尺度上覆盖水质达标的全过程,逐年分解目标 3 任务,围绕年度目标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在空间尺度上将治 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各级行政区和排污单位。 4. 信息公开,全民行动。达标方案编制应将公众参与 作为重要环节,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对治理目标、任务措施的 意见和建议,定期公布达标方案及实施进展情况,接受公众 和社会监督,引导公众参与方案编制与达标整治行动。 二、工作步骤 二、工作步骤 达标方案编制工作可分为工作启动、方案编制、方案审 查与报批、方案报备与公示等四个阶段。 达标方案应充分征求各相关地方、部门的意见,经技术 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根 据已报备的达标方案,形成执行文本和年度计划,定期向社 会公布。制定年度计划时,应根据阶段目标完成情况及时调 整年度任务和重点工程。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达标方案的汇总工作, 汇总表格式详见附 1。 三、技术路线 (一)工作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 三、技术路线 (一)工作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 应在工作启动阶段编制工作大纲,开展初步的资料收集 和环境现状调查,针对目标责任书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规划等明确的控制断面和水质目标,勾划汇水区,界定工作 范围和重点区域, 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 明确主要工作内容、 4 技术路线、组织构架与进度安排。工作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 图详见附 2。 (二)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 (二)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 深入调查评估水环境现状,诊断和识别主要水环境问 题,查找与水质目标和要求的差距,分级构建更精细的控制 单元,建立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以阶段性水质改善目 标为约束,统筹考虑水资源优化调控,测算入河/入海允许 排放量,将允许排放量逐一分配至汇水区内的各级行政区和 排污单位,拟定许可排放量。科学分配各控制单元污染物削 减量,根据目标责任书、工作方案和其他规划、区划要求, 因地制宜地细化整治任务和措施,合理安排重点工程。从技 术经济角度论证目标可达性,提出方案落实的保障措施等。 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图详见附 3。 四、达标方案框架 四、达标方案框架 达标方案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总则 1. 目的意义。结合当地水环境特征和达标要求,说明 达标方案实施对完成目标责任书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规 划等目标要求的支撑作用。 2. 编制依据。列明达标方案编制的主要依据。 3. 工作范围和时限。根据汇水特征和水体达标要求, 合理确定达标方案编制的工作范围和重点区域。一般情况 5 下,以控制断面(节点)以上的汇水区为工作范围(集中式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工作范围应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 其补给区) ,但不超越本地级市行政区界。各地可根据水质 现状、目标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科学确定达标时限。 4. 阶段性目标要求。根据水体水环境现状,查找与水 质目标要求的差距,确定主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和优先控 制污染物名单,重点对首要污染物确定年度改善目标,同时 兼顾其他超标污染物的达标要求, 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 (参 1) 。确定阶段性水质目标可采用内插法、水质改善效果综合 分析法等。 (二)区域概况 (二)区域概况 1. 地理位置。采用图表说明编制达标方案的行政区、 汇水区和控制单元所处位置及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2. 自然概况。包括地形地貌与水系特征、水文水资源 状况、气象气候条件、植被覆盖情况和土壤特征等。 3. 经济社会概况。包括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与密度、 产业类型、经济指标和土地利用特征等。 (三)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 (三)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 开展土地利用状况、 水文水资源现状、 污染源排放现状、 水环境质量状况等调查,必要时开展水文水质同步监测,分 析评估水环境现状。可采用人口增长预测模型、经济社会发 展预测方法、单位排放强度法和水量供需分析法等方法,预 测区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污染排放、水资源利用等趋势。 6 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2) 。 (四)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和识别 (四)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和识别 根据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估结果,全面分析未达标 水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成因,识别当前亟需解决的症结问 题。一般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的客观限制;二是从产业结构和空间 布局分析环境压力;三是从污染源与水质现状分析污染负荷 构成;四是从治理措施分析治理力度与差距;五是从水环境 管理现状分析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与差距。 (五)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 (五)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 以控制断面(节点)为基点,采用图形叠加和融合等方 法勾划出汇水区范围;以汇水区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进一 步细化控制单元,建立“关键控制节点控制河段对应陆 域”的水陆响应关系,构建覆盖未达标水体汇水区各控制单 元的水环境基础数据库。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3) 。 根据污染源、水文水质特征以及资料、技术条件,选择 成熟简便并满足精度要求的方法,建立污染排放与水体水质 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排污口调查,率 定污染物排放量与入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基础资 料和实测数据积累情况,不断更新完善模型参数,逐步提高 预测精度。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4) 。 以水质目标为约束条件,采用已建立的污染排放与水质 响应关系,计算首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7 (六)许可排放量分配 (六)许可排放量分配 综合考虑现状排污格局、污染源可控性和经济技术可行 性等因素,兼顾公平与效率,将允许排放量逐一分配至汇水 区内的各级行政区和排污单位,拟定许可排放量。相关技术 方法详见附 4(参 5) 。 (七)主要任务和措施 (七)主要任务和措施 以水质达标为核心,系统推进“调结构优布局” “控源 减排” “节水及水资源保护调度”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和 “执 法监管与强化管理”等五大任务措施,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 和水质改善要求,因地制宜地安排任务措施。采用污染排放 与水质响应关系,分析各项任务措施的水质改善效果,确定 优先顺序。每项任务措施应细化分解到汇水区内的各级行政 区和排污单位,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核算各项措 施的环境效益。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6) 。 近岸海域地市应提出入海总氮控制措施。入海总氮控制 要求可通过浓度相关关系分析、负荷历时分析等方法确定, 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7) 。 (八)重点工程和投资匡算 (八)重点工程和投资匡算 开列落实各类任务措施的重点工程清单,明确工程名 称、建设内容、工程规模、预期环境效益、责任单位和实施 周期等,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投资匡算。视项目成熟程度,优 先纳入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相关技术方法详见附 4(参 8) 。 8 (九)目标可达性分析 (九)目标可达性分析 分析各类工程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采用已建立的污 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综合评估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 后的水质改善效果,确保目标可达、措施可行。 (十)保障措施 (十)保障措施 从强化责任主体、加强组织保障、明确部门分工、分解 落实责任、加强能力建设、健全投融资机制、强化考核问责、 推进流域联防联治、推动全民参与等方面,提出落实达标方 案的保障措施。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滚动强化整治任务、重 点工程与水质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 -9- 附 1 达标方案汇总表 达标方案汇总表 序 号 未达标水 体名称 所在 地市 所在 县区 达标 时限 总体 目标 阶段目标 重点工 程数量 总体投资情况(万元) 备 注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总投资 中央财 政资金 地方财 政资金 社会 资金 合计 1 2 3 4 5 注:1.本表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汇总填写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各地级市未达标水体及相关内容。 2.达标时限、总体及阶段目标、重点工程数量及投资情况应与对应的达标方案一致。 -10- 附 2 达标方案编制工作大纲的技术路线图 达标方案编制工作大纲的技术路线图 -11- 附 3 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图 达标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图 -12- 附 4 参考目录 参 1 污染特征识别 参 1 污染特征识别 在进行污染特征识别时, 应统筹兼顾主要污染物、 首要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 其中, 主要污染物是指纳入各级政府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的化学需氧量、 氨氮等指标; 首要污染物 是指对水体超标影响程度较高的污染因子,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评价,标准指数大于 1 的前 3-5 位污染指标;优先控制污染物是指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对人体健康和生 态安全影响较大的污染物。 有条件的地区, 应兼顾地方特征污染物和除上述三类污染物外的 其他超标污染物的控制工作。 评价各污染因子超标情况一般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 对于优先控制污染物, 可在有条 件的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筛选识别工作,再根据控制单元内的行业、产业特征进行甄别。 