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卓里镇国家综合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书.doc_第1页
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卓里镇国家综合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书.doc_第2页
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卓里镇国家综合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书.doc_第3页
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卓里镇国家综合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书.doc_第4页
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卓里镇国家综合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项目概要 第一章 项目概要1.1项目名称: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卓里镇国家综合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项目呈报单位:临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3项目实施单位:临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4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5项目建设年限:一年1.6项目负责人:谢文丽1.7项目区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地处临猗县中北部峨嵋岭上大嶷山周边的闫家庄乡、卓里镇。涉及闫家庄乡闫家庄村民委员会的陈家庄自然村、西陈翟村民委员会、卓里镇的福寿屯村民委员会。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两个区域之间为临猗县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建设项目区。北区涉及陈家庄自然村,面积2200亩,是临猗县大嶷山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东北部的完善补充。南区涉及闫家庄乡西陈翟村民委员会、卓里镇福寿屯村民委员会,面积5000亩,是临猗县大嶷山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南部的补充完善,北南两区综合开发完成后将使大嶷山2万亩耕地实现引用黄河水灌溉,逐步退出农业生产依赖地下水灌溉的格局。项目区东6km处东南-西北走向的运(城)-河(津)高速公路纵穿,设有临猗北、临猗西收费出入口,可就近融入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西边规划建设中的蒙西铁路掠过;南部县道三赵路、临卓路东西平行横贯,东南距离临猗县城24km,距运城市50公里。运城火车站每天经停客货列车20余列,运城关公机场每周进出港航班45架(次),可实现全国各大都市当天到达,交通物流便捷通畅。项目区内山西省大型水源应急工程夹马口北扩工程泉杜泵站总干渠东西横穿,设计流量12m3/s。沿夹马口总干北扩泉杜泵站总干渠北侧处建有福寿屯、西陈翟5处小型引黄提水站,南处建有第六、七支两条万亩支渠,灌溉周边三个乡镇耕地。但受提水站提水能力有限,斗渠配套尚未到准,对完全满足区内农业生产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1.8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1.8.1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总土地面积7856亩。耕地面积7226亩,本次治理总面积0.72万亩。(其中:北区陈家庄2200亩,南区西陈翟、福寿屯5000亩)1.8.2主要建设内容(1)水利措施。改建提水站5处,新建提水站2处,建设管理泵房7处278.71m2,增加提水能力0.37m3/s,设计总扬程300.52m,增加装机10台335.20kw;铺设安装377mm螺旋钢制供水压力管道3000m,设置各类闸阀23个;埋设250mmpvc输水管道2.0km,设置输水管件68个;埋设160mm输水管道13.00km,设置输水管件211个,设给水栓260个。埋设110mm输水管道11.80km,设置110mm配套输水管件163个,设给水栓215个;修建砼消力池475座,配套给水涵管45处,修建项目公示壁1处,修建跨夹马口总干大渠桥梁2座;小型平板桥10座;高压线路改迁3.50km,台区迁移5处;d40u型断面灌排渠6000m,建斗口60座,农桥45座,减力池3座。新建100m3蓄水池1座。(2)田间道路:泥结石硬化机耕路10.0km。(3)林业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60亩,栽植各类苗木13700株。(4)科技措施:示范推广1000亩;培训农民1000人次。1.9投资预算和资金筹措项目预算总投资800.0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553.26万元(工程监理费3.16万元),田间道路工程投资140.97万元(工程监理费1.40万元),林业措施投资43.93万元(工程监理费0.44万元),科技推广措施投资50.66万元,管理费3.73万元,管护费7.45万元。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500万元,省财政资金2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5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35万元,农民自筹50万元(其中现金自筹25万元,投工投劳折资25万元)。1.10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0.7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05亩改善灌溉面积0.67万亩,年节水量达21.6万m3,增加粮食总产 万19.76万kg,水果总产456.45万kg。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171.92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281.02万元。