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九年制学校维修加固可研.doc_第1页
中兴九年制学校维修加固可研.doc_第2页
中兴九年制学校维修加固可研.doc_第3页
中兴九年制学校维修加固可研.doc_第4页
中兴九年制学校维修加固可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概述11.1项目名称11.2项目业主11.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1.4项目建设背景21.4.1“5.12”汶川特大地震概况21.4.2都江堰市概况31.5项目建设必要性概述61.5.1项目地理位置61.5.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概述61.6编制依据71.7研究范围及内容91.8工程建设条件91.9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01.10项目综合评价10第二章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112.1区域概况112.1.1行政区划112.1.2经济发展现状112.2建设条件222.2.1地形及工程地质条件222.2.2气候条件232.2.3基础建设条件242.2.4历史沿革25第三章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28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83.1.1本学校的维修加固有利于恢复灾后教育工作283.1.2重要意义283.1.3改善中兴九年制学校办学条件的需要283.2项目建设对该地区的影响29第四章工程方案设计304.1 设计依据304.2 加固方案314.3 材料的选用314.4 砌体加固施工要求314.5 粘钢加固要求324.6 粘碳纤维加固要求(仅针对a区教学楼)324.7 对施工企业资质要求334.8 其他33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345.1编制依据345.2费用标准345.3估算结果与资金来源36第六章工程建设进度与组织管理安排376.1建设进度376.2工程组织管理376.2.1项目法人责任制376.2.2工程监理制386.2.3招投标制386.2.4合同制39第七章土地用地40第八章节约能源418.1概述418.2编制依据418.3节能节水措施41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439.1场址环境现状439.2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标准439.3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影响449.4环境保护措施459.5环境保护措施459.6环境影响评价46第十章消防设施4710.1编制依据4710.2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4710.3消防设施47第十一章安全设施4911.1影响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4911.2防护和监控措施50第十二章社会评价5212.1社会评价的原则和要求5212.2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5212.3社会影响分析表5312.4社会评价结论53第十三章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5513.1风险概述5513.2工程质量风险5513.3生源风险5513.4工程实体风险5613.5组织管理风险56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5814.1结论5814.2存在问题和建议58都江堰市中兴九年制学校维修加固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概述1.1项目名称都江堰市中兴九年制学校维修加固工程项目1.2项目业主都江堰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1.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为4栋教学楼、1栋办公楼、2栋宿舍楼、厨房(食堂)维修加固。a区2栋教学楼原有建筑层数为三层,高度为11.10米,结构型式为砖砌体结构,抗震设防列度为7度,本次维修加固是将原抗震设防等级由原来的7度提高到8度,地震设计分组为二组,建筑类别为乙类,本次加固不延长原建筑使用年限。b区2栋教学楼原有建筑层数为三层,高度为11.10米,结构型式为砖砌体结构,抗震设防列度为7度,本次维修加固是将原抗震设防等级由原来的7度提高到8度,地震设计分组为二组,建筑类别为乙类,本次加固不延长原建筑使用年限。c区1栋办公楼原有建筑层数为三层,高度为10.10米,结构型式为砖砌体结构,抗震设防列度为7度,本次维修加固是将原抗震设防等级由原来的7度提高到8度,地震设计分组为二组,建筑类别为乙类,本次加固不延长原建筑使用年限。2栋学生宿舍楼原有建筑层数为三层,高度为10.20米,结构型式为砖砌体结构,抗震设防列度为7度,本次维修加固是将原抗震设防等级由原来的7度提高到8度,地震设计分组为二组,建筑类别为乙类,本次加固不延长原建筑使用年限。学生食堂原有建筑层数为一层,高度为10.20米,结构型式为砖砌体结构,抗震设防列度为7度,本次维修加固是将原抗震设防等级由原来的7度提高到8度,地震设计分组为二组,建筑类别为乙类,本次加固不延长原建筑使用年限。总建筑面积为10130平方米。1.4项目建设背景1.4.1“5.12”汶川特大地震概况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里氏八级特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它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权威地震专家钱洪认为:本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本次地震显著特点是震源浅,大概是十公里左右;震级高,达八级;烈度最高达到十一度。这一次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而破裂带长度达到300公里,一直到迭广元青川县,对阿坝、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市(州)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且还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此次特大地震给四川等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尽快开展灾后重建,恢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都江堰市距震中只有30公里,遭受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为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在2008年6月16日举行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第二十六场新闻发布会上,都江堰市公布了都江堰市遭受震灾情况。截至6月15日,地震已造成都江堰市3089人遇难,10560人受伤,249人下落不明;倒塌房屋面积达461万平方米、受损4126万平方米,特别是中心城区受到重创,山区、沿山区损失惨重。都江堰市交通、电力、通讯瞬间全部中断,部分乡镇一度和外界完全失去联系。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景区景点遭受严重损失,多年积累的发展成果毁于一瞬,都江堰市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800亿元。此外,道路等基础设施撕毁严重,整个城市的道路体系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产业发展也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1.4.2都江堰市概况都江堰市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人均寿命77.1岁,比全国人均寿命高5.7岁,获“天然氧吧”、“长寿之乡”美誉;都江堰渠首傍城,五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区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人与自然和谐,都江堰市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都江堰市是你我共同的家园,都江堰市自古就是移民城市,李冰、诸葛亮、吉当普等无数外省籍人士为建设、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作出了卓越贡献;无数现代李冰热爱都江堰、献身都江堰发展;当今的都江堰人正敞开胸怀迎接更多的境内外朋友居家、投资合作,都江堰人将以诚相待、信守承诺,以贴心、温馨的服务,与你共同建设一个温暖的家园。 