参 2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估 参 2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估 1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应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有条件的地区可收集多年数据进行对比分 析,绘制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图。 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及比例,形成相应统计图表。一般可参考土地利用现 状分类 (gb/t 21010)中一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标准,将林地、草地、水域 3 类之外的 类别视为人类干扰区,统计人类干扰区所占面积和比例,分析研究区域受人类干扰的程度。 根据上述统计和分析结果,识别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2 水文水资源现状调查 2.1 水文特征调查 2 水文水资源现状调查 2.1 水文特征调查 (1)单向河流水文调查的内容可包括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等,同时应收集 相关水文站近 10 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或 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等数据; 没有水文站的河段可通过水文比拟法估算出近十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或 90%保证率最枯月平 均流量。 (2)感潮河段水文调查的内容可包括潮区界、潮流界、潮差、涨潮历时、落潮历时等。 (3)湖泊、水库水文调查的内容可包括集雨面积、水面面积和形状(附平面图) 、库容,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流入与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水深、水温分 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流向、流速)等。 2.2 水资源利用状况调查 2.2.1 用水平衡状况 2.2 水资源利用状况调查 2.2.1 用水平衡状况 应收集汇水区域内各县级行政区(有条件的可细化至乡镇)的各项蓄水、引水、提水工 -13- 程的位置、规模、取水口、取水量,供水设施的位置、规模和供水范围,工业、农业、生活、 城镇公共、生态等各类用水量。自备水源比重较大的地区应增加自备水源调查。 绘制取水水源和水厂分布图,以控制单元为单位统计蓄、引、提水量,统计各供水单位 的供水量和各用水途径的用水量。 分析各控制单元的供水量、用水量平衡情况,以及水量资料的合理性。 2.2.2 水利水电开发状况 2.2.2 水利水电开发状况 调查汇水区内防洪、水电、灌溉、供水等水利水电工程基本情况,应涵盖大型、中型、 小型等各类水利水电工程。 应收集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概况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资料,包括:工程性质、地理位置、 占地面积、汇水面积、工程规模(库容、供水量、发电量等) 、工程投资、水资源开发比例、 环境保护措施情况(生态用水量保障、过鱼设施等) 。绘制水利水电工程分布示意图。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水利水电开发对水资源利用以及下游生态流量的影响情况。 3 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3.1 工业污染源调查 3 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3.1 工业污染源调查 调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 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十小”行业生产项目,开列“十小”企业排污清单;调查 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十 大”重点行业排污现状,开列“十大”重点行业排污清单。主要调查内容可包括企业名称、 所在县(区) 、所在镇(街道) 、经纬度、所属行业、生产规模、产值、新鲜用水量、主要污 染物和首要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在线监测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等。 调查工业集聚区排污现状,主要调查内容可包括集聚区名称、所在县(区) 、所在镇(街 道) 、经纬度、区内企业名称、产值、新鲜用水量、预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污染集中治 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运行情况、 在线监测设施建设运行情况 等,以及主要污染物和首要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开列工业集聚区排污清单。 调查规模化养殖场以及其他排放超标污染物企业的生产规模、 用水量、 排水量以及主要 污染物和首要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等数据。 以控制单元等为单位, 汇总统计上述各类工业污染排放量数据, 分析企业达标排放情况、 行业排放占比情况、 区域污染源集中情况等。 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排污系数法与实测相结合 的方法核算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排污系数的选取可参考有关规范、 行业统计数据或 污染源普查数据。 3.2 城镇生活污染源调查 3.2 城镇生活污染源调查 主要调查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和生活垃圾排放现状。 统计各控制单元、 各镇街人口数, 分析各镇街所提供的用水量数据,估算控制单元城市生活综合人均日用水量。