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古代汉语语法第一节 古汉语语法及其研究 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古人对汉语语法的种种有意识的解释和研究,一般都散见于哲学、经学、文字学、训诂学、辞章学著作中,有的甚至写成专著。战国时代,注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例:A.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 b.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 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说明: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例2:成公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 公羊传云:“孰败之,盖晋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说明当时运用被动句是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为了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的事实,改用一个简化被动式代替主动式。西汉初: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 文王“思皇多士”。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 苤苢:“薄言采之。”传:“薄,辞也。”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传:“且,辞也”。 载驰:“载驰载驱”。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传:“忌,辞也”。 即语辞,语助。 唐代:孔颖达提出“语法”概念 左昭二十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尔其勉之,相从为愈。”(汉)服虔注:“相从愈于共死。”孔颖达疏云:“服意相从,使员从其言也。语法,两人交互乃 称相。独使员从己语,不得谓相从也。” 此语法乃古代书面语习惯用法。 按:“相从”相纵也,各不相强;“为愈,为好。” (宋)洪迈提出了“句法”术语。 容斋随笔四笔:“作文旨意句法固有规仿前人,而音节锵亮不嫌于同者。”指作文的“句法”。 到了元代,出现了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起点。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了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概括地说:在马氏文通问世以前,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词类的研究A、虚词方面:a.对虚词的解释;b.分类;c.汇集专著三个过程。a.虚词对汉语组词成句起着重要作用。虚词的数量之多,运用之广,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己:方然亦且。”墨子揭示出“且”的语法意义有二:其一,表示事情将要发生;其二,表示事情正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他还揭示出“己”的语法意识是表示事情已经发生。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这里说明了“遂”这个虚词 是用在两句之间,表示两事相续。其它如:尔雅:“逮、及、暨、与也。” 方言:“ 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皆:俱词也。 宁,愿词也。乎:语之余也。矣,语已词也。西汉初的毛诗诂训传,有七处明确提出“辞”的语法概念。毛传的“辞”是指句首、句尾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或词头词尾,这是汉语词法虚,实两大分野的源头。许慎说文解字把“辞”所指的范围加以扩大,并对不同的“辞”的作用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但是,这些解释还只是立足于训诂,从虚词中找实义。到南北朝以后,对虚词的解释已经由一个一个的解释进入到分类总括说明的阶段。如: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 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他把虚词分为三类。 唐代柳宗元又把语气词叫做“助字”:按用述分为“疑辞”、决辞二类。他在复杜温夫书中说: “但见生用助辞不当律令。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 但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他在五经正义中,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关睢疏中说:“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章者,明也,揔义包体,所以明情者也;篇者,编也,言出情铺事明而编者也。然字之所用,或全取以制义,关关睢鸠之类也,或假辞以为助者,乎而只且之类也。”这就是后来的虚字实字两大类的分界之源,只是未提出虚词之名,真正提出虚实之名的是宋代的周火軍 ,他在清波杂志卷七中说: “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C、到了元代,出现了较系统地研究虚词的专著。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成语助一书,从语法角度逐个阐释意义,分析用法,并引书为证。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清)袁仁林收集虚词141个,成虚字说一卷。该书对所收虚词条缕析,颇有精到之处。(清)刘淇的助字辨略五卷,采虚词476个,按四声编排,四调之字又按平水韵排列。全书分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人。该书对每个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分析详密,广引书证,资料丰富。尽管此书体例还不够严整,解说也间有错误,但它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其价值应该肯定。