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文化遗产.docx_第1页
河套文化遗产.docx_第2页
河套文化遗产.docx_第3页
河套文化遗产.docx_第4页
河套文化遗产.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河套地区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作 者宿志恒 系 别经济学院专 业经济学 年 级10级1班学 号102041112成 绩 评定教师 姓名宿志恒班级10经济1班学号102041112社会实践内容1、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调查,了解民众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了解。2、普及文化遗产知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河套地区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 月 日关于河套地区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8月1日调查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调查对象:普通市民、文化传承人。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查目的:普及文化遗产常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传承。调 查 人:宿志恒一,报告正文报告正文主要包括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 前言包括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2. 主体包括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3.结尾部分包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二,正文前言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力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名族,都毫无例外的重视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现在发达的科学技术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虽然近年来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却做得太少。当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而物质文化的产权与非物质文化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却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人们对文化遗产产权的认识与保护,我做了关于文化遗产产权问题研究调查报告。物质文化遗产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也就是有着“塞上明珠”之称的河套平原。以我的家乡为例,我对家乡的普通市民做了文化遗产产权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以小及大,由此可知我国普通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产权也是所知无几。河套是我国北方古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劳动生息的摇篮,同时也是内地汉族及其兄弟民族长期居住活动的场所。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各个名族的瑰宝,是经过几百年有的甚至几千年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所以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重视,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难道当端午节被其他国家抢注的时候,我们才会关心文化遗产的产权问题吗?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使得中国发展成为多名族的国家,所以文化遗产的种类,数目都是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所以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是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重中之重。主体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何等的位置,他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巴彦淖尔市做了此次调查。此次我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实地考察、走访传承人等形式对河套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此次调查我通过对临河地区的普通市民的问卷和对文化传承人的走访还有对文化遗产的考察对河套地区文化遗产有了初步了解。此次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文化遗产的保护,普及文化遗产常识,加强人们对本地区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的提高。使文化遗产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通过调查了解到,普通市民对于文化遗产认识浅薄,谈更谈不上传承和发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市民对于文化遗产一词非常陌生。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虽然谈们对于文化遗产比较陌生,但是调查中发现,市民还是对河套二人台和爬山调还是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而且还都能哼唱几句经典二人台曲调。但是对于阴山岩画就比较陌生,对于蒙古长调也只是听说过而已。当然对于“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可喜的是,虽然绝大多数市民并不了解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非遗走上法治轨道表达了相当高程度的期待。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又称河套地区。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孕育了许许多多文化遗产的诞生和发展。河套平原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精彩的一页,在先秦狄人的匈奴人生活在河套。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书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中国的北方军事史、乌拉特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打造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于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河套是我国北方古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劳动生息的摇篮,同时也是内地汉族及其兄弟民族长期居住活动的场所。自先秦至秦汉,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为争夺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而发动的战争接连不断。其间曾雄踞阴山及南北草原的匈奴在这里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游牧文化,为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打下鲜明的底色。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战胜匈奴夺取了“河南地”后,实行“移民实边”,将内地汉人大量迁入。从此,这里成为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衔接融合的地区。多少年来,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浓郁地域特色的景观,创造了以草原、阴山、黄河为载体的灿烂的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岁月沧桑,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河套文化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既有极具考古价值、驰名周际的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和阴山岩画,也有尘封久远的汉墓群、秦汉长城、鸡鹿塞、高阙塞等古城池遗址及古庙宇,在这里出土的2000多年前汉代酒钫中的烧酒,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件液态文物之一。