可参考城市 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318)等技术规范,确定城镇综合生活污水排放系数,计算生活 -14- 污水产生量。调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规模、工艺路线、出水标准、主要污染物,以及 首要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和排放量等数据,计算生活污染源削减量和排放量。根据人口数 和人均垃圾产生量估算生活垃圾排放量。 3.3 面污染源调查 3.3 面污染源调查 面污染源可划分为种植业源、畜禽养殖业源、水产养殖业源、农村生活源、矿山径流和 城市径流等类型。种植业调查内容可包括各镇(包括农场)耕地面积、园地面积、施肥量等; 畜禽养殖业调查内容可包括养殖场 (含规模化和分散养殖场) 名称、 位置 (经纬度、 行政村) 、 养殖种类、养殖数量、粪污清理方式等;水产养殖业调查内容可包括养殖场名称、位置、养 殖种类、养殖投放量、养殖产量等;农村生活源调查可包括行政村人口、污水处理设施等; 矿山径流污染源调查内容可包括地形地貌、矿山类型、开采面积、开采时间、开采工艺、有 无截流处理设施、尾矿及废渣数量等;城市径流污染源调查内容可包括地形、建成区面积、 绿化率、公路密度、降雨量、下水管网覆盖率等。 3.4 其他污染源调查 3.4 其他污染源调查 对于通航河流和近岸海域,调查区域内船舶排污现状以及港口、码头、装卸站的吞吐量 和排污现状。 船舶污染物排放现状可根据控制单元内船舶数量、 吨位以及现有的污染物接收 处理设施情况进行估算。 河道和湖库底泥淤积严重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地区, 有条件时应开展底泥污染调查。 调 查的物理指标可包括力学性质、质地、含水率、粒径等;化学指标可包括有机质、氨氮、总 磷、总氮、重金属及有机类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等。应尽可能采用分层采样方式。 3.5 开展地下水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的特殊性要求 3.5 开展地下水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的特殊性要求 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可参考 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 南(试行) (环办函201499 号)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 610)执 行,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5.1 调查与评价的特定要求 3.5.1 调查与评价的特定要求 调查应遵循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 污染源所在场地调查与类比考察相结合、 现场 监测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应对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分别进行评价。 调查应主要针对人为污染带来的地下水水质超标问题; 对于天然地质背景不良导致的超 标问题原则上仅要求开展调查评估,分析污染程度或主要超标因子。 3.5.2 调查范围 3.5.2 调查范围 地下水调查与评价的范围以能说明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补给区环境 状况为原则。 调查评价范围一般以本地级市行政区域范围为边界, 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及其补给区, 涵盖与之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 有条件时可扩展到区域外完整 的水文地质单元。 -15- 3.5.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5.3 调查内容及方法 (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收集水源地水文地质图(含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主要调查内容和方法可参考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的相关要求确定。 (2)水源保护区及补给区基本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可包括:水源地基本地质、水文地质特征;水源地基本情况、管理状况、辅助 设施建设情况、污染源分布情况、海水入侵状况;水源地监测井信息及周边地区风险源分布 等。 (3)污染源调查 列出矿山开采区、再生水灌溉区、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固体废物堆放(填埋) 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企业、其他工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生活污染源、规模化养殖场、 农业种植业等污染源清单,分析其规模和布局,评估其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应着重调查各 类污染源的种类、规模、土地利用类型、是否有处理设施、是否有监测设施、是否处于饮用 水水源保护区、首要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削减量等内容。 矿山开采区:主要调查矿山企业基本情况(矿种类型、开采规模、开采时间) 、管理情 况(是否有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测频次等) 、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水、固体废物与占用土 地情况) 、污染物处理处置情况(处理规模与工艺、运行时间) 。分析矿山开采区及周边区域 地下水流场(地下水位等值线) ,了解矿山开采区及周边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 以及与地表水是否存在水力联系等。 重点工业污染源:调查污染源分布、用水量、污水量、首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污染区地 下水基本特征;土壤与地下水的系统结构、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流场等;地下水水质及 污染状况;沿地下水流向从污染区到水源地的水井监测资料。 