项目通过管道、农田、林网、道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会提升项目区土地地力等级,极大地美化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对于全国水果生产百强县的临猗县来说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1.11经济技术指标本项目采用动态方法进行评价,内部收益率为19.93%,大于基准收益率8%;财务净现值103.33万元大于零;投资回收期3.98年(不含建设期),小于基准投资回收期6年;投资利润率11.13%;投入产出比为1:1.71;效益费用比1.27大于1;各项经济评价指标均符合要求,说明本工程项目在经济上可行。- 87 -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划和总体布局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临猗县位于山西省南端的涑水盆地,地处晋、秦、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带,东与运城市接壤,南与永济市毗邻,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相望,北面与万荣县相连。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01730.71105438.9北纬345852.9351847.6。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33km,总面积1339.32km2,16乡镇, 375 个行政村, 总人口57.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1万人,占总人口的90%。项目区地处临猗县中北部峨嵋岭上大嶷山周边的闫家庄乡、卓里镇。涉及闫家庄乡闫家庄村民委员会的陈家庄自然村、西陈翟村民委员会、卓里镇的福寿屯村民委员会。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两个区域之间为临猗县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建设项目区。北区涉及陈家庄自然村,面积2200亩,是临猗县大嶷山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东北部的完善补充。南区涉及闫家庄乡西陈翟村民委员会、卓里镇福寿屯村民委员会,面积5000亩,是临猗县大嶷山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南部的补充完善,北南两区综合开发完成后将使大嶷山2万亩耕地实现引用黄河水灌溉,逐步退出农业生产依赖地下水灌溉的格局。项目区东6km处东南-西北走向的运(城)-河(津)高速公路纵穿,设有临猗北、临猗西收费出入口,可就近融入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西边规划建设中的蒙西铁路掠过;南部县道三赵路、临卓路东西平行横贯,东南距离临猗县城24km,距运城市50公里。运城火车站每天经停客货列车20余列,运城关公机场每周进出港航班45架(次),可实现全国各大都市当天到达,交通物流便捷通畅。项目区内山西省大型水源应急工程夹马口北扩工程泉杜泵站总干渠东西横穿,设计流量12m3/s。沿夹马口总干北扩泉杜泵站总干渠北侧处建有福寿屯、西陈翟5处小型引黄提水站,南处建有第六、七支两条万亩支渠,灌溉周边三个乡镇耕地。但受提水站提水能力有限,斗渠配套尚未到准,对完全满足区内农业生产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2.1.2水文气象临猗县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271小时;年平均气温13.54,最高气温42.8,最低气温-18.5;无霜期平均217d。根据该县气象局1957年至2006年记载的资料,年平均降水量495.6mm,最大年降水量849.8mm(1958),最小年降水量323.3mm(1991),全年雨量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多雨年份与少雨年份降雨量相差一倍多,尤为春旱、伏旱严重,农业生产的丰收很大程度受自然降水量多少的支配。2.1.3地形、地貌及土壤临猗县分为黄土台垣和涑水平原两个地貌单元。黄土台垣又叫峨嵋岭,占全县总面积的50.96,南部与西部均有波折。南部边缘海拔500米左右,北部边境海拔约6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东北角的孤山为820米。地势呈现为自北向南倾斜。涑水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现东北西南向倾斜。 项目区属黄土台垣区,大嶷山海拔692.5m,向四周倾斜,东西向坡度较缓,千米落差32.5m,南北向较陡,千米高差67.5m,沟壑呈放射状分散,一般沟长12.5km,最长5km,直达涑水河平原。本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范围为201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北扩至南延。北区为闫家庄村民委员会陈家庄自然村的2200耕地,海拔高程550-680m。南区为闫家庄乡西陈翟村委员会、卓里镇福寿屯村民委员会的5000耕地,海拔面积500550m,项目涉及区域总面积5.24km2(北区1.57km2,南区3.67km2)土地面积7856亩。(北区2361亩,南区5495亩),耕地面积7226亩(北区2204亩,南区5022亩)。地质为黄土质母质,地层为中更新统洪积物,地表所见主要为棕红色亚粘土类多层砂透镜体的古土壤,钙质结核层,具垂直节理,厚度大于120米,其下部为中砂、中细砂层,呈淡棕红色、深黄色,结构松散,含小砾石,砂层分选性不好,棱角明显,有时见固结的薄层砂岩25米。土壤类型为碳酸盐褐土性土亚类立黄土土属。地面坡度615,中强度侵蚀,大体淋溶作用较弱,发育层次不明显,耕层厚度30cm,耕层土壤干容重1.191.35g/cm3,总空隙度55.1%49.1%,耕性好,通透性强,但因受侵蚀影响,土壤瘠薄。农业利用上为一年一作,主要栽植苹果,常年产量为1570kg。根据耕地力分析评价,该区域为八级地,土壤有机质含量9.08g/kg,全氮含量0.54g/kg,有效磷含量7.76mg/kg,速效钾含量120.90mg/kg,土壤养分属中下等水平,缺水干旱是制约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2.1.4水资源根据临猗县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山西省临猗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2008年)显示:根据临猗县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临猗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2008年5月)显示:(1)地表水该区域以前为我县传统纯井灌区,项目区内经多年建设共建成280深机井22眼,灌溉面积6526亩,因地势差异,存在插花旱地面积600亩。