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巍-青少年道德发展与关怀教育.ppt_第1页
肖巍-青少年道德发展与关怀教育.ppt_第2页
肖巍-青少年道德发展与关怀教育.ppt_第3页
肖巍-青少年道德发展与关怀教育.ppt_第4页
肖巍-青少年道德发展与关怀教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道德发展与关怀教育 肖巍,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哲学博士 主要内容 一、教育与道德教育 二、中国德育的忧思 三、关怀伦理与关怀教育 四、学校关怀教育的实践 五、分析与结论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在自然界是最脆弱 的,但他是一棵能够思考的芦苇。要粉 碎他,用不着整个世界都武装起来,一 股气流,一滴水,也就足以杀死他。但 是纵使宇宙要粉碎他,人还是知道他比 杀死他那东西更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 死,知道宇宙胜过他的地方,而宇宙对 此毫无所知。 帕斯卡尔 一、教育与道德教育 对于教育的几种理解:其一、“教育”是 人的“育养”。其二、教育在于人性的启 发。其三、教育在于灵魂的完善。其四 、均衡对称这是一切教育最首 要的规律。其五、教育是价值观的传递 。其六、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是一种自由的实践活动。 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 巴西教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 教育思想家”,“或许是近半个世纪之内 世界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代表著 被压迫者教育学自1970年出版以来, 已经再版了20余次,被译成多种文字, 也是目前被引用最多的教育文献之一, 在拉美、非洲和亚洲社会更是如此。 保罗弗莱雷 他的理论基点是: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使 命,即成为对于这一世界作出反应并改 造世界的主体。世界不是一个封闭的、 静态的体系,而是不断变动和开放的系 统,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命名和改造这个 世界,克服其中非人性化的东西。教育 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批判精神和改造 世界能力,它是一种自由的实践活动。 弗莱雷对灌输式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种教育模 式反映出压迫社会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讲解,教师是讲 解人,学生是倾听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 都是被动的:“1、教师教,学生被教;2、教师无所不知 ,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4、教师讲 ,学生听温顺地听;5、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 律;6、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 从;7、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 动;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 应学习内容;9、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对立面建立起来的 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 体,而学生是纯粹的客体。” 按照这种教学法,学生对灌输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 不能培养其批判意识。 “隐含在灌输式教育背后的是人与世界可以分离的假设 :人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其他人一 起发展;个人是旁观者,而不是创造者 解决师生矛盾开始,师生应当互动,互为师生,真正 的思考只能在交流中产生。 刘熙:“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许慎:“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 道德的涵义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 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 行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 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教育的界定 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 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 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 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 重要条件之一。 