(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160个,按传统三十六字母排列,因声求义。解词先说用法,后引书证;先追溯原始,后阐发演变;多解释特殊用法,少解释一般用法。该书材料宏富,分类细密,体例严谨。研究方法重归纳排比,释义精审,颇多创见。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可以说,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对虚词研究最有贡献。 B、动词、形容词的研究 对动词的认识,前人认识到动词有主动和被动之别,有自动和他动之别,各举一例。(1)公羊庄公28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公羊注意到“伐”有主动、被动两式,但语焉不详。何注从外形上把“伐”分为“伐人”、“见伐”两式,前为主动,后为被动,十分可取。他还想从语音上找出主动、被动两式的区别,但并未走通。韦昭注国语,也探讨了被动式的外部结构。(2)楚语:“使子南戮于诸侯。”注:“言为诸侯所戮。”“为所”是古汉语被动句折外部形式。到了唐代,不仅对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外部结构形式作了进一步探索,而且还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3)诗邶风柏舟:“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孔颖达疏:“小人见困病于我既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言觏,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称耳。”古人还接触到动词及物、不及物的问题。(4)诗周颂赉:“我徂维求定”。郑笺:“今我往以此求定”。孔疏:“往者,自己及物之辞。”【自动】(5)小雅甫田:“我取其陈”。疏:“且取者,自此及彼之辞耳。”孔氏分析得相当精到。【他动】孔颖达还提出“动义”这个术语。(6)易颐疏:“朵是动义,如手之捉物谓之朵也。”可以说,这是汉语动词这个语法术语的胚胎。元代刘鉴在切韵指南经史动静字音中正式提出“动字”(相当于现在的动词)、“静字”(相当于现在的形容词和名词)。马建忠从静字中再分出“名字”(相当于现在的名词),从而使实语的语法分类日趋完善。西汉初的诗毛传对形容写貌词有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他毛亨知道用词的外在形式来显示形容词的词性。其一是用词尾“然”诗邶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传:“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其二是用“貌”。墉风干旄:“孑孑干旄。“传:孑孑,干旄之貌。”其三是用“声”。齐风载驱:“载驱薄薄。”传:“薄薄,疾驱声也。”其四是用重言。如大雅云汉:“旱既太甚,蕴隆虫虫。”传:“蕴蕴而暑,隆隆而雷。”在此,毛传不是对每个词的具体意义作注,而是为了显示这类词的基本属性,注释的是这类词的概括意义。这是对这类词语法性质进行的探索。孔疏继承毛传声貌词之说而又有所发展,其解说更加明确。魏风葛屦:“纠纠葛屦。”疏:“纠纠为葛屦之状,当为稀疏之貌。”齐风载驱疏:“其车之声薄薄然”,“薄薄,车声状。”卫风硕人:“硕人其颀。”疏:“以类宜重言,故笺云欣欣然也。”(清)阮元说:“凡迭字皆形容之字。”(详研经室文集)张文炳说:“然字,若俨然、油然、嚣嚣然,又是形容之语助。”(详虚字注释)这些都是古人对形容词的很好的论述,尽管他们还不是对形容词作全面论述。 C、古人对实词活用的认识前人虽无此名目,但在解释中已有说明。如:名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并且观察仔细。例如:(1)大戴记夏小正“五月,乃瓜。瓜也者,始食瓜也。”【名词动用】(2)国语楚语“子尚良食,吾归子。”韦昭注:“使子归也。”(3)左传昭17年:“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孔疏:“刘炫云:乃是不复以君为君矣。”(4)易丰:“丰,大也。”王注:“音阐大之大也。”疏:“凡物之大,其音有二:一者自然之大,一者由人阐宏使大。丰之为义,既阐弘微细,则丰之称大,乃阐大之大,非自然之大,故音之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关于句子结构与句式的研究属于不自觉地例如:(1)春秋隐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王”是领属性定语】(2)周南关雎:“琴瑟友之。”传:“宜以琴瑟友乐之。”【加“以”字,明“琴瑟”是状语;“友乐”,明用为动词。】(3)周颂天作:“天作高山。”传:“天生万物于高山。”【加“于”字,明“高山”作补语。】(4)小雅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传:“迩,近也。争为近言。”【用一般语序,解释“维是”这个特殊语序】(5)诗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毛传:“言无忧也。”【用陈述句解释反诘句。】(6)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岂不”是双重否定,等于坚决肯定。】上文(1)(3)例为分析句子结构;(4)例为对语序的分析;(5)(6)例为同义异型的分析。总之,古汉语语法成就不大,主要原因是:第一,内因方面,语法发展缓慢,而汉语又是孤立语,语言内部很少用结构形态来变化,而是靠结构中的词的变化来区别。同时,古代的文、言脱节,为了写作,学习的是超口语的文学语言,相当于一门外语。第二,外因方面,汉民族注重形象思维,对语言的感受,重微观,轻宏观。且古人的治学目的是要掌握古籍的内容,而学习的方法是“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孟子提出:“诵其诗,读其书。”曾国藩家书中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宏伟之概,非密永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刘大魁说:“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已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二、马氏文通的贡献与局限作者,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1376年留学法国。文通是与他的哥哥马相伯(18401939)合著的。该书出版于1898年,署名问马建忠。1、文通著书目的破语文神秘论,求读书作文只捷径。