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三瓶颈.doc_第1页
英语教育三瓶颈.doc_第2页
英语教育三瓶颈.doc_第3页
英语教育三瓶颈.doc_第4页
英语教育三瓶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英语教育的三大瓶颈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英语教育工作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有不少人支持学英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对学英语持反对态度,有人说英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也有人指出英语教育效果极差,从而有了不少关于英语教育的研究和著作。从国内现有研究著作来看,绝大部分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探讨内容大部分是教学理念、教学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本文拟从宏观角度来探讨当前中国英语教育的三大瓶颈。【关键词】英语教育 瓶颈 指挥棒 语言文化教育 内在语言发展规律on three major bottleneck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seems to be in a dilemma. many people insist that we should learn english. however, also quite a few people opposed to learn english. some people think that english education has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 some think that it has a poor effect. there are lots of articles and papers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the majority of them are about a microcosmic approach to english education, such as teaching idea, methods and a reform in teaching methods.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macrocosm to discuss the main bottlenecks of our current problem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y our teaching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key words】english education; bottleneck; baton;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ner language development law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能与时代接轨的国际化人才。由于西方国家强势的经济实力,英语几乎在世界语言中成为了霸权语言,尤其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只要学好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马庆株先生曾指出:“升学、招聘、晋升,甚至连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都要求歌手会英语,于是中国形成了全民学英语的局面。中国的英语热带动了亚洲、带动了世界,北欧国家大学本来不用英语授课,现在专为中国留学生开出用英语讲授的课程。”当前中国的英语课程设置为所有课程中学习期限最长、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父母功利心最重的一门课程。可是,我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入学新生中高分低能者大有人在,他们的成绩与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相差甚远,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也相差甚远。社会上普遍重视英语,但从普遍运用价值来讲,却不理想。英语的应用能力不是每个学习英语的人都能具备的。我们有上亿人在学习英语,但是其中有多少人能自由运用英语?这很难说。现在有个外国人办的网站叫“汉字叔叔”点击率高得惊人,其中中国人为数最多。特点是免费网站(宣称要开办90年)。特点是新奇,吸引人,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还有个特点是处理教学内容的方式是深入浅出和由浅入深交替进行,既注意到日常生活的使用又注意到所教语言所运载的历史、文化、传统 、礼仪的介绍。本文拟从宏观角度谈谈英语教育的三大瓶颈。谨请专家与同行指教。一、英语教育的三大瓶颈(一)“指挥棒”的问题从20世纪起,我国的中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程,但是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就已具备了英语的运用能力。朱镕基总理在清华大学没有学过什么“大学英语”,他的英语是在湖南上中学时打下的基础。可是他出国访问,可以纠正翻译人员翻译中的差错。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清华大学外语系原副主任孔复初曾说过“我是1950年考入清华的,我班上的同学不全是沿海各省的,许多人抗战期间是在四川、云南、贵州上中学,他们上清华都能看懂英文的微积分教材,听懂教师用英语讲课,用英文做作业。不少人有相当高的英语水平,我们进清华,全班都没上过什么英语课。”这说明当时的英语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学阶段就做到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具备了基本的英语运用能力。可是,当代英语教学却成为了一个难题。现在的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博士(一部分人甚至到终生)一直都在学英语。学生学得非常辛苦,老师教得也很累。到了高中毕业时,大部分学生都还不具备英语运用能力,读不懂英文书籍,说不出顺口的英文,更谈不上得心应手地使用英语了。