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ppt_第1页
抗心律失常药.ppt_第2页
抗心律失常药.ppt_第3页
抗心律失常药.ppt_第4页
抗心律失常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缓慢型心律失常 (bradyarrhythmia) v窦性心动过缓 (病窦综合征) v传导阻滞 快速型心律失常 (tachyarrhythmia) v 房性期前收缩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v室性期前收缩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非自律细胞) 心肌细胞 自律细胞:组成特殊传导系统 的细胞:窦房结/房室结/浦肯野细胞 心肌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快反应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 (0期除极由na+介导) 心肌细胞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房室结 (0除极由l-ca2+介导) 心肌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0na+内流(快) ca2+内流(慢) 1k+外流 2ca2+内流、k+外流 3k+外流 4自律细胞-na+ 、ca2+内流, 衰减k+外流(if ) 非自律细胞-na+- k+泵 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erp说明: na+通道重新开放的最短时间 erp/ apd大 意味着心肌不起反应时间延长 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 其所激发的0相最大上升速 率(vmax)之间的关系。 膜反应性 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 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一)冲动形成障碍 (二)冲动传导障碍 (三)基因缺陷 (四) 离子靶点假说 特点:频率较快,振幅较小,呈振荡 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易引起异常 冲动发放,称为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 2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分为:早后除极(ead)迟后除极(dad) 后除极(afterdepolarization) apd过长 (ead ) (dad) 90 0 0 90 (一)冲动形成障碍 1. 自律性异常 主要机制 自律c 4相自发除极速率 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差距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二)冲动传导障碍 1单纯性传导障碍 2折返激动 (reentry) 指冲动经传导通路折回原处而 反复运行的现象。 邻近细胞erp长短不一也会引起折 返。 正常冲动传导 单向阻 滞区 浦氏纤维末梢正常冲动传导、单向阻滞和折返形成 1 c a b 2 单向阻滞和折返 c a b 邻近细胞erp长 短不一引起折返 正常冲动传导 1 c a b 1 c a b 单次折返早搏;多次折返心动过速 erp短 解剖性折返: 如预激综合征(woff-parkinson- white syndrome,wpw) 1)存在解剖学环路 2)环路中各部位不应期不一致 3)环路中有传导性下降的部位 表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房纤颤、心房扑动 房室结 窦房结 预激综合征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房室束 浦氏纤维浦氏纤维 左束支右束支 房室旁 路 (肯氏束 ) 功能性折返: 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间耦联 (cell-cell coupling)改变 -折返型室速 (三)基因缺陷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 突变基因:3#-scn5a基因心肌钠通道 7#- herg基因-ikr通道 11#-kvlqt1基因-iks通道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 作用及药物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针对起源异常) : (一) 降低自律性: (二) 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针对传导异常): 消除折返激动 1. 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抑制快 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反应 细胞4相ca2+内流- 自律性 2. 增大最大舒张电位:促进3相k+ 外流-增加最大舒张电位-使其 远离阈电位-自律性 (一) 降低自律性: 3. 提高动作电位的发生阈值(上 移阈电位):钠通道或钙通道阻 滞药。 4.延长apd:可延长心动周期, 从而减慢自动起搏 (一) 降低自律性: 早后除极:ca2+内流所致 钙拮抗药 迟后除极:细胞内ca2+过多 和短暂 na+内流 -钙拮抗药 + na+通道阻滞药 (二) 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三)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 消除折返激动 1. 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 取消单向阻滞 如:苯妥英钠: 促k+ 外流- 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距离-传导 ; 2. 减弱膜反应性而减慢传导, 使单向传导阻滞发展成双向阻滞, 从而终止折返激动。 奎尼丁:抑制na+内流-vmax 传导 (四)改变erp及apd而减少 折返 1erpapd绝对延长 2 erpapd相对延长 3促使邻近细胞erp的不一(长短 不一)趋向均一。 降低4相除极速率 提高阈电位 增大最大舒张电位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类钠通道阻滞药 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c类 明显阻滞钠通道: 氟卡尼、普罗帕酮 (二) 类: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代表药:普萘洛尔。 (三)类: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 代表药:胺碘酮。 (四)类:钙拮抗药 代表药:维拉帕米。 一、a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适度(-) na+通道,(-)k+通道 钠通道失活后恢复开放所需的时间- erp及apd 一、 奎尼丁 quinidine ( a,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来源 】 金鸡纳 奎尼丁(quinidine) 【药理作用】 . 膜稳定作用: 阻滞na+,k+通道 抗胆碱作用:阻断m-受体; 阻断受体: 扩血管低血压 1.降低自律性 抑制4相na+内流,降低浦氏纤维的自律性. 对窦房结自律性影响弱,原因: 直接:抑制4相na+内流 间接:抗胆碱作用可抑制迷走神经 (-) na+内流-膜的去极化能力 -erp (-) k+外流 -膜的复极化延缓 -apd 2延长不应期 绝对延长 3 减慢传导 (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 但加快房室结传导 转律前先用强心苷、-r阻断药药、 钙钙拮抗药药? 强心苷 + 奎尼丁 抑制房室传导 心室频率 维持窦性节律 先 后 奎尼丁 强心苷等 奎尼丁 4对植物神经的影响 奎尼丁阻断受体-血管舒张 抗胆碱作用 1.胃肠道反 应 2. “金鸡纳”反应 轻者:听力减退、耳鸣、视力模 糊、胃肠不适 重者:复视、神志不清、谵妄 、精神失常 奎尼丁 【不良反应】 3. 心脏毒性(严重) 治疗量q-tc 高浓度窦房阻滞、房室阻滞、 室性心动过速 4. 奎尼丁晕厥 或猝死(偶见) 发作:患者意识丧失,四肢抽 搐,呼吸停止,出现阵发性室上 性心动过速,室颤而死 原因:过量,心室内弥漫性传导 障碍 奎尼丁 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电除颤 药物抢救: ivgtt异丙肾上腺素 或阿托品 (-)迷走神经hr 110bpm 奎尼丁晕厥的抢救措施 乳酸钠 ph 促k+进入细胞 血钾浓度 血液偏碱 奎尼丁与血浆蛋白结合 静脉补钾及补镁, 使复极趋于一致。 钾通过钠泵进入细胞, 镁是泵激活剂,必须同时补镁 【药物相互作用】 1.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合用 3. 与血管舒张药合用:-r(-) +硝酸甘油严重体位性低血压 4.与地高辛合用:地高辛的肾清除率 2.与双香豆素、华发林合用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 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药理作用】:特点(与奎尼丁比较) 1 膜稳定作用奎尼丁 2 抗胆碱作用微弱 3 不阻断受体 普鲁卡因胺 【临床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 1 房扑和慢性房颤: 奎尼丁 2 室性心动过速: 奎尼丁 3 急性心肌梗塞,口服可预防室性心律失 常(猝死)的发生 【不良反应】:较奎尼丁少且轻 红斑狼疮样反应 普鲁卡因胺 b类 利多卡因 lidocaine 抑制na+内流, 促进k+外流 仅作用于希-浦氏系统(室性) 【药理作用】 1.浦氏纤维自律性 促进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 远离阈电位自律性 (-)4相na+内流-自律性 利多卡因 (-) na+内流-膜的去极化能力 -erp 促进k+外流 -膜的复极化加速 -apd 2延长不应期 相对延长 3.传导速度 -复杂 治疗浓度无影响 细胞外高k+时-传导(心梗时用) 血k+降低-传导 利多卡因 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1 急性心梗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 2 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 3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1 cns:嗜睡、头痛、视力模糊、抽搐、惊 厥、癫痫状态、呼吸停止(麻醉剂) 2 传导阻滞:大剂量偶见窦性过缓、房 室阻滞 3 眼震颤是利多卡因毒性的早期信号 利多卡因 b类 苯妥英钠 phenytoin sodium 【药理作用】 膜稳定作用:仅作用于 希-浦氏系统 1 自律性: 促进k+外流-浦氏纤维自律性 2 缩短不应期:浦氏纤维和心室肌 3 传导性:复杂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强心苷所致) 与强心苷结合的na+-k+-atp酶解离恢复酶活性 1c类:普罗帕酮 氟卡尼 仅用于危及生命的室速 类药 普萘洛尔( -受体阻断 + 膜稳定作用) 【作用】 1 -受体阻断作用:主要作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 2 直接稳定细胞膜(大剂量) 浦氏纤维:(-)0相na+内流- 传导 普萘洛尔 【应用】 与交感n兴奋有关的各种室上性心律失常 甲亢、精神激动、运动-房颤、房扑、阵发性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尤以窦性心动过速,疗效最好 普萘洛尔 胺碘酮 amiodarone (乙胺碘呋酮) 类 特点:起效慢, 维持久,作用广泛 不良反应多 1 膜稳定作用:阻滞钠、钾、钙通道 2 非竞争性、-r阻断作用 3 阻断t3、t4与受体结合 胺碘酮 【不良反应】 1 甲状腺机能紊乱:甲亢或甲减 2 间质性肺炎 :可形成肺纤维化 ,激素治疗 3 角膜微结晶沉淀:停药消失 4 心脏抑制: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5 胃肠道反应 胺碘酮 类维拉帕米 verapamil 【药理作用】阻断慢钙通道 1.自律性: (-)4相ca2+内流 2.传导性: (-)0相ca2+内流 3.erp 4.收缩力,扩张血管 室上性心律失常 1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选用 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1)过度延长复极早后或迟后除极 触发活动-快速型心律失常 2)过度缩短复极-erp-折返激动 快速型 3)过度减慢传导传导阻滞 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药 物 自律性 有效不应期 传导速度主要作用部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