文通自序中说: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则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奚从哉?学记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其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皇甫茂正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杜。”概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子书”,听其终日伊吾;及少长也,则为之师者,就书衍说;至于逐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之义;且同二字也,有弁于句首者,有殿于句尾者;以及句读先后参差之所以然;塾师固昧然也。而一二经师自命与攻乎古文词者语之及此,网不曰:“此在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噫嚱!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问道焉?从中可见,文通的积极目的在于:“离经辨志”与“考艺问道”;消极目的在于:为了作文时,能把古代只能“神而明之”的东西宣之于口舌。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学生迅速掌握语文规律。马氏提出了一条读书作文的捷径。“童蒙入塾,先学切音而后授以葛朗玛,凡字之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明于此,无不文从字顺,而后进学格致数度,旁及舆图史乘,绰有余力,未及弱冠,已斐然有成矣。如能自始至终,循序渐进,将逐条详加体味,不惟执笔学中国古文词即有左宜右有之妙,其于学泰西古今之一切文字,以视自来血西文者,盖事半功倍矣。”2、文通的内容(1)取材范围与编写方式取材范围自序中说:“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下至志书、小说,凡措字遣辞,苟可以述吾心之意,以示今而传后者,博引相参,要皆有一成不变之例。愚故网揣固陋,取四书三传史汉韩文,为历代文词升降之宗,兼及诸子,语策,为之字栉比,繁称博引。”据语文研究张万起的统计,文通用例7326句,史记1388;孟子1158;左传983;汉书782;韩文693;论语556;庄子513;国策273;礼记260;公羊138;诗经113;国语94;易经75;其他300;可见:第一,文通完全恪守既定的原则;第二,文通取证多用秦汉典籍,有厚古薄今之嫌;第三,繁征博引,用功甚勤;编写方式仿葛朗玛而作。“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总之,文通有开山之功,但也有模仿的痕迹。(2)文通的内容全书10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卷)正名:全书的总纲,开宗明义,对本书的字、词、次、句、读等术语做出界说。第二部分,(第二第六卷)实字【词】:对各类实词进行详细论述。第三部分,(第七第九卷)虚字【词】:对各类虚字进行论述。在论述实字、虚字的同时,又兼论了句法。第四部分,(第十卷)句读:专论句法。【说明】a、文通把实字分为五类: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其中静字相当于今天的形容词,状字相当于今天的副词。代字的分类杂而无当,如把“其、所、者”三个本不相干的词生拉硬扯在一起,称为接读代字,很不科学。B、文通把虚字分为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文通还是用了字类假借说。马氏认为:“字分九类,足类一切之字。”这是从词汇意义的角度进行的分类。但是,字到具体的句子当中,用途不同,词义也有别,所以马氏又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提出凡一字临时充当了他类词的句子成分,就是“假借”。今人称“活用”。随意假借,也自乱其例。C、词、次、比词:即句子成分。包括:1、起词(主语);2、语词(谓语);3、止词(宾语);4、转词(多指介词结构,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少数指间接宾语)5、表词(略同于英语中的表标语,主要指判断句,存现句的宾语);6、司词(介词的宾语);7、加词(一指当状语的介词短语,二指同位语);8、前词(指代词所代的词语);9、状词(状语)。次:文通说:“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即:有相互关联的名词、代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不同位置。1、 主次(主语);2、宾次(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3、 偏次(偏正词组的修饰成分);4正次(偏正词组的中心词);5、 同次(同位语);6、前次(同位语中位置在前的成分);以上三组是相对的概念。比:相当于英语的比较级。是模仿英语的结果。D、顿、读、句顿:(句子朗读时的小停顿);读:(由主语、谓语组成,但又不能独立或半独立的句子形式)句:完整的一个单句。(3)文通的得失A、成就;1、第一部古汉语语法著作,古今来特创之书,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其后,章士钊的中等国文法、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都是在其影响下的产物。今天语法已经甚嚣尘上了。2、文通的方法与内容虽有模仿之嫌,但也多有创获。就方法而论,语言材料丰富,较好的运用了归纳与演绎得方法,找到了不少汉语语法的规律。如: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等问题。就内容而言,文通把汉语分为“虚、实”两大类,有一套语法术语,对后世研究汉语词类,开拓了新路。B、不足;1、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如:比较级问题。2、重词法,轻句法。有训诂之积弊;3、术语复杂,重复矛盾不少。(如词、次、比)C、参考书: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张万起马氏文通研究资料三、古代汉语历史语法的特点总体说来,它是发展缓慢,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有变异性,二者的统一。A、 上古汉语语法特点1、 词类无明显的语法标志,形容词、副词有一部分具有构词特征。前者如:树:论语季氏有嘉树焉。(名词) 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动词)善:教人以善。