正如孔复初老师说的那样:“大学英语变成了中学英语的延伸,这是个怪胎!”这个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问题出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包括政策导向。20世纪80时代中期,教育部考试中心成立,用行政手段推行标准化考试,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使用英语的能力要在社会上成为一项资本,英语等级考试成了所有非英语专业人员职称评聘的一个硬性条件,外语不过关,不能评职称,不能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读研、读博),不能出国培训、进修,不能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英语能力成为了一个资格,一种品位。1于是,就有越来越多投机取巧的,功利性较强的英语教与学。是这些人推动了我国的英语教学走上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中考、高考、大学a、b级、四六级考试、职称外语考试等各种各样的英语标准化考试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指挥棒,学英语是为了能通过林林种种的考试,而不是真正的使用英语。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和不高不浓的学习兴趣又使英语能力水平不能达标。北京一份著名期刊登载,有7位外教参加2005年的英语高考,平均成绩为71分(满分150分),考后他们问媒体:“这是考英语吗?”而当时中国学子考上130140分的大有人在,但英语能力和这7位外教相比,是根本无法比拟的,中国的高考英语考倒了外教!还有一则报道,中国两位外交官在美国工作多年,任职期满回国后,带自己在国外长期学习的孩子回国插班上大一,居然英语考试都没过。中国的高考英语也考倒了在国外长期学习的人。是大学四、六级考试、高考英语考试为代表的标准化考试造成了中国英语教育难、负担重的根源。教育领导部门统领下的各级考试指挥棒是造成我国应试教育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这一级级的指挥棒使我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产业化的考试经济。各种补习、培训,考前辅导,形成了庞大的考试产业。这个产业利润可观,一年几亿几十亿,既得利益使从事该产业的人员决不会轻易放弃这颗硕大的摇钱树。据说,昆明某中学一位英语教师年额外补课收入达数万元。每天十几个小时高强度、高难度的作业和考试摧残着中国几十万乃至几个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权力加利益,这是教育改革难以实质性推进的真正原因。(二)学什么的问题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符号系统,是文化载体。它的深度和美感来自于它所运载的内容。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或是其他任何一种语言,语言本身是一个媒介,这里面肯定带有文化气息,要学它,就必须从其思维方式、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其了解,就像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主任龚亚夫说的:“在语言教育上,一种是工具性的,一种是文化性的。2”工具性是其自然属性,而文化性是其社会属性,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1、要不要学外语?既然语言的第一属性是工具,那么我们就说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跨国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会给自己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可能导致一个合作项目的瓦解,所以,在每个争做国际化中国人的当代,是有必要学外语的。现在的文化资源是整个人类的资源,英语是,汉语是,日语等其他各国语言也都是人类的资源之一。3人与人交流,是以听、说为主,保证能听懂、表达清楚,这正是语言工具性的特征。举个例子,昆明老人在昆明生活了几十年,从未到过昆明以外的地区,他们说了几十年的方言,到死方言不改。但一些年轻的昆明籍农民工到广州打工几年,就会讲广东话了。广东话对大多数内地人来说就是一门外语。我想表达的是,一种语言,有用并需要它了,人们就会去学,就能学会,自然就能学好。正如苏州市教育局的焦晓骏老师说的:“英语学习有一个前提,必须是移民国家”。所以,我们应该给想学的人有选择的空间。2、学语言还是学文化?语言的第二属性是文化性,从人文角度来看,语言教学对提高人本身的素养、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作用。就是有一种文化意识,通过这种语言,增加认识世界的窗口,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学习外语,就是要了解他们的全部,包括其内在的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种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还有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包括个人对文化的整体认识。古人念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古人念书念的是道德之类的东西,我们念书念的是小猫、小狗、小花、小草之类的东西。没有文化内涵的启蒙教材,荒费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年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排列,是它创造的画面和气氛震撼了文坛。美国总统的名句:“america must strengthen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you can fool som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 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 以及美国教师的话语“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 , seek ,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it will be opened to you.” 是因其哲理之深刻而脍炙人口。