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脾脏的正常CT表现.ppt_第1页
医院脾脏的正常CT表现.ppt_第2页
医院脾脏的正常CT表现.ppt_第3页
医院脾脏的正常CT表现.ppt_第4页
医院脾脏的正常CT表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见 疾病的ct表现 脾肿大 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enlarged spl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学 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 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引 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 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 润性病变等。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2)脾肿大病因不同而致临床症状各异。 3)深吸气时,脾脏触诊在肋缘下超过23cm。 叩诊时,脾浊音区相应扩大。 2.x线平片:脾脏x线测量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 过8cm可诊断脾肿大。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 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3.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脾大对胃肠道的压迫 、推移征象,结肠脾曲下移,相应的横结肠上缘 出现压迫。 4.mri检查:单纯性脾肿大mri信号强度均匀 【ct表现】 1.ct平扫:显示弥漫性脾肿大的程度、形 态、实质密度变化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压 迫推移征象。 1)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上下方 向长度超过15cm即为脾肿大。 2)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作为标准,超 过者为脾肿大。若肝下缘消失的层面上, 脾下缘仍能见到则可认为脾向下增大。 3)当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时,提示有肝脏 弥漫性病变。 2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呈斑片状不均匀 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密度逐渐均匀 。 副脾 副脾(accessory spleen)又称额外脾。为 先天性异位脾组织,与主脾结构相似,具 有一定功能的脾组织。约占尸检10%30% ,多为单发,常位于脾门或沿脾血管分布 ,也可沿脾脏的悬韧带分布。约有20%的 副脾发生在腹部或后腹膜的任何地方。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 于上腹部触及肿块。 2.消化道钡餐造影:位于胃壁或胃周围者, 可显示类似胃粘膜下肿瘤征象。 3.mri检查:形态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信号 特征与主脾相同,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 的强化一致。 4.dsa检查:可见脾动脉的小分支进入副脾 ,与主脾染色一致。 【ct表现】 1.ct平扫脾门部小结节,多数直径不超过 2.5cm,边缘光滑。偶见位于脾门以外者。 2.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强化一致,ct值相 同。 3.动态增强扫描:两者的增强与消退之动态 变化也完全一致。 4.鉴别诊断:需与腹部肿瘤鉴别,勿把副脾 误认为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物。脾摘除后 副脾可增大。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 如淋巴瘤。 多脾综合症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为先 天性脾脏发育异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 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诊断要点】 1.多脾:多在2个以上,大小相近,位于双 侧腹部或右腹部,脾总重量等于正常脾重 量。 2.心血管畸形:如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 脉或半奇静脉异常连接并扩张,肝静脉直 接汇入右心房,双上腔静脉,双主动脉弓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心房及心 脏位置异常等。 3.两侧肺分叶异常。 4.内脏异位: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内脏转位 。 5.其他表现:如胆囊缺如,胆管闭锁等。 【ct表现】 1.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脾脏,呈结节状或 球状,其密度和增强扫描强化特征与正常 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复杂的心血管畸形及心脏位置异常等。 4.肝左右叶反位或对称等大,胆囊缺如等畸 形表现。 脾外伤 脾外伤(trauma of the spleen)占腹部外 伤的1/4。因受力机制不同,可为单纯性脾 外伤,也可同时合并肝及其他器官和组织 损伤。脾外伤的分型:脾挫伤。脾包 膜下血肿。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 。脾破裂。 【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 ,压痛以及腹膜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 速下降,并有休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 廓不清或消失,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 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 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 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可导 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6.b型超声:脾实质内片状或团块状回声增 强或强弱不均。当包膜下血肿时,呈梭形 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脾包膜 中断,脾周围积液和腹腔游离积液征象。 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 2.脾包膜下血肿:在脾外周见半月状密度异 常区。 1)ct平扫:血肿密度与受伤时间有关,新 鲜血肿或等同于脾密度,或稍高于脾密度 ,随时间推移,血肿密度也逐渐降低。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 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当 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 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脾包膜下血肿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 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 期血肿境界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 呈境界清晰的椭圆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 规则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则, 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 脏,呈不规则状低密度带 脾梗死 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是脾内的动脉 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 ,因瘢痕收缩,脾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 较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 上腹疼痛、发热等。 