都江堰市是四川省首批外经贸工作重点县(市)区之一。截至目前,全市三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2.28亿美元,双方实际到位资金2.49亿美元,主要行业有建材、食品、机械等。尤为突出的是都江堰市长期坚持不断巩固和发展与台湾民间团体及企业的友好交往,积极争取各有关方面(如昆山、惠州、宁波等地台协会)对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帮助和支持,已引进台资企业15家,总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主要集中在光电、建材和食品加工等产业上,如鑫威光电、荣玺光电、益华食品、天兴砂石等。同时,都江堰市域还有东软集团投资12亿元的成都东软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江苏双良集团投资1亿美元建设的都江堰双良科技园,法国拉法基投资2亿多美元的建材基地以及扬子江药业集团、河北凌云集团、北京三洲集团、西藏合邦集团、西安达尔曼股份等的相继投入,市域内在(筹)建科技型生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00亿元(市域范围内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在内的总投资达300亿元)。目前,还有一大批国内外投资项目正加紧洽谈,都江堰市已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区位优越,都江堰市处于“九寨、黄龙成都、都江堰乐山、峨眉”黄金旅游线的枢纽,距成都市区和双流国际机场分别仅有20分钟、40分钟车程,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运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成都平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其经济辐射半径立足成都,覆盖西部九省一市,可构建成为台资企业抢占西部发展空间的桥头堡。基础设施完善,境内拥有省级重点开发区四川省都江堰科技产业开发区,以及四川、江苏两省政府支持建立的四川江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为四川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搭建了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合作平台,下设三个专业园区:青城桥科技产业园、青城山it产业园和金凤材料工业园。开发区先后投入10多亿元,在核心区已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区域内水电装机达100万千瓦,有变电站23座,供电能力强,质量稳定;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30万立方米,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0万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200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8万吨;光纤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覆盖全境。人才资源充沛,都江堰市及成都市拥有大中专学校68所,在校学生24.2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博士点181个,博士生导师523人,博士后流动站41个,在蓉两院院士2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万人,国家级重点学科108个,重点实验室12个,各类科研机构2700余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84个。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开发能力,是发展it产业、生物制药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清洁工业的理想港湾。资源丰富,都江堰市不仅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色地貌,而且有从海拔500余米到4500余米的巨大高差,形成了多个垂直气候带,产生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同时,还有极其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具有发展中药材种植、开发、生物制药和发展绿色食(饮)品、有机食(饮)品等产业的最佳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良好,都江堰市科技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以荣德组织工程和扬子江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以宁江机床和都江机械等为代表的精密机械,以拉法基建材和双良高分子材料等为代表的材料制造,以东软信息技术基地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以台湾益华和南宝蜂产品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以九兴印刷包装和连云港中金医药包装等为代表的印刷包装等等,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投资政策优惠,都江堰市既拥有省级重点开发区,又是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配套协作区,入驻企业全面享受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制定的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同时,都江堰市政府对重大投资项目还将给予财政扶持和奖励政策。服务环境优良。都江堰市着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坚持把服务作为第一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项目由有关领导牵头成立投资服务协调小组,负责落实“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优质服务措施,建立了企业投诉中心、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对为企业服务给予有效监督。1.5项目建设必要性概述1.5.1项目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都江堰市中兴镇孟江路100号,在都江堰市中兴镇辖区内,属都江堰市农村学校。1.5.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概述地震使整个学校的建筑成为危房,严重威胁学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全校2600多名学生无处住宿,150多名教师无处办公。学生教学无法开展,体育及课外活动无法进行。学校宿舍需尽快维修加固,完善学校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才能基本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中兴九年制学校所在地中兴镇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快速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本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厨房等的维修加固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提供基础保障。