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胡明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压扭性盆地的成盆机制与油气潜力压扭性盆地的成盆机制与油气潜力 含 油 气 盆 地 分 析 1 压扭性盆地成盆机制与油气潜力 压扭性盆地的基本概念 压扭性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基本类型 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 压扭性盆地的构造特征与识别标志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潜力 2 构造应力 重力 流体压力 地应力 其他 纯挤压、带扭性的挤压、强压扭、弱压扭、纯扭、张扭、带扭性的拉张、纯拉张 基 本 概 念 构造形变 纯扭 压扭 张扭 3 图1 压扭性应变模型的一些实例(据Dewey等,1998) 压 扭 带 压扭:偏离简单剪切的走滑变形, 因为存在垂直于变形带的缩短 4 图3 中央阿尔卑斯地区简化的构造图(据Dewey等,1998) 带空心箭头的线代表始新世渐新世构造线,带实心箭头的线代表中新世构造线。 AAAustro-Alpine带。左上方的简图表示中新世阿尔卑斯扭性滑动矣量图解 (HHelvetics,LLepontine,ILInsubric线,RLRhone线,UZUrsernzone,SV滑动矢量 5 图4 压扭带终结的三种可能模型(据Dewey等,1998) (a)以共轴带终结,终结带边界不旋转,共轴带与压扭带的地表地形之间不存在协调问题。 仅有的不协调问题存在于共轴与压扭带分界处垂直于压扭带的、重力驱动的冲断作用具有不同的方向; (b)以非共轴带终结,终结带的边界旋转,旋转与非共轴带的涡度(vorticity)有关, 不协调问题存在于压扭带生长的地形与非共轴带之间的非生长地形之间; (c)一端以非共轴部终结,另一端以共轴带终结重力驱动的侧向流动指向非共轴带。 6 压扭性盆地的定义 v走滑断层系中由挤压作用形成的盆地,以及先前形成的盆地在演化的某 个阶段时盆地的一部分或整体被压扭作用改造的盆地。 走滑断层系中由挤压作用形成的盆地,这种盆地从一开始就具有压扭性 的特点,它们往往发育在走滑断层受束缚的断面弯曲处; 盆地形成之初并不具有压扭性的特点,但在后期演化中却转变为压扭性 压扭性盆地地应力特征表明,挤压构造力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的吸收 、积累以及消耗于岩体的运动而较快衰减,扭性构造应力向盆地内部传 播时会从压性向单扭或张扭转化。因此,盆地后期的压扭性反转往往不 是盆地整体反转,而是局部反转,对那些面积比较大的盆地尤其如此。 虽然这种盆地仅部分地区呈压扭性的特点,但是,这部分构造则是油气 赋存的有利构造部位(Wilcox等,1973)。 已有的勘探实践表明,这种盆地中的油气藏往往与压扭性反转的那部分 构造关系密切,如圣华金盆地、中央苏门答腊和南苏门答腊盆地、洛杉 矶盆地、特立尼达西南部洛斯巴乔斯(Los Bajos)盆地、死海西北部 盆地、Big Horn盆地、扎格罗斯山前地带等)。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仍 然把整个盆地归入压扭性盆地的范畴。 7 压扭性盆地成盆机制与油气潜力 压扭性盆地的基本概念 压扭性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基本类型 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 压扭性盆地的构造特征与识别标志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潜力 8 压扭性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 1.