农业污染源:调查施用农药、化肥的种类及数量。对于污灌区,重点调查土壤类型、污 灌面积、污灌水源、水质、污灌量、灌溉方式及施用农药、化肥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应对污 灌区的土壤类型、污灌前后土壤污染物含量及累积进行对比分析。 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调查其位置、堆积面积、堆积高度、堆积量等,了解堆放(填 埋)场的启用时间、封场时间、填埋方式、设计日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量以及防渗情况。有 条件的地区可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浸溶试验、土柱淋滤试验,了解废物的有害成份、可 浸出量、雨后淋滤水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和入渗情况。 危险废物处置场: 省级规划的危险废物处置场可采取普查方法; 对各企业自行建设的危 险废物处置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处置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可与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 基本相同。 石油化工生产销售企业:调查地下水包气带岩性、厚度及其区域分布;含水层的岩性组 成、厚度与分布,边界条件,弱透水层的岩性、分布与厚度等地下水系统结构,了解企业基 -16- 本概况以及运营历史,设施设置状况及辅助配套系统、储存物质及配置情况;了解地下水受 影响情况等。 高尔夫球场:调查高尔夫球场的位置、占地面积、球洞数、气象条件、土壤类型、草坪 草种类型以及周边地下水开采用途、开采量、服务人口等。了解地下水包气带岩性、厚度及 其区域分布;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与分布,边界条件,弱透水层的岩性、分布与厚度等 地下水系统结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变化及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及贡献等。 (4)调查方法 采用资料收集、现场勘察、现状监测、人员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具体可参考地下 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dd 2008-01) 、 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等相关方法。 (5)监测分析要求 监测分析以利用现有监测井和监测数据为主, 补充监测为辅。 应首先收集已有监测井的 资料,确定监测井的数量、点位,现场核定已有监测井的可用性;然后根据调查区和主要调 查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是否需要新建监测井。编制地下水监测点分布图。 对具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功能的监测点位,需收集有毒有害指标监测资料,必要时 进行补充监测,分析指标可参考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选定;重点工业污染 源、矿山开采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加油站和储油库、农业污染源以及高尔夫 球场等监测点应监测地下水主要特征污染物指标。 如监测点位地下水走向的上游同时具有多个污染源类型, 补充监测指标应涵盖各类型污 染源地下水测定指标。 3.6 近岸海域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的特殊性要求 3.6.1 入海河流污染通量调查 3.6 近岸海域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的特殊性要求 3.6.1 入海河流污染通量调查 调查可采用直接测量污染物入海通量与区间总体平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主要污染 指标应包括高锰酸盐指数、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总氮、活性磷酸盐、 总磷等。 可参考下列方法开展调查工作: 在主要入海河流丰水期潮流界处设置入海通量监测 断面, 在沿海地市与毗邻地市河流交界断面设置海岸带腹地流域入境通量监测断面, 实施水 文水质同步监测,每月监测一次,每次监测应包括两个潮周期,估算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和 入境通量;对沿海地市内污染源入河量、上游区域对入海通量的背景贡献、污染物入海通量 等多组数据进行平衡分析,检验污染物入海通量测算与污染源调查成果的合理性。 调查方法可参考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 (hj 442)及地表水污染源调查等相关规范。 3.6.2 海上污染源调查 3.6.2 海上污染源调查 调查陆域向近岸海域的排污情况,应重点调查污水排放量 100 吨/日以上以及排放第一 类污染物、有害重金属或难降解污染物的直排入海排污口,核算其入海污染负荷;调查近岸 海域海(渔)港分布、船舶数量、不同吨位的船舶数、船舶驻港天数,分别估算船舶含油污 -17- 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负荷。调查方法可采用资料调查法或参考地表水污染源调查 等相关规范。 3.6.3 大气干湿沉降通量调查 3.6.3 大气干湿沉降通量调查 在有条件的地区和氮磷、 重金属等水质指标严重超标的海域, 应开展大气干湿沉降通量 的监测和调查。 4 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估 4.1 水文水质同步监测 4.1.1 水文观测 4 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估 4.1 水文水质同步监测 4.1.1 水文观测 (1)水文观测断面(点)应尽量涵盖控制单元出口以及单元内跨行政区交接断面。 (2)条件许可时应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调 查枯水期和丰水期。若条件不允许,可只调查枯水期。 (3)单向河流应连续观测 3 日,每日上午、下午、晚上至少观测 1 次。感潮河段观测 应覆盖大潮、小潮期,测量时间间隔不超过 2 小时,每个潮期至少连续测量 25 小时以上。 (4)水文观测可参照水文调查规范 (sl 196)的相关规定执行。 4.1.2 水质监测 4.1.2 水质监测 (1)水质监测断面(点)和水期应尽量与水文观测一致。 (2)每期水质监测应不少于 3 日,单向河流上午、下午和晚上至少各采样一次,感潮 河流采样间隔应不超过 3 小时。 (3)监测指标至少应覆盖主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及其他超标污染物等,每个水期应 至少开展一次覆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表 1 中 24 项指标的监测。 (4)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和测试等可参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1) 。 4.2 地表水水质评价 4.2.1 评价方法 4.2 地表水水质评价 4.2.1 评价方法 可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等方法进行评价。 评价应以国家与各省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签 订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和各级政府制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作为重要依据。 评价指标 与方法可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环办201122 号)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地面水环境 (hj/t 2.3)的有关内容。 4.2.2 首要污染物的确定 4.2.2 首要污染物的确定 对各个水质指标的标准指数从大到小排序, 排在前 3-5 位的污染物可作为该控制单元的 首要污染物。如溶解氧的标准指数较高,可将 cod、氨氮等耗氧性污染物列为首要污染物。 4.2.3 污染物通量计算 4.2.3 污染物通量计算 河流污染物时段通量可用下式计算: n i ii cq n flux 1 1 -18- 式中,flux 为某污染物的通量(g/s) , i c为第 i 次实测浓度(mg/l), i q为第 i 次实 测流量(m3/s) ,n为监测时段内的样品数量。 4.3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4.3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调查应以已有监测站位为基础, 必要时才增加监测点位。 监测指标 可包括 ph、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悬浮物、重金属(汞、 铜、铅、镉) 、非离子氨等,有条件的地区可增加硅酸盐、铁、锰等富营养化和赤潮促激性 指标。 对于重金属、 石油类和营养盐超标严重的海域还应开展沉积物质量和底栖生物质量调 查评价。调查时段一般为丰、平、枯三个水期,调查方法以资料分析为主,资料不足时应开 展补充监测。 4.3.1 水质评价方法 4.3.1 水质评价方法 依据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规定的功能类别和水质保护目标, 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水质 评价。将标准指数排在前 3-5 位的污染物列为首要污染物。 对于赤潮高发海域,还可采用海水营养指数法等方法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具体参见海 洋调查规范 (gb/t 12763.9) 。 4.3.2 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核算方法 4.3.2 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核算方法 根据潮周期水文水质同步调查结果估算污染物时段通量。 估算方法有潮周期平均法和潮 时累积计算法等,各地可根据资料情况选用。 (1)潮周期平均法 某种污染物一个潮周期内(涨潮、落潮)浓度均值与净泄流量之积即为该污染物的潮周 期入海通量: aak cqw 式中,qa为净泄流量(m3/s) , a c为潮周期浓度均值(mg/l) ,k为潮周历时。 污染物年入海通量为 wk与全年潮时周期数的乘积。 (2)潮时累积计算法 将每个潮时的落潮通量减去涨潮通量,即为某种污染物的“潮时入海量” ,具体计算式 如下: 1 0 3 2 t t t t jjiik dtcqdtcqw 式中,wk为某一潮时某污染物入海量,其中,k=1,2,3,n(年内潮周期总数) ;t0 为落潮开始时间;t1为落潮憩流开始的时间;t2为涨潮开始的时间;t3为涨潮憩流开始的时 间;qi、qj、ci、cj分别表示实测的落潮流量(m3/s) 、涨潮流量(m3/s) 、落潮浓度(mg/l) 和涨潮浓度(mg/l) 。 某污染物的年入海通量可由下式计算: -19- n i k ww 1 4.4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4.4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地下水质量进行分层评价, 评价方法可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 地下 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水质评价可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中的 类标准。 对于 地下水质量标准 之外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指标可参照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绘制地下水质量评价分区图、 超标指标浓度分布图、 有机指标检出点位分 布图和超标指标点位分布图。 参 3 控制单元细化分解技术 参 3 控制单元细化分解技术 一般情况下,未达标水体对应的汇水区内由于汇水特征、水环境功能具有空间差异性, 需结合代表性控制节点、下一级行政区界等因素进一步细化控制单元。 1 总体要求 1 总体要求 应充分体现水陆统筹。 以未达标水体所处汇水区为基础, 将汇水区内不同水环境功能区 /水功能区的水域向陆域延伸,细化为若干个控制单元。对于城市建成区等人工改变的汇水 区,应按照实际汇水特征划分控制单元。 