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认知建构的开题报告.ppt_第1页
氧化还原反应认知建构的开题报告.ppt_第2页
氧化还原反应认知建构的开题报告.ppt_第3页
氧化还原反应认知建构的开题报告.ppt_第4页
氧化还原反应认知建构的开题报告.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中学生关于氧化还原反应认知建构 的个性差异研究 汇报主要内容: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内容 四、研究初步构想 五、参考文献 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施良方说:“形成良好 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任务,已经形成的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后继学习的核心条件”。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 :“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 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我们就深入 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 认知结构是指认知活动的组织动态与信息加 工的方式,包含了认知活动中的组成成分及成 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其实 质是心理活动的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顶 良的观点:学习风 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认知风格主要是指感知、记忆、思维方式的 个体表现,或接受、存贮、转化、利用信息的不 同方式。认知风格除了表现在学习领域,还表现 在生活、管理等其他领域。 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往往只是单方面要求“ 学”对“教”的适应,却忽视“教”对“学”的适应,研 究学生认知建构的个性差异对于教师因材施教具 有重要意义。 鲁墨哈特把图式称为认知的建筑块料,是所有的 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图式除了包含知识本身 之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应用的信息。 安德逊认为图式就是信息的一种抽象的、完善地 建构好的结构。它概括许多特别事例的信息并且反映 着许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它也可以理解为由一系列期 待所组成,这些期待在由于特定信息传递到感觉而达 到满足时,就产生理解。 1.Witkin提出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认知风格 2.Riding认知风格的两个基本维度:整体分 析风格维度和言语表象风格维度 3.Zenhausern提出的半球认知风格 Lin等(1970)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的认知结构 相似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表现。 Marco A. Moreira等(1981)研究证明利用奥苏 贝尔的理论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 构。 C. Furi等(2000)合做了功能固着和功能减少 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和分子的极性理解的研究,支 持了学习困难不是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那些知识而是 因为日常思维的策略和程序性知识的论断。 费茨(Fitz,1971)等人的研究表明,场 独立性学生在内部激励情况下,学习得更好如 果对学习实行外部奖励,则场依存和场独立性 学生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Yates(2000)认为,尽管认知风格的适配 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在教育过程中不 可能去调整指导计划和课程以适应所有学生的 认知风格,在现实教育当中也不可能按认知风 格给学生进行分类教学。 西方有关认知结构理论在教学方面应用的 研究集中在如何有效教学、教学对学生认知结 构的影响等。学习风格研究的焦点聚焦于对探 讨学习风格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根据不同 学习风格制定相应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成 绩的提高。 心理学家将认知结构纳入到心理现象这一 大系统中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心理学界对认知结 构的新的研究取向。他们认为人的心理系统由感 受、效应系统、操作系统、贮存系统、自动控制 系统、动力系统、情绪系统组成。认知结构是这 一心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心理学界对认知风格的研究较西方起步 晚,研究速度慢,研究维度比较单一,研究成 果比较集中。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 风格的研究被介绍到我国心理学界,受到研究 者的关注。自1979年开始,国内学者对认知风 格的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取得可喜成果。 俞昕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结 构中的功能性与特征性的差异并肯定学生的认知确实 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不同的方式 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主动使用自己最佳的认知工 具。 国内学者张必隐研究了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模 式,发现启发程序与算法程序更适合于场独立性学生 ;分支程序更适合于场依存性学生。 胡坤进行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 认知结构同化论学习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物质 的量、原电池等知识的研究。 张小莺将认知同化理论应用到初中化学 的教学中,结合化学知识介绍了形成上位概念 、上位概念促进下位概念、澄清组合关系概念 来提高教学效果。 (1)从研究的理论体系看,国内的研究大都借 鉴国外的理论成果,未形成本土化的独立的理 论体系,完全照搬国外的理论来分析国内学习 者未必合适。 (2)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是集中于学生群体, 以大学生居多,研究层面只是停留在一般认知 风格应用方面,结合具体学科进行学生学习风 格的研究较少。 (3)思辨多,实证少。大部分研究都带有个人 的主观或是经验色彩,使这些研究缺乏说服力 。 (4)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从场独立性-场 依存性维度进行研究,测量工具也较为单一, 多为镶嵌图形测验。 研究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关于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的概念图等绘制情况推断其认知结构的建 构过程,分析各个学生在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个 别差异,尝试找出引起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 为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教学、进行有效教学干预 提供支持 研究内容: 1.理论研究 仔细梳理皮亚杰、布鲁诺、奥苏贝尔等认知 结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认知风格的知识。 内容研究 (1)通过应用口语报告法、学生绘制概念图推测 他们的认知建构过程。 (2)收集研究过程的资料,分析学生之间认知建 构的差异,找出影响因素。 (3)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提出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利用口语报告法、概念图等准确推断出学生 的认知建构过程,是研究者需要细致考虑的问 题。 2.