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液压凿岩台车的安全操作与维护.doc_第1页
本科毕业论文-液压凿岩台车的安全操作与维护.doc_第2页
本科毕业论文-液压凿岩台车的安全操作与维护.doc_第3页
本科毕业论文-液压凿岩台车的安全操作与维护.doc_第4页
本科毕业论文-液压凿岩台车的安全操作与维护.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题目:液压凿岩台车的安全操作与维护专 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班 级: 机电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起止日期: 2015.11.162016.01. 10 摘 要钻孔台车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采用钻爆法施工的一种凿岩设备。它能移动并支持多台凿岩机同时进行钻眼作业。主要由凿岩机、钻臂(凿岩机的承托、定位和推进机构)、钢结构的车架、走行机构以及其他必要的附属设备,和根据工程需要添加的设备所组成。应用钻爆法开挖隧道时,为凿岩台车提供了有利的使用条件,凿岩台车和装碴设备的组合可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改善劳动条件。BoomerXL3D三臂凿岩台车具有安全、高效、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特点,采用先导控制液压系统,减少了控制平台四周的高压胶管数量,对操作者更安全,并且噪声更小;采用新型人机工程学控制面板,控制系统的液压部件集中在一起,易检修、维护;符合FOPS(防落物冲击)标准的防护顶棚,可以升高1.1m来增加更好的视野;为了增加效率和准确度,BoomerXL3D可选配推进梁角度测量系统(FAM3),这个系统有助于操作者精确钻孔,减少超挖或是欠挖,增加一次进尺量。BoomerXL3D可选配COP1638,COP1838和COP2238型号液压凿岩机,来适应不同的岩石条件。关键字:快施工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目 录第1章 绪 论11.1 论文研究背景11.2 凿岩设备的发展来源11.3 液压凿岩台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1.4 凿岩台车用途及作业对象21.5 Atlas Copco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典型故障21.6 Atlas Copco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典型故障形成的原因和危害31.7 Atlas Copco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典型故障以往的诊断技术3第2章 液压凿岩台车安全操作52.1 液压凿岩台车安全操作规程52.1.1 行走作业52.1.2 凿岩及其它作业52.1.3 停车作业62.1.4 其它注意事项62.2 操作安全注意事项72.3 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72.4 液压凿岩台车过程控制原理82.5 液压凿岩台车施工过程控制82.6 液压凿岩台车的缺点8第3章XE3D液压凿岩台车维护保养103.1 维护保养的安全注意事项103.2 维护保养原则103.3 电气系统保养113.4 液压系统保养113.5 凿岩机及固件系统日常保养11第4章XE3D液压凿岩台车行走操作124.1 启动前的检查124.2 发动机启动124.3 发动机启动后的检查134.4 台车的起步与停止134.5 凿岩前的准备工作144.6 凿岩作业144.7 作业完毕和收车154.8 出现非正常情况的处置和报告15第5章 结论与建议16致 谢17参考文献18第1章 绪 论1.1 论文研究背景今年来,在工程建设的众多技术领域中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十分突出,剧来自于各方面的统计资料表明,至2003年年底,我国大陆已建成的铁路隧道有7千余座,总长4000千米。从隧道和地下工程的数量、规模和建设速度来看,我国堪称世界之最。在这些隧道中硬岩隧道占相当比例,采用的主要开挖方法是钻爆法和隧道掘进法,使用钻爆法施工的主要钻眼机具有气动凿岩机配简易支架、凿岩台车,其中凿岩台车在我国八十年代的长大隧道施工中被广泛应用。但九十年代以后,气动凿岩机配简易台架钻眼法又再次被广泛使用。对隧道施工而言,开挖是施工成败的关键。气动凿岩机配简易台架成本低,但是人工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施工效率低;凿岩台车有钻孔速度快、能缩短非钻孔时间、自动化程度高、施工安全、施工质量高、隧道开挖工作环境好、施工作业机械化水平高、超前钻孔技术等优点。但是台车成本较高,所以尽管凿岩台车在开挖上有较多优势,但是由于施工人员素质较低,施工管理水平较低,施工机械配套不合理等因素,凿岩台车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加上我国劳动力充足,是得施工单位转向技术含量较低的气动凿岩机。