1.6编制依据1、都江堰市总体规划(地震灾后重建)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3、研究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4、市委、发改局、规划局、建设局有关文件及指导意见5、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6、都江堰市规划管理局规划建设方案评审意见通知都规办7、关于蒲阳中学等42所学校用地手续办理的情况说明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2008231号8、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全市中小学校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成教计【2008】41号)9、成都市中小学校灾后重建建设标准10、成都市中小学灾后重建项目设计要求11、成都市中小学灾后重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网络中心及功能用房基本要求12、成都市中小学灾后重建实验室水电设备设施布置规范1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6)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5、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16、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1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1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01)2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2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2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2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2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2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2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27、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jgj64-89)2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9、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30、常用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指标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31、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审规程ceca/gc1-2007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32、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格2007670号33、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1283号34、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川价字费(2000)35号35、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36、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37、中兴九年制学校加固工程设计成都大陆建筑设计研究咨询事务所38、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39、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1.7研究范围及内容我公司受都江堰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的委托,对中兴九年制学校维修加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土地用地、环境评价、消防设施、安全设施、社会评价、风险与应对措施、结论与建议等。1.8工程建设条件本项目是灾后重建项目,政策环境方面有都江堰市政府、发改局、规划局国土局等部门的支持和批复文件,从资金方面有灾后重建资金注入,该项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稳定,建筑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气候适宜,故本项目的建设条件成熟。1.9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总计为1511.6796万元,建设工程其他费用为249.1936万元,预备费为163.6276万元,估算总金额为1924.5009万元。资金来源为:全部为中央灾后重建资金。1.10项目综合评价经过分析论证,该项目的建设将改善中兴九年制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厨房等的安全状况,为都江堰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育优良人才,该项目的建成也是四川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灾后重建的顺利完成,因此该项目是可行的,且必要的。第二章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2.1区域概况2.1.1行政区划都江堰市辖17个镇、2个乡:灌口镇、幸福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翠月湖镇、向峨乡、虹口乡。 2.1.2经济发展现状2009年,是我市灾后重建纵深推进的决战之年,是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之年,是统筹城乡深度拓展的突破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两年基本完成三年重建任务”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灾后重建的样板和试验区的示范”。全市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经济增长呈现强劲回升的运行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2007年水平,经济活力显著增强。一、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全市规划总投资398亿元的灾后重建项目1031个,截至年底,累计竣工827个、完成投资280.6亿元,完成恢复重建目标任务的70.5%,投资总量和投资进度位于四川省极重灾区(市)县前列,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住房重建取得重大进展。4万余户重建农房基本完成;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性”要求,规划建设了205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了一批全省农房重建典型,为整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230万平方米城市安居房以及117个点位的城镇居民自建房加快建设,基本完成近10万户城市灾毁户意愿锁定,危房拆除和维修加固基本完成,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公共设施重建开创新局面。打赢了“决战九一”攻坚战,全面完成了51所学校重建,7万余名师生2009年9月1日全部进入新的学校工作学习;完成了25个乡镇(社区)卫生重建项目和13个文化重建项目,市医疗中心等市级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惠及广大农村的172个村级活动中心加快建设,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上海对口援建走在全国前列。截至年底,上海对口援建112个项目累计竣工41个,到位资金52.44亿元,在18个援建省市中实物工作量最大。