对于区分学生认知风格调查问卷的有效性也 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3.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也是需要深思 的内容。 研究方法: 1.概念图 2.卡片排列 3.V型图 4.微观发生法 5.口语报告法 研究手段 通过查阅资 料加深对认 知结构理论的理解; 通过访谈 和问卷的形式找到合适的研究对象; 通过让 学生绘制概念图、口语报 告法等推测学 生的认知结构建构过程;通过结 合自己的具体 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技术路线 首先是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设计 氧化 还原反应的教学方案,以及区分学生认知差异 的调查问 卷。对学生经行一对一式教学观察记 录他们的认知发展过程,分析资料,对比学生 之间的差异,找出差异的影响因素,针对 影响 因素提出有效的教学干预。 实践方案 1.利用调查问 卷对研究对象进行初步分类。 2.第一周讲授本单元第一节物质的分来,教授 概念图、V型图等的绘制,并进行初步的口语 报告法尝试 。 3.进行正式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并进行一系 列的观察记录 。 4.对比分析资料查处 差异之处,分析原因。 5.进行教育干涉,提出个性教学的可行方案。 可行性分析 1.数学关于认知结构的差异研究为本研究提供 参考。 2.已有一位学生同意配合我的实验 ,并答应邀 请她的同学参与。 3.便捷的网络资 源,学校强大的图书馆资 源、 百度、Google等资源。 4.如果假期出现差错,还有充足时间 弥补。 1.从认知结构建构的个性差异角度来研究具 体的化学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建构过程, 利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的知识从细处观 察学生 的认知结构建构过程,探查学生认知结构的建 构过程差异。 2.以教学适应学习为导 向,从学生的差异的 角度出发为 教学设计 提供支持。 3.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差异来关注学生的认 知结构建构过程,对于不同方面的所遇到的 障碍适时给 出教育干预,对于不同认知风格 学生的教学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以利于教师 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论文工作量和年度研究研究计划 2008. 12-2009.1 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完成开题报 告。 2009. 2-2009.7 继续理论梳理,完成物质的量及氧 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准备需要的研究材料。 2009. 7-2009.9 进行预试和正试,收集资料。 2009. 9-2009.12 分析资料,初步撰写论文,以及相关 的补充工作。 2009. 12-2010.3 论文修改准备答辩等。 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是关于认知结构以及认知心理学理论方 面的知识理解还是不够深刻,只能在以后的研究 中边学边做。其次是资料的收集方面,图书馆 中的资料不够全面,希望求助于其他学校的同学 帮助收集资料。再次是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有效区 分的问题 ,对象太多会造成工作量大,个人无法 完成,只能尽量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对象。 已具备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拟解决的途 径 经过 研究生一年级的学习,对于认知心理 学有了初步的理解,又经过 本学期的教学实践 ,对现阶 段高中生化学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 了解,但理论的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以后继续 努力;已经通过家教的方式进行过物质的分类 及氧化还原反应的个别化教学,对于教材有一 定的熟悉,对于个别化教学有了初步的体验。 但是对于具体对象的选择还 需斟酌。目前收集 到的评价标准还不是太完整。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俞昕.应用认知结构理论指导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数学教学通讯 ,2005,11(上).17-19. 2.林崇德.论学科能力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1). 3.陈琦.认知结构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1). 4.张建伟,陈琦.认知结构的测量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47- 49. 5.张小莺.初中化学如何运用认知同化论学习概念.数理化学习 ,2008(10).40-41. 6.谢建强.“氧化还原”认知结构的重建.化学教育,2006,(11).29-33. 7.钱伟华.化学认知结构及其教学构建.教改实践与探索1999 ,(9).1-4. 8.刘炳华.谈认知结构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启示.化学教育,1999, (4).7-9. 9.鞠鑫. 认知结构理论研究述评.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 (6). 12- 14. 10.沃建中.论认知结构与信息加工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0,(1).80-86. 11.管鹏.形成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认知心理学原则.教育理论与 实践,1998,(2).40-45. 12.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构建.教育研究,2000,(7) .77-80. 13.谭顶良.论学习风格及其研究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4(3).46-50. 14.王萍.中学化学教学中认知结构构建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4. 15.张必隐.场依存性对于程序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效果的影响.心 理科学,1982,(1).50-55. 16.谭顶良.论学习风格及其研究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4,(3).46-50. 17.苏履强.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进行“物质的量”教学.化学教育 ,2004,(8).38-39. 18.张晓文,余嘉元. 半球认知风格:一种研究个体差异的新视角.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9.杨勋.从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浅析个性化成才教育. 教育探索 ,2005,(6). 20.张少雄. 化学教学应关注于学生思维风格的差异. 化学教学 ,2004,(10). 21.邹艳春. 认知风格: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心理学分析. 教育评 论,2002,(1). 22.袁贤琼. 关于认知风格与数学解题的调查研究. 数学通报 ,2001,(1). 23.C. Furi, M. L. Calatayud, S. L. Brcenas, O. M. Padilla.Functional Fixedness and Functional Reduction as Common Sense Reasonings in Chemical Equilibrium and in Geometry and Polarity of Molecule. Science Education,2002,84: 545565. 24.Marino C. Alvarez,Victoria J. Risko. The Use Of Vee Diagrams With Third Graders As A Metacognitive Tool For Learning Science Concepts. 2007. 25.Jacqueline Vanhear , Johnston, Rowan. Vee Heuristics, Concept Mapping And Learning Patter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