汇聚板块边缘的压扭性盆地 由于板块形状的不规则性,以及俯冲板块的运动方向往往具有走滑分量( Dewey,1975)等原因,汇聚板块附近的挤压往往是不共轴的。今天的阿留申 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爪洼海沟、秘鲁智利海沟等处就是如此 。这种情况导致海沟岛弧地带的区域应力场呈现压扭性的特征,从而使汇 聚带附近的盆地呈现压扭性,例如苏门答腊盆地、萨哈林(Sahkalin)盆地 、韩国的Kyokpo盆地等 随着俯冲大洋板块的消亡,以陆陆或弧陆、弧弧碰撞为标志的碰撞造 山作用将会取代洋壳俯冲作用。碰撞造山作用往往继承了先前斜向俯冲的特 点,呈斜向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带内的盆地很可能成为压扭性盆地, 始新世渐新世期间中央阿尔卑斯带、喜马拉雅山前地带等地的情况就是如 此。 2.转换板块边界地带的压扭性盆地 转换板块边界地带的斜向汇聚可以被分解为板块边缘法向与切向分量,是压扭 性构造发育的有利部位 美国西部包括洛杉矶、圣华金盆地在内的一系列新生代盆地都是压扭性盆地 ,它们的成因都与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右行滑移有关。 3.板块内部的压扭性盆地 板块内部的压扭性盆地主要与板块内部大型的走滑断层有关,走滑断层在其 被束缚的弯曲处易于产生压扭性应力场。 2.1 9 新生代转换板块边缘 构造背景-1 10 构造背景-2 俯冲板块边缘-沟-弧-盆体系 11 12 13 构造背景-3 碰撞板块边缘 外喀尔巴阡 盆地 14 外喀尔巴阡 盆地 15 外喀尔巴阡盆地Ptruksa气田 16 构造背景-4 陆内走滑断裂带 17 18 19 20 21 表1 代表性盆地分类方案的依据对比* 作者 依据 Dickinson (1974,1976) Bally & Snelson (1980) Bois (1982) Kingston (1983) Miall (1984,1990) Allen (1990) Ingersoll (1988,1995) 盆地的基底类型 (盆地的位置与 岩石圈基底类型 的关系) 1 1 2 盆地离板块边缘 的距离(或盆地 在板块上的相对 位置) 22 32 盆地位置与巨型缝合 带的关系 最近的板块边界类型 3 1 与盆地形成有关 的板块运动类型 221 1 盆地形成机制 4 13 聚集速率 1 * 数字表示分类依据的先后。 2.2 22 表2 代表性盆地分类方案中 聚敛环境和转换环境之下的盆地类型划分对比 构造 环境 Dickinson (1974,1976) Bally & Snelson (1980) Kingston (1983) Miall (1984,1990) Allen (1990) Ingersoll (1988,1995) 实 例 聚 敛 环 境 海沟深海沟 海沟 (T) 海沟和俯 冲杂岩体 挠曲盆地 :海沟 海沟 环太平洋 海沟 斜坡盆地 与海沟有关 的(TA) 斜坡盆地 弧前盆地弧前盆地 弧前盆地弧前盆地弧前盆地 加利福尼 亚大谷 弧间盆地 周缘前陆 盆地 前渊和下伏地 台沉积 周缘前 陆盆地 周缘 前陆盆地 周缘前陆 盆地 波斯湾 印度恒河, 北阿尔卑斯 弧后前陆 盆地 靠近A型俯冲边 缘的大陆壳上 的深槽/弧后( 前陆)盆地 弧后(前 陆)盆地 弧后 前陆盆地 弧后(前 陆)盆地 落基山以东 安第斯山以东 潘诺尼亚 西地中海 破裂前陆 盆地 中国型 盆地 前陆山间盆地 背驮式盆地 风河、绿河 、中国西部 残留大洋 盆地 残留洋盆地 内陆前陆盆地 走滑盆地 残留洋盆孟加拉湾 转 换 环 境 压扭性( 或转换挤 压)盆地 大盆地型盆 地 加利福尼亚 型盆地 大陆扭转 (CW/LL) 大洋扭转 (OW/OSLL) 网状断裂系中 的盆地 断裂终端盆地 (雁列断裂系 中的拉分盆地 )* 扭动旋转盆地 走滑盆地: 拉分盆地 楔状断块盆地 滑脱拉分盆地 (张扭盆地) 压扭盆地 旋扭盆地 陆内扭断盆地 加利福尼亚 沿岸 柴达木 维也纳、圣乔治 * 拉分盆地在后期往往遭受挤压或压扭作用改造 23 表3 压扭性盆地的类型划分 盆地性质类 型基 本 特 征 压性 带扭性的挤压盆地 