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1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2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3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4页
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课件(17) 2009年浙江卷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 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 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 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 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 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 ,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 的源头。所以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 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懒得背;不熟练;错别字; 轻视论语名句 2文本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 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 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 论语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哉若人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复习策略 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 ,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 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 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 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 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 懂透弄熟。 复习策略 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 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 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 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与讲解,加强应试技能 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条理性 ,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复习策略 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 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 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新 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点 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 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一、杭州市“一模”卷论语题情况分析 25.名句默写:子曰:“ ,齐之以 礼, 。”(为政以德) 错误回答:道之以德,有耻且恪。 道之以德,有礼且格; 道之以道,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有耻且格焉; 道之以行,有耻且格; 导之以刑,有耻且格。 民免而无耻,有耻且德; 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民免且格; 道之以政,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则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2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中庸之道)好班平均分3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 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 评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 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 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 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 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 有问题的答案: 1因为凡事都有一个度,在正直仁义的基础 上坚持适度,过积极会导致“文革”类错误,过 于不够当然也不能成功。(张冠李戴;生拉硬 扯;文字表达能力差) 2师:过;商:不及。我同意孔子的评价。原 因:中庸之道。(过于简单,没有应有的分析) 3师过于拘泥,商不能为贤者。赞同。因为当 时的行势,这两人都不能称之为贤人,只有孔子 。(前面把问题复杂化;后面把问题简单化,等 于没回答) 4孔子认为做事应适当,太过和太不足都不好 ,所以认为师和商一样。我赞同孔子的观点。为 人处事应适当得体,否则其结果都一样,无论是 过火了,还是懒得做,都得不到应有效果。(回 答不到位,理解不准确) 5因为事情做过了头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 烦,而没有做够,则是不好,所以两者一样。 因为凡事达到一定极限,即使是好事也 会变不好,而不够好本就应该继续努力,进取 之心不能失。 孔子的过犹不及思想体现出过头和不及 都是不好的,恰到好处才是好。 (以文解文,没有答题思路) 6我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漏答第 一问)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二、论语默写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 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 之方也已。(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实践“ 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 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测试卷题)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子曰:“不愤不启, 。 ,则 不复也。”(诲人不倦) 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3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练习: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 。(为政以德) 1则修文德以来之/则安之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2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 而为之)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子曰:“老者安之, , 。” (仁者爱人) 4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 忧, , 。”(君子之风) 5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周而不比) 6友直/友谅/友多闻 7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 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 ) 7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 如 , 。”(中庸之道) 8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 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 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 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 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 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 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 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 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 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 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 ,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 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 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 品格。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 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 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 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 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 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 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 ,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 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 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 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 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 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 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身 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 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 ,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练习: 1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 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 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 ,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 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 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 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 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 ,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 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100字)(周而不比) 1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 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 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 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 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 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 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 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 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2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 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 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 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 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 追求。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 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 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 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 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 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 )(为政以德) 3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 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 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 悌。 4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 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 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 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 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 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4(1)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 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 (2)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 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 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 的?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 的? 5.(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 德。(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 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 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 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 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 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 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 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 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6.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 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 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 6.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 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 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 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 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7.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 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 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 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 会? 7.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 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 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 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 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 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 辟”等。 8.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 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 予者商也”? 8.(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 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 ,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 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 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 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 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 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9.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 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