由以上分析可知,凿岩台车尤其是液压凿岩台车虽然是比较先进的隧道钻研工具,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对其研究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其在隧道开挖的优势,是得凿岩台车有退出了隧道开挖领域之势,因此做好液压凿岩台车快速施工的研究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1.2 凿岩设备的发展来源液压凿岩机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1970 年法国 的Montabert公司研制出世界上首台液压凿岩机I-IS0,将其装配在液压钻车上用于矿山钻孔。由于液压凿岩机在技术性能及穿孔效率上的优越性,世界各国相关公司掀起了研制液压凿岩机及其相关设备的高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液压凿岩机已形成各种机型系列上百种规格,广泛应用于矿山、水电、隧道交通等诸多领域。随着液压凿岩钻车的发展及凿岩机器人的出现,为液压凿岩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使用空间,尤其在一些大型水电、矿山等大断面的岩石掘进开挖工程中,为了提高作业效率,保证工程进度,液压凿岩机及凿岩钻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 液压凿岩台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隧道开挖是现代交通、水利工程等大规模基本建设中的一项难度大、耗资耗时多、劳动条件差但有十分重要的施工作业。在目前是隧道开挖中,凿岩开挖(钻孔)然后爆破成形的钻爆法还是占主导地位。凿岩设备的爆破发施工中用到的主要设备之一。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液压凿岩机和之配套的液压台车成了高效节能、劳动条件好的液压凿岩设备,在世界发达国家采掘作业中开始逐步取代原有的低效耗能、劳动条件十分差的手势式气动钻孔机具。几乎在液压凿岩台车实用化的同时,国外许多厂商都将计算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引入新型凿岩设备,将机器人技术引入液压凿岩台车,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特种机器人,及液压凿岩台车。1.4 凿岩台车用途及作业对象凿岩台车是支撑凿岩机并能完成凿岩作业所需的推进、移位等运动的移动式凿岩设备,是为了提高隧道开挖效率,将数把凿岩机支架安装在同一台车上,可以同时进行多把凿岩钻机掘进工序一种专业设备。 液压凿岩台车一般用于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要临时支护的大断面的隧道施工。但是,近年来在国外凿岩台车在围岩复杂的隧道施工中被广泛使用,收效良好。液压凿岩台车也可作为其它工序的工作台,如凿顶、支撑、装药和设备材料临时存放等。 液压凿岩台车的开挖施工工序为: 台车就位、多台凿岩机同时钻眼、利用台车服务平台进行装药、台车退出掌子面、爆破、排烟、凿顶、支护(视地质情况而定)、装渣机就位、装渣运输,同时也可进行上部钻眼,如此循环进行作业。 采用凿岩台车的凿岩效率高,钻进速度快,能适应各类岩层,在同等开挖断面下,可减少凿岩机台数。一般来说,采用凿岩台车建筑隧道日进尺在10m左右,月进尺可达200300m左右。1.5 Atlas Copco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典型故障Atlas Copco凿岩台车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最普通、典型的液压系统故障是系统压力不足和温度高。液压系统压力不足的故障在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判断之前,一般的处理方法就是更换液压泵或三联主工作操作阀,固然新的液压泵允许泄漏量有一定的余地,更换后暂且能够保证正常的系统压力,但是正常工作不过十天半月,故障就会复发;液压系统温度高的故障得不到彻底的根治就会导致系统各元件磨损加剧,其结果会进一步致使系统压力下降,新一轮的更换液压泵、阀的简单处理方法又开始了。因此,就是这种最常见的、最普通的系统故障如果不进行深究、根治,将会造成Atlas Copco凿岩台车维修成本居高不下。1.6 Atlas Copco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典型故障形成的原因和危害Atlas Copco凿岩台车进行凿岩作业时液压控制阀工作时都处在封闭压力油的工作状态,且工作压力一般都在180-230Bar之间,在高压工作状态下泄漏是不可避免的,外泄可以用肉眼直观的看到,容易发现和处理,相对内泄就不易发现和察觉,内泄的故障不但不易被查找,而且会造成液压系统功率损失。液压系统的功率损失一方面会造成能量上的损失,使系统的总效率下降,另一方面损失大部分能量转变为热量,引起油温升高。其后果不仅使液压系统效率下降,也加速油质恶化,液压油温度超过65每升高9,油液的使用寿命将缩短一半。其结果会导致:1工作油液粘度下降,泵的泄漏增加2液压系统及元件的密封性能降低,甚至失效,使泄漏增加3液压阀件的阀芯、阀体之间因热膨胀而出现阀芯卡死现象,不能工作4油液润滑性能降低,液压元件的磨损加快,加速了元件的磨损失效,缩短了元件的使用寿命5油液汽化、蒸发,容易使液压元件中产生气穴、穴蚀6液压胶管内壁脱落,容易堵塞滤油器、水冷却器和液压阀内的小孔,使液压系统不能正常工作7缩短液压系统设备的大修和报废期1.7 Atlas Copco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典型故障以往的诊断技术Atlas Copco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典型故障压力不足和高温故障在实际设备维修当中是最难查找的故障,这也是液压系统本身的缺点所在,但究其根源两者是一致的,都是内泄引起的。