两个水平应力轴(x、y)都呈 压性 压 扭 性 作用力 大小 弱压扭盆地:如洛杉矶盆地 两个水平应力轴(x、y)一个 为张性,一个为压性;随着压 扭作用增强,cy趋近于垂直盆 地边界 强压扭盆地;如圣华金盆地 形成 时期 原生压扭盆地 在走滑断裂系中挤压作用形成 后生压扭盆地 在前期盆地基础上叠加了 压扭构造作用 24 发育伴有逆断层的塑性褶曲 推覆体 局部III类应力 褶曲和断层的定向性 平移断层的级次较高、 规模较大 山前冲断带的宽窄: 挤压力的大小 沉积物对挤压力的传导 挤压盆地 25 扭性盆地 扭性盆地 类型 |cy/tx| 应力状态 变形特点 张扭 纯扭 弱压扭 强压扭 5 Ia,浅处偶有III Ia,浅处偶有III Ia /III临界 III,浅处有Ia 正断层占绝对优势,较浅 处有平移断层型的裂缝 雁列式正断层带 正断层带定向性好 正断层占绝对优势,较浅 处有平移断层型的裂缝 正断层系统/伴随有雁列 背斜的平移断层共存 构造线的定向性非常强 各种规模的平移断层带 塑性强地层,小夹角雁列式 塑性褶曲带 26 压扭性盆地的类型 带扭性的挤压盆地:指作用于盆地的挤压构造力略带扭性,以致在Y 方向上的构造主应力小于标准值(王平,2001)。但该类盆地地应 力的分布和挤压盆地是基本一样的,因此构造特征也基本相似,所不 同的是局部构造与盆地走向及构造带走向与一个小的交角,构造排列 略呈雁行式,且伴随雁行分布而出现不均衡倾没现象。 弱压扭盆地:指构造扭力的压性稍弱,但压性已是相当强了。“弱” 是相当于“强”压扭盆地而言。雁行式断层带、雁行式褶曲带发育, 构造定向性较强,但由于弱压扭盆地tx与盆地及主要构造带走向有 2030的夹角,因此可以出现呈大夹角相交的雁行式断层带。 强压扭盆地:类地应力占优势(即yzx),因此易于产生各种 规模的平移断层。在塑性较强的地层内,易出现小夹角雁行式的塑性 褶曲带。向盆地内部各背斜带的构造幅度依次减弱、成带性较强。 27 弱压扭盆地 28 圣华金盆地中的压扭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强 压 扭 盆 地 29 压扭性盆地成盆机制与油气潜力 压扭性盆地的基本概念 压扭性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基本类型 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 压扭性盆地的构造特征与识别标志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潜力 30 原生压扭盆地的成因机制 形成环境 走滑断裂带中 走滑断层与逆断层的终端部位 形成机制 不同块体之间的掀斜,翘倾所造成的沉降 3 成因机制 31 32 33 34 图8 形成于一个走滑断裂带中的不同类型盆地示意图(据Montenat等,1999) 张扭性盆地:1拉分盆地或菱形地堑;2正弦曲线状菱形地堑;3前缘楔地堑;4侧向脱逸地堑; 5沿着扭断裂的伸展地堑;6在一条走滑断层端部的伸展“马尾” 压扭性盆地:在两条扭断层之间的“槽状向斜”;沿着一条走滑断层的“槽状向斜”;在一个负花状构造 之上的走滑纵长凹陷带;沿着正花状构造两侧的沉降区;由一套宽扭动走廊中的块体旋转或掀斜产生的盆地; 在两条扭断层交汇处的沉降块体;与松弛张开有关的沉降区;在挤压转换带或扭断层端部的倾斜状向斜; “雁行”同沉积褶皱 35 36 37 38 表5 后生压扭盆地可能的形成机制 形成机制含 义世界上主要实例 转换板块 边界 板块的转换边界处的应力场主要是 压扭性的。 6Ma(上新世)开始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之间从聚敛板块边界转变 为转换板块边界,导致北美西部位于转换边界内部或附近的洛杉矶 盆地、圣华金等一系列先存盆地发生压扭性反转。 斜向俯冲 板块边界 上非共轴 挤压作用 斜向俯冲板块的切向与法向运动分 量使边界处形成压扭性区域应力场 ,先存的盆地压扭性反转。 菲律宾海板块的斜向俯冲导致印度尼西亚巴里托(Barito)盆地和 Kutai盆地从中新世早期开始呈压扭性 晚古生代造山作用期间南北向的非共轴挤压导致东爱尔兰海索尔韦 (Solway)盆地和Peel盆地呈压扭性。 