(名词)有善人,有不善人。(形容词) 穷则独善其身。(动词)后者如:“油然、沛然、莞尔”等;2、 语气词使用由少到多。殷商较少,西周以后逐渐出现。甚至几个连用。诗经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3、 词序是上古语法的重要手段。如:公羊传成2年“齐师大败。”(齐师是主动的)左传哀11年“大败齐师。”(齐师是被动的)诗经竹竿“岂不尔思?”(词序)诗经击鼓“不我活兮。”(词序)尚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4、 判断句表达不用系词。5、 主动句与被动句形式上没有区别;公羊传闵2年“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被动句式】,此三君死,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B、中古语法特点(晋隋唐五代)1、各类次均有语法标志。如:名词的“阿、老、子、头、儿”;动词的“着、了、过”;形容词的“底(的)”;副词的“地”;2、四声别义(读破,东汉以后的郑玄、高诱、服虔、应劭之注释多用之)如:丧平声,名词;荀子天论“天子之丧(sng),动四海,属诸侯。”去声,动词;又: “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sng)也。”妻平声,名词;战国策“吾妻(q)之美我者,私我也。” 去声,动词;论语公冶长:“以其子妻(q)之。”操平声,动词;左传襄31年:“犹未能操(co)刀而使割也。” 去声,名词;汉书张汤传“汤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co)”3、词序正常化前置的宾语复回位。蔡文姬悲愤诗:“我曹不活女(你)。”南北朝小说:“自尔莫敢近之。”古汉语表达为:莫之敢近4,被动句进一步完善;“为所”式;5、产生了处置式:“把、将”字句。秦韬玉贫女:“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6、出现了名词、代词的复数形尾“们”,也作“门、每,”北齐王劭齐志“渠们底箇,江左彼此之辞。”【近代汉语的特点从略】四、古代汉语语法学习的方法1、古今比较法。以今知古,去同求异。2、学习继承前人成果。如:史记:“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伯祥史记选:“宁可答应了秦的要求,而让他负理屈的责任。”古代散文选:“宁可许给秦国璧,使他负理屈的责任。”第三种解释为:“把理屈的责任加给秦国。负,加也。”第四种解释为:“许,答应;以负秦曲,来使秦负担理亏的责任。负秦曲,兼语式结构。”通过比较,前三解认为“负”是使动词;欠妥。第四种解释认为“曲”是使动词,错误。说文“负,恃也。”段注引文:“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又:“昔秦人负恃其居,贪于土地。”可见,负、恃同义,即“依靠、依恃。”所谓使动,乃后人的解释。第二节 古代汉语实词的用法 一、古代汉语实词用法的一般情况(一)古代汉语实词用法的特点首先,古汉语实词的分类,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包括:名、动、形、数、量、代,副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属于实词研究的范围,但古代汉语中习惯上放在虚词中讲解。由于古代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么复杂的位、格、形态变化,所以词语的结合更多的是受到语义因素的制约。正如黎锦熙所说:“国语底用词造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因而,“必须联系交际人的主体意识、语言环境、句子表达功能作动态的意念分析”,是一种“形而上的语言。”如: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前为动词,后为名词,只能靠上下文、语境来分析。同时,古代汉语词量不足,而表达时修辞的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常常用一类词当作另一类词使用,暂时具有另一类词的意义和特点,或产生一种新的语法作用,功能增加,这种在交际中产生的灵活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活用。例如:(1)腰百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动用(2)乘坚策肥。论贵粟疏形容词用为名词(3)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名词作状语(二)、实词活用的主要特征活用的前提是承认字有定类,词有定性。其主要的特征是:第一、语言环境的制约性;例如:【欲】王者,【务】博其德。孟子“王”的前有能愿动词,后有者字;“博”的前面有副词“务”,后面带宾语。第二、活用词性的临时性;与词的兼类不同。活用是兼类的源头,兼类是长期活用的必然结果。例如:(1)至之市,而忘操之。韩非子动词,代词(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助词(3)大楚兴,陈胜王。史记(4)大喜,笼归。促织前两例的“之”是兼类;后两例的“王、笼”是活用。第三、词汇意义的相关性;例如:(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游水(2)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谋攻超过十倍,超过五倍(三)、实词活用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第一、活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某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使用频率高,后来约定俗成,就有可能成为固定下来的新的义项。如:(1)夏(ji,楸棍)楚(荆条)二物,收其威也。礼记学记名词(2)何其楚苦而不德也。史记文帝本纪形容词(3)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蜉蝣鲜明,华美,形容词现代汉语中活用产生的新词如:优生、停电、开胃、降压、更新观念、振兴中华、悦宾饭店、美你发廊、繁荣经济第二、活用使语言简洁明快,甚至具有修辞效果。例如:(1)郑人有子将宦,以其子为智。韩非子(2)宋有富人,其家甚智其子。韩非子以动用法(3)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使动用法,使句子结构整齐划一。正因如此,所以活用在今天也累见不鲜。如:不男不女;你太个人主义了;作动词牛头儿,你真够哥儿们!