22个学校援建项目、14个卫生援建项目如期整体移交,规划编制、技术培训、社工服务、支医支教支警等一系列软件项目援助深入开展,上海区县结对帮扶我市乡镇资金总量达6500余万元,为我市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支撑和精神智力支持。两地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全年与上海企业签订53个投资项目协议,签约资金30多亿元,极大促进了我市产业提升发展。二、综合市域经济全面恢复振兴。在灾后重建工作加快推进的作用下,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增速大大高于全省、全成都市水平。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6.9亿元,同比增长25.1%,增幅创历史新高,居全成都二十个区(市)县(含高新区)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9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6亿元,其中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和2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4亿元,同比增长26.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40.6%和56.2%。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3.7亿元,同比增长27.9,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5。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还需进一步扩大,经济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规模偏小,重大产业化项目的产业支撑能力还不够强。三、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种植业7.99亿元,同比增长 1.3%;畜牧业6.57亿元,同比增长4.1%。抓住上海援建的契机,修复农村机电提灌站90座,利用中央下达的1500万元机耕道恢复重建资金,新建和硬化机耕道30公里,有力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新增农机具747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18.98万千瓦。新建农用沼气池3167口。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4万亩,同比下降2.2%;粮食总产量16.7万吨,同比增长5.3%;油料总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 46.8%;肉类总产量6.5万吨,同比增长15.7%;出栏生猪70.3万头,同比增长8%;水产品产量3486吨,同比增长24%。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指标单位总产量同比增长()粮食产量万吨16.75.3油料产量万吨1.846.8药材产量万吨0.542.5水果产量万吨1.19-6.3猪肉产量万吨4.788禽肉产量万吨1.5547.3 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依托项目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大力推进猕猴桃标准化基地、川芎苓种标准化基地、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新建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基地6.5万亩;新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产品6个;培育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8家,新引进投资3000万以上的农业项目4个,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联系带动农户达72.3以上。三、工业和建筑业 通过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倾力打造新型工业发展平台,强化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扶持主导产业,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贡献突出。2009年,我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6.37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6,对其的贡献率为18.9,拉动其增长4.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加速恢复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家,完成增加值21.33亿元,同比增长21.5。全市机械、建材、能源、医药、化工、食品行业共完成总产值56.09亿元,同比增长31.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6.3。从各行业发展看,建材行业受灾后重建需求拉动,生产高位增长,全年同比增长 126.1;医药行业受海蓉药业大幅增长拉动,全年同比增长135.5;能源行业作为生产必须要素,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同比增长17。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01亿元,同比增长28.1;利税总额10.63亿元,同比增长124.9;实现利润总额6.27亿元,同比增长370.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7.6,比上年提高57.3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2009年,我市建筑业企业抓住灾后重建工作快速推进的机遇、抢抓市场、加快发展步伐,企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5家,其中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36家,从业人员6669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0241人。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1亿元,同比增长57.1%,其中二级以上的建筑业企业1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78.1%,增速高于全市增长水平,完成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8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受灾后重建的强力拉动,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79亿元,同比增长162.4%,创历史新高。其中工业性投资完成35.27亿元,同比增长123.4%。房地产投资亮点突出。2009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0.9亿元,同比增长184.8%。其中:住宅投资35.5亿元,同比增长266.6%,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7.5%上升到86.8%,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2亿元,同比增长404.4%,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5%上升到7.8%,提高了3.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仍以商品住宅为主,所占比重继续提高。 五、国内贸易、对外开放 消费市场全面恢复。全年我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5亿元,同比增长68.9%,总量超过震前水平,增幅居成都市及全省地震灾区首位,创历史新纪录。分行业看,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36.35亿元,同比增长66.