在生产实际中Atlas Copco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典型故障的诊断一直延用且仅有的方法是:在系统采取直通法或旁通法安装压力表。然后,必须依次短接两联电缆卷控制/定位泄荷操作阀、两联顶棚控制操作阀、五联支腿控制操作阀、六联大臂定位控制操作阀、先导控制操作阀、25Bar先导减压阀、三联主工作操作阀或更换阀体右侧安装的 280Bar的安全阀观察压力表的读数,通过比对找出内泄的控制元件,然后进行处理。Atlas Copco凿岩台车液压系统元件的布置结构紧凑,反复拆卸是很费劲的事,采用这种方法诊断的缺点在于:1诊断一次短接7个控制阀一个也不能少,劳动强度非常高,且至少需要6-8个小时的时间,维修效率非常低,大大的降低了凿岩台车的生产效率;2诊断精确性差,对于泄漏量小于1000ml/min的控制阀诊断不出来;3频繁的拆卸系统管路,不但会污染液压系统,造成二次故障。而且造成油液外溢、浪费,污染环境;4对液压泵的磨损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没有严格的界定,往往造成误判断而进行更换;5液压系统油液温度过高容易诱发火灾事故的发生。第2章 液压凿岩台车安全操作2.1 液压凿岩台车安全操作规程1工作前检查泵、空压机等正常;并检查管路、接头等应无漏油、漏水和漏气等现象。2工作前应确定各部操作杆、控制装置及仪表应处于正常。2.1.1 行走作业1降下升降平台,倒回滑动工作台,缩回臂架,将导杆摆成水平,凿岩机保持在始动位置,缩回支腿,方能行走。2台车行走前,应查看场地周围,确认前后左右无人及障碍物后,再按照引导人员的指示信号作业。切不可误触操作杆。3行走时要平稳,避免紧急操作发生意外事故,特别在上下坡时更应注意。由于台车的机体很长,即使转向角不大、机体的前端与尾端也会极度摆动,故操作时要特别慎重。4行走于狭窄坑道时,要特别注意四周。卷起电缆时,操作人员必须按照引导人员的指示进行作业。5液压油温应保持在3070范围,超过70时,应立即停止行走。2.1.2 凿岩及其它作业1进入凿岩作业之前,应清除作业面上的浮石,特别是在凿钻锚杆孔时更应注意安全。2连接水管前,先用压缩空气排除管内的尘埃。3将绝缘的电缆线准确地接在供电装置上。4必须先张开支腿后,方可进行凿岩作业和升降平台上的作业。5在凿岩作业和升降平台上作业时,严禁移动机体。否则将损伤臂和导杆。6若臂需移位时,必须先退回导杆,使顶点离开工作面,同时注意臂下是否有人,并且注意人应在臂移位时能触及到的安全距离以外。注意两臂不要互相碰撞,撞坏油管。7操作升降平台动作时,一定要用手势或信号提醒下方作业人员注意,随时查看下方的臂与导杆的位置是否正确。8移动臂时,不可让软管绊绕。 9注意凿岩作业孔粉尘排出量大小,防止堵塞。10严禁用台车“找顶”或清除危石。2.1.3 停车作业1不能将台车停放在软地基处,以及侧壁和顶部有落石或岩崩危险的地方。2台车停放后,应将导杆和臂就行走状态摆成水平位置,各操作杆置于中位,停止电动机和发动机。3避免在斜坡上停车。若必须停车时,应张开支腿并垫以三角垫木,防止机器下滑。4操作人员因故暂离台车而停止作业时,也应切断台车电源。2.1.4 其它注意事项1当发动机过热时,立即停止运转,待水温降低后再加注冷却水。冷却水温8090时为正常。2发动机运转时,不可碰撞消声器和排气管部分,切忌在通风不良处长时间运转。3关上电源开关后,方可检查电气系统。4运转中,因导管、软管、液压部件等损伤引起漏油时,应立即停止发动机或电动机。5经常检查电缆是否有破损,是否被履带车辆压住或物体挂住、卡死以及长度是否足够。图2.1 凿岩台车2.2 操作安全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熟悉本机结构、性能、作业范围和本规程,并能够掌握操作技术,经考试合格后,方可独自操作。2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戴好防尘口罩,穿好工作服,扎好袖口。严禁酒后或精神情绪不正常的人员操作。3操作人员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精神集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作中发现故障和不安全因素要及时主动排除,不能排除的,及时向上级反映。如情况严重,应立即停机,并通知相关部门。如发生事故,应立即向领导报告。2.3 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线路短路或发动机机体上有油污等易燃物、遇高温自燃或明火引发火灾事故。 2电气线路漏电或不按规程用电造成电伤害事故。3台车在运行中出现熄火故障,使制动、转向失灵或误操作等而造成溜车、撞车等车辆伤害事故。 4违章操作,造成设备或人身伤害事故。5现场存在浮石掉落、偏帮、冒顶、垮塌等事故隐患时,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更换轮胎、维护保养、检修时易出现物体打击和重物坠落伤害等事故。2.4 液压凿岩台车过程控制原理液压凿岩台车实现高精度钻孔的原理就是借助于给定的参照系,利用液压管理系统,对台车大臂、推进梁、凿岩机以及台车本身进行智能信息化管理,实现凿岩过程自动化。2.5 液压凿岩台车施工过程控制1利用钻臂进行钻孔定位时,应尽量选择凹凸适中的位置进行定位,以免造成凸出部分因钻杆长度不够而造成钻孔深度不够,影响爆破效果。