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鹞风筝的艺术审美与创造表现.docx_第1页
板鹞风筝的艺术审美与创造表现.docx_第2页
板鹞风筝的艺术审美与创造表现.docx_第3页
板鹞风筝的艺术审美与创造表现.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8 卷双 月 刊第 2 期2012 年 3 月出版板 鹞 风 筝 的 艺 术 审 美 与 创 造 表 现方佳蕾(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摘要: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一直受到民众的关注和喜爱,南通板鹞风筝以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音响效果独特而闻名于世。南通板鹞风筝具有独特的艺术创造表现,其亦有文化传承功能、精神满足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和设计审美功能。南通板鹞风筝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使风筝文化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 现,并对传承中国本土文化和造福子孙后代意义深远。关键词:板鹞风筝;艺术审美;创造表现;民间美术中图分类号:j528.6;g8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12)02010205中国的风筝闻名于世界,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之一。人们熟悉的“北 鸢南鹞”中的“南鹞”专指南通板鹞风筝,它居中国南 方代表性的风筝品种之首,以造型优美、声音独特、 工艺精湛而著称(见图 1)。2006 年 5 月中国评选的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即有南通板鹞 风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由此,板鹞风筝成为南通地 域的文化符号。一、板鹞风筝的历史源流风筝古称纸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 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 时期。(一)创意起源 关于风筝起源的说法有很多,最有创意的是:凤鸟、斗笠、树叶、经幡、帆船。凤鸟原始社会凤鸟曾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图 腾。百鸟朝凤,双凤朝阳,游龙戏凤等图案赋予人们 美好的审美感受和精神生活,因此风筝来源与人们 羡慕凤鸟、热爱凤鸟、崇尚凤鸟有关。人们为了表达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祥瑞的追求,受凤鸟的启发想 象制作成风筝。从历史记载发现,古代风筝的结构、 造型、扎制技术等,都类似凤鸟的形状。斗笠 斗笠是农夫在耕作时的雨具。据说一名 农夫在劳作时狂风骤起并卷起其斗笠,他于是赶紧 抓住系绳,恰巧系绳较长,斗笠便像飞鸟一样在空中 飞舞。农夫觉得非常有趣并常常给村民们放飞此斗图 1 六角板鹞风筝收稿日期:2012-01-05作者简介:方佳蕾(1957-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南通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nt004)102板鹞风筝的艺术审美与创造表现笠,后来为了方便起见他便把斗笠演变成风筝1。树叶 树叶说源自南方。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 叶起飞的现象非常不解且迷信崇拜,于是用麻丝拴 着树叶效仿,逐渐演变成放飞风筝习俗。台湾高山族 人和海南岛黎族人,早些时候也就利用面包树的叶 子做成风筝的活动。经幡 藏族寺庙的经幡上面印有经文,在大风 刮起时候会舞动翻飞,于是他们就用 5 种颜色代表 金木水火土,挂在神山或者圣湖边祈求家人平安幸 福。人们模仿经幡的腾飞也制作了风筝希望得到平 安幸福。帆船 帆船利用风帆在风中飘扬,借助风力的 推进行走的。人们于是模仿帆船借助风力前行的现 象制造出风筝,之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享 受人与自然的乐趣。(二)设计流传 据中国史料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花了三年多 的时间,用木头削制了一只飞鸟形状的风筝,只飞了 一天就坏了。于是人们便把他所做的风筝称之为“木 鸢”。后来鲁班在墨子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改 革,用喜鹊造型,采用比木头还轻且具有韧性的竹子 设计,在空中飞翔了三天三夜不曾掉落,并且可以多 次重复使用。见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注:公输子即鲁班。)自汉代 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人们开始用纸来糊制风筝,有 了“纸鸢”一说。