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罩冲压模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编制-落料拉深,冲孔翻孔复合模两幅.doc

侧罩冲压模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编制-落料拉深,冲孔翻孔复合模两幅含28张CAD图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侧罩冲压模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编制-落料拉深,冲孔翻孔复合模两幅含28张CAD图.zip
侧罩冲压模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编制-落料拉深,冲孔翻孔复合模两幅.doc---(点击预览)
侧罩冲压工艺规程编制与模具设计任务书.doc---(点击预览)
简介截图-咨询+Q:1969043202或Q:1363584737
说明书前三页.jpg---(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顶料板.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退料板.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落料凹模.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拉深凸模.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打料板.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定位销.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卸料板.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凸凹模固定板.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凸凹模.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下模板.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下垫板.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上模板.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零件-上垫板.gif---(点击预览)
落料拉深模装配图.gif---(点击预览)
模具零件设计.png---(点击预览)
排样设计.png---(点击预览)
工艺方案.gif---(点击预览)
工艺分析.png---(点击预览)
工件图.jpg---(点击预览)
展开尺寸计算.png---(点击预览)
字数统计.jpg---(点击预览)
压力计算.png---(点击预览)
压力机选择.png---(点击预览)
刃口尺寸计算.png---(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退料板.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翻孔凹模.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打料杆.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卸料板.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凸凹模固定板.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凸凹模.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冲孔凸模固定板.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冲孔凸模 .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下模板.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下垫板.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上模板.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零件-上垫板.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装配图.gif---(点击预览)
冲孔翻孔模装配图.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上垫板.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上模板.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下垫板.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下模板.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冲孔凸模 .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冲孔凸模固定板.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凸凹模.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凸凹模固定板.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卸料板.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打料杆.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翻孔凹模.dwg