晚中新世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的斜向俯冲导致韩国Kyokpo盆 地呈压性反转。 板块的斜 向碰撞带 与碰撞造 山带中的 非共轴挤 压作用 板块的斜向碰撞使碰撞带中先存盆 地呈压扭性 科迪勒拉山脉西部洋壳碎块和变形的深海沉积物在白垩纪中晚期增生到南 美板块之上,板块碰撞导致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Magdalena)呈压扭性 上新世期间喀尔巴阡造山带中PeriadriaticDrava扭断层的右行扭动使克罗 地亚的德拉瓦(Drava)盆地和萨瓦河(Sava)盆地呈压扭性。 帕米尔向北的楔入以及印度板块向北的俯冲碰撞导致巴基斯坦的印度河 下游盆地呈压扭性。也使喜马拉雅山前冲断带及其附近的的一系列盆地呈 压扭性。 缅甸板块北部与东亚的碰撞使缅甸萨林(Salin)盆地呈压扭性。 中新世中期由于加勒比板块与南美板块之间的右行碰撞致使特立尼 达和多巴哥东部近海的哥伦布(Columbus)盆地压扭性反转。 俯冲带上 微陆块的 加入 俯冲带上由于(形状不规则的)微陆块的 加入使原本处于挤压状态(或拉张状态) 的区域应力场局部变成压扭性,盆地性质 改变。 太平洋板块向澳大利亚印度板块之下俯冲的过程中,由于新西兰 微板块的加入,主要水平应力主方向发生变化,盆地呈压扭性 板块内部 盆地边缘 的压扭性 剪切作用 板块内部的压扭性剪切作用可能源 于远处板块的碰撞作用(如早第三 纪的柴达木盆地),也可能源于板 块内部岩石圈下部的构造作用(如 鹿湖盆地) 阿尔金断裂系的左行走滑活动导致渐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 “S”形旋扭褶皱。 早石炭世纳缪尔威斯法期盆地边缘压扭性剪切导致鹿湖 (Deer Lake)盆地压扭性反转。 泥盆纪初汉堡(Hamburg)克拉科夫(Krakov)断层的左行滑动 引起波兰上西里西亚煤盆地呈压扭性反转。 盆地 热沉降 张性盆地因热散失两翼相对斜向运 动导致盆地呈压扭性。 晚白垩世尼日利亚东北部的上贝努埃(pper Benue)盆地就因为这 个原因而呈压扭性反转。 39 表22 沉积盆地的分类(据Dickinson1974、1976;Ingersoll1988修改。引自Ingersoll,1995) 表22 沉积盆地的分类(据Dickinson1974、1976;Ingersoll1988修改。引自Ingersoll,1995) 表4 原生压扭盆地与后生压扭盆地对比表 原生压扭盆地后生压扭盆地 形 成 环 境 板内或板缘的压扭性走滑断层 带(被束缚的)弯曲部位,盆 地的边界往往由走滑断层系中 的断层组成。 板内或板缘的压扭性走滑断层带旁侧,走滑断 层带中的断层往往只是盆地的一侧边界或盆地 内部被扭断层穿过(如洛杉矶盆地和密歇根盆 地),盆地的其它边界一般是指向盆地内部的 褶皱冲断带。 应力场 特 征 盆地形成之时整个盆地都处于 压扭性应力场 通常是盆地邻近走滑断层带的一部分 处于压扭性应力场之中,而其它部分 则可处于压扭性、压性甚至张性应力 场之中。 沉 积 特 征 盆地四周向盆地提供物源,沉积速率 极高,沉积物主要是粗碎屑岩。沉积 中心及相带沿边界断裂朝一定方向迁 移。 走滑断层一侧沉积速率较高,粗碎屑 沉积比较发育。盆地的其它边缘具有 类似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 构 造 特 征 盆地形状常从“S”形或“Z”形向菱 形演化,盆地基底地块常发生旋转, 剖面上常发育正花状构造。 走滑断层一侧在剖面上常发育正花状 构造,平面上常发育雁行式次级断层 或背斜,背斜向盆地中心倾伏 盆 地 大 小 一般较小取决于原盆地大小,一般较大 盆地存 在时间 盆地一般短寿盆地一般长寿 盆地含 油气性 较差较好 40 压扭性盆地成盆机制与油气潜力 压扭性盆地的基本概念 压扭性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基本类型 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 压扭性盆地的构造特征与识别标志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潜力 41 压扭性盆地的构造特征与识别标志 原生压扭性沉积盆地由于规模所限,往 往是短寿的,从油气勘探的角度来看它 们的重要性一般较小。 