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复活” .pdf_第1页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复活” .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 态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 “复活” 马克思在 英国资产阶级 一文中说过, 英 国 19世纪的 “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在他们的作 品中 “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比一切职业 政客、 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也许因为有了马克思的这句话 , 以往我们的文学史 中在论及盖斯凯尔夫人时, 一般都会对她作出相当 高的正面的评价。 但在英国人自己写的文学史中, 盖斯凯尔夫人 却似乎没有这么幸运 。 早在 19 世 纪末,女 批评 家奥 利 芬特( m. o l i p h a n t , 1828-1897)就把盖斯凯尔列为二流作 家, 说她 “尽管受人尊重、 却已逐渐被遗忘”, 以 后最多也就是 “伴着 伟大的经典而 继续存在而 已”。在 20世纪的一些英国文学史或小说史中, 盖 斯凯尔基本上也就在 “社会小说” 中才能找到自 己的位置, 史家尽管对她也有不少的肯定, 但往往 多以一种恩赐的口吻, 而且免不了还要捎上一句 “关于她的评价颇有争议”, 或说人们对她会有一 种 “过誉的冲动 ”。 究其原因, 利维斯当年对有人 将她举为经典文豪表示出的鄙夷就不用说了, 在维 多利亚小说研究领域一言九鼎的戴维 塞西尔勋 爵, 也发表过足以让她不得翻身的定评。 后者虽说 她 “非常聪明”, 但那是一种 “女人的聪明, 一种 凭借直觉和经验所做出的判断 , 在具体细节上熠熠 闪光, 但在大的智性结构上却相反她不懂如何 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来编织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七 八十年代, 政治批评、 文化批评流行,按说她那些 工业小说应该受到重视了, 然而在雷蒙 威廉姆斯 等批评家眼中, 她被说成是在拼凑问题, 并采取了 一种个人的、 浪漫主义的态度来解决她所面对的种 种问题。 当时流行的解构批评本来就对 “写实经 典” 持怀疑的态度, 这连带着使盖斯凯尔的后期作 品也无人问津。 总而言之,在过去的英国文学史 中, 她算是一个有一定地位、 既不让人讨厌、 但也 不太引人注目的作家。 与同代人夏洛蒂 布朗特和 乔治 爱略特不同, 她从来没能超越她的性属和阶 级地位为她所划定的界线。 但是, 从上个世纪的 90年代起, 盖斯凯尔的 命运却悄悄地开始发生了变化 1993年, 珍妮乌格罗 ( j e n n yu g l o w )的一部 关于盖斯凯尔的传记发表, 深得学界好评的好评; 在 1966年整理发表的盖斯凯尔部分信件的基 础上,2000年和 2003年又有她的几卷书信集问世; 在此期间 , 女性主义批评家开始探讨她的 “同 情心” 的政治性;一些文化批评家则开始探究她对 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j i l l ma t u s 教授主编的 剑 桥文学导读 盖斯凯尔卷, 也将于 2007年推出 而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之举, 则是英国 p i c k e r - i n g c h a t t o 出版公司整理出版的第一套包括她全 部创作和批评文字的 伊丽莎白 盖斯凯尔文 集, 这套文集共十卷, 五千多页! 其中五卷是长 篇小说, 另外几卷则包括她撰写的传记 夏洛蒂 布朗特, 日记、 早年创作的诗歌, 她在报刊上发 表的文章和评论, 以及长度不等的一些短篇杂什。 编辑出版这部全集的目的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套 完整的权威性文本。 剑桥文学导读 布朗特姐妹卷 的主编希 瑟 格伦 ( h e a t h e rg l e n )最近在 泰晤士报文学副 刊 ( t l s , n o v .8, 2006)上撰文, 对盖斯凯尔夫人 近年来 “复活” 的新动向、 特别是对这套十卷本的 盖斯凯尔文集, 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说。 格伦说, 由英国莱斯特大学 j o a n n es h a t t o c k 教 授担任总编的这套文集, 比起以往的文集, 不仅收 选篇目更全, 在安排上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特点。 