蒋子龙锅盆瓢碗交响曲用为形容词总结:第一、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用为另一类词,充当另一类词的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附加意义与功能,离开上下语境,就随之消失,或用后的词,既保留了原来的意义,又临时增加了新的意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第二、活用是在承认词有定类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并且也只出现在具体语境中,离开语境,无活用而言。故词典不收这种意义。第三、活用与词的兼类有关系,但不相同。前者是临时的,后者是永久的。二、名词用为动词(一)何谓名词用为动词?如果一个名词在上下文中取得了动词的特点,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诸葛亮传()老父曰:“履我。”史记留候世家()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本纪()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遂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同上)(二)哪些名词可活用为动词?从上文可见有两类:普通名词与方位名词。(三)如何判定名词动用?第一、分析句法结构。找出活用的条件。(习惯坐标法)副词状语代词动而名词【活用】宾语所补语能愿动词以上条件,有的可能同时具备数条。简单的说,就是看这个名词是否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第二、类比法鉴定。如:()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论贵粟疏()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游黄山记()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四)如何翻译?有三种:第一、表示动作、工具、方式的名词活用,相当于一个动词性的偏正词组,【状语中心词】,活用名词的意义保留在状语中。如:(1)、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用手指,用眼睛看(2)、左右欲刃相如。史记用刀杀(3)、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战国策用酒壶装(4)、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赶(5)、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用蹄子踢这类活用与名词作状语关系密切。试比较:A、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B、大喜,笼归。(同上)A、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B、孟尝君客我。战国策A生男女,必货视之。童区寄传B、无处(犹无故也)而馈之,是货视之也。孟子第二、表动作对象的名词活用,相当于一个动宾结构。名词原义保留在宾语中。如:(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赐福(2)、衣冠而见之。战国策穿衣戴帽(3)、妇抚儿乳。口技喂奶(4)、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打洞,“其中”是补语第三、有的名词动用后,相当于一个动词。如:(1)、仲尼先饭粟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笑。韩非子吃(2)、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3)、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4)、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 以上三种翻译方式,可根据不同的上下文来确定。如:A、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用衣包裹B、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穿衣C、许子衣褐。(同上)穿此外,形容词、数词也可用为动词。例如:(1)女儿之山,其山多鸩。山海经(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庄子(5)素善留侯张良。史记(6)臣之妻私臣。战国策(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8)士也网极,二三其德。诗经附:王力古代汉语中的名词用为动词(1)今京不度。(2)隧而相见。(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使俎麑贼之。(6)宦三年矣。(7)不介马而驰之。(8)三周华不注。(9)从左右,皆肘之。(10)以何市而反?(11)无以,则王乎?(1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三。使动用法1、何谓使动用法? 教材指出:是谓语动词具有使濒于怎么样的用法。 例如: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主谓(活用词)宾】可转换为齐威王欲使孙膑为将。【主谓兼语谓宾】可见,所谓使动用法,就是用一个简单的主谓宾结构,表达一个兼语结构【使动句】的内容。这是简化句子结构,增加句子内容的一种方法。郭锡良教材把转换的这种句子称为“递系结构”。而且,在古代汉语中,这种不简化的句子类型也不少见。例如:(1) 齐使田忌将而往。史记(2)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论语。先进(3) 武安遂怒,乃令骑留灌夫。史记这与现代汉语中用具有使令意义的词(使,令,叫,让,命,教)构成的使令句完全相同。但在古代汉语中更多的是用简单方式表达。2、使动用法的类型; A: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用于宾语前,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如:(1)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左传(2)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3)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4)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天论(5)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6)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7) 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必括也。