到五代时,有一位毫州刺史李邺,把 竹笛捆绑在“纸鸢”上飞行,风吹入竹笛孔,发出筝鸣 声,因此哨口板鹞风筝出世了。在江海平原只要刮起四级以上的风,蓝天上就会 看到如风帆一样巨大的风筝,声音数里之外皆可听 到,这就是南通独有的哨口风筝。据有关专家研究,这 种带音响的风筝盛于宋代,而后逐渐失传,惟有南通 和一些临近南通的苏北地区仍保存着这一特色。南通 风筝之所以历经千百年不变并保留宋代原形,这与南 通的地理环境、南通百姓的艺术审美等有关。2放飞优美平稳,更有各种音调哨口和鸣在天地之间。(一)写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已广泛渗透在工艺美术、诗词书画、文学创 作等文化载体中,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在 风筝创作中,艺人根据自己对物象的“意象”感受和 内心情绪,强调心象感悟,浓厚的主观色彩即兴表 达,提升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想境界。板鹞风筝无 论是它的艺术品质还是精神内涵,凸显了中国写意 的审美取向,在东西方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它是华 夏本土文化培育出来的艺术结晶,经由历史激流的 淘洗,成为南通文化精神的标志,折射出南通百姓智 慧的光芒。(二)主观设色 中国绘画历来重视颜色的运用。谢赫六法论有“随类赋彩”一说,指着色与所画的物象相似或者 同类事物用同种色调处理。板鹞风筝呈现的是东方 形而上的色彩观念,并以鲜明绚丽的色彩闻名。板鹞 风筝色彩十分讲究简练概括,设色带有明显的平面 意味和装饰效果。五颜六色不仅仅为了好看,不同的 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具备不同的含义和性 格。它摒弃了客观物象具体真实和自然色彩因素,完 全是一种创作灵性的自然流露,极富装饰意味。从一 种精神的角度去表达,是对人性本我的追求。这种主 观设色表达方式在中国历代文化载体中不断得到的 继承和完善。一直以来,色彩是风筝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可 以说风筝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只风筝装饰 的好坏。色彩不仅有增加美感的作用,还可以增强风 筝图案的远、近效果,生动地表现风筝的主题。(三)几何造形 几何造形的应用领域广泛,服装、产品、建筑、艺术等设计皆有其应用范畴,所以有人认为世界上的 物体都由几何形构成。在板鹞风筝的表现形式中,更 凸显了几何造形手法。板鹞风筝由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组成,带有创作者的理想追求和美学意义。他们凭借 的是高超的技艺,娴熟的造型,直接把对物象的独特 感受加以抽象提取。这种形而上的表达方式,体现在 风筝上就是运用几何形体来进行造型设计。抽象意 味的几何形体,大大增强了风筝整体的形式美感。几 何造形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屡见不鲜,是人类对大自二、板鹞风筝的艺术审美南通作为南派风筝的主要产地,在国际上久负 盛名。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板鹞风筝最具 艺术特色(见图 1)。板鹞工艺精湛,融雕、扎、书、画、 绣等多种工艺一体,不仅具有观赏与收藏价值,而且103方佳蕾然本质的共性感悟和美学认知,同时也给观赏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四)装饰特征 装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只风筝的好坏。南通风筝种类繁多,装饰特点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类 也各有区别。夸张变形、删繁就简,是风筝常用的装饰 造型语言,此外,还具有寓意吉祥、材料多元、工艺复 杂的特点。由于风筝很多时候是远观,所以外形轮廓 和平面形象是风筝表现的主题,大色块的运用以及各 种色彩的面积对比也是风筝的特色。中华民族的农耕 文化催生了风筝独特的视觉方式和装饰特征3。(五)美学取向 雄浑大气,质朴深沉是板鹞风筝呈现出的主观审美取向,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精华。它 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是迥异于西方写实主义美 学思想的美学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 淀。它源自中国本土,代表南通的民间艺术符号,具 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当这蕴涵着浓郁本土色彩和生 命活力的风筝聚集在天地之间时,顿时形成了一个 强大的气场,营造出一种超脱的精神环境,使观赏者 受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图 2 七连星板鹞风筝(二)动静结合 板鹞风筝的特色之一是它的音响装置。