首先是对盖斯凯尔的较短的一些作品更加重视, 特 别是她在创作 北方与南方 ( 1855)和 希尔维 亚的情人们 ( 1863)期间所创作的许多短篇, 而 这些短篇小说迄今为止往往都被置于比较次要的、 边缘的位置, 被纳入 “以及其他的一些 ” 作品之 中。 而现在这样被突出强调后, 就能帮助读者看到 她是如何从最初的三部 “社会问题 ” 小说起家, 后来发展到专门叙写中产阶级的平庸生活、 并在体 裁上做出各种各样尝试的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 程。 这套文集翔实的勘校和注释也让读者看到, 盖 154 斯凯尔流畅的文字实在是她精心斟酌和锤炼的结 果。 各篇文末的解释性注释也让我们看到了盖斯凯 尔对各种问题的关怀 , 她在各个细节、 在引证方面 的认真态度。 文集所显现的不是一个优雅、 多愁善 感的盖斯凯尔,而是一个富有敏锐的观察和悟性、 在技巧上一丝不苟的女性。 她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 的写作, 探索各种不同叙述形式的可能性, 她的作 品给人以一种通透直白的、 写实的感觉, 但这可不 是她的无心插柳, 而是刻意为之。 众所周知, 盖斯凯尔的 “社会小说 ” 过去经 常受到 “诉诸普通人的感情”、“多愁善感” 一类 的批评。 然而格伦认为, 这些作品在今天读来无不 呈现出过去被忽略的种种新意。 例如,玛丽 巴 顿 起笔对曼切斯特市郊工人居住区的描述就颇具 “颠覆性”。 他说小说的开场其实并不是要描述一 种田园牧歌式场景, 而是表现了作者对所处时代、 地点的真切把握。 小说 中的一些词语,如 “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o f t h en e i g h b o u r h o o d ”,“c r o w d e d ”,“ p u b - l i cf o o t p a t h ” 等, 都具有特别的时代性含义, 而书 中所描写的失去土地后沦为无产者的工人们再来到 乡间踏春游玩, 在当时也是一个带有一定政治意义 的问题。 小说的叙述人说,“不知是雇主们所规定 的假日还是工人们眼看春光明媚, 自己给自己 放了假。”在这轻松口吻的背后其实就暗含着劳资 矛盾和冲突。 新工人都是从农村刚上来不久, 他们 习惯于传统的散漫生活方式, 还不适应新工作环境 的严格要求。 按照 1833年的工厂法, 每个工人每 年只有八次不付薪的半天假日 , 但雇主们实际上也 都会做一点让步。 玛丽 巴顿 中就一再会提到 工人的 “假日 ” 这个词也成了这部小说一个 很重要的主题。 格伦认为, 如果说狄更斯在 艰难 时世 中很强调差异, 乔治 爱略特也以非常显明 的方式来权衡比较不同的观点 , 那么在盖斯凯尔这 里, 所有的这一切只不过是让叙述人以一种不加凸 现、 不事张扬的形式叙述出来罢了。 过去英国文学史中关于盖斯凯尔的表述, 一般 都要强调她的人道主义关怀, 说她希望增进劳资双 方的理解, 实现社会各派别之间的妥协等。 然而, 格伦指出, 盖斯凯尔其实从来都不作裁判, 她不是 一个道德家, 也不是一个讽喻家。 现在看来, 从她 最初的社会问题小说开始, 她就在采用一种内涵微 妙、 灵活多变的笔法, 其主要目的就是把所观察到 的各种对立势力的变化忠实地记录下来。 她或许很 有自己的看法 , 但她仍能做到全面公允地、 不加评 判地看待各家各派的意见。亨利 詹姆斯很早就注 意到了盖斯凯尔的小说 妻子和女儿 ( 1865)所 表现出的这个特点, 他说读者 “阅读这部小说的几 个小时, 便是与小说各个人物和场景实际接触和生 活的几个小时 ”, 但他觉得, 这或许应该说是作者 的一个缺点,它也许反映 了作者 “判 断力的匮 乏”。 但是, 事隔 40年后, 詹姆斯却仍在思考这种 多头情节的写法究竟能不能算作一个缺点。 后来, 他从 “二画合一” 的现象中发现, 双线发展的写 作也可能产生一种 “强烈的画面混成” 效应, 而 只要忠实地记录现实, 现实的多样性就有可能产生 这样一种画面混成效应。 这一现象曾使罗斯金着 迷, 想必也曾让热衷于近代绘画的盖斯凯尔着迷。 何况她早年就说过, 她要用一种 “感悟美的精神” (“s e e i n gb e a u t ys p i r i t ”)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她 这里显然指的是一种特别的关注, 一种不同于道德 的或哲学反思的 “感悟”, 从而使普通的东西能发 出艺术的轰响 。当然, 盖斯凯尔的着力点还不在画 面, 而在 “故事”。 她对叙述的潜能有着极其老到 的感觉, 而这一点, 则表现在她创作的所有长短不 一的小说中。 也许可作为格伦上述判断的一个佐证 新近 问世的新版 牛津英国文学史 ( 维多利亚时期分 卷,2002) , 对盖斯凯尔的评价也有非常明显的提 升, 该卷的主撰人菲利普 戴维斯教授甚至还把她 和特洛罗普二人作为 “维多利亚写实小说的标准参 照”( p .144) 。 由此看来, 盖斯凯尔的 “复活” 已肯定不是虚言。 ( 宁) 圣坛上的玄学诗人 “少狎诗歌, 老娶神学 ”( t h emi s t r e s so f m y y o u t h , p o e t r y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