冲孔翻孔模零件-退料板.dwg
图纸汇总.dwg
工艺方案.dwg
落料拉深模装配图.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上垫板.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上模板.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下垫板.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下模板.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凸凹模.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凸凹模固定板.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卸料板.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定位销.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打料板.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拉深凸模.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落料凹模.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退料板.dwg
落料拉深模零件-顶料板.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28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376588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4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01-25 上传人:QQ14****9609 IP属地:陕西
80
积分
关 键 词:
冲压 模具设计 工艺 规程 编制 落料拉深 冲孔 复合 模两幅含 28 cad
资源描述:
侧罩冲压模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编制-落料拉深,冲孔翻孔复合模两幅含28张CAD图,冲压,模具设计,工艺,规程,编制,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两幅含,28,cad
内容简介:
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发给学生)学院(直属系): 时间:20XX年3月12日学 生 姓 名指 导 教 师设计(论文)题目 侧罩冲压工艺规程编制与模具设计主要研究内容1、课题调研、文献检索与综述、外文翻译等;2、侧罩工艺方案论证,冲压工艺设计计算;3、工装设计(包括两套冲压模具);4、绘制模具总图与主要零件图(必须用计算机绘制一部分);5、撰写设计说明书(电子稿);研究方法通过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设计手册,了解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内容和方法,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工艺性分析,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和模具设计方案,完成设计计算、绘图,并撰写设计说明书。主要技术指标(或研究目标)1、设计说明书一本(1.5万字以上);2、冲压工艺卡1张;3、两套模具总图与主要零件图(折合A0图纸2.5张以上);4、外文翻译(5000字)。教研室意见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同意。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签字: 2012年3月15日 摘要随着模具制造的技能化逐步向科学化发展,逐渐由以前手动方式发展为利用软件等高科技方式来辅助设计的完成。冷冲模是其中的一种。毕业设计是在模具专业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总检验,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其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通过侧罩冲压工艺规程编制与模具设计,设计出两副完整的模具,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巩固和扩充模具专业课程所学内容,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方法、步骤和相关技术规范。熟练查阅相关技术资料。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技能,如制件工艺性分析、模具工艺方案论证、工艺计算、加工设备选定、制造工艺、收集和查阅设计资料,绘图及编写设计技术文件等。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应结合工厂的设备、人员等实际情况,从零件的质量、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劳动强度、环境的保护以及生产的安全性各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安全可靠的工艺方案和模具,以使冲压件的生产在保证达到设计图样上的各项技术要求,尽可能降低冲压的工艺成本和保证安全生产。