与拉分盆地类似,压扭性盆地的长轴一 般平行于主走滑断裂,盆地中同沉积变 形发育,沉积物的颗粒较大,具近源特 征,物源来自盆地四周。盆地中通常发 育剪节理、次级逆断层等。 4 42 后生压扭性盆地的构造特征 盆地周缘发育指向盆地中心的冲断构造带,这是由于 盆地整体处于挤压应力场的缘故 如喜马拉雅巴基斯坦前陆冲断带Peshawar盆地、Campbellpore 盆地和Hazara盆地的情况就是如此(Pivnik,1992)。晚白垩世 始新世之间伸展性的塔西南盆地在始新世以后变为压性盆地时 就发育了大规模的山前冲断带; 盆地内部走滑断层附近剖面上发育(正)花状构造, 这是扭动变形的反映。 在英国北海北部Gullfaks油田(Fossen,1989)、哥伦比亚盆地 (Harding,1990)、波兰西南部上西里西亚煤盆地东北部边缘( Zaba, 1994)、塔西南色力布亚地区、柴达木盆地西部、塔里木 盆地北部、四川盆地卧龙河、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等地 (王燮培等,1989)都有表现 4.1 43 后生压扭性盆地的构造特征 盆地边缘发育(正)反转构造,这是由于盆地所处应力场的性质 发生了转变而造成的 如英国北海的北Viking地堑和东Shetland盆地晚侏罗世的反转构造 (Booth等,1992)、加拿大西北部Great Bear Lake地区的构造反转作用 (Cook等,1996)、尼日利亚东北部上贝努埃盆地晚白垩世的构造反转 作用(Guiraud,1993)、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南地区的反转构造等 盆地在平面上发育雁行式背斜或次级断层 在苏门答腊盆地(Wilcox等,1973;Harding等,1973;Harding,1974 )、加利福尼亚湾(Harding等,1979)、死海(Wilcox等,1973; Harding等,1979;Butler等,1998)、Big Horn盆地(Stone,1967) 、安达曼海(Harding,1985)、洛杉矶盆地(Wilcox等,1973; Harding,1974;Harding,1988;Biddle,1991;Ingersoll等,1999) 、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盆地(Schamel,1991)、委内瑞拉西北部法尔孔 (Falcon)盆地(Boesi和Goddard,1991)、新西兰塔拉基纳盆地( Taranaki)(Palmer和Bulte,1991)、圣华金盆地(Harding,1976; Harding,1979)、Santa Maria盆地(Mero,1990)、密歇根盆地( Harding,1974)等盆地中都有表现得十分清楚。 44 45 46 压扭性盆地的识别 v压扭性盆地与走滑断层关系密切,但它并不是鉴别压扭性盆地的 唯一可靠标志,因为在由共轴挤压产生的纯剪剪切过程中压扭作 用并不强,仅在由非共轴挤压引起的简单剪切过程中才涉及较强 的压扭作用。 v鉴别盆地中或盆地边部的扭断层仍然是识别压扭性盆地的重要途 径。扭断层定义为高角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断层(Anderson, 1951),它们在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位于水平面内的情况下(III类 地应力状态)在区域挤压作用下形成(Stone,1986)。 v扭断层只有通过断层带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平直的平面迹线、内 部断片和平面旁侧雁行构造形式才表现为独特的构造样式。