可将治污责任逐级落实。 治污责任应逐级落实到控制单元和行政区, 实现空间上的责任 分担。 细化形成的控制单元水质目标应与上一级控制单元目标衔接一致。 2 工作步骤 2.1 资料准备 2.1.1 基础地理信息 2 工作步骤 2.1 资料准备 2.1.1 基础地理信息 应收集工作范围内的各级行政边界、 水系分布等矢量数据, 地理坐标一般采用 wgs1984, 格式为 shp、coverage 或 arcgis 可识别的文件。必要时,采用人工数字化等手段将村庄、 社区边界叠加至行政边界,如图 1 所示。 图 1 行政边界与水系分布示意图 -20- 2.1.2 关键控制节点 2.1.2 关键控制节点 主要包括跨行政区交接断面、常规监测断面、重要水文站点和闸坝、重要支流入河口、 重要污染源排污口等。 2.1.3 各类功能区划 2.1.3 各类功能区划 应收集省级人民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划、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资料,并将各水体功能区划目标反映在矢量图件上。 2.2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 2.2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 小型汇水区水文响应单元划分可采用手动提取或自动提取等方法。 2.2.1 手动提取 2.2.1 手动提取 (1)利用数字高程图(dem 或等高线图) ,识别出山脊和山凹,提取出河道和分水岭; 平坦地区可参照公路、小道、行政边界等进行提取。 (2)从河口开始,沿分水岭再回到河口,勾描出一个封闭的多边形,形成一个闭合小 流域(图 2) 。 图 2 提取的小流域边界示意图 (3)将提取结果与已有同级水资源分区图进行比对,调整相差较大的边界。 (4)利用实际水系图,对小流域间的边界和河口汇流处进行调整,应保证一个河段只 在一个流域内。 (5)可以忽略人工修整的河道和池塘。 2.2.2 自动提取 2.2.2 自动提取 基于 gis 平台和 dem 数据,采用 arcgis 软件中的 hydrology modeling 模块自动提取水 文响应单元。基本操作步骤是: -21- (1)载入无洼地的 dem; (2)流向分析(flow direction) ; (3)计算流水累积量(flow accumulation) ; (4)提取河流网络(stream net) ; (5)流域分析(watershed) ; (6)栅格转成矢量; (7)流域边界合并,根据详细的水系图调整水文响应单元。自动提取水文响应单元时, 设定单元数量应多于预定的最终单元数量,以便合并和调整。 2.3 汇水区切割 2.3 汇水区切割 以多边形属性的各级行政区界对形成的水文响应单元进行切割, 建立水文响应单元与各 行政区的对应关系。 2.4 结果修正 2.4 结果修正 结合关键控制节点和汇水区内汇水特征,将行政区-水文响应单元有机融合,建立“关 键控制节点-控制河段-对应陆域”的水陆响应关系。对于树状河流的单个河段和湖库,根据 地形图、汇水区、入河(湖)支流等因素,基于行政边界划分下一级控制单元的陆域范围。 对于三角洲河网,根据等高线、河网水系汊点等因素,基于行政边界划分控制单元的陆域范 围,与河网水域连成一个封闭的控制单元。 3 划分结果示例 3 划分结果示例 以县级控制单元为例,将其细化为乡镇级别的下级控制单元,如图 3 所示。 图 3 细化控制单元划分结果示意图 图 3 中某河流穿过 x 县(红色为县边界) ,x 县共有 6 个镇,河流 af 段为一个地表水环 境功能区。根据划分方法,将河流 af 段划分为 ab、bc、cd、de、ef 五段,每一段均为控制 单元的水域部分。以 ab 段为例,其左岸污染源来自于镇 6,右岸污染源来自于镇 1 的一部 -22- 分 1-1。因此,在划分控制单元水域 ab 段的基础上,划定镇 1 的 1-1 和镇 6,即 abi 和 abj 组成的闭合区域构成了两个下一级的控制单元。bc、cd、de、ef 等四段可以按照划分方法 划定相应的陆域控制范围,形成对应的控制单元。 4 环境数据库建立 4 环境数据库建立 细化的控制单元应建立环境数据库,用于统计、汇总、计算环境允许排放量,为许可排 放量分配奠定基础。控制单元的属性数据包括编码、名称、面积、水域范围、陆域范围、废 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和首要污染物排放量,以及环境允许排放量和点源许可排放量等。 参 4 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方法 参 4 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方法 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的建立一般可采用水质相关法、 数学模型法和物理模型法等方 法。物理模型法和数学模型法的精度较高,但基础数据需求量和计算难度较大,有条件的地 区可根据数据积累情况选用。 水质相关法属于半定量方法, 基础数据缺乏的地区可采用该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 1 水质相关法 1 水质相关法 水质相关法是将污染物浓度与主要影响因子建立相关关系的一种半定量方法。 对于水文数据、地形数据缺乏或难以建立定量化数学模型的地区,可将污染物排放量、 人口数量、gdp 等与污染排放相关的指标作为自变量,污染物浓度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年数 据建立统计学关系。通过回归分析,估算水质恢复到达标状态时应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一 般情况下,水体中污染物浓度与污染排放相关的指标呈正相关关系。 2 数学模型法 2 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法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污染物入河引起的水质变化, 能预测 水质时空分布规律,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建模。 2.1 数据收集 2.1 数据收集 对于河流,应侧重收集水位、流速、流量、宽深比、河道坡降、糙率等数据;对于湖泊 或水库,应侧重收集进出库流量、库容曲线等数据;对于近岸海域,应收集海流、海浪、潮 流、风向风速和地形等数据。同时还应收集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目标、水质和污染源等 资料。 2.2 计算单元划分 2.2 计算单元划分 对于某个控制单元, 根据计算需要可能需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计算单元, 使每个计算单 元具有相对一致的水文水动力与水质特征, 以便选择适用的水环境模型。 