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11.67亿元,同比增长73.7;批发业实现零售总额为2.85亿元,同比增长79.7;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亿元,同比增长74.4;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亿元,同比增长66.8。 对外开放持续推进。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年引进成都市以外内资项目66个,到位资金2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00万美元,同比增长755.3,外贸出口7045万美元,同比增长46.6%。 六、旅游 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崛起。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加快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力开展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接待能力显著提升。通过举办十万上海游客游都江堰、首届乡村旅游节、虹口国际漂流节、都江堰国际啤酒节等一系列大型节会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全年共接待游客958万人次,比07年增长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8亿元,比07年增长26%; 门票收入2.19亿元,比07年增长33。年末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恢复到8万多人,星级酒店、商务酒店、社会旅馆和农家乐的恢复面分别达到69、90、65、66。 七、交通和邮电 城乡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灾后,完成了市域综合交通路网体系规划,快速推进以“五纵五横一轨一带”为道路主骨架的市域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全力保障成灌铁路建设顺利推进,沙西线、彭青线、聚青线,龙池、虹口旅游公路等11个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it大道、s106线和蒲阳干道改造等15个项目加快建设,全市265条、382.4公里乡村道路和安置点连接道路全面实施,城乡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末,全市域内公路里程达1360.9公里。年末客运周转量94162.5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21629.5万吨公里。全市在成都市注册登记的汽车保有量为38072辆。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电信主营业务收入3.1亿元,邮政业务收入2046万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6万户,互联网用户3.2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大幅增长。随着全市产业逐步恢复,我市在化解震后税收优惠政策、增值税转型和小规模纳税人税率调整等因素后,财政收入仍然大幅增加。全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133.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61.5%。税收收入较快恢复。地税征收8.12亿元,同比增长73.2%;国税征收6.28亿元,同比增长55.5%。全年财政总支出51.91亿元,同比增长49.2%。 金融运行健康有序。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1.4亿元,同比增长63%;各项贷款余额206.1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111.6亿元,同比增长359;建筑业短期贷款0.83亿元,同比增长231。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83.2亿元,同比增长51.8;现金支出383.3亿元,同比增长52.7;现金净投放1636万元。全年保费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177.9%;保费支出0.88亿元,同比下降22.8 。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建立了都江堰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促成了上海“流动科技馆”、“科普工作站”等项目落户我市。成立了海川投资有限公司,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我市建立载体和平台。全年申请专利418件,获得授权201件。新增高新企业4家,总产值14110万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完善教育配套设施,整合教育资源,教育工作得到有力推进。打赢了“决战九一”攻坚战,全面完成了51所学校重建,7万余名师生2009年9月1日前全部进入新的学校工作学习。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56所,在校学生104777人,专职教师6535人。其中:小学24所,在校学生30193人,专职教师2059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学生34372人,专职教师2437人。高中升学率73.86(专二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生活多姿多彩。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设施建设、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产业培育”四大文化工程,年内成功地举办了“2009都江堰迎新会”、“中央歌剧院慰问演出”、“大爱无疆”主题系列文化活动、“2009相约都江堰首届乡村旅游节”开幕式演出、2009“中国四川(成都)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及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认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送图书82630余册,期刊1911余册,放电影5000余场,完成了全市19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和49个公共阅报栏建设。 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升级。全力推进35个重点项目建设,截至年底,25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投入使用。按照“131”的模式,做好村级卫生站进入村级活动中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41家,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06张,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993人,其中医生1074人。全年婴儿死亡率为7.52,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100。继续做好震后心理康复工作,设立38个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点233个、心理救助站10余个,参加心理康复基本技能培训专兼职人员226人次。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年内成功举办了“魅力都江堰活力新虹口”2009中国都江堰(虹口)国际漂流节暨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组织举行了“中国电信天翼杯”都江堰市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跑暨第二十五届元旦越野赛及元旦冬泳日活动、“健身灾区行 快乐迎新春”地震灾区2009年迎新春体育大联欢活动、市首届安置点运动会、市“防震减灾杯”中国象棋赛、四川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都江堰市选拔赛、市“奔向新希望”板房运动会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为我市重建精神家园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推进“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安装“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3个、健身路径65套。