成排成行、大小不同的哨口装在板鹞风筝上(数目从一只到 数百只不等),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 音,五音和鸣,声及数里,犹如空中交响曲般悦耳雄 伟。据说哨口的型号有 30 多种,小口如豆,大口似斗(见图 3)。通常用葫芦、毛竹、乒乓球、果壳(白果壳、 栗壳、龙眼壳等)制成,还有的哨口用轻巧蚕茧浸泡 桐油后制成,音质圆润响亮。为了制成各种大小的哨口,南通艺人培植了不同品种大小各异的葫芦,小的 内径仅一厘米,大的内径达五十厘米,为装点板鹞风 筝提供了物质基础。大小不等、数十至数百只“哨口” 装点鹞面,放飞时发出音乐各不相同,合奏出一曲雄 壮而瑰丽的空中交响乐,时而如机群掠空,震耳发 聩,又时而如江海汹涌,潮水澎湃。三、板鹞风筝的创造表现民间艺术是百姓淳朴民风的结晶和物化,是一 切美术样式的渊源和基础。南通板鹞风筝造型奇特、 历史悠久、结构精巧,飞翔时还伴有音响。其创造表 现可以概括为:象数体现、动静结合和个性张扬。(一)象数体现 一种艺术样式的生成,其背后往往附着着民俗文化和哲学内涵。象数是易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 古老的语言,用以说明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及社会现 象。风筝讲究六角、八角和四方形的设计,与象数密 不可分,与五行学说相一致,是天道、物道和人道的 缩影,丰富的宇宙信息的载体。板鹞风筝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 形,和由六角形相联的“七连星”(见图 2)至“九连 星”为主,一般大小在一米左右,最大的在四、五米以 上,需车装载且多人拉动放飞。板鹞上按规律次序缀 满大小不一哨口,选用葫芦、果壳等按一定规律和数 字组合制成。一只精致的板鹞,又是珍贵的民间工艺 品,鹞面上常绘有神话传说、福瑞图画等民间绘画, 南通百姓家中珍藏并代代相传。图 3大中小哨口板鹞风筝的特色之一是稳定性,是一般性风筝望尘莫及的,即使七八级强风,地面树摇麦低,仍可 悬挂于数百米高空。这个稳定性为装配哨口音响也 提供了可靠条件。(三)个性张扬 艺术个性是艺人的意志、气质、性格、审美兴趣、104板鹞风筝的艺术审美与创造表现艺术特长等因素的综合4。南通风筝具有很强的艺术个性和张力,彩绘哨口使人们视觉听觉都得到愉悦 的享受(见图 4),造型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 细,美观灵活。制作成品融造型、扎裱、绘绣、书法、扎 搓、音律设计、哨口雕绘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具有设 计考究、工艺独特、驾御自如、整体协调性能和驭风 性能优越的特质。活的一种浓缩和表现。南通位于黄海长江之滨,江海之风和煦,平原沙滩辽阔,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放飞风 筝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场所。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因 子,对风筝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每年从正月到清 明时节多东南风,这是风筝放飞良好的自然条件。俗 谚说:“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 家有得收。”“无风鹞子”就是断线风筝的意思,形容 这人一去不复返了无音信。江海渔民出海捕鱼,最忌 天气变化,风筝能测定高空风向风力。可见风筝放飞 的活动已与南通人民的农耕文化生活密切联系。风筝问世后,曾与军事结缘。公元前 202 年,刘 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为瓦解项羽军心,韩信用牛皮 制作了一个绑有竹笛的风筝,乘夜风吹入楚营上空, 由善笛之人吹奏思乡曲,围城汉军高唱楚歌,动摇楚 军军心。最后八千士兵不战而溃,西楚霸王乌江自 刎,留下“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二)精神满足功能 放风筝不仅能健身娱乐,还是祈求消灾降福、谷物丰收、万事如意、家兴人旺的象征。所以清明前后 是放风筝的盛期,无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到空 旷的田野中放风筝。风筝一飞冲天,人们欢声雷动。 即使穷人家也凑份子扎大风筝,大家齐心协力放飞 风筝寄托好运。有道是“天上人间一线牵”,人们期许 手中的风筝能向上天诸神灵表露心声,得到“年年有 余”、“风调雨顺”、“荣华富贵”的愿望和梦想。放鹞子是南通百姓的大事,村民放前都要将风 筝先供奉在堂屋里,摆上香烛纸马,虔诚恭敬举行仪 式。放飞则由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男士作领队,带 着十几个人拉动长绳,还有一组人负责抬扶风筝放 飞。风筝如果能一飞冲天,人们会欢呼鼓掌庆贺,认 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如果风筝装上哨 口,声音洪亮长久,则可以震慑人间妖魔,放走一年 晦气,因此而天下太平6175。风筝如果断线,摔落或掉 在地上,甚至掉落在别人的房子上,则预示不吉利, 村民会马上磕头上香,焚烧利市,然后把鹞子撕碎丢 弃荒野处置。