关键词:侧罩;冲压工艺;模具设计;设备选定AbstractWith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die and mould manufacturing, it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manual mode to assistant design using high-tech methods such as software. Cold stamping die is one of them.Graduation design is a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after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die and mould specialty. It is a general test of the knowledge learned and a practical exercise before going to work. The aim is to design two sets of complete dies by synthesiz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compiling the side cover stamping process regulations and designing the die, so a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ir working ability.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contents learned in the course of mould specialty, master the methods, steps and relate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moul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Skillful access to relevant technical information.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of di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uch as process analysis of parts, demonstration of die process plan, process calculation, selection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 collecting and consulting design information, drawing and compiling design technical documents, etc.The design of stamping process and di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quipment and personnel in the factory, considering comprehensively the quality of parts, production efficiency, production cost, labor intens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of production, and selecting technological schemes and dies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reasonable economy, safe and reliable use, so as to ensure the production of stamping parts to achieve the design drawings. Variou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cost of stamping process and ensure safe production.Key words: side cover; stamping process; die design; equipment selection目 录摘要1Abstract2引 言4第一章、冲裁件的工艺性分析61.1.冲裁件的形状71.2.冲裁件的尺寸精度7第二章、制件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82.1.冲压工序的组合82.2.冲压顺序的安排8第三章、制件排样图的设计及材料利用率的计算93.1.展开尺寸的计算93.2.制件排样图的设计113.3.材料利用率的计算13第四章、确定总冲压力和选用压力机及计算压力中心144.1.落料拉伸模144.2.压力中心的计算154.3.压力机的选用15第五章、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165.1.落料凸、凹模刃口尺寸165.1.1.计算原则165.1.2.凸模和凹模配合加工175.2.拉伸模18第六章、模具整体结构形式设计20第七章、模具零件的结构设计217.1.落料凸模的设计217.2.落料凹模的设计217.3.拉伸凸模的设计227.4.拉伸凹模的设计227.5.