因机井出水量在30-40吨/时之间,灌溉保证率不高。据乡镇水利管理站技术资料显示,2000-2006年间区内22眼机井平均运行2000小时,总提水量154.00万m3,单井控制面积298.91亩,年内可浇灌2-3次,每次灌水量85km3/s左右,远不能适应正常年份林果区灌溉6-8次亩用水量280 m3的生产需求。自2008年山西省应急水源工程夹马口北扩项目动工至2010年6月全面竣工,项目区已彻底成为引黄灌溉区。夹马口北扩工程泉杜泵站设计扬程145m,设计流量12m3/s,装机容量7台36750kw,设计灌溉面积40.6万亩(其中临猗县36万亩),灌区范围包括临猗万荣两县十个乡镇83个村庄,年设计提水量0.81.0亿m3。2010年8月份建成上水受益以来,累计提水35840万m3。项目区内沿夹马口北扩工程总干渠北侧建4设小型提水站,装机12台275kw,各站地形扬程在8110m不等,设计流量0.35m3/s,目前总设计提水能力200.92万m3/n,浇灌周边耕地。沿总干渠南侧建有1条引水支渠,夹马口北扩七支渠,自流灌溉渠南耕地,引水能力0.75 m3/s,控制面积1.35万亩。根据夹马口北扩灌区配水方案规定,该区域每年允许引用黄河水资源量300.00万m3,在冬、春、伏浇三个灌季,轮灌周期25天,每个轮灌区提水时段长240小时,循环取水。(2)地下水该区域水文地质类型属黄土台垣空隙水深埋弱富水区,含水层顶板埋深240290m,层厚830m,岩性为中细砂,单位涌水量102.0m3/hm,渗透系数1.52.5m/d,水质为hco3 na型水,矿化度0.51.0/。区域总土地面积5.24万km2,区域地下水总补给量15.543万m3,开采模数2.0万m3/年km2,年可开采量10.48万m3,据县水务局农业水股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该区域开采地下水17.53万,2009年开采地下水16.28万m3,2010年开采地下水10.35 m3,2011年开采地下水8.77万m3,2012年开采地下水8.24万m3,2013年共开采地下水8.45万m3。区域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可知项目区实行引黄河水灌溉后,农田灌溉已基本上不依赖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机井已不再承担大量的农田灌溉任务,仅作为生产生活水源和三伏抗旱应急之需。本次农业综合开发将封闭西陈翟第二居民、组机井1眼,其余机井已不在修复配套之列,部分电力设施已转为向引黄提水站提供动力。2.1.5 耕地种类、数量项目区耕地面积为0.7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0.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1.67%;旱地面积0.0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3%。项目区耕地地力等级8级,属省5级水平,耕地类型为立黄土,成土母质为黄土状,耕层质地中壤,ph值8.03,有效土层厚100cm,土壤容重1.31g/cm3,地形坡度在6-15度之间,个别地块干旱,质地不良,土壤贫瘠,轻度盐渍化。经过多年治理,以使三跑田变为三保田,耕地以梯田为主。农业生产一年一作,以种植小麦为主,亩产100150kg。干旱年份620m高程以上农田几近绝收,缺水成为重大制约因素。夹马口北扩工程建成上水后,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2010年690m高程台垣小麦亩产达到340kg,同时200亩麦田做到了玉米复播,亩产390kg,复种指数的增加使两年三作成为现实。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农民种田投入的增加,农作物产量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增产效益相当可观。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项目区以苹果种植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6200亩,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亩,复播玉米将达到1000亩,复种指数100%,产业结构调整将会进一步趋于合理,种植水果经济林对提高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帮助。2.1.6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和干热风等,其中干旱是农业生产最为突出的自然灾害,五、六月的干热风灾害对小麦生产构成了威胁。2.2 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力项目区共1139户农业总人口4408人,农村劳动力2019个。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项目区人口及劳动力资源状况见表2-1。表2-1 项目区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状况统计表行政村名居民组(个)户数(个)总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劳动力陈家庄538715101510436西陈翟635214801480880福寿屯640014181418703合计171139440844082019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村总土地面积7856亩。其中:耕地面积7325亩,居民点用地269亩,交通用地62亩,荒地50亩,其他用地150亩。本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该区耕地面积7225亩,为环绕大嶷山区域。域内坡度60以下平原区耕地4200亩,60-150丘陵区耕地3026亩,水地面积6600亩但保浇程度不高。旱地面积6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多雨年份亩产小麦200斤、玉米350斤左右,干旱年份减产严重甚至绝收,是典型的瘠薄坡耕地和靠天吃饭的旱垣,目前只能是广种薄收。2.2.3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在2008年以前属纯井灌区,水地面积0.66万亩,旱地面积0.06万亩,农作物以种植小麦、苹果为主,苹果亩产1570kg,水地小麦亩产212kg,旱地小麦亩产100kg,产量不高,农业生产水平一般。随着提水站的建成,水利条件彻底得到了改善,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作物产量、种植业结构均发生变化。