新理解:能力(识别、选择和行为) 发展的观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道德塑造 精神健康 1、研究儿童和中小学生 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研究,弗洛伊德精神结构说 2、以心理学为基础 3、实验方法 道德二难、道德情境,道德危机与危机中的选择 4、是一个社会大工程 道德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宗教相结合, 学校与家庭结合 5、注重微观研究 6、注重操作模式的研究 7、普遍接受人本主义思想 8、反对灌输 西方社会道德教育研究的特点: 二、中国德育的忧思 1、终极关怀的缺失 2、社会上的道德冷漠现象 3、学校道德教育理解偏差 4、教育手段与过程简单化 终极信仰问题 21世纪的人类疾病正在从以慢性的、生理性为基础的 疾病转变为以慢性的、情感性、精神性为基础的疾病 。由于人类的疾病越发地走向精神和情感层面,它所 导致的社会无序也更为内在、更为深刻和复杂。精神 健康(Mental Health)问题已成为当代公共健康领域 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并对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产生巨大的影响。精神疾病在我 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在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据 WHO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为1/4。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丽约霍达(Marie Jahoda)总结出6个 关于精神健康最常见的界定: 1、个人对待他/她自己的态度;2、人们成长、发展和自我实 现的风格和程度;3、心理功能的主要综合,或者“组合”;4 、自主性或者不受社会影响的独立性;5、对于现实充分的直 觉;6、对于环境的把握。i 美国的临床心理专家F. 麦金尼(F. Mckinney)也总结出精神健 康的8个特征: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2、各种身心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规范、自我行为和情绪适应社会;4、具 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5、人格统一与调和;6、积极地 适应环境,具有现实的志向;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 力;8、具有应变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i 陈会昌:对学生道德面貌的评价:消极变化 主流意识淡漠,思想越来越发散;品德方面:集体主义淡漠 ,为个人想的太多;吃苦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淡漠;承受 挫折的能力差;自我意识发展差;劳动意识差;行为的盲目 性;道德感淡漠。积极变化:主流好、知识面广、独立自主 意识、竞争意识强、经济头脑、社交意识和能力、个性和发 展空间大。 美国一项信仰调查表明,93%的人相信上帝和认为自己有宗教倾向 ,有人说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信仰的恢复,在没有宗教背景下,如 何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冷漠: 其一、指人们道德受助期望感冷漠。其二、指人们对道德行 为的尊严和信誉的蔑视心态和怀疑感。其三、指人们对道德 义务的冷漠感和麻木感。其四,指人们对道德关怀对象的道 义感冷漠 道德冷漠 今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一名未成 年患者持刀砍死一名27岁实习医生。随 后,在人民网一个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 ,4018人对此表示高兴。 小伙未让座被扇耳光调查:坐的并非照顾专座 2012年8月26日 钱江晚报 2012年8月23日下午1点多 ,杭州的K192路公交车 让座是种美德 不让座分析 中国青年报评论文章说:支撑这种打人行为的社 会行为,可称作“正义的火气”,胡适先生也描述过这 种现象,自以为代表着正义,就大义凛然。自己认定 的主张是绝对的正确,而一切与我不同的见解都是错 的,一切专断、武断、不容忍、摧残异己,往往都是 从这种“正义的火气”出发的。那个打不让座者的人, 显然身上就带着这种“正义的火气”。不让座的人,在 他眼里就成了敌人,成了需要受到教训的不道德者 “正义的火气”就发酵成为一种诉诸暴力的冲动 而自以为正义,这样的攻击和侵犯常常更加残暴 。只要你制造了伤害,你就远离了正义。 原因:“熟人社会”,最早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指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 ,构成一张张关系网。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是“陌生人社会 ”,又称为“契约社会”或“法制社会”,人与人的联系脱离的血 缘和地缘的限制,处于开放中,社会靠契约、制度和法律来维系。 陌生人社会避免了人情和“关系”引起的社会不公,人与人之间通 过规则和制度,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关系。然而,在陌生人社会中 ,基于陌生人间的不信任,道德“他律”作用的减弱,“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已成了一些人的处事方式,整个社会也显得越来越冷漠 。 陌生人社会是一个由法制和制度构建的社会,法律能给社会穿上一 件保护衣,明示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侵害他人的不法行 为给以惩戒。但社会中出现的人情冷漠、缺乏道德的现象,又无法 凭借法制来解决。正如法律无法规定必须对陌生人微笑、必须见义 勇为一样,社会的温情与冷峻的法律永远都无法完全对等的连接。 