向上级输送体育后备人才33人,共获金牌5枚(成都市级),银牌9枚(国家级1枚、省级1枚、成都市级7枚),铜牌4枚(省级1枚、成都市级3枚)。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9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户数23.53万户,户籍人口60.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73万人,农业人口44.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575人,死亡人口463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4。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8元,同比增长25%,人均消费支出8190元,同比增长22.4%;农民人均纯收入5832元,同比增长8%,人均消费现金支出3900元,同比增长8.51%。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7990元,同比增长32.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25518元,同比增长33.4%。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加。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实际参保5.91万人,征收基金40554万元;基本医疗实际参保10.17万人,征收基金12276万元;失业保险实际参保3.13万人,征收基金988万元;工伤实际参保3.4万人,征收基金341万元;生育保险实际参保7.86万人,征收基金819万元。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23.87万人次,支出保障金2273.77万元,其中:城镇7.68万人次,支付保障金1111.66万元;农村16.19万人次,支付保障金1162.11万元。 城乡充分就业取得新成效。城镇新增就业10822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5.2%。转移农村劳动力14.54万人,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7646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0866人次,零就业家庭全部动态消除。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不断完善。完成内二环路、光明街延伸段、柏条河中桥至学府路道路支线、幸福路综合改造南街段、翔凤路污水管网等7项工程。完成城市主干道改造,城区污水管网、首批14条安居房周边加密道路建设。启动2环路都江堰大道路口至蒲阳干道、成灌高速2环路高架桥、2环路道路两侧绿化改造工作。完成led路灯安装81柱,新增绿地面积34.5万平方米。启动110kv青城山变电站、220kv蒲阳变电站、聚源天然气调峰站建设。基本建成城市西区20万吨自来水厂(一期)、青城山污水处理工程和聚源等6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恢复提升。全市公交路线19条,公交车营运车辆187辆,出租车548辆;cng加气站3座,天然气用户71963户,总供气量5428万立方米;全社会供水总量2555.5万吨,自来水用户79493户,供水人口24.08万人。全社会用电量15.3亿千瓦时。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年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0天以上,优良率为95。加强水环境整治,柏条河、徐堰河、金马河、江安河、黑石河、蒲阳河、清水河、泊江河8条河流10个月达标。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削减cod521.92吨、二氧化硫584.69吨、氨氮121吨。全年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42,工业企业废气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2.2建设条件2.2.1地形及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建筑场地属岷江水系i级阶地,拟建场地地形整体平坦,场地及地基整体稳定,宜于建筑。地面绝对高程784.51777.97米,相对高差96.54米。基地现状地形地势浅丘地形,除居住林盘外,全是林地和农田。2、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场地稳定性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西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之间。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在坳陷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它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场地区域隐覆断裂的活动情况和龙门山、龙泉山构造带的活动对成都市及周边都江堰的影响,浦江新津断裂带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带是影响成都盆地区域稳定性的主要断裂。2.2.2气候条件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宜人。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4.6度,最热月平均气温24.4度。平均年降雨量为1177.5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总量变化不大;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间;雨季平均开始于5月21日前后,平均结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续最长日数20天。区内主导风向:nw.c,风向频率(%):12.41,最大风速20.7米/秒,平均风速1.2米/秒,本地无台风出现。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0,最小相对湿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绝对湿度15.2,最小绝对湿度14.3,月平均最大绝对湿度32.4,月平均最小绝对湿度2.8;30年来的气象监测表明,都江堰市空气湿度指数低于成都市各区(市)县。历年平均气压933.7,极端最高气压958.7,极端最低气压912.2;最热季节的平均气压925.9,最冷季节的平均气压938.7,雨季气压928.0。全年晴天日数120天,阴天日数95天,雾天日数7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016.9小时,历年平均雷暴日数28天。2.2.3基础建设条件境内拥有省级重点开发区-四川省都江堰科技产业开发区,以及四川、江苏两省政府支持建立的四川江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为四川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搭建了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合作平台,下设三个专业园区:青城桥科技产业园、青城山it产业园和金凤材料工业园。开发区先后投入10多亿元,在核心区已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区域内水电装机达100万千瓦,有变电站23座,供电能力强,质量稳定;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30万立方米,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0万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200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8万吨;光纤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覆盖全境。