2012年苹果亩产达到2500kg,小麦亩产390kg,复播玉米亩产430kg。项目区农作物近五年平均产量表见表2-2。表2-2 项目区近五年农作物平均产量表 单位:公斤/亩 年份种类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小麦21026560280390玉米2403000450560水果14001850110020002500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201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4.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97元;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8355元,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临猗县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拥有一支专业技术比较过硬的推广队伍。县有农业委员会、科技局、科学技术协会及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指导的畜牧、农机、果业、林业等事业单位。镇有农科站,村有科技服务点,近年来又陆续组建了120多个专业生产合作社,涉及小麦、棉花、蔬菜、养殖、红枣、苹果、核桃、石榴等多个产业。现有高级农艺师36名,农艺师147名,助理农艺师235名,技术员352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68名,中专学历195名。项目区陈家庄村建有库容为150万kg的水果冷藏、保鲜贮存库2座,能使当地水果就近储藏,做到水果产业一季生产四季销售,延长果品上市货架期,区内从事果品营销农户92户,年吸引果商290余个,年销售果品上3.2亿公斤。同时经过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多年的“三下乡”活动,使项目区所有劳动者均能掌握一到两门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意识逐渐增强,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2.3 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项目区现有机井22眼,成井时间为1975-2007年。配套设施基本齐全,成井深度100-270m,配套200qj系列农用潜水泵出水量在30-40吨/时之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需要。2010年以来随着夹马口北扩工程的实施,机井实灌面积逐年减少,仅作为区域三伏抗旱补充水源和人畜饮水水源。项目区北部陈家庄村农田灌溉为大嶷山引黄灌区。大嶷山引黄提水站,设计灌溉面积2.00万亩,灌区范围覆盖大嶷山周边海拔500米高程以上临猗县北辛、卓里、闫家庄三个乡(镇)及万荣县王显镇涵盖张家坡、福寿屯、陈家庄、北辛、赵村、闫家庄、左家庄、高家坡、李家坡、李家卓、张仪等11个村庄。属民办水利工程,是我县倡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兴水、振兴农业经济的成功范例。该提水站于2009年5月动工兴建,2010年3月30日竣工告成,已完成工程总投资650万元,从泉杜总干6+495m处取水,共建设两级提水站,安装dfss150-605b型水泵7台,电机型号y315m-2,配套功率1330kw,地形扬程145.5m,流量0.65m3/s,架设10kv高压输电线路15.5km, 安装200kva变压器2台,100kva变压器1台,建有容积为0.5万m3、1.8万m3 、0.16万 m3的钢筋砼蓄水池三座,安装273、315、426mm扬程钢管4道2800米,315、250、110mm输水塑管27.50km。提水站建成至今,年均上水运行1500小时,提水227.00万m3,年灌溉面积5.25万亩次。本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将实现对海拔500m高程以上耕地的全部灌溉,灌溉保证率75%。按夹马口北扩工程泉杜泵站灌区灌溉分水方案,不会突破该提水站每年允许提水量300万m3水资源的上限保证。目前已完成了对陈家庄村方向供水设施的建设工作,通向该区域供水能力0.25m3/s,在满足75的灌溉保证率情况下灌溉面积可达4000亩,本次项目建设需从大嶷山二级提水站铺设2000米250mm输水压力干管,将黄河水引至大嶷山北坡675.50高程,再根据田块现状埋设支管即可实现项目区黄河水全部灌溉,同时还可以灌溉项目区东部1800亩耕地。项目区南部西陈翟、福寿屯两村农田灌溉依靠现布设在夹马口北村扩干渠沿线建设的34处小型提水站和沿七支渠布设的1处小型提水站提水灌溉。分别为福寿屯村北提水站,西陈翟一、三、四、居民组提水站。福寿屯提水站装机7台200kva为二级提水,浇灌夹马口总干以北区域耕地。设计扬程78.54m,出水量350吨/时,地形控制面积5000亩,属村民集体办水设施。受财力限制,目前虽然输水管道已到达控制末端,但因装机容量达不到设计要求,而无法实现控制区域的保浇,同时压力输水管道为4道110puc-u管道,工作压力0.4pa,安装深度0.4m左右,达不到规定要求,运行中管道破裂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分正常的灌溉工作,实灌面积在2700亩左右。因夹马口总干高程有限,该村紧靠夹马口总干渠南3000亩耕地仍然依靠该提水站提水扬高后进行灌溉,保证率不高。本次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对该提水站进行扩容改造,增加dfss300-8-4型水泵1台使设计出水量达到1650吨/时,铺设377mm罗纹钢管3000m,引水至二级前池,由蓄水池向下铺设塑料管道进行二级站高程以下耕地灌溉,利用原有二级站提水设备,浇灌其原改动控制区域。此举将使该提水站达到5000亩保持灌溉面积,可使该区域5眼机井不用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西陈翟村4处提水站为一级扬水,扬程分别为第一组居民组1号站30.45m、第一居民组2号站16.42m、第三组居民组2号站8.52m、第五居民组6.41m,总装机5台,总容量比率为75kwa分别埋设110mm工作中压力为0.4mp的塑料管道1400m、860m、620m、20m、15m、80m后流入d40砼u型渠内进行灌溉,灌溉面积2920亩。因远端受地势高差限制,有600亩旱地仍无法引用黄河水灌溉。该五处提水站为民办水利设施,建站之初受技术财力受限,提水设施为延用原有机井设施,水泵选项多为200qj系列潜水泵和清水离心泵,不能适应黄河水泥沙含量大的水质状况,叶轮浸蚀严重出水量严重不足,通常为80吨左右,仅为铬牌设计值的60%左右,农田灌溉用水矛盾紧张现象严重,急需更换5台isw型系列水泵和金属管件,以确保正常运行。