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a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doc_第1页
肖邦《a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doc_第2页
肖邦《a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doc_第3页
肖邦《a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肖邦a小调前奏曲作品分析姓名:郝雨晨学号:2007213787一、概述1、作品背景材料:a小调前奏曲(OP.28 No.2)是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转型时期小型体裁的代表作之一,诞生于华沙起义时期。其创作背景源于1831年华沙起义被镇压,肖邦因自己无法回国参加民族抗战,胸中强烈的爱国热情无处释放,内心感到无比愤慨与苦闷,他将这种情感倾注于所创作的音乐之中,使得全曲都渗透着一种压抑、低沉的情绪。而本曲与其创作的其他如c小调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相比,除了饱含激愤悲痛之情外,又多了一丝迷惘、茫然的的色彩,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2、结构图示本曲是以并行对比不等长四句式乐段为基础的一段曲式,其结构图示如下:A23=Int2+ab5(2+3)+ab5(2+3)+ab7(4+3)+b4 二、具体分析该作品从属调e小调开始,作为引子的左手声部,从一开始就保持着等分节奏的和弦双音分解,反映出作者心绪不宁却无处倾诉和发泄的情愫,好像眼前呈现出肖邦本人迈着沉重的步调思索的情景,使人听来也觉得倍感压抑。第一乐句可分为两个分句,构成了2+3的节奏,在开始的部分作者设计了一个先四度下行后三度上行的动机,仿佛是人的一声叹息。(如右图)而后旋律在第四小节处转为G调,并形成顶针句法。(图示见第一页谱面)整句节奏为顺分特点,位于中低音区,也为全曲定下了低沉、压抑的情感基调。第二句同样可分为2+3的分句,在第一句与第二句的过渡中同样运用了顶针句法。第二句进入时(第8小节处)将第一句的材料移调至b小调开始,第一句中出现的动机在第二句中再次出现,但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在第二次出现时节奏时值紧缩,并且转移到强位上面,是第一乐句的假并行。整句节奏依然呈现出顺分特点,在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处使用了顶针句法,旋律转为D大调,在11小节处的和声进行上,同时作为D大调的副导七和弦和a小调的重导七和弦,使得旋律又回到了主调a小调上。(见第一页谱面标记)第三句可分为4+3的分句形式,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中出现的动机在这一句中第三次出现,较前两句的区别是时值被扩大,并且出现在强拍弱位处。整句顺分性节奏特点不变,在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处使用了顶针句法。第四句在进入时与前一句形成了顶针句法,这一句的材料是之前材料的变化再现,最后保持a小调结束全曲。 三、总结这首a小调前奏曲采用了并行对比不等长四句式乐段为基础,调性布局与和声运用是本曲的一大特色。尽管作品的主调性为a小调,但却是从属调e小调开始,并在其后短短的二十多小节中进行了多次调性转换。节奏时值与声部位置的不断变化,使得主题动机的每次出现都给人以熟悉而又不失新意的感受,这一方面深化了作品主题压抑、灰暗的阴沉气氛,另一方面又避免了音乐的单调与呆板。根据对作品材料、和声的分析,在看似平静的旋律中却隐藏着肖邦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作品压抑、迷惘的旋律特征,极大反映了肖邦热忱却无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