压边板的设计22第八章、模具的总装配24设计小结25致 谢26参考文献27引 言模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现代模具工业有“不衰亡工业”之称。世界模具市场总体上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维持在700亿至850亿美元,同时,我国的模具产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我国模具产业总产值保持15%的年增长率(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国内模具进口总值达到700多亿,同时,有近250个亿的出口),到2007年模具产值预计为700亿元,模具及模具标准件出口将从现在的每年9000多万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亿美元左右。单就汽车产业而言,一个型号的汽车所需模具达几千副,价值上亿元,而当汽车更换车型时约有80%的模具需要更换。200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550万辆,预计2007年产销量各突破700万辆,轿车产量将达到300万辆。另外,电子和通讯产品对模具的需求也非常大,在发达国家往往占到模具市场总量的20%之多。目前,中国17000多个模具生产厂点,从业人数约50多万。1999年中国模具工业总产值已达245亿元人民币。工业总产值中企业自产自用的约占三分之二,作为商品销售的约占三分之一。在模具工业的总产值中,冲压模具约占50%,塑料模具约占33%,压铸模具约占6%,其它各类模具约占11%。模具的发展是体现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我国而言,经过了这几十年曲折的发展,模具行业也初具规模,从当初只能靠进口到现在部分进口已经跨了一大步,但还有一些精密的冲模自己还不能生产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生产需要。随着各种加工工艺和多种设计软件的应用使的模具的应用和设计更为方便。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也越来越趋近于国际化。现在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大提搞了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效率。减短了生产周期。采用模具CAD/CAM技术,还可提高模具质量,大大减少设计和制造人员的重复劳动,使设计者有可能把精力用在创新和开发上。尤其是pro/E和UG等软件的应用更进一步推动了模具产业的发展。数控技术的发展使模具工作零件的加工趋进于自动化。电火花和线切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模具行业起到了飞越发展。模具的标准化程度在国内外现在也比较明显。特别是对一些通用件的使用应用的越来越多。其大大的提高了它们的互换性。加强了各个地区的合作。对整个模具的行业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冲压工艺是塑性加工的基本加工方法之一。它主要用于加工板料零件,所以有时也叫板料冲压。冲压不仅可以加工金属板料,而且也可以加工非金属板料。冲压加工时,板料在模具的作用下,于其内部产生使之变形的内力。当内力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板料毛坯或毛坯的某个部位便会产生与内力的作用性质相对应的变形,从而获得一定的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冲压生产靠模具与设备完成加工过程,所以它的生产率高,而且由于操作简便,也便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利用模具加工,可以获得其它加工方法所不能或难以制造的、形状复杂的零件。冲压产品的尺寸精度是由模具保证的,所以质量稳定,一般不需要再经过机械加工便可以使用。冲压加工一般不需要加热毛坯,也不像切削加工那样大量的切削材料,所以它不但节能,而且节约材料。冲压产品的表面质量较好,使用的原材料是冶金工厂大量生产的轧制板料或带料,在冲压过程中材料表面不受破坏。因此,冲压工艺是一种产品质量好而且成本低的加工工艺。用它生产的产品一般还具有重量轻且刚性好的特点。冲压加工在汽车、拖拉机、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各种民用轻工产品以及航空、航天和兵工等的生产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各种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冲压生产都是十分发达的。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冲压生产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冲压工艺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发展,这些革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艺分析计算方法的现代化(2)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的现代化(3)冲压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4)新的成型工艺以及技术的出现(5)不断改进板料的性能,以提高其成型能力和使用效果。第一章、冲裁件的工艺性分析冲压主要是按工艺分类,可分为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两大类。