划分时需重点关注 河道形态或水动力条件发生突变处、 较大的支流汇入处或河道分流处、 较大的入河排放口汇 入处、较大的提水工程取水点等关键节点。 2.3 计算模型选择 2.3 计算模型选择 各计算单元应根据不同的水文水动力与水质特征, 选择相应的水环境模型进行计算。 按 -23- 照水域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河流、河口、湖泊(水库) 、近岸海域和地下水水质模型。一般 情况下,可采用下列常用水质模型: 2.3.1 河流水质模型 2.3.1 河流水质模型 (1)零维水质模型。常用模型为河流混合稀释模型,适用于持久性污染物连续稳定排 放且水体充分混合后的稳态河流中断面平均水质预测。 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 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方法(2010 版) 中公式(6-1)-(6-3) 。 (2)一维水质模型。常用模型为一维稳态水质模型、s-p 模型和修正 s-p 模型(欧康 奈尔模型) 、感潮河网水质模型等。 对于单向河流中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降解规律的一般污染物,如有机毒物、cod 和氨氮 等水质指标,在离散作用可忽略不计时,可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中公式(25) 。 s-p 模型主要用于模拟一维稳态河流中 bod 与 do 的变化。该模型假定 bod 衰减反应为 一级反应, 且河流中的耗氧只由bod衰减反应引起。 bod的衰减反应速率与河水中溶解氧(do) 的减少速率相同,且复氧速率与河水中的亏氧量 d 成正比。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中公式(25)-(29) 。修正 s-p 模型(欧康奈尔模型)是在 s-p 模型基础上引入含氮有机物对水质的影响。 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 环境水质模型概论 (第二版)等文献。 感潮河网水质模型主要用于受潮汐影响明显的复杂河网水域。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 河流非恒定流隐式方程组的汊点分组解法 ( 水利学报1997 第 3 期)等文献。 (3)二维水质模型。常用模型为河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水质模型。适用于流量较大、 稀释扩散能力强、 岸边水流相对平缓、 横断面可概化为矩形且在排污口下游一定范围内形成 污染带的河流。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中公式(36) -(39) 。 2.3.2 河口水质模型 2.3.2 河口水质模型 (1)非感潮河口。单向河流的河口水质预测可参考河流水质模型。 (2)感潮河口。持久性污染物的模拟,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地面水环境中公式(55)-(56) ;非持久性污染物的预测,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中公式(59)-(64) 。 2.3.3 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2.3.3 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1)零维模型。对于污染物停留时间较长,水质基本处于稳定,污染物出湖前可混合 均匀的湖(库) ,可采用完全混合箱式模型。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地面水环境中公式(75)-(77) 。 (2) 二维模型。 对于近岸环流显著的湖泊 (水库) , 可采用湖泊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型。 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中公式(79)-(80) 。 -24- 2.3.4 近岸海域水质模型 2.3.4 近岸海域水质模型 假设污染物垂向均匀混合, 可采用近岸海域平面二维水动力、 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排放与 水质响应关系。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中公式(91) -(94) 。 2.3.5 地下水水质模型 2.3.5 地下水水质模型 对于非均质、各向异性、空间三维结构、非稳定地下水流系统中的水质模拟,模型的控 制方程可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中公式(f.18)-(f.27) 。 2.3.6 其他模型 2.3.6 其他模型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一些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模型。河流海岸水动力水质模拟推荐 delft sobek、delft3d 和 dhi mike 系列等模型,流域面源模拟推荐 swat、basins 和 hspf 等模型。 2.4 模型参数确定 2.4 模型参数确定 主要的模型参数是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 一般可采用实测数据进行率定或参照相关研究 成果取值,具体率定方法可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等技术规范。 2.5 模拟效果检验 2.5 模拟效果检验 水质模型建立后,应采用实测数据对模拟精度进行检验,如果验证效果不理想,应考虑 收集更多的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重新率定。 3 物理模型法 3 物理模型法 此方法是依据相似理论, 在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实验, 能反映复杂 的水环境特点,定量化程度较高,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使用。 参 5 许可排放量计算与分配技术 参 5 许可排放量计算与分配技术 1 允许排放量计算 1 允许排放量计算 运用已建立的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