史记(8)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9)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10) 屠暴起,以刀劈狼,又数刀毙之。狼(11) 广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12)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13)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14)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15)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 分析以上例句,可见,动词的使动用法,包含两层意思:第一, 这个用为使动的动词有动词的含义;第二, 这个动词具有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动词根据其是否带宾语,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则要考虑活用问题。如上面的(1)(3)例;本是不及物动词,又没带宾语,则要仔细辨别,如(4)(6)例。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那么,是否使动用法,很难区分,必须仔细辨别。如例(13)的“见”字;再如:(16)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孟子(17) 孟子将朝王。孟子(18)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汉书(19)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史记例(16)(18)是使动用法,而(17)(19)是一般用法。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状态。例如:(1)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病。荀子(3)春风又绿江南岸。船泊瓜洲(4)明主不滥富贵其臣。(5)既来之,则安之。论语(6)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从军行(7)薄赋敛,广蓄积。论积贮疏(8)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蝜蝂传(9)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天论(10)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1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12)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腊起义(1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兵法(14)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C: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成为这个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1) 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五蠹(2)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3) 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史记(4) 可以匡国,可以霸君。范缜神灭论(5) 既臣大夏而君之。汉书张骞传(6)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7)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名词的使动用法,首先要改变这个名词的性质,使其成为一个动词,然后才是活用问题。在成语中,这类活用,累见不鲜。如:降龙伏虎;丰衣足食;大快人心;飞沙走石;惊心动魄;一鸣惊人;在现代汉语中,使动用法的遗迹也很多。干杯;跑马;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端正态度;丰富生活;密切关系;眼热人,恨人;气人;喜人;嫌人;厌烦人;腻外人;怕人;3、使动用法的翻译:(有四种方法)A、兼语式:【使(叫、让)宾(兼)语动词】例如: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使秦国退却 (2)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史记让吕家人当王(3)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资治通鉴让他下来(4)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曹操。置屯田令使军队强大,使粮食充足 假如使动用法中含有双宾语,即: 【主语+使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4) 宁许以负秦曲。使秦负曲(5) 晋侯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6)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使民生二心其翻译的格式为:【主语+使+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B、 处置式:即:【把+使动宾语+使动词】(1)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把她漂在河中(2) 日渐暮,遂前其足。游黄山记把脚向前伸之所以要这样翻译,是因为这些词表示使动后,对后面的宾语除致使性以外,还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念。