王亚欣:陌生人社会不是冷漠的社会 2011/10/21_/ypen/20111018/646222.htm 学校道德教育理解上的偏差 道德教育受制于一种传统的模式 外部影响与灌输式教育 把德育的“理解”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 (未把握人性与物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上知识、概念、记 忆、反复练习) 脱离实践 道德发展研究的缺失 三、关怀伦理与关怀教育 关怀伦理学是伴随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而出现于20世纪 70年代的,建构在女性主义视角之上的,肯定女性独 特的道德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相 互关怀的一种伦理理论。 关怀实际上是人们在身心上对他人或他物所承担的责任,是关怀 方把握他人的现实性,尽可能地满足他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 来实现的,并能够得到被关怀方回应的一种关系行为。 卡罗尔吉利根 吉利根196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临 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开始同埃 里森埃里克森一道在哈佛教授心理 学,1986年获教授头衔,1992年被 英国剑桥大学任命为教授,同年获久 负盛名的“格劳迈耶教育奖”( 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这一奖项表彰的是 在没有设立“诺贝尔奖”的领域,如教 育、音乐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 人们。标志吉利根研究的里程碑式的 著作是她在1982出版的不同的 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 现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 诺丁斯:女性道德与关怀理论 从关怀伦理学来看,道德教育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榜样(Modeling)、对话( Dialogue)、实践(Practice)和认可(Confirmation)。 道德教育中树立榜样:我们并不是通过数学推理的链 条教导学生遵循原则,而是通过同被关怀方建立关系 来表明如何关怀。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关怀者,是 一个并非以教育者身分出现的关怀者。做母亲、教师 不是承担一种“角色”,而是进入一种特殊的关怀关系 ,以一种共同的人类之爱参与到同被关怀者的关系之 中。教师不是在“讲”道德,而是在“行”道德。 对话是建立和保持对他人关怀关系的基础。教师要公 开地与学生讨论信仰、性、凶杀、爱情、恐怖、希望 和仇恨等问题,并借此来培养学生的伦理理想。学校 应是讨论各种价值观和信仰的场所。 实践:道德教育不是要训练学生的道德推理,而是在实 践中培养他们的关怀能力。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参 与的事业。学校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公益 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的不是工作技能,而是关怀的能 力。诺丁斯强调,实践的目的是积累经验,因为关怀 的态度和观念是由经验形成的。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为 关怀的道德生活作出准备,就必须在关怀的给予中为 他们提供获得技能和培养态度的机会。道德教育的 认可:指的是对优秀者的肯定和鼓励。当人们认可某人 时,就为他指明一个更好的自我,并鼓励他向这个自 我发展。 关怀教育 关怀教育基于关怀伦理提出的教育思想 不仅关乎道德教育,也涉及到整个教育体 系和理念. 重视道德情感的作用 重视道德情境的营造 重视道德关系的建立 道德二难选择中的能力培养 道德实践 1、柯尔伯格“公正”路线 A。道德本质上表达了对每一种文化对行之有效的一套 判断和决策的理性法则。美德只有一个:公正 B。道德判断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根据公正原则作出道德 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出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个体发 展一个秩序不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成长性、阶段性和 连续性的特点。 C。这一过程分三水平六阶段 D。妇女发展只停留第三阶段上 两种道德发展观的争论 2、吉利根的关怀路线 A描述自我和道德有两种方式 B三项研究 C海因茨偷药 D男女道德发展差异:1)权利、主体性、自主性与关系 、责任和对需要的反应;2)等级制度、数学逻辑推理 与网络,关系中的理解与对话;3)人与人之间分离与 人与人之间联系 E女性道德判断发展的三个水平 Early intervention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onald M Rapee Centre for Emotional Health Why prevent emotional disorders? Mental disorders cause the 3rd highest burden of disease in current society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mental disorder predicted to account for 2nd highest burden by 2030 Early anxiety is a risk factor for later depression Severe impact lHigh medical use, absenteeism Low marriage and income lHigh levels of alcohol abuse and suicide Some limitations with current treatments Anxiety usually starts young (childhood) lMost people dont come to treatment until