2每次作业前,需进行传感器误差鉴定,通过人工操作钻臂找准隧道两底角及中线的测量标注点,判断与台车液压自动找点位置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需对传感器角度进行重新标定。3在钻孔过程中,操作手要时刻关注钻杆入孔情况,若出现弯曲情况,应及时停止钻孔,并及时纠正。4在进行周边眼钻孔时,若出现欠挖时,应进行人工操作处理掉欠挖,在进行周边眼钻孔。5在台车自动钻孔过程中,操作手应时刻关注钻臂的移动情况,避免与凸出岩石产生碰撞,损坏设备。6当出现个别岩层较破碎时,操作手应人工干预钻臂,对钻孔进行多次冲洗,清理碎碴,便于后续的装药工作。7当遇到水量较大地段,装药困难,应先施钻引水孔,再钻炮孔。8台车钻孔时应避开在上一循环遗留的残眼上开孔,由于前端残眼段跟后续眼深段有台阶,造成装药困难、掉块亦较多。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操作手应当进行人工干预钻孔。2.6 液压凿岩台车的缺点1火工品超耗严重。钻孔数量增加,正常情况下人工钻孔数量110120个左右,循环进尺3m左右,炸药用量约200kg,均方炸药用量1.52kg;相对而言,火工品器材(炸药、导爆索、毫秒雷管等)用量均严重超耗。2循环搭接错台较大。主要原因是大臂与钻杆存在尺寸差异,当大臂靠近岩面时,钻杆靠近内侧,与上一循环搭接处就会存在错台。3设备标配钻头45,钻杆45,这种情况下须使用40(大药卷),曾试过换40钻头,使用小药卷减少炸药用量,但不到一个孔钻头就会损坏,或者钻杆会折断。这也是炸药超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体现了它的局限性。4 由于断面宽度不足,导致掏槽眼钻孔时外插脚较小,一次掏槽很难完成,因此掏槽眼深度不足,只是起到增加临空面的作用。第3章 XE3D液压凿岩台车维护保养3.1 维护保养的安全注意事项1只能由经培训的认证人员对台车进行维护,调试,保养。并在之前,确保阅读并理解了相关的步骤,仔细计划将危险降到最低。2保养人员必须了解车上警示牌的含义,不能违规操作。3.2 维护保养原则1首先要制定出维护保养规程与制度。2 参照厂家规定,了解没备设计思想和熟悉其工作原理,严格按照修理工艺规程进行。3尽量采用原机的固持装配技术要求进行装配。3.3 电气系统保养1高压空气易造成严重人身伤害。在保养空压机或气动系统前确保卸压。系统压力值不能超过工厂规定值,增加压力值并不能增加台车的性能。2每天在开机前目视检查台车的电气设备。每个星期要检查漏电保护系统的情况,如果有问题要在施工前修理或更换。在开工前必须要检查紧急停机按钮情况,如果有问题不能开工。请注意紧急停按钮被按下时照明灯仍然亮,并且设备并未断电。3保险丝和断路器用于在过载和短路时保护电缆和电气装置过热和发生火灾。断路器跳开或烧保险是有故障的现象,在复位断路器或更换保险前要排除故障。并且要用原来相同规格的保险,不要使用比原装更大电流值的保险。4在更换传感器及传感器电缆时必须先关掉液压及主电源,同时在联接电缆接头时,必须按照原安装要求进行安装,避免烧坏传感器模块及控制系统。3.4 液压系统保养1在拆除油缸或液压阀前,要对相关的大臂,推进梁和凿岩机可靠支护,以防保养时移动,造成人身伤害。不要在紧靠液压系统支撑的部件下工作。2在油路中存留着的高压油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确保在松开接头,堵头或液压阀等部件前油路已卸压。明火能引发燃烧爆炸。所以在油路附件不能电焊或使用气割枪等带有明火的工具。液压油运转后温度很高,在保养前要让油冷却下来。3高压油喷射时能穿透皮肤造成严重的伤害。用卡片或木板去寻找泄漏点。如果受伤后要及时就医。4保养液压系统要由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慎重。要戴护目镜。液压系统漏油时不要使用台车。在维护或紧固油管接头等时要停止发动机和电力供应。油喷射出来易发生火灾。用布缠绕在部件上可以防止油飞溅出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油。确保新换的油管和接头丝扣类型和长度要与原厂的一样,要用原厂配件,并且油管与接头的耐压值要相符。确保根据液压图正确联接。操作前检查各部件动作。5必须使用同一规格的液压油,在添加液压油时,必须保证接头处干净无杂物。3.5 凿岩机及固件系统日常保养1凿岩机日常检查冲洗头的密封状态。2钻臂检查管子和联结状态,润滑注油点,检查电缆状态。3辅助臂目视检查状态和管子紧度,电缆联接情况。4推进梁检查油管状态,检查推进梁,检查推进油缸状态。5底盘检查传动油位;检查轮胎状态,气压和轮胎螺丝紧度;检查发动机机油位;检查冷却液液位;放油水分离器水分;清洁空滤粗滤;检查操作压力表;检查柴油位;检查电缆卷盘状态;检查水管卷盘状态。6操作室检查顶灯,检查工作灯,检查雨刷器状态,润滑门合页,检查玻璃清洗液位,检查空调过滤滤芯。7钻进液压系统检查液压油位。8水系统检查系统渗漏,排放水泵,清洗泥水分离器,检查油冷却状态。9钎尾润滑系统每天添加钎尾润滑油。10主电路系统检查电缆情况,检查电控柜。11中央润滑系统检查润滑脂油位。第4章 XE3D液压凿岩台车行走操作4.1 启动前的检查 1检查车辆整洁情况,紧固件有无缺损或松动,全车有无漏油情况。 2检查燃油油位、机油油位、空压机油位、钎尾润滑油油位,必要时加油。3检查消防器材、三角掩木是否完备,检查灭火器压力表指针是否在工作区域内。 4检查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管道是否严密。并根据说明书的规定保养空气滤清器。 5检查轮胎气压,不足的充气。检查轮胎螺丝,有松动或缺损的要立即处理。 6检查DC15(DC16)底盘的中间铰接及转向缸两端轴承,传动轴及支座轴承润滑情况,润滑不可靠的必须及时润滑。 