该5处提水站建站时间在2011年前后,利用原机井电力线路和变压器进行灌溉,能保障运行需求,但管理设施简陋,部分电机水泵安装与室外,设施安全受到影响,第一组2号站因地处偏僻,配电柜曾于2012年7月、2013年元月失窃两次,止现在,5个提水站共失盗电机1台、水泵1台、配电柜3屏,由于频频失盗,只能灌溉季节派专人24小时值守,到灌溉季节只能拆下设备拉回村庄放置,用时重新安装,濒繁拆装使得设备安装轴线、高程经常发生位移偏差,严重影响出水量,造成提水成本增加。该村第三居民组2号提水站建成建之初实测算取水成本0.42元/ m3。而在今年4月份县物价部门核算水价时,其成本已增加至0.56元/ m3,无形中加重农民负担。本次农业综合开发中将针对上述情况采取更换机泵部件,增加安防设施,建管理房等方式对该5处提水站进行更新改造,以便真正提高设施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满足灌溉需求。针对该村500亩旱地,采取新建提水站的办法改造。该村旱地500亩共三块,分别在村西、村南,为第四、十居民组耕地,可在三组2号提水站渠道末端续建集水坑池,安放抽水装置。分别扬高7.00m、5.25m、4.18m,出水口连接到d40u型渠中,即可使旱地变成水田,所用电力设备可依靠原有机井的电力设备解决。陈家庄村内现有1981年建成的砖砌圆型蓄水池一座,库容100m3,供应全村1510人生活用水和喷施农药用水。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呈纵向裂纹3道,裂纹长度3-5m,裂纹上宽下窄,最宽达1.5cm,呈线状渗漏,农户供水已于2010年由全天供水改变为现在的农历逢五、十分东西两部分半天供应,给农业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地处蓄水池西侧30m的该村人畜饮水井于1978年建成,成井深度210m,近年来地下水位的连续下降致使大洞井出水量锐减,目前出水10m3/s,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困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棘手问题。水利工程现状情况见表2-2 表2-2 现有水利工程现状表 村名现有机井(眼)高压线(km)变压器(台)现有管道(km)蓄水池(m3/座)提水站(处/座)现有渠道(km)陈家庄21.3022.50100/1西陈翟138.901311.5044.50福寿屯76.7178.0013.60合计2216.912222.00100/168.102.3.2田间工程现状目前,项目区耕地已基本建设成为绕大嶷山沿等高线环状布置的梯田,田块宽度1530m不等,长度受纵向冲沟限制,在150250m之间,每块梯田面积约为510亩左右。梯田内起伏在11.5m之间。主要机耕路由山顶向四周放射状沿冲沟分布,共有7条横跨冲沟,成土质结构,宽度3m左右,纵向坡度依山势而走,一般为6度,最大坡度25度,农业机械行走极为不便,阴雨天泥泞不堪,无法通行。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目前,项目区已修为“三保”型的台田,面积5-30亩不等。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标准要求。机耕路为土路,缺乏有效的管护,破坏严重。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2013年,临猗县农机总动力达到94.40万千瓦,人均1.64千瓦。农机总数量达到3652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977台,小型拖拉机6843台,大中型耕整地机械3108台,小型耕整地机械9327台,玉米收获机械339台,其它机械14934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户购机补贴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户的购机热情空前高涨,项目区新购置了不少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截止2012年底,项目区现有农机总动力1426kw,现有农用动力机械22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台,履带微耕机46台、农用车158台,配套农机具21台(套)。能满足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的要求。2.3.4 林业工程现状 北区陈家庄村2200亩耕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道路呈放射状布置沿冲沟而上,多不达山顶,基本位于沟底,由此形成一个个狭长的带状梯田。梯田长度山顶50-120m不等,下部逐渐延长至300m,梯田宽5-50m不等。长期的干旱缺水,农田防护林网基本空白。上世纪九十年代该区开始大面积栽植水果经济林,林果面积目前已达到2100亩,栽树总量12.6万余株,项目区梯田面积2亩以上的地块,均栽植为苹果、桃等经济林,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对农田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崖边、沟边多生长为野生酸枣及其它灌木丛杂草,能有效的抑制水土流失,使边坡不塌陷,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田。本次农业综合开发将进行机耕路拓宽裁弯取直硬化,若栽植高大的乔木防护林,会造成对苹果树的遮光影响,或将形成与果树争夺营养的局面,进而激发广大果农的强烈反对,造成人为毁树的后果。针对这一现状,经我们与林业、水土保持部门协商沟通,充分听取老百姓意见,采取既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水固土又不影响老百姓经济林收入的折中方案,确定以栾树、冬青球、红叶石楠球、金叶女贞、红叶小蘗、月季等为道路两旁的主栽品种。 南区西陈翟、福寿屯村基本为缓坡丘岭区,台田规整,以苹果、鲜桃、核桃、红枣为主的经济林木栽植面积5020亩,项目区总耕地面积为90.4%,已对农田行成了极好的防护作用。扬尘扬沙现象并未发生,田间道路两旁果林满布,栽植养大的速生林木今年与园内经济林栽植发生争夺养份、影响采光的现象。严重影响经济林果面着色,农民群众极力反对栽植速生林木。鉴于此种状况,从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加之该区机耕路路面较窄,故机耕路旁不栽植防护林木。 2.3.5交通与电力项目北区所涉及陈家庄村位于临猗县中北部临猗万荣两县交界处,范围涵盖海拔标高550680m区域,南部西陈翟、福寿屯村沿县道三赵公路两侧。东部6km处东南-西北走向的运(城)-河(津)高速公路纵穿,设有临猗北、临猗西收费出入口,可就近融入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西边规划建设中的蒙西铁路掠过;南部县道三赵路、临卓路东西平行横贯,东南距离临猗县城24km,距运城市50公里。