都江堰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运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成都平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其经济辐射半径立足成都,覆盖西部九省一市,项目所在区域完善的配套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条件。1、水源:供水由城市自来水管网供水。项目所需要的用水,由都江堰市城市自来水管网提供,享受都江堰市市政管网的配套,水源品质达到gb57-84。2、供电项目用电由城市电网供电,用电线路拟将从附近变电站供给。3、天燃气项目由城市天燃气管网供气,满足用气需求。4、雨污水排放项目污水通过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不对环境排放。5、交通项目建设场地交通十分方便。区内运输方便,有利于建设施工。6、通讯区内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设立的专用通讯模块局,并可提供idd、adsl、ddn服务。2.2.4历史沿革始建于蜀汉,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9年,都江堰市辖灌口镇、蒲阳镇、石羊镇、玉堂镇、幸福镇、中兴镇、柳街镇、聚源镇、天马镇、崇义镇、龙池镇、青城山镇;胥家乡、驾虹乡、金凤乡、向峨乡、土桥乡、安龙乡、两河乡、大乐乡、徐渡乡、沿江乡、民兴乡、青城乡、大观乡、白沙乡、麻溪乡、虹口乡。2000年,都江堰市辖12个镇、1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219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灌口镇 75059 幸福镇 122728 蒲阳镇 26163 聚源镇 30985 崇义镇 26460 天马镇 29936 石羊镇 26377 柳街镇 21828 玉堂镇 20894 中兴镇 26620 青城山镇 10287 龙池镇 6155 胥家乡 26340 驾虹乡 12307 金凤乡 14404 向峨乡 14350 土桥乡 12397 安龙乡 11347 大乐乡 11477 徐渡乡 16524 沿江乡 15006 民兴乡 13389 青城乡 15671 大观乡 10761 两河乡 4721 白沙乡 8472 麻溪乡 5511 虹口乡 5820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1号)同意都江堰市撤销青城镇及麻溪、金凤、驾虹、土桥、沿江、徐渡、大乐、两河8个乡。将原青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青城山镇;青城山镇人民政府驻原青城镇场镇正中街。将原麻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紫坪铺镇;紫坪铺镇人民政府驻紫宽街。将原金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蒲阳镇;蒲阳镇人民政府驻和平街。将原驾虹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胥家镇;胥家镇人民政府驻石龙上街。将原土桥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崇义镇;崇义镇人民政府驻官家花园。将原沿江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柳街镇;柳街镇人民政府驻五一村。将原徐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石羊镇;石羊镇人民政府驻政府街。将原大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龙镇;安龙镇人民政府驻海棠路。将原两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观镇;大观镇人民政府驻双风路。2004年,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幸福、蒲阳、中兴、聚源、天马、崇义、龙池、柳街、胥家、安龙、大观、紫坪铺、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个乡(向峨、虹口),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第三章 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1本学校的维修加固有利于恢复灾后教育工作地震使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厨房等成为危房,严重威胁学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全校2600多名学生无处上课。学生教学无法开展,体育及课外活动无法进行。学校需尽快异地新建,完善学校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才能基本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3.1.2重要意义本项目的建设是国家全面提升学校建筑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部署,是我市灾后重建教育重建项目“决战九一”后的又一项攻坚工程。本项目的建成将着力营造更加安全、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不断提高城乡教育硬件水平。3.1.3改善中兴九年制学校办学条件的需要中兴九年制学校位于中兴镇孟江路100号。通过教职工及师生不断的努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历年稳居都江堰市第一、成都市前列。5.12地震中学校校舍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现需对教学楼、办公楼、宿舍、厨房等进行加固维修后方能继续使用,本次维修加固能有效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3.2项目建设对该地区的影响适龄青少年就学难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问题,此学校的维修加固将扩大招生数量,能有效解决当地青少年就学难等问题。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建设人才提供基础保证,有利于当地人口素质的提高,使当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得予实现。第四章 工程方案设计都江堰中兴镇九年制学校加固工程包括a、b区教学楼,c区办公楼,学生宿舍和食堂。都江堰中兴镇九年制学校2005年设计建成,原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中a、b区教学楼为3层砖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物总高度11.1m;c区办公楼为3层砖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物总高度10.1m;学生宿舍为3层砖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物总高度10.2m;食堂为1层砖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物总高度10.2m.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建筑结构受损并影响正常使用,为进一步满足都江堰市“校安工程”相关文件的最新要求,并受业主委托拟对该建筑抗震加固进行方案设计。本工程加固后建筑类别为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g),地震设计分组为二组,本次加固不延长原建筑使用年限。4.1 设计依据(1)主要设计规范、规程、规定及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_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_2001(06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_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_2001(08版)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 jcj 116_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