7检查大臂、推进器各润滑点,必要时及时加注润滑油。 8检查推进器导轨及推进延伸装置表面清洁及润滑状况,且每班作业前必须清洁及涂抹润滑脂。 9检查工作机构液压系统胶管有无破损,胶管捆扎、吊挂是否整齐、牢靠。 10检查推进器钎杆导向衬套和推进器前端圆形橡胶块磨损程度,磨损严重的要及时更换。 11检查凿岩机油管及牵引钢丝绳张紧情况,油管及钢丝绳是否在各自的槽轮里。 12检查钎杆钎头。4.2 发动机启动 1启动发动机前要确认手制动按钮在制动位置;方向选择旋钮在中间位置;熄火控制杆复位;各控制手柄、控制装置在中间位置或初始位置。2发动机启动程序:合上电瓶开关,油门踏下到其行程的三分之一处,转动点火开关到启动位置,发动机启动后,要立即松开点火开关。如果启动5秒钟后,发动机不能发动,需先松开油门,连续转动35秒钟,以排出气缸内的可燃气体,1分钟后再重新启动。几次启动不成功要检查原因。发动机太冷要预热,转动钥匙到预热位置,一般预热时间为1520秒,最长不得超过60秒。 3发动机开始运转时必须平稳减速,使发动机以低速运转,严禁冷车发动机高速运转。 4发动机达到正常温度后,方能行驶与作业。4.3 发动机启动后的检查 1发动机启动后检查各仪表及指示针,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根据指示灯检查制动压力,制动欠压时指示灯亮;根据指示灯检查传动系统油温;根据指示灯检查发动机机油压力,欠压时指示灯亮;检查电瓶电压;检查发动机温度。 2检查转向系统、前后照明及喇叭是否完好,有问题要及时处理。3检查变速箱、变矩器油位。检查时台车置于水平地面,变速箱、变矩器油位达到正常温度,在发动机怠速情况下检查油位,必要时加油。 4检查液压系统各操作手柄是否完好,对系统的操作是否到位,有无气阻或滞后现象。 5检查液压系统有无泄露。 6操作驾驶室安全棚到适当位置。 7检查液压系统回油滤清器回油阻力显示装置,必要时更换滤芯。4.4 台车的起步与停止 1确保电缆盘和配电柜连接牢靠。 2开车前要先鸣喇叭;观察台车前后左右,确保车辆附近人员在安全位置,道路通畅无障碍物。 3 起步前,先收回。使之大臂延伸装置,推进导轨与旋转装置垂直,大臂与推进器摆放在合适的位置,既有利于车辆行驶,又不妨碍前进视线。 4收回支腿。 5松开手制动,选择一档起步,行驶速度不得高于8km/h。 6台车行驶中,遇巷道断面变化或弯道时,要适当操作大臂和车棚,保证安全行驶。 7如果台车在前进中需要倒车行驶时,必须待车完全停稳后,再挂档车档进行。严禁在行驶中挂倒退档位。 8台车在行驶中,操作人员要注意观察仪表盘上的指示灯,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以防发生设备事故。 9台车在行驶中,操作人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及车辆运行状态,台车出现气味、温度、声音异常,要及时停车检查。 4.5 凿岩前的准备工作 1台车进入工作地点时,将电缆头固定牢靠,电缆盘控制手柄放在“o”位,电缆盘处于浮动状态,车辆行驶时电缆能自动放出。人工拖拽时,电缆盘手柄要放在“out”位置,电缆盘转动,电缆放出。 2到达作业面时,选择合适位置停稳台车,放下四个支腿。 3连接电源前必须用试电笔在空气开关出线端和进线端测试是否有电,在确认进线端有电出线端无电的情况下方可连接电缆。 4接通电源后,要检查电源电压是否符合标准;根据配电柜上的指示灯检查电源相序是否正确,相序不正确要进行处理。用电笔测试检查电缆和车体是否存在漏电,有漏电必须进行处理。 5通电后,不得绕徒手拖拽电缆。 6接通水源:冲洗水过滤器。通过水压表检查水压,水泵水启动前,要求水压不低于6bar。 7打开车顶工作灯,启动工作油泵。 4.6 凿岩作业 1碎石卡住,防卡钎保护开始动作。未经允许台车司机不允许调整台车的防卡钎压力和推进压力。 2严禁台车打干眼和打残眼。 3凿眼时,台车前后不得有人逗留。图 4.1 液压凿岩台车作业4.7 作业完毕和收车 1作业完毕后台车停于指定位置,大臂和推进梁操纵到适当位置,较长时间存放,大臂应支撑或吊挂。 2使用停车制动器实施停车制动。 3方向控制手柄放在中位。 4支起千斤支腿。 5发动机低速转动3至5分钟,逐渐降温熄火,关车灯,断电。 6清洗车辆,打扫好全车卫生。 7检查车辆,处理故障,按要求做好交接班工作。 4.8 出现非正常情况的处置和报告 1当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着火时,司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车停稳,尽快切断动力电源,并用就近的灭火器进行灭火,火势较大,不能扑灭时要立即报告调度室或报火警。 2当凿岩台车在斜坡道上发生跑车事故时,要立即采用停车制动实施制动,司机不能跳车,同时要抓牢,在台车停稳后,用掩车木掩车。 3出现人员伤害,要立即停止设备,在安全的条件下,及时救护,报告工区或生产调度室,同时保护好现场。出现电器伤害要及时切断动力电源,按以上过程实施救护和汇报。第5章 结论与建议目前世界上各大公司液压凿岩台车的钻臂、推进器和操纵系统等主要部件都已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适用范围广,零件通用率高,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组装成各种型式的台车,实现了品种的多样化,同时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产品更新换代快。国外大型台车有定型和非定型两类。定型台车的工作断面规格、钻臂及其布置、凿岩机、推进器配套规格,钻臂安装基座构件型式、钻车底盘等均是定型的。当定型钻车不能适应工程要求(主要是工作断面、凿岩生产率和臂数不足)时,则采用专门设计的非定型钻车。