运城火车站每天经停客货列车20余列,运城关公机场每周进出港航班45架(次),可实现全国各大都市当天到达,交通物流便捷通畅。 项目区内西部现有机耕路7条10.00km,北区由陈家庄村口向西700米为5左右缓坡,宽度米,走向沿沟边而行。在沟口分叉为两道沿冲沟逆坡而上的田间小路,一条拐南通向大嶷山顶,一条通向西边张仪村,长度分别为2.0k、1.8 k,坡度依山势而走,多在15以上,宽度m左右,蜿蜒崎岖,一侧靠崖一侧临沟,最窄处米仅能供小型农用三轮车谨慎通行,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通行,存在5处转弯半径小于3米的急坡陡弯。多雨季节沟内宜形成径流冲刷严重,时常造成沟边田块崩塌,冲毁下游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隐患。南区由福寿屯村中向北通向大嶷山顶机耕路二条,路宽5m,中坡度20,冲刷严重。农作物运输困难,急需拓宽取直强化处难。东部现有南北向乡道一条1.65km,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修建的沙石道路,路面宽度4米,设计硬化厚度10cm,设计承重5t,设计车速40km/时,历经多年运行加之车辆超载已破烂不堪,严重影响交通通行,亟待进行升级改造。西陈翟村北通向三赵路田间道路三条,路长分别为1171、1048、1325,路宽3m。村向西南现有机耕路2条,长度0.20km,0.38km,路宽4m,大中型农机具行走困难,农产品运输受限。因碰撞形成的残次果品达20%,果品只能以商品果20%的价格0.5元/kg出售。农民收益受到影响。急需拓宽硬化,满足通行。项目区南4.5km处,建有卓里550kv变电站,架有10kv线路直通项目区农村及各个机井,每眼机井旁均配属有80kva变压器一台,项目区现共有s9系列节能变压器30台,其中农村生活照明变台8台,灌溉变压器22台,高压线路19.61km,低压线路5.75km,原为裸铝线架空线路大多已失盗,目前只能灌溉时临时架设,灌溉季节拆除,工作强度较大。电力设施完全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需求。 第三章 初设依据和标准3.1初设依据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14105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下达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指标的通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14111号文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和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晋农201447号文件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修改项目计划的通知、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通知精神,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结合临猗县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现场实际勘察基础上,编制2014年临猗县闫家庄乡第二批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书。3.2项目建设标准项目建设亩投资标准为1107.27元/亩(其中财政专项资金1038.06元/亩,农民自筹及投工投劳69.21元/亩)。3.2.1综合标准(1)项目区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土地平整肥沃、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不配套、土地不平整、农田林网缺乏、道路不畅等现实问题,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项目区最大限度推行地下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项目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农民增收。(2)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管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耕做”的优质高产高效农田。(3)项目建设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意愿,主动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3.2.2水利措施标准 3.2.2.1灌溉措施(1)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2)灌溉设计保证率应符合达到75%。(3)灌溉水利用系数,北区陈家庄村以发展管道灌溉为主攻方面,南区西陈翟、福寿屯村以建设引黄提水站埋设压力管道,采取地下管道输水与修建u型渠道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攻方向,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65。(4)衬砌渠道、压力管道、过水管涵等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综合装置效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5)输水渠道管道、桥、涵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渠道。管道输水的干、支两级固定渠道管道长度合理设定,管道、出水口等综合配套,便民务实;积极推广定额灌溉技术,提高项目区节水技术的普及和应用。(6)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配套必要的量水设施,按用水量和核准的水价收取水费,以管理促节水。3.2.2.2排水工程(1)排涝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不少于5年。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作区13天暴雨13天排除。