因此 ,只有通过对盆地平面上与剖面上的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才能准确地鉴别扭断层作用,进而准确地鉴别压扭性盆地。 4.2 47 扭断层的识别标志 vHarding(1990)总结的标志包括: 窄长、平直、贯通、独一的主断层或变形带; 深处陡到中陡的主断层; 基底顶部的错开; 深部或沿主断层的走向相对上升盘、错动方式或断层倾向发生 变化; 主断层带内狭窄的断片在深处变陡和相接(负花状构造和正花 状构造); 在这些断片上相对上升盘的方向和错动方式不同; 同期的旁侧雁行构造。 v雁行褶皱或次级断裂与同期贯通的主断层结合是鉴别扭断 层最明显的平面标志,雁行褶皱系内褶皱的发育部分或全 部与相邻扭断层上同期的走滑无关,用此可以证明褶皱不 是拖曳的产物(Harding,1990)。 48 否定扭断层的构造标志 剖面标志有(Harding,1990): 主断层的位移最终未错断基底(但断层可能在基底内拆离); 主断层或异常构造侧向未延伸; 断层或构造组合是许多外貌相似的构造紧密排列组合而成。 平面标志有(Harding,1990): 断层迹线短,或为更大型构造的次级成分; 断层迹线为接力式或“之”字形,或者断层是几组方向的短断 层和平行褶皱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状形式的一部分; 断层有紧闭弯曲的迹线,并平行于紧闭的正弦状凹进和凸起中 的相似断层。 49 压扭性盆地成盆机制与油气潜力 压扭性盆地的基本概念 压扭性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基本类型 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 压扭性盆地的构造特征与识别标志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潜力 50 压扭性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v压扭作用期间盆地的沉积速率较高,一般形成较厚 的粗碎屑沉积,它们常构成很好的油气储层,文图拉 盆地、圣华金盆地和洛杉矶盆地的情况就是如此; v盆地的烃源岩往往来自于前压扭期形成的富含有机 质的岩石,如洛杉矶盆地、文图拉盆地、圣华金盆地 和塔里木盆地北部; v压扭(张扭)作用期间形成的雁行式褶皱往往是很 好的油气圈闭,Wilcox(1973)、Harding(1974)和 Harding等(1985)已经对此作过深入研究,压扭性盆 地的油气勘探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点; v压扭作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成熟生烃作用 v压扭性盆地的周边冲断带是油气赋存的有利部位。 5 51 表6 压扭性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石油地质特征 含 义实 例 压扭作用期 易于形成储 层 盆地的烃源 岩往往形成 于前压扭期 的伸展期或 张扭期 压扭作用期间 盆地的沉积速 率较高,一般 形成较厚的粗 碎屑沉积,它 们常构成很好 的油气储层 文图拉盆地中压扭作用期间形成的厚的上新统由砂质、硅质 碎屑沉积岩是工业油气流的重要的产层 圣华金盆地中新世期间受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影响,西南地块 被抬升,向深部盆地提供扇三角洲和浊积岩碎屑(Ryder和 Thomson1,1989),它们构成盆地中重要的储层。 洛杉矶盆地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压扭作用期间形成了一系列 海底扇,洛凯盆地中的原油大部分产自这些海底扇中的上莫 恩阶、德尔蒙特阶和雷佩蒂阶的砂砾岩储集层中( Redin,1991) 西南土库曼地区南里海新生代坳陷的东部边缘的上新统红层 是重要的油气产层,这一点使该坳陷与卡拉库姆盆地其它的 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特征。