分离工序也称冲裁,其目的是使冲压件沿一定轮廓线从板料上分离,同时保证分离断面的质量要求。成形工序的目的是使板料在不破坯的条件下发生塑性变形,制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在实际生产中,常常是多种工序综合应用于一个工件。冲裁、弯曲、剪切、拉深、胀形、旋压、矫正是几种主要的冲压工艺。 冲压用板料的表面和内在性能对冲压成品的质量影响很大,要求冲压材料厚度精确、均匀;表面光洁,无斑、无疤、无擦伤、无表面裂纹等;屈服强度均匀,无明显方向性;均匀延伸率高;屈强比低;加工硬化性低。 在实际生产中,常用与冲压过程近似的工艺性试验,如拉深性能试验、胀形性能试验等检验材料的冲压性能,以保证成品质量和高的合格率。模具的精度和结构直接影响冲压件的成形和精度。模具制造成本和寿命则是影响冲压件成本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模具设计和制造需要较多的时间,这就延长了新冲压件的生产准备时间。 模座、模架、导向件的标准化和发展简易模具(供小批量生产)、复合模、多工位级进模(供大量生产),以及研制快速换模装置,可减少冲压生产准备工作量和缩短准备时间,能使适用于减少冲压生产准备工作量和缩短准备时间,能使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先进冲压技术合理地应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冲压设备除了厚板用水压机成形外,一般都采用机械压力机。以现代高速多工位机械压力机为中心,配置开卷、矫平、成品收集、输送等机械以及模具库和快速换模装置,并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可组成高生产率的自动冲压生产线。在每分钟生产数十、数百件冲压件的情况下,在短暂时间内完成送料、冲压、出件、排废料等工序,常常发生人身、设备和质量事故。因此,冲压中的安全生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冲裁件的工艺性是指冲裁件在冲裁加工中的难易程度。所谓冲裁工艺性好是指能用普通的冲裁方法,在模具寿命和生产率较高、成本较低的条件下得到质量合格的冲裁件。因此,冲裁件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精度等级、材料及厚度等是否符合冲裁的工艺要求,对冲裁件质量、模具寿命和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1.1.冲裁件的形状图1.零件及尺寸此制件的形状较简单,且对称,有圆角过渡,便于模具的加工和减少冲压时在尖角处开裂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防止尖角部位刃口的过快磨损。1.2.冲裁件的尺寸精度冲裁件的精度主要以其尺寸精度、冲裁断面粗糙度、毛刺高度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根据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及公差,可以判断属于尺寸精度为IT12IT14的经济级普通冲压。第二章、制件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2.1.冲压工序的组合冲裁工序可以分为单工序冲裁、复合工序冲裁和连续冲裁。冲裁方式根据下列因素确定:(1) 根据生产批量来确定 对于年产量需求100万件的该产品来说,采用复合模或连续模较合适。(2) 根据冲裁件尺寸和精度等级来确定 复合冲裁所得到的冲裁件尺寸精度等级高,而连续冲裁比复合冲裁的冲裁件尺寸精度等级低。(3) 根据对冲裁件尺寸形状的适应性来确定 该产品的尺寸较大,考虑到单工序送料不方便和生产效率低,因此常采用复合冲裁或连续冲裁。连续冲裁又可以加工形状复杂、宽度很小的异形冲裁件。(4) 根据模具制造安装调整的难易和成本的高低来确定, 对复杂形状的冲裁件来说,采用复合冲裁比采用连续冲裁较为适宜,因为模具制造安装调整较容易,且成本较低。(5) 根据操作是否方便与安全来确定 复合冲裁其出件或清除废料较困难,工作安全性较差,连续冲裁较安全。综上所述分析,在满足冲裁件质量与生产率的要求下,选择单工序模的冲裁方式,其模具寿命较长,生产率高,操作较方便和工作安全性高。2.2.冲压顺序的安排落料拉深,冲孔翻孔两道工序。第三章、制件排样图的设计及材料利用率的计算3.1.展开尺寸的计算产品材料的分析,产品材料 08F,碳素结构钢,抗剪强度220-310MPa,抗拉强度280-390Mpa,屈服极限180 Mpa,延伸率32%,具有很好的延伸率和冲裁性,从工件结构形状来看,属于浅拉深,需要计算展开尺寸。拉伸件毛坯展开尺寸,通常按毛坯面积等于制件面积的原则确定。本设计中采用解析法将工件按一定的形状分解,计算各单元的表面积f,坯料的表面积F=f由于F=dd/4所以dd=4f/。根据拉伸件的形状,将产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形状如下图所示:1、计算表面积公式S1=dd=46.2246.22=2136.32、计算表面积公式S2=2(d1+d2)l其中ll=hh+(d2-d1) (d2-d1)/4=9.99.9+(84-46.22) (84-46.22)/4=454.84l=21.33S2=2(d1+d2)l =2(84+46.22)21.33=5555.183、 计算表面积公式S3=4hd=413.283=4382.4计算表面积公式S=S1+S2+S3=2136.3+5555.18+4382.4=12073.88所以dd=4f/,d=124.02,这里取124。此尺寸目前是待定,在实际生产时需调节。展开图纸如下图所示:拉伸次数的确定判断能否一次拉伸H/d=22/83=0.265(t/D)*100=0. 8d/d1=124/83=1.49m=d1/D=83/124=0.669根据以上数据查表得首次最小拉伸系数m1=0.63,由于m10.845(实际拉伸系数),故能一次拉伸成型,另外根据数据查表,首次拉伸的最大相对高度H1/d1=0.18,由于0.180.265,也能说明该产品能一次拉深成型。