(三)健身娱乐功能 风筝作为一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集体育运动和娱乐游戏于一身,从北宋开始广泛流传并一直延 续至今。随着健康休闲成为民众主流时尚生活追求, 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从农村田野到城市绿地,一只 只形态各异且色彩斑斓的风筝比高竞翔。过去只有图 4 彩绘哨口哨口板鹞风筝在制作工艺中,还包含了一定的 空气动力学,精妙的音响学和气象学。它不仅是人 们欣赏、收藏的艺术品,也是文体相融、情调高雅的 运动器具。南通市平潮镇、港闸乡等地有一批从事 风筝制作、葫芦种植、画鹞的专业风筝艺人,他们在 扎、画、雕、绷等技术方面创新,折叠取代高大、轻盈 取代厚重,画品也与时俱进,“复线风筝”也在南通 上空飞舞。风筝精湛的工艺在国际放飞比赛和风筝节上多 次夺得好名次,去年南通风筝博物馆的礼品风筝京 剧脸谱七连星板鹞、“福禄”哨口挂件,分别获得南 通市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地方特色奖” 和“创意设计奖”。四、板鹞风筝的文化传播在清代道光十年(1830 年),姜长卿的崇川竹枝 词 第八十四首中记录了南通民间放飞板鹞风筝的 情景:“草绿长堤海角东,双蝴蝶戏牧牛童;声声何处 胡笳奏,放出林梢红杏出。”诗句描述了南通板鹞的 基本特征,大如风帆,装有哨口,声震云霄,音若胡 笳。这也是南通板鹞风筝区别于其他地方风筝的主要 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思维观念的更新,东西方文 化的交流,风筝正经受着严峻考验,同时也有新时代 的艺术特征,并发挥着创造表现和文化传承功能。5(一)文化传承功能 风筝是南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是南通人民生105方佳蕾春天才放飞风筝,现在只要有风,春夏秋冬四季都放风筝。风筝成为江海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人们为了摆脱城市的喧嚣环境,调节紧张的生 活节奏,寻找一种亲近自然的文体娱乐活动,放飞风 筝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需求(见图 5)。尤其 是历代的文人墨客、借风筝以抒发自己不同的情感, 从而丰富了风筝的文化内涵。而今南通人放风筝已 成为一种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容是具象还是抽象,是生命还是神灵,都不是客观原型的直接再现,而是一种超越原型客体的精神寄托 和永恒象征。五、结语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少文化遗 产正在消失,有的已经退出了生产和生活的领域,许 多传统技艺也濒临灭绝。7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活化 石,受到民众的关注和喜爱,它需要大家的重视与关 心,更需要我们艺术工作者的保护与传承。解读南通 板鹞风筝这一民族经典,对其审美形式、创造表现和 文化传播的分析、诠释,对风筝艺术进行深加工,并 与南通地方经济建设结合在一起,使风筝文化的经 济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和 为子孙后代造福意义深远。图 5 南通风筝放飞(四)设计审美功能 板鹞外形古朴,六角基本形平整如板,江南笔竹和南通本地上乘老竹材质坚实,弹性好,为板鹞风筝 提供了骨架,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板鹞扎制 好,用尺寸相宜的绢布缝合,再用蜡线或细绳作引 线,引线五至十二根呈左右对称、上下迎合。板鹞的 尾档长约为板鹞高度的十五倍,分飘在板鹞的两侧 下方,轻柔而有浮力的尾档,在空中飘舞犹如银蛇闪 动,且放风筝飘动时互不缠绕。经过南通民间艺人十 余道工艺,板鹞才能扎制而成。风筝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诠释普通百姓的审美 与爱憎,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和活力,它无论刻画的内参考文献:1 南通风筝博物馆. 风筝起源eb/ol. -kite. com/?kb/one/.2 小熙.南通的板鹞风筝j.江苏地方志,2004(4).3 袁媛.中国风筝装饰特征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0(7).4 祝群英.论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学精神j.文艺评论,2010(3). 5 陆晓云.黔东南苗族服饰艺术的原生态与创造表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 黄振平.江海记忆南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7 陆晓云.南通蓝印花布图形符号的文化隐喻j.文艺争 鸣,2010(9).责任编校 邓乐群the aesthetics and artic creation of board harrier kitesfang j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