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理解并翻译句子.ppt_第1页
文言文复习理解并翻译句子.ppt_第2页
文言文复习理解并翻译句子.ppt_第3页
文言文复习理解并翻译句子.ppt_第4页
文言文复习理解并翻译句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2010安徽卷原文和译文见第一节)把原文中 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 使迎致之。 译文:_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_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 受。 译文: _ 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 ;“致”送达之意 (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 心安 (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 者。 答案: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 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 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 到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 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 受。 2(2010山东卷原文及译文见第一节)把文 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 师事之。 译文: _ _ 解析: 注意 “复”,又;“故”,原来的;“乞” 名词用作动词,请求;“师”名词作状语,像侍 奉老师一样。注意全句的文意,省略的成分要 补出来。 答案: (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 或“原先”)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 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 _ _ 解析: 注意“数”,屡次;“干”,求取,引申为 “求见”。虚词“以”,凭借;“见”表被动。 答案: 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或“拜见 ”)各位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文: _ _ 解析: 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在这时候,“咎” ,责备;“讥”,讥讽。 答案: 在这时权贵们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 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备考提示】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 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 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 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可以借助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 义,也可以联想学过的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省略、通假、偏义复 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 ,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 ,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 子,前后通顺。 翻译题中,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 重要的实词,而重要的实词往往是答案的赋 分点,考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 ,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因此翻译句子要 想得高分甚至满分,首先要翻译准确关键性 的实词。 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弈 不胜而啮其子。人曰:“是非鹄与子之罪也, 盍亦反而思之乎?”弗喻,卒病躁而死。 【注】 鹄():箭靶子。 译文: _ _ _ 解析: 翻译时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躁: 性情急躁。碎:使动用法,使碎。弈: 下棋。盍:何不。喻:明白。卒:终于。 答案: 过去,郑国有个性情急躁的人,射 箭射不中箭靶,就把箭靶毁掉(砸坏),下棋 下不赢,就咬棋子。有人劝他说:“这并不是 箭靶和棋子的过错,何不(为什么不)反过来 想一想(反思一下)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 他不明白(不懂得、根本听不进去)这个道理 ,终于因为急躁的毛病(犯急躁的毛病)死掉 了。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 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 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说苑 杂言) 译文: _ 解析: “达人者”的“达”为使动用法,翻译 的时候要体现出来。 答案: 自己通达又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 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自己本身富裕又能 使别人富裕的人,想穷是不可能的。 自己高 贵又能使别人高贵的人,想低贱是不可能的 。自己通达又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 是不可能的。” 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报 任安书) 译文: _ _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_ _ 解析: 古今异义也是高考翻译题考查的重 点,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1)句中“人情” 为“人之常情”的意思,“妻子”是“妻子和儿女 ”的意思,(2)“夫人”为“那个人”的意思,翻 译的时候要准确翻译。 答案: (1)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 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子儿女,至于那 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 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 天。 高考翻译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并非特 别严格,翻译时基本含义准确即可。但是如 果涉及句式问题,就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 由文言虚词“引起”的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 语法结构往往不同,翻译时要仔细辨析。 翻译下面的三个句子。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译文: _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_ (3)断头置城上,脸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译文: _ 解析: (1)介词“于”是一个关键,它造成了 句子的倒装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应调 整语序,“寒于水”应翻译为“比水冷”。 (2)“ 于”字造成了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调整为 正常的语序。“见欺于王”应翻译为“被大王欺 骗”。(3)要细心发现省略了的虚词。在古代 汉语中,介宾结构中的虚词常出现省略的情 况,翻译时须要根据文意加以补充。本题中“ 置”后省略了介词“于”。 答案: (1)冰是水做成的,却比水冷。 (2)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了而有负赵国。 (3)砍掉的头颅被放置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 没改变。 翻译题中,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和固定结构是需要考生特别关注的对象。特 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等。 翻译下面的五个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 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译文: 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 _ (4)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 _ (5)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 译文: _ 解析: 第(1)句是个判断句,翻译时要准确 翻译出“是”这个字来。第(2)句是个被动句, 翻译是要用被动词表现出句式的特点。第(3) 句是定语后置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语 序。第(4)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的时候 要调整语序。 第(5)句是个省略句,应补充为“留(之)(以)待 限期,以(之)塞官责”,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根 据文意补上省略的内容,并加上括号。遇见 倒装句时,一定要根据语境,弄清楚该句属 于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和主谓倒 装这几种情况中的哪一种,然后再翻译成符 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 答案: (1)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致。 (2)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毁谤。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壮的筋骨。 (4)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5)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句子无法直接翻译,要采 用恰当的意译。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具有修辞手法的 句子时,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 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并略施一些文采,以求译句行文典雅蕴藉。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文: _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 行并序) 译文: _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 译文: _ 解析: (1)本段文字翻译的准确与否,关键 要看对“缙绅”的理解准确与否。“缙”是“插” 的意思,绅是“大带子”。古代做官的人,把 做官用的笏板插在腰带里。在这里,“缙绅” 是用做官的人的特征来代替做官的人。翻译 时把“缙绅”所替代的内容翻译出来就行了。 (2)按事理来看,不可能是主人下马时客人已 在船上,很显然,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把全文结合起来理解,翻译就合情合理了 。 (3)“三径”是院中的小路,代表隐士所居的地 方,在此直译为“三条小路”就不妥当,意译 为“院中的小路”就较为恰当。(此处使用了用 典的手法。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 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 仲来往。晋陶渊明曾谓高朋曰:“聊欲弦歌以 为三径之资可乎?”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 ) 答案: (1)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做官的人 能不改变自己气节的,全国这么大,有几个 人呢? (2)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举杯饮酒却没有音 乐相伴。 (3)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文言文翻译“六字译法”: 1“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逐字逐 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 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 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2“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 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运用替换法,可以是用 现代汉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 的文言词语。 3“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 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 、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 4“删”,就是删除法,这就是翻译文言文在 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 的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 ,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 5“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 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 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6“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 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 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 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 文的基本功,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 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的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 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 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 ,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 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 ,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 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 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 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 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 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 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 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 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 ,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 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 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 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 ,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 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 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 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 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 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 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 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 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 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 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1)亡 卒 群 剽 城 邑 发 兵 捕 之 久 不 得 (2)时 频 岁 蝗 旱 问 何 以 济 迪 请 发 内 藏 库 以 佐 国 用 则 赋 敛 宽 民 不 劳 矣 (3)迪 对 曰 臣 受 先 帝 厚 恩 今 日 见 天 子 明 圣 臣 不 知 皇 太 后 盛 德 乃 至 于 此 太 后 亦 喜 (4)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 官 近 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于 斯 见 之 答案: (1)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2)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 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3)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 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4)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 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 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 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 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 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 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 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 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 ,于是就任亳州知县。这里逃兵成群地洗劫 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 到了之后,全部撤回所派的士兵,暗中察访 流寇的去处,部署指挥骁勇善战之士,一举 擒获流贼,斩首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皇上拿出 三司使马元方所呈上的每年收入支出的财物数给 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渡 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财用 ,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 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 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 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 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 谏,因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 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 怀政被诛杀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 ,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 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 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 州,因为用李迪结党营私的罪名,贬到衡州。 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 来朝拜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 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 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 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 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 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 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查属县并趁机祭祀 山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 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 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借 口其他事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 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 很倚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 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 ,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 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大臣,在这 里就看到了。 1借名词(代词)断句 名词和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它们作主语 的时候,就在前面断句,作宾语时,就在后 面断句。如上面第(4)句中,遇到“迪”“章献” 这两个人名做主语时,就要考虑能否在其前 断句。“方仁宗初立”为介词结构,“仁宗”不 做主语,就不能在“仁宗”前断开。如第(1)句 中“发兵捕之”就可在代词“之”做宾语处断开 。 2借虚词断句 虚词在文章中主要起着帮助造句的作用,如 果句中有一个虚词是发语词,那么,就要在 它前面断句。“夫、盖、凡、窃、请、敬”等 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 、尔、欤、焉、哉”等常常放在句尾起一个辅 助语气的作用;“以、于、为、而、则”等连 词常放在句中。根据虚词的这些特点,找出 虚词,弄清它们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断句 。如第(2)句中有一个“则”字,可考虑在其前 断开。 3借助文言句式断句 文言文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特殊句 式和固定句式,这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 是断句中的易错点,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 另外,文言文中常使用整句,如对偶句、对 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关注这 些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如第(2) 中,“问何以济”是个宾语前置句,就要考虑 在此断开。 4借助对话、引文断句 如果碰到了“曰”“云”等字,后面通常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