当你真正移民到国外,你的语言交往能力大概在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就可以掌握,但是真正可以理解外国人的文化,写文章、读学术文章的话,一般在英语国家四到七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种程度。所以,我们现在的英语教育只能说是应试而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偏重的是语言,而不是文化。语言教育对应的就是应试教育,文化教育对应的才是素质教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古代韩愈的师说提出:“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古人已认识到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便是传道传为人之道,传学习之道,即育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当代英语课程的大纲标准也要求不仅要把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来学习,也要学习英语包含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这也是育人宗旨的体现。可见,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语言本身所运载的文化。但是,从当代人才评估体系来看,我们现在学语言到底学了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三)内在语言发展规律的问题国外有研究表明,语言学习有一个关键期,有的人是在12岁,有的人则在15岁。在关键期学习第二语言,就很容易学到标准的口音。过了关键期,再来学习第二语言,语言能力发展已经过去了,学习难度就大大增加。因为要学好一门外语,必须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以便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学习英语的习惯就是“think in english!”用英语思维。什么是内在语言发展规律?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固定发展语言的顺序,不受其它语言干扰的。它与学习者个体的认知水平、感化能力、智商发育情况等密切相关。4我国现在有很多地方在幼儿园就开设英语课程。让一个认知水平还不足以区分辨别两种符号的人来学2种语言,会出现英语、汉语打架的现象,会出现厌学情绪,会出现哪门都没学好的现象。关于这个话题,还需要做更多的实证研究。二、问题的讨论及思考(一)在现有体制下,曾有研究人员提出一个建议:我们英语高考成绩不应该不论什么专业都一律100%计入总分,有的专业100%,有的可以80%、50%、20%,我们有文理分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曾说:“真正一种有活力的民族文化,它的文化创新缺乏个性发展的话,这个文化就没有希望,中国文化要有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必须要有个性发展,而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最缺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们没有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比如,有的人情商比较高,有的智商比较高,所以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从现在的强制分科,走向自主选择,给学习的人有选择的空间。美国的高中课程有很多外语课,也就是说,你这个学生有物理学的天赋可能成为物理学家,在我们的学校里我就给你机会让你成为物理学家,你是一个数学天才,我就给你机会让你成为数学家。我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在采用这种方法试点教学。学生可以在大学中选学英语或者老挝语。如果你选老挝语就可以免修英语。在教育中实行自主教课,这是一种尝试。当然若有更多的语种可供我校的学生选择更好。我们整个教育体系是否可以考虑往这个方向发展?(二)人与人之间打交道,以听懂、能够交流为主。我们应该重视英语,但反对把英语当成毕业生就职、当官、晋升等的门槛。(三)现在的语言已经是跨越了民族边界,任何一种语言,包括英语在内,已经不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到了韩国、法国、日本、德国,他们的英语都不一样。从教学到考试,我们只是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我们的英语教学还只是简单的灌输人家的东西,我们可曾注意到,现在有一种新的语言开始出现,叫印glish,即印度英语。这些人大量进入英语主流社会,带有印度文化,开始影响英语。中国人最伟大的学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的成就我们是否也能迁移到英语教育中?(四)英语教育是否可以考虑为这样一种模式:幼儿园学习英语以听为主、以娱乐为主。小学学习英语以听为主、以动作来表达理解所学内容的程度。初一、初二主要以听,辅之于说。课堂上教师讲些简单的英文启蒙小故事,学生以听为主,然后口头复述各自所理解的内容。初三以后以表演的方式加强听和说,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日常生活中的情节,买票、看病、煮饭、借东西等等,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对话,并让学生以小组表演的形式把情景再现。反复训练词语水平,反复训练语句水平,反复训练段落水平。高一主要教写,辅之以读。高二、高三侧重阅读理解。高一考试着重采用写作形式,高二、高三的考试着重采用阅读理解形式。初一、初二着重考听力,可以采用听故事绘画的方式,而初三以后着重考口语,用图片把故事内容进行描述。当然如果有要出国等特殊需要的学生,因为有了内在需求,我相信他们会更主动地自主学习。这样,整个英语的学习过程将充满兴趣,学生将不再学的那么辛苦。大学则以阅读为主,以文化背景与功能诱入话语理解。主要学英美文学,从文学中了解外国的文化,而大学的考试可以包含测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题型,但建议学生可以带字典进入考场。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样一来,教学大纲、课时计划、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改革。三、 结束语我国外语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