千百年来在河套大地上演绎了蒙恬修长城、屯垦戍边,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王同春开发河套水利、冯玉祥誓师、傅作义抗日等无数动人的史话。阴山岩画:阴山岩画是巴彦淖尔市最值得骄傲的文化艺术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先民凿刻在岩石上的美术图画,它以形象的艺术夸张手法,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乌拉特草原万年以来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其它文物文献无法替代的文化艺术价值。 “阴山岩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画宝库之一。在东西340公里,纵深60余公里的阴山山脉中,已发现150余个岩画分布点,现存岩画5万余幅。这些岩画最古老的可追溯到中古石器时代。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突厥、党项、回鹘和蒙古族,都先后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阴山岩画”分布面积之广、数量之多、历史年代之久、内容题材之丰富,为国内外罕见,被誉为世界岩画之瑰宝。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超过10米,其总数在5百幅以上。 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 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2006年05月25日,阴山岩画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阴山岩画的特点,一是其作画时代跨度大。经众多专家考证,已明确的作画年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西夏、蒙元至明清时期,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二是阴山岩画分布在一条重要的文化生成带上。东起乌兰察布,西至宁夏贺兰山,南至现鄂尔多斯市与陕西省交界,北至中蒙边境的千余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分布了大量的岩画,其主体形式、内容几无差别。三是分布范围之广和题材内容的广泛及发现的数量之多,居国内之首。合理地利用阴山岩画资源,积极开发旅游产业,对进一步开展河套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对阴山岩画的整理研究,使之成为地方性教育资源,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与保护。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阴山岩画的保护,面临许多具体问题。首先是阴山岩画量多面广,保护起来难度很大,自然风化和环境变化,已使许多岩画受到自然破坏,画面模糊不清。其次是人为破坏时有发生。如探矿、开矿、取石等,另有一些人盗取岩画,也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损坏。阴山岩画的保护工作非常困难,因为岩画都是刻画在山上,而且分布比较广。这就使岩画的保护相对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巴彦淖尔市制定并实施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与保护实施方案,投资近二百万元, 在岩画集中地区建设了数字遥控监控系统,设立保护岩画警务室,并在环境保护、围栏建设、建立露天博物馆和生态园区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对阴山岩画进行专门有效的保护,对岩画进行数字视频遥控监管,迄今在国内尚属首例,国际上也没有这方面的报道。古生物化石:近年来,国内外古生物专家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距今700080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和其它哺乳类及爬行类的蛋化石,巴彦满达呼也因此而闻名于世。巴彦满达乎的发现,最引起国内外恐龙界注目的是两窝幼年绘龙骨格及一窝形成胚胎的爬行动物化石蛋,它不仅表明乌拉特草原曾是角龙类恐龙的发源地,原角龙的主要栖息地,而且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映证:世界恐龙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结束时突然从地球上消失,是一次灾难,生活在阴山河套地区的各种恐龙也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绝灭,宣告了恐龙时代的结束。许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流失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有的甚至遭到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主要是因为对化石的乱采烂挖破坏了许多化石。还有就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追求利益有的单位和个人走私、倒卖古生物化石特别是重要化石日趋严重。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措施有:1,加强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领导。2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3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4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务使尽量多的人理解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意义。5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其科学价值,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保护管理工作中。秦汉长城:匈奴民族兴起于阴山,随着匈奴的兴起出现的赵长城、秦汉长城,以其古老而雄伟的英姿绵延起伏于巴彦淖尔大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展现着修缮后的长城 阴山腹地的长城 民族精神。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长城以春秋战国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的秦长城和汉武帝防御匈奴所筑的汉内外长城为主,总长度近千公里,是自治区境内长城总长度的三分之一。贯穿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后旗、中旗、前旗境内,其中以乌前旗小佘太秦长城最为著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先后拨款80余万元,修复小佘太秦长城2500米,再现了秦长城的古老与壮观。虽然秦汉长城以没有当年的雄壮,但是它也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希望政府能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使河套地区的文化更丰富多彩。磴口县沙金套海汉墓群为内蒙古中南部最重要的汉墓群,其数量之多、分布面积之广为国内仅有。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后旗境内还有大量匈奴、突厥时期的石棺墓,这些都为研究考证巴彦淖尔市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除此之外,还有尘封久远的古城址、古墓葬群、鸡鹿塞石城、达日盖新石器时代遗址、三顶帐房古城遗址等。河套地区也不乏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河套文化增光添彩。二人台:是内地文化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互相融合的产物,传入巴彦淖尔市有七十多年的历史。1933年前后,河套地区开始出现职业二人台小班。河套地区二人台节目的内容,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的揭露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有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纯真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有的反映历史事件。其形式短小精悍或偏重于歌舞,或偏重于演唱,音乐带有浓郁的河套民歌色彩,唱词富有河套爬山调 韵味,道白多为河套广为流行的诙谐风趣的串话、谚语、歇后语。新中国建立后,二人台艺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6年至1958年,临河、五原、磴口、前旗先后组建了民间歌剧团。演出剧目以民间歌剧和二人台传统戏为主,兼演曲艺、现代戏,其中不少节目由剧团自编自演。二人台是内蒙古的地方戏,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区、半农牧区。其传统艺术形式多以生、旦二人同台表演,同腔同调。其表演形式有民歌对唱、硬码戏,带鞭戏。2006年,二人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此,这一民间艺术进一步得到各级政府并有关文化单位的重视与发展。二人台文化传承人王占新和武利平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