3.2.制件排样图的设计排样时需考虑如下原则:1) 提高材料利用率(不影响冲件使用性能前提下,还可适当改变冲件的形状)2) 合理排样方法使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且安全。3) 模具结构简单、寿命长。4) 保证冲件的质量和冲件对板料纤维方向的要求。搭边与料宽如下: 1搭边 排样中相邻两个零件之间的余料或零件与条料边缘间的余料称为搭边。搭边的作用是补偿补偿定位误差,保持条料有一定的刚度,以保证零件质量和送料方便。搭边值要合理确定,值过大,材料利用率低;值过小,搭边的强度与刚度不够,冲裁时容易翘曲或被拉断,不仅会增大冲裁件毛刺,有时甚至单边拉入模具间隙,造成冲裁力不均,损坏模具刃口。因此,搭边的最小宽度大于塑性变形区的宽度,一般可取等于材料的厚度。搭边值的大小还与材料的力学性能、厚度、零件的形状与尺寸、排样的形式、送料及挡料方式、卸料方式等因素有关。搭边值一般由经验确定,根据所给材料厚度=1.0mm,确定搭边工作间a1为3.0mm, a为3.0mm。具体可见排样图2。2送料步距和条料宽度的确定送料步距 条料在模具上每次送进的距离成为送料步距。每次只冲一个零件的步距S的计算公式为 S=D+a1 (1) S=1245+3.0=1248mm式中 D平行于送料方向的冲裁宽度;a1冲裁之间的搭边值。条料宽度 条料宽度的确定原则:最小条料宽度要保证冲裁时零件周边有足够的搭边值,最大条料宽度要能在冲裁时顺利地在导料板之间送进,并与导料板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当用孔定距时,可按下式计算条料宽度 B-=(Dmax+2a)- =(1245+23)-0.5=1251-0.5mm式中 B条料的宽度(mm);Dmax冲裁件垂直于送料方向的最大尺寸(mm);a侧搭边值;条料宽度的单向(负向)公差;剪切条料宽度偏差=0.5, 因此B=1251-0.5。导料板间距离:B0=B+Cmin=1251+0.5=1251.5mm 3.3.材料利用率的计算一个步距内的材料利用率为=nF/Bs100% =13.14622.5622.5/12511248100%=77.936%式中 F一个步距内冲裁件面积(包括冲出的小孔在内);n一个步距内冲裁件数目;B条料宽度(mm);s步距; 第四章、确定总冲压力和选用压力机及计算压力中心4.1.落料拉伸模落料力计算F=KL (4-1)F=1.33.1412451.080=406567.2N =406.57KN式中 F冲裁力(N);L冲裁件周边长度(mm);材料抗剪强度(MPa);材料厚度;(mm)K系数,通常K=1.3;F卸=K卸F (4-2) =0.045406.57=18.3KN 式中 F冲裁力; F卸卸料系数综上所述,总的力为F总=406.57+18.3=424.87KN拉伸力用理论计算很复杂,一般采用经验计算方法,经验公式建立的基点是,拉伸力的数值略小于拉伸件危险断面的断裂力;断裂与拉伸力的比值用系数K表示;K值的大小取决于拉伸件的形状及变形方式。其数值由实验确定。拉伸力可按下式计算P=3.14Kd1t (4-3)P=3.140.7210511.0110=261371.1N =261.37KN式中 P拉伸力(N);d1拉伸直径(mm);材料抗剪强度(MPa);t材料厚度;(mm)K修正系数(查表可得),K=1.3;综上所述,总的拉深力为F总=261.37KN4.2.压力中心的计算采用解析法求压力中心,求XG,YG由于落料和拉深的模具,产品都是圆的,对称,所以落料力,拉深力到模具中心的力臂均为0,所以:Y1F1到X轴的力臂 Y1=0X1F1到Y轴的力臂 X1=0根据合力距定理:YG=(Y1F1+Y2F2+Y3F3)/(F1+F2+F3)XG=(X1F1+X2F2+X3F3)/(F1+F2+F3)YGF冲压力到X轴的力臂;YG=0XGF冲压力到Y轴的力臂;XG=04.3.压力机的选用初步确定压力机的型号:F公称F总 因此选择压力机的型号为:JH21350闭合压力机 型号为JH21350压力机的基本参数如:(表一)公称压力/KN3500垫板尺寸/mm滑块行程/mm40厚度110滑块行程次数/(次/min)80模柄孔尺寸/mm直径70深度80最大封闭高度/mm450滑块底面积尺寸/mm封闭高度调节量130滑块中心线至床身距离/mm300立柱距离/mm工作台尺寸/mm前后1350左右1350工作台孔尺寸第五章、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5.1.落料凸、凹模刃口尺寸5.1.1.计算原则设计落料模先确定凹模刃口尺寸,以凹模为基准,间隙取在凸模上;设计冲孔模先确定凸模刃口尺寸,以凸模为基准,间隙取在凹模上。间隙是影响模具寿命的各种因素中占最主要的一个。冲裁过程中,凸模与被冲的孔之间,凹模与落料件之间的均有磨檫,而且间隙越小,磨檫越严重。在实际生产中受到制造误差和装配精度的限制,凸模不可能绝对垂直于凹模平面,而且间隙也不会绝对均匀分布,合理的间隙均可使凸模、凹模侧面与材料间的磨檫减小,并缓减间隙不均匀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冲裁间隙对冲裁力的影响:虽然冲裁力随冲裁间隙的增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当单边间隙介于材料厚度 5%20%范围时,冲裁力的降低并不明显(仅降低5%10%左右)。因此,在正常情况下,间隙对冲裁力的影响不大。冲裁间隙对斜料力、推件力、顶件力的影响:间隙对斜料力、推件力、顶件力的影响较为显著。间隙增大后,从凸模上斜、从凸模孔口中推出或顶出零件都将省力。一般当单边间隙增大到材料厚度的15%25%左右时斜料力几乎减到零。冲裁间隙对尺寸精度的影响:间隙对冲裁件尺寸精度的影响的规律,对于冲孔和切边是不同的,并且与材料轧制的纤维方向有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冲裁间隙对断面质量、模具寿命、冲裁力、斜料力、推件力、顶件力以及冲裁件尺寸精度的 影响规律均不相同。