而该红层的形成则与科 佩特塔格的崛起有关。 在伸展期或张 扭期往往形成 的富含有机质 的沉积岩,它 们常常构成压 扭性盆地重要 的烃源岩,而 压扭作用期形 成的岩石一般 不是好的烃源 岩 文图拉盆地中新世(146Ma)伸展期的Monterey组深水硅藻 的和含磷的泥岩是世界上最厚的上新统半深海沉积之一( Nilsen等,1995),它们构成盆地中重要的烃源岩。 圣华金盆地在16Ma时张扭性沉降增加,沉积了含磷页岩 和硅藻地层,它们构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烃源岩(Nilsen 等,1995) 塔拉基(Taranaki)盆地的凝析气和原油均来自上白垩 统始新统的Pakawau群和Kapuni群非海相到海陆交互 相沉积的煤层和碳质页岩(Bulte,1991)。 洛杉矶盆地中新统和下新统上部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和硅 藻岩是盆地国重要的烃源岩。 法尔孔(Falcon)盆地前压扭期形成的渐新统和下中新统海 相烃源岩是盆地北部的油气源岩(Boesi等,1991)。 52 表6 压扭性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压扭作用期 间形成的雁 行式褶皱往 往是很好的 油气圈闭 压扭断层为 油气运移提 供通道,压 扭应力驱使 油气向雁行 式褶皱中运 移,最终形 成油气藏 洛杉矶盆地 文图拉盆地 圣华金盆地 苏门答腊盆地 Big Horn盆地 塔拉纳基(Taranaki)盆地 法尔孔(Falcon)盆地 压扭作用可以 促进有机质的 成熟生烃作用 构造应力通过产生机械 能及化学作用促进了干 酪根热降解,促进油气 的生成;构造应力通过 影响油气的流体势从高 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并 同时使油气得到富集 北阿富汗南塔吉克盆地,该盆地在始新世与塔里木盆 地西部的喀什凹陷通过阿赖地堑相连,二者都沉积了海 相灰岩,但北阿富汗南塔吉克盆地中的该套烃源岩已 成熟生烃,而喀什凹陷却未成熟不能生烃。虽然直接原 因是二者的地温梯度差别较大,但二者后期所遭受的压 扭性反转作用的程度也是极为悬殊的。 盆地周边冲断 带常是油气赋 存的有利构造 部位 冲断构造带的断层 为油气运移提供通 道,断层相关褶皱 为油气赋存提供圈 闭构造 美国犹因他(U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在恶化中750字15篇范文
- 红红火火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作文400字11篇
- 时间是一种力量课件
- 医疗器械进销存软件服务合同
- 时间位移高中物理课件
- 早餐防疫知识培训简报课件
- 早餐培训面点师课件
- 业务外包服务合同集萃
- 换个角度看问题议论文350字10篇范文
- 蓝黄图形商务班会教育培训
- 校招项目管理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微功率模块电源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肩关节解剖学》课件
- 放射防护监测原始记录表模板
- 2025-2030中国奶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垫资过桥合同协议
- 2024储能参与电力市场
- 医院各部门应急预案与流程图全集(2024版)
- 【《汽车前轴结构优化及轻量化性能研究(论文)》13000字】
- 水泥混凝土旧路面拆除施工方案
- 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