(2)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水渠系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等建筑物配套,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有关规范要求,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3.2.3农业措施标准 (1)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平原地区的田(地)块,要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适应平原、丘陵、山区的不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确定格田面积。 (2)丘陵山区的15度以下坡耕地,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建成等高水平梯田(地),地面平整,并构成反坡;土壤活土层厚度一般不小于25cm30cm,田面宽度一般要达到3m以上,田(地)埂稳定牢固,修建好排水沟、泄洪沟,达到防洪标准,防止水土流失。3.2.4林业措施标准(1)因地制宜地采取林业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当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2)项目区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造林时应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3)人工造林树种一般应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林木,苗木等级达到园林规划设计要求。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3.2.5田间道路标准(1)布局合理,顺直通畅。北区陈家庄路段1.65km硬化通村主干路,路面采用砂砾石作为硬化材料,路要求硬化宽度8m,路面外侧设置砼路缘石,路缘石外侧栽植防护林木,以就近拦蓄道路雨水,以免形成径流引发塌方冲毁路面。其余2.35km田间道路要求硬化宽5m,路面外侧设置排水沟。道路交叉口设置砼转角石,喷涂警示色,以提醒通过车辆及行人,达到保护作用。每台梯田段留设3m宽的机械作业进出口。道路横断面坡度根据不同路段选择在2-4%之间。纵断轴线依据山势地形确定,每300m水平偏差不超出30cm,拐角点尽量选择在交叉路口,纵坡不超过5%,道路转弯半径在15-25m之间,既要保障车辆顺利同行,又要尽量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以保证晴雨天畅通,能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南区西陈翟、福寿屯村地形相对较缓,采用泥结石硬化路面模式,以碎石为硬化骨料,掺拌白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因地处经济林栽植区,路面宽度以中型农机顺利通过为宜,根据走访农户调查,路面5m即可满足要求,太宽路面需去除两侧果树,老百姓不太愿意砍伐树木,因此该区路段路面宽度设计为5m宽,全面进行硬化,不留路肩,两侧设1.0m排水沟,以节约土地。在各个交叉转角路口设置砼转角石,喷涂警示色,以便提醒行人车辆,达到保护目标。转弯半径不低于15m,道路纵坡依地势而形成,横坡3-4%,以使雨水尽快排出路面。道路两侧各设上口1.0m宽梯形排水沟,下低宽0.60m,沟深0.4m。(2)建设标准合理实用。田间道路建设要科学设计,突出节约土地;建设标准合理实用,以满足行车要求。以泥结石硬化为主,泥结石硬化厚度10cm。北区陈家庄1.65km通村主干路段设砼路缘石、转角石进行路面防护。南区西陈翟、福寿屯村以泥结石硬化为主,硬化厚度10cm,交叉路口设砼转触,进行路面防护。3.2.6 科技推广措施标准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划和总体布局4.1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4.1.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综合开发会议精神,按照新形式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大力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生态治理。创新项目机制,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引领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区。根据晋农发(2014)47号文件精神,对项目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临猗县共有耕地165万亩,苹果种植面积100万亩,年产量35亿斤,占全县农业收入的70%,位居全国苹果生产二十强县之首,被农业部授予无公害生产基地县和优质水果生产优势区域,注册了临猗县三管山三红、北辛万腾、万宝、角杯老吴、晋泉等十一个注册商标品牌,其产品远销俄罗斯 、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有6万亩苹果种植基地获准绿色无公害产品出口原产地质量认证。临猗县苹果种植区主要分布与县域北部峨嵋岭台垣一带,南北宽15km,东西长54公里,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苹果生产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链条,其信息共享、技术共有、资源共用、市场共赢、风险共御的宗旨,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产品检验检测、统一上市销售的管理模式,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在临猗县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结合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闫家庄乡、北景乡十一村连动发展规划、临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和临猗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本区域被确定为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治理项目区。就项目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对所需资金进行了预算编制。项目实施后, 可实现与2014年第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全方位联接。