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绝对合理的间隙数值,能同时满足断面质量最佳,尺寸精度最佳,冲裁模具寿命最长,冲裁力、斜料力、推件力、顶件力最小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在冲压的实际生产过程中,间隙的选用主要考虑冲裁件断面质量和模具寿命这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能够保证良好的冲裁件断面质量的间隙数值和可以获得较高的冲模寿命的间隙数值也是不一致的。一般说来,当对冲裁件断面质量要求较高时,应选取较小的间隙值,而当对冲裁件的质量要求不是很高时,则应适当地加大间隙值以利于提高冲模的使用寿命。根据冲模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规律,设计落料模时,凹模基本尺寸应取接近或等于零件的最小极限尺寸;设计冲孔模时,凸模基本尺寸则取接近或等于冲孔件的最大极限尺寸。按冲件精度和模具可能磨损程度,凸、凹模磨损留量在公差范围内的0.5-1.0之间。磨损量用x表示,其中为冲件的公差值,x为磨损系数,其值在0.5-1.0之间,与冲件制造精度有关,可按下列关系选取:零件精度IT10以上 X=1; 零件精度IT11- IT13 X=0.75; 零件精度IT14 X=0.5。不管落料还是冲孔,冲裁间隙一律采用最小合理间隙值(Zmin)。选择模具制造公差时,一般冲模精度较零件高3-4级。对于形状简单的圆形、方形刃口,其制造偏差值可按IT6- IT7级选取;对于形状复杂的刃口尺寸制造偏差可按零件相应部位公差值的1/4来选取;对于刃口尺寸磨损后无变化的制造偏差值可取冲件相应部位公差值的1/8并冠以();若零件没有标注公差,则可按IT14级取值。零件尺寸公差与冲模刃口尺寸的制造偏差应按“入体”原则标注单向公差,即:落料件上偏差为零,只标注下偏差;冲孔件下偏差为零,只标注上偏差。如果零件公差是依双向偏差标注的,则应换算成单向标注。磨损后无变化的尺寸除外。5.1.2.凸模和凹模配合加工 配合加工方法,就是先按尺寸和公差制造出凹模或凸模其中一个,然后依此为基准再按最小合理间隙配做另一件。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容易保证冲裁间隙,而且还可以放大基准件的公差,不必检验d+pZmax-Zmin 。同时还能大大简化设计模具的绘图工作。目前,工厂对单件生产的模具或冲制复杂形状的模具,广泛采用配合加工的方法来设计制造。冲孔凸模和落料凹模尺寸按下列公式计算:落料时 Dp=(Dmax-X-Zmin)- p (5-1)式中 Dp 为落料凹模的刃口尺寸(mm);Dmax 为落料件的最大极限尺寸(mm);工件公差;p凸模制造公差,通常取p=/4;p刃口中心距对称偏差,通常取p=/8;Lp凸模中心距尺寸(mm);Zmin最小冲裁间隙(mm);落料凹模尺寸:Aj1=(Amax-X)+ =1245-0.50.04=1244.98+0.02; 落料凸模尺寸:Bj=(Amin+X)- /4 =1245+20.04=1244.92-0.025.2.拉伸模凸凹模圆角半径对拉伸工作影响很大。毛坯经凹模圆角进入凹模时,受弯曲和摩擦作用,若凹模圆角半径过小,因径向拉力增大,易使拉伸件表面划伤或产生断裂;若过大,则压边面积小,由于悬空增大,易起内皱。因此,合理的选择凹模圆角半径很重要。具体数值查表可得。拉伸的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对拉伸力、制件质量、模具寿命等都有影响。间隙过大,容易起皱,制件有锥度,精度差;间隙过小,增加摩擦,导致之间边薄严重,甚至拉裂。因此,正确地确定凸模和凹模之间的间隙是很重要的。拉伸模间隙是单面间隙,即凹模和凸模直径之差的一半。本次设计的模具结构为有压边圈的,在选择间隙时可以直接查表,拉伸一次成型,所以查表可知间隙为(1-1.1t),t为材料厚度。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主要考虑模具的磨损和拉伸件的回弹。尺寸公差在最后一道工序考虑,本次设计只有一道拉伸,所以要考虑。1)、制件标注外形尺寸 凹模尺寸为Ld=(Lmax0.75)凸模尺寸为Lp=(Ld0.75Z)2)、制件标注内尺寸凸模尺寸为Lp=(Lmin+0.4)凹模尺寸为Ld=(Lp+0.4+Z) 其中 L拉伸件的外形或内尺寸拉伸件的尺寸偏差Ld拉伸凹模的基本尺寸Lp拉伸凸模的基本尺寸Z凸凹模双面间隙具体计算如下,制件标注外形尺寸,按此公式计算凹模尺寸为Ld=(Lmax 0.75)=1051.5凸模尺寸为Lp=(Ld0.75Z)=1051.5-1.2*1=1049.1凸、凹模工作表面粗造度要求:凹模工作表面和型腔表面粗造度应达到0.8;圆角处的表面粗造度一般要求0.4;凸模工作部分表面粗造度一般要求0.8-1.6。第六章、模具整体结构形式设计落料模结构形式:模具冲裁力不大,但模具轮廓尺寸很大,所以必须要用大吨位冲床调试模具和加工产品,模具高度不够,可以在模具下面加上等高铁,确保模具高度在冲床的行程范围内。拉伸模结构形式:由于拉深的高度达到130,所以用弹簧和树脂是不能满足这个行程的,压缩量不够,因此需要用到油压机,下模采用机床的气顶装置,这样就不需要弹簧和树脂了。8个顶杆一样高,顶动压边板上下活动。第七章、模具零件的结构设计7.1.落料凸模的设计材料:Cr12Mov,硬度:5862HRC,(如图),厚度为40,采用6个M10的螺钉和2个销钉与下模板固定。7.2.落料凹模的设计材料:Cr12Mov,硬度:5558HRC,形状结构:(如图),凹模比较大,需要用大点的螺钉和销钉与上模板固定,这里采用8个M12的螺钉和销钉。7.3.拉伸凸模的设计材料:Cr12Mov,硬度:5558HRC,形状结构:(如图)7.4.拉伸凹模的设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侧罩冲压模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编制-落料拉深,冲孔翻孔复合模两幅含28张CAD图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3765882.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