C、 使成式;大多翻译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称为“动补式”。其格式为:【有关动词+使动词+使动宾语】(1) 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甘藷疏序养活人(2)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谋攻击破敌国(3) 春风又绿江南岸。船泊瓜洲吹绿了(4)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促织抬高它的价值(5) 操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赶跑(6)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撞响它D、 状心式。当名词带上处所宾语用为使动词时,可用此翻译。即在名词前面加一个表示动作趋向或处所的介词,组成一个介宾词组,去修饰限制一个有关的动词。构成一个动词性的状心偏正词组,这比“处置式”更简单。其结构是:【介词+使动词+有关动词】(1) 适燕者北其辕,适越者南其辕。向北方驾辕,向南方驾辕(2) 日渐暮,遂前其足。游黄山记向前伸此外,还可以把这个活用的词表达这个意义的动词。如:(1)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击鼓(2)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召集、安抚也可以把宾语译为主语。如:(1)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人吃,狗吃总之,使动用法的翻译灵活多样,以上只是常用的方法。而且其间也没有绝然额度鸿沟。但是,所有使动用法,都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这一点是相同的。四、以动用法(也称意动用法)(一)定义:所谓以动用法,是指动词谓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用法。”例如:(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论语(2) (赵)充国七十,上老之。史记(3)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张耳陈余列传(4)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5)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又王力教材p348页) 这种用法表达的是现代汉语中“含有认定意义动词【以为、认为、觉得】的句子”的内容,这种句子叫的意动句。在古汉语中也不乏其例。例如:(1)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史记(2)(卫青)以为李广老。史记(3)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皆以 美于徐公。战国策(4)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可见这种句式是一个子母句。又叫包孕句。而意动用法则是用一个简单的主谓宾结构表达上述这种包孕句的内容。如果把上面的句子加以转换,就是:小人赢;长者公子;老李广;美(我)于徐公;神(之)。(二)意动用法的类型有二:第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教材p348页指出就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如教材: (1)贱之,就是“认为他低贱”; (2)贤勇知(智),就是“认为勇士和有智慧的人贤能”; (3)贵五谷,就是“以五谷为贵”;(其他可类推)第二、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指称得人或事物。如教材: (1)夫人之,即:“认为她是夫人”; (2)药之,即:“把它当良药”; (3)亲其亲,即:“把自己的亲戚当亲戚。” (4)友风而子雨,即:“把风当朋友,把雨当子女;”还如:(5)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把珠玉当财宝】(6)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把我当吴王】(三)如何区分使动与意动?第一:根据上下文意;A、从概念上区别;远a、怀敌附远;【名词】b、亲贤人,远小人;【使动】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使动】d、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意动】小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动】 b、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使动】B、从上下文意区别;美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动】b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使动】C皆以美于徐公。【形容词】C、从翻译方法来区别;(如果用使动翻译不通,可考虑意动问题)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意动】 b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意动】第二、从意动词的特性来区别;一般说来,移动用法的动词多为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如:“怪、畏、异、羞、然”等;例如: (1)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 (2)成然之。促织 (3)且庸人尚且羞之,况于将相乎?史记 (4)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 (5)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 以上这些活用,古人早已注意到,并相应作了解释。例如: (1)、孟子公孙丑:“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赵歧注:“皆能使邻国诸侯尊敬其德而朝之。”【使动】 (2)、列子黄帝:“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子其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唐)卢重玄注:“此见欺怒而不愠者,必以我等聋盲之辈。”