使得大嶷山区域2.00万亩耕地整体打造成为高标准农田,为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实施大嶷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打下坚实的硬件环境基础,为下一步吸引龙头企业入驻项目区、适度发展规模经营作良好的铺垫,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改造中低产田,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开发目标;立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全县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大发展;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努力提高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立足项目区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培养和壮大苹果主导产业,为提升苹果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精做农业”增添丰富的内涵和元素。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1.2建设目标本项目的建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的综合整治,实现农、林、水、交通、电业等多部门的横向联合,建成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促进全县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项目的建设目标如下:(1)建设产学研联合试验示范基地。根据项目区紧邻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大嶷山项目区的实际,借助临猗县生态农业示范园与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达成的技术合作意向,将项目区建设成为上述科研院校的试验研究和成果展示平台,使院校的科学技术成果得以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设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对全县果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做用。(2)建设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种植区。项目建成后,其他涉农部门将通过实施果园间伐、林地种草、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实现对果业生产全过程的预警和持续控制,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达到绿色环保无公害化生产。通过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物避灾、技术减灾和工程抗灾,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对项目区的整体规划,实现合理的种植结构水平,针对市场需求,调整早、中、晚熟水果的种植面积和品种,实现水果上市的长年化供应,全面提高产业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实现亩产值2.5万元,纯收入1万元的优质高效目标。(3)建设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项目区将融入大嶷山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充分挖掘大嶷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通过对果品采摘园的建设和高达90%以上林木覆盖率天然氧吧的利用,建成春时赏花览景、夏日遮暑纳凉、秋月采果品尝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4.2选项原则及立项条件4.2.1选项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临猗县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发展规划及临猗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三五发展规划,临猗县农发办提出首先建设大嶷山550m高程以上0.9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核心区,随机安排项目区北部陈家庄村、南部福寿屯、西陈翟村为后续建设区域,使两个零散的项目区整合为一个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确立发展的区域重点、重点项目,明确资金的具体投向,突出加大扶持力度。 (2)坚持科学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则。根据平原、丘陵等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协调发展。优先改造水土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配套能力强、农民积极性高的地区,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实现典型引路,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工作。(3)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的治理方式,加大规模开发力度,确保治理区域相对集中,力争治理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4)坚持综合投入,合理开发的原则。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引导作用,统筹相关支农涉农资金,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5)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6)坚持统筹协调、务求实效的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相关部分的积极性,集聚多方力量,形成建设合力。合理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