它的主要工作部件如钻臂、凿岩机、推进器等与定型钻车是通用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用户对掘进尺寸、形状、掘进速度等不同的要求选配钻臂数、钻臂在断面的布置、安装基座构件型式、底盘型式、举升工作平面数量、液压系统等。另外为了适应各种施工的需要,凿岩台车还向着大型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目前除了对液压凿岩机结构进行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外,还在远距离有线无线控制和设计研制全隔音驾驶室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致 谢我的毕业论文是在左维琦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左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禁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新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感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老师对我专业思维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感谢所有代课的老师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感谢班主任刘蜀君老师,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感谢三年来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参考文献1 陈玉凡、朱祥.钻孔机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2 李候清.重型液压凿岩机冲击机构及其液压驱动系统研究C长沙:中南大学,2010.3 贺利乐.液压与液力传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4 赵昱东.液压凿岩设备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现代矿业,2010(4):11-16.5 李军. 液压凿岩机的发展与应用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8(5):36-38.6 赵宏强、林宏武、陈欠根、等.国内外液压潜孔钻机发展概况J.工程机械与维修.7 赵燕.全液压凿岩台车液压系统的分析C.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8 孙友宏、胡志坚等.JQW-30 型钻机液压系统设计J.工程机械,2006(9):41-449 刘军营.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0 阿特拉斯XL3D凿岩机安全、操作、维修保养手.18请删除以下内容,O(_)O谢谢!The origin of tax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traced to the time when the colonists were heavily taxed by Great Britain on everything from tea to legal and business documents that were required by the Stamp Tax. The colonists disdain for this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so-called because the colonies had no voic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xes) gave rise to revolts such as the Boston Tea Party. However, even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U.S. Constitution, the main source of revenue for the newly created states was money received from customs and excise taxes on items such as carriages, sugar, whiskey, and snuff. Income tax first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862, during the Civil War. At that time only about one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was required to pay the tax. A flat-rate income tax was imposed in 1867. The income tax was repealed in its entirety in 1872. Income tax was a rallying point for the Populist party in 