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 。 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 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病 灶无强化。 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 端指向脾门。 【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 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向脾门,边 界清楚或模糊。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 加清楚。 2.慢性期: 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 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边缘局部内 陷。 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密度 区。 脾脓肿 脾脓肿(spleen abscess)是一种比较少见 的感染性病变。发病率在0.14%0.7%之间 ,死亡率较高。脾脓肿是败血症脓栓的结 果,致病原因分为:全身感染或脾周感 染。脾外伤后继发感染或脾囊肿继发感 染。免疫机制低下的患者,如hiv阳性。 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后继发脾脓肿等。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10109/l,中性0.7。 4.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左横膈升高,盘 状肺不张和胸膜炎等,若在脾内出现气液 平面为特征性表现。 5.b型超声:脾内局限性低回声区,边界不 规则。 6.mri检查:早期可有脾脏肿大,信号轻微 异常。当有脓肿壁形成时,t1wi呈低于周 围组织的信号区,t2wi呈明显的高信号, 且信号均匀。增强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 中央区无强化 【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 低且均匀。 2)发生液化坏死后,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 区,ct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 3)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 性表现。 2.增强扫描: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 区无强化。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 常表现为增强后脾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 度灶。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 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 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 病史长达数年以上。 【诊断要点】 1.瘤体较小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 时偶尔发现,瘤体较大者可有腹胀表现。 2.b型超声:超声表现多样,可为花斑状低 、等、高回声。 3.mri检查:对血管瘤的显示较ct敏感,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重t2wi 可显示“灯泡征”,为特征性表现。 4.x线平片:可见脾区内斑点状、星芒状钙 化。 【ct表现】 1.ct平扫: 1)脾内见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 清楚。 2)较大血管瘤时,脾脏体积可增大,瘤体中 央可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当内 部有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区。 3)病灶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 见有斑点状、星芒状钙化灶。 2.增强扫描: 1)肿瘤边缘多呈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和平衡 期强化扩大并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 正常脾脏密度一致。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 变. 2)当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时,中 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the spleen)是脾 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脾淋 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两种,后者多 见。病理学上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 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这两种淋巴 瘤均可累及脾脏。ct检查难以区分组织结 构。 【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 状等。 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 触及肿大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4.b型超声: 1)弥漫性脾肿大,脾实质呈弥漫均匀中等或 低水平回声。 2)局限性病变:可分为囊肿型、低回声型、 回声增强型和钙化型。 5.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 号,t2wi信号略高于脾。 【ct表现】 1.原发性脾淋巴瘤: 1)ct平扫:脾肿大,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 性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2)增强扫描:低密度病灶呈不规则轻微强化 ,边界清晰。 2.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 1)脾肿大,弥漫性脾浸润,呈小结节状低密 度灶,密度不均匀,结节大小在1cm以下。 2)增强扫描脾实质低密度轻度强化结节。 肝脏多同时受累。 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是一 种少见良性淋巴管畸形。多为中青年患者 。病理学分为三种类型:毛细血管性淋 巴管瘤;海绵性淋巴管瘤;囊性淋巴 管瘤。以囊性淋巴管瘤多见,病变累及多 个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 【诊断要点】 1.左上腹轻微胀痛,也可无任何症状,常因 脾脏增大而进行检查发现。 2.腹部平片:可见脾脏阴影增大,其内无钙 化。 3.mri检查: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可见有分隔。 4.b型超声:脾增大,瘤体边界清晰,呈多 房性或蜂窝状结构,囊壁菲薄,内无回声 ,后壁回声显著增强。 【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增大,脾实质内见单发或 多发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病灶内见 粗大分隔。 2.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分隔有轻度强化, 中央无明显强化,囊壁显示清晰。 3.鉴别诊断:脾淋巴管瘤的ct表现类似囊 肿,其ct值比囊肿要高,且有粗间隔,增 强扫描见边缘和间隔强化,并见囊壁显示 ,而脾囊肿密度均匀,增强无囊壁显示。 脾转移瘤 脾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 of the spleen )占全身转移瘤的2%4%,多见于中老年 ,主要由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如肺癌、 乳腺癌等)经血行转移至脾;周围脏器恶 性肿瘤(如胃癌、胰腺癌等)直接侵入脾 ;淋巴管转移较少见。人体免疫机制与脾 脏关系密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