【意动】 (3)、左传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宋)林尧叟注:“以齐为可安,不复有四方之志。”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提出了“致动”(使动)和“意动”两个概念。“他动字以外之字变为他动,而特含有致然或以为然之意者,含致然之意时,谓之致动用,含以为然之意时,谓之意动用。”五、名词作状语(一)何谓名词作状语?先看成语:A、 狼吞虎咽;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表比喻】 义不容辞;【表示情理或方式】车载斗量;【表工具】 道听途说; 【表处所】奴役百姓;奴颜婢膝;【表对人的态度】B、 日积月累; 日就月将 【用在行动性动词前,译为每日每月】日新月异;日臻成熟【用于形容词、动词谓语前,表动作情态逐渐发展】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表计时方式】C、东奔西走;南征北战;【表动作趋向】以上这些成语中的名词使用,就是作状语的现象。这是读汉语的遗迹。例如:(1)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史记(2)(赵)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三国志(3)道听途说,德之弃也。论语(4)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周颂(5)其道可以大美兴,而难以算计举也。是故日计之不足,月计之有余。淮南子定义:名词作状语,就是这个名词处于动词谓语的前面,直接充当状语成分。(二)哪些名词可作状语?从上文可见:一是普通名词,二是时间名词,三是方位名词;(三)如何辨别名词作状语与做主语?先看例句:(1)失期,法皆斩。史记(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3)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史记留侯世家(4)伍子胥橐载而过昭关。战国策(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6)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8)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9)大喜,笼归。促织上述前三例,句中没有另外的主语,但谓语的动作不是这个名词发出的。48例,这个名词前另有主语,所以可断定为作状语。第九例中,“归”的行为不是“笼”这个无生物名词所能发出的,因此,可定为作状语。(四)对这种现象的其他解释。名异实同。修辞学者认为是“词转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名词用为副词朱星古代汉语介词的省略山东古代汉语G8KbNeQiTlXo#r%v(y+B3E6I9LcOgRjUmYp!t&w)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fQiTlXo#s%v(y0B3E6I9LdOgRjVmYp!t&w-z1C4G7Ja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p#s%v)y0B3F6IaLdOgSjVmYq!t*w-z1D4G7JbMePhTkWoZr$u(x+A2E5H9KcNfRiUlXp#s&v)y0C3F6IaLdPgSjVnYq!t*w-A1D4G8JbMeQhTlWoZr%u(x+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p!s&w)z0C4F7IaMdPhWoZr%u(x+B2E5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p!s&w)z0C4F7IaMdPgSkVnZq$t*x-A1D5G8KbNeQiTlWo#r%v(y+B3E6H9LcOgRjUmYp!s&w)z1C4F7JaMdPhSkWnZq$u*x-A2D5H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WnZr$u*x+A2D5H8KcNfQiUlXo#s%v)y0B3F6I9LdOgSjVmYq!t&w-z1D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RiUlXp#s%v)y0C3F6IaLdOgSjVnYq!t*w-z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KcOfRiUmXp#s&v)y0C3F7IaLdPgSjVnYq$t*w-A1D4G8JbNeQhTlWoZr%u(y+B2E6H9KcOfRjUmXp!s&v)z0C4F7IaMdPgSkVnZq$t*x-A1D5G8KbNeQiTlWo#r%u(y+B3E6H9LcOfRjUmYp!s&w)z0C4F7JaMdPhSkVnZq$u*x-A2D5G8KbNfQiTlXo#r%v(y0B3E6I9LcOgRjVmYp!t&w)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环境与安全培训课件
- 行政人事转正工作总结
- 卤菜店铺转让合同6篇
-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 《祖国在我心中》课件
- 2025建筑施工租赁合同范本
- 解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二季度护理工作总结
-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题库及答案
-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及答案
-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爱尔眼科公司财务分析(数据图表论文)》13000字】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织服装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榆林市无人机管理办法
- 妇幼信息安全课件
- 《测绘基础》课件(共八个任务)
- 物业轮岗活动方案
- 建筑公司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 医保飞检培训
- 2025年教学设计与评估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亚朵酒店培训
- 医院医疗服务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