1892, and had enough support two years later that Congress passed the Income Tax Act of 1894. The tax at that time was two percent on individual incomes in excess of $4,000, which meant that it reached only the wealthiest members of the population. The Supreme Court struck down the tax, holding that it violated the constitutional requirement that direct taxes be apportioned among the states by population (pollock v. farmers loan & trust, 158 U.S. 601, 15 S. Ct. 912, 39 L. Ed. 1108 1895). After many years of debate and compromise, the sixteenth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was ratified in 1913, providing Congress with the power to lay and collect taxes on income without apportionment among the stat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income tax were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tax burden and the raising of revenue. Since 1913 the U.S. income tax system has become very complex. In 1913 the income tax laws were contained in eighteen pages of legislati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was more than thirteen hundred pages long (Pub. L. 99-514, Oct. 22, 1986, 100 Stat. 2085).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a publisher of tax information, released a version of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in the early 1990s that was four times thicker than its version in 1953. Changes to the tax laws often reflect the times. The flat tax of 1913 was later replaced with a graduated tax.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world war i, the War Revenue Act of 1917 imposed a maximum tax rate for individuals of 67 percent, compared with a rate of 13 percent in 1916. In 1924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Andrew W. Mellon, speaking to Congress about the high level of taxation, stated, The present system is a failure. It was an emergency measure, adopt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war necessity and not to be counted upon as a permanent part of our revenue structure. The high rates put pressure on taxpayers to reduce their taxable income, tend to destroy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enterprise, and seriously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business. Ways will always be found to avoid taxes so destructive in their nature, and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situation is to put the taxes on a reasonable basis that will permit business to go on and industry to develop. Consequently, the Revenue Act of 1924 