mid 30s lTherefore most suffer for 20+ years before getting help Few people seek help lAround 30% with emotional disorders seek help lMuch fewer get empirically validated treatments Early intervention would save pers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sts Four Risk Factors for Emotional Disorders Inhibited temperament (Withdrawal/ Avoidance) Anxious / depressed parent Overprotective/ Negative parent Parent anxious reactions Early anxiety as a risk for teenage depression A Prevention Program 母婴关系对于道德发展的意义 其一、有助于说明个体身份的形成。 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家苏珊赫克曼(Susan Hekman)强调,人们的身 份可以分为两种:私人身份和公共身份,前者是在儿童期形成,并具有 相对的稳定性,后者反映出一个人的群体身份,这些群体或者是他自愿 认同的,或者是被其他人安置其中的。而母婴关系对于人们私人身份的 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儿童的私人身份实际是他早期与母亲关系体验的 反映,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儿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持续性的核心自 我 其二、有助于解释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性别之间的关系。 精神分析学家安娜 弗洛伊德(Anna Frued)通过自己对于儿童心理学 的研究得出结论说:儿童与母亲最初建立的关系将为日后的所有关系提 供模式。梅兰妮克莱因也认为,儿童在婴儿期获得的情感体验将影响他 们的一生,即便在长达成人后,人们在生活中仍在继续表达着与自己母 亲的内在关系。 其三、有助于说明女性的欲望与建构女性的主体地位。美国 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杰西卡本杰明(Jessica Benjamin)认为,“现代 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从深层意义上讲,不是我们操纵语言,而 是我们被语言操纵。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女性是男性话语的结果。西方 文化历来不把女人看作语言主体,女人不是被界定为无道德就是被认为 是无欲望的客体。” 其四、有助于促进女性主义道德认识论的发展。 其五、有助于说明社会、宗教和文化的起源。 在克里斯蒂娃看来,母婴关系不仅是人性的最原初形式,也是任何社会 、宗教和文化形成的关键。在母婴关系中形成的“爱”的体验是母婴融合 的共同体验,所谓的爱是指意义的生成性,爱产生作为被从自己分离出 来的与对象命题相关的意识,并产生表达主体、语言、符号象征体系, 所以产生了文化和历史。婴儿在对母亲的依恋中奠定个人与社会道德关 系的基础,。 四、学校关怀教育的实践 情感教育 善恶观教育 幸福观教育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能力的、关怀的、爱人的以及 能够爱人的人。 2、满足相关的需要 3、放松对冲动的控制 4、取消教学大纲的等级制 5、每天至少有一部分时间从事关怀的主题 6、教导学生在任何领域的关怀都需要有能力 在美国的一些学校中,一些教师主动运用“关怀伦理学”视角进行 教学实验。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的德博拉斯利塞在倾 听不同声音的教学:阅读吉利根之后的伦理学教学一文中强调 ,吉利根的理论解释了自己作为学生和伦理学教师的体验。 在以往的道德课上,教师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做一个道德行为者, 把道德情境抽象化,通过普遍的模式和方法来解决道德困境。在 当学生时,她曾为抵制被赋予的哲学模式而受到惩罚;作为伦理 学教师,她也曾感到在课堂讨论中,自己的女学生关注具体和关 系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阅读了吉利根之后,她开始倾听自己 和学生中的“不同的声音”,在课堂上听到的声音“与吉利根所听到 的令人难以置信地相似”。她认为道德教师有理由倾听这种“不同 的声音”,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常抱怨说,当代伦理学与自 己无关,作者一点也不懂自己的体验,教师也感到自己给予的指 导与学生对自我的感知,对自己道德生活的感知并不一致。此外 ,教师一直以教育和灌输的方式教学,而没有为学生提供不同的 思考空间。 自然科学课堂上的性别视角 布朗大学的一项研究 研究者们在美国布朗大学自然科学课堂上的一些调查和提出的7条 建议可以对女性主义教学法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1、课堂交流方式 1)、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同学之前,给出一段时间的思考。研究表明,虽 然给出2-3秒的等待时间在最初会让人不适应,但这却可能会鼓励更多的 学生参与回答问题。 2)、关注由谁来回答问题,以及如何评价他的回答。研究显示,教师更 多地习惯于请男生回答问题,并且由于男性回答问题的态度更积极,所 以更乐于给他们鼓励和指导。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应当给女生更多 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3)、注意在课堂上使用中性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