reduced the maximum individual tax rate to 43 percent (Revenue Acts, June 2, 1924, ch. 234, 43 Stat. 253). In 1926 the rate was further reduced to 25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32 was the first tax law passed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Revenue Acts, June 6, 1932, ch. 209, 47 Stat. 169). It increased the individual maximum rate from 25 to 63 percent, and reduced personal exemptions from $1,500 to $1,000 for single persons, and from $3,500 to $2,500 for married couples.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of 1933 (NIRA), part of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s new deal, imposed a five percent excise tax on dividend receipts, imposed a capital stock tax and an excess profits tax, and suspended all deductions for losses (June 16, 1933, ch. 90, 48 Stat. 195). The repeal in 1933 of the eighteenth amendment, which had prohibited the manufacture and sale of alcohol, brought in an estimated $90 million in new liquor taxes in 1934.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5 provided for a wage tax, half to be paid by the employee and half by the employer, to establish a federal retirement fund (Old Age Pension Act, Aug. 14, 1935, ch. 531, 49 Stat. 620). The Wealth Tax Act, also known as the Revenue Act of 1935, increased the maximum tax rate to 79 percent, the Revenue Acts of 1940 and 1941 increased it to 81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42 raised it to 88 percent, and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Act of 1944 raised the individual maximum rate to 94 percent. The post-World War II Revenue Act of 1945 reduced the individual maximum tax from 94 percent to 91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50, during the korean war, reduced it to 84.4 percent, but it was raised the next year to 92 percent (Revenue Act of 1950, Sept. 23, 1950, ch. 994, Stat. 906). It remained at this level until 1964, when it was reduced to 70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54 revised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of 1939, making major changes that were beneficial to the taxpayer, including providing for child care deductions (later changed to credits), an increase in the charitable contribution limit, a tax credit against taxable retirement income, employee deductions for business expenses, and liberalized depreciation deductions. From 1954 to 1962,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was amended by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