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_第1页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_第2页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和思考摘要:对话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授受式教学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对话教学并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它更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彼此的精神敞开和交流接纳,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文本对话师生互动自由对话 在对话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和生活状态的今天,一种较完整的现代教学理论对话教学理论也正在逐步形成.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应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实施对话式教学可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一,以文为本,让学生与教材深刻对话 在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中,让学生解读历史文本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马丁语),这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觉,理解和评价教材,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对话.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兴趣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导着学生走向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尽量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融入教材.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一文时,我利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的有利时机,先播放神五升空的瞬间境头,接着让学生就神五知多少这个话题略作畅谈,进而指出神五的成功发射反映了我国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我国不仅在国防领域,而且在其它如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后教师继续讲道:我们今天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果,但你们知道我国的现代化历程从何时开始,以什么事情为标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抛出各自心中的答案,当有学生提出是洋务运动时,我先肯定其答案的正确性,然后追问:为什么说我国的现代化历程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去研读课文,探究历史. 2.引而不发,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解决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索,常有创新,因此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两汉的统治中的汉武帝的大一统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罗列汉武帝实施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并声明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可以抛出来讨论,结果就有细心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并焚烧了法家以外其他各家的典籍,而汉武帝却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深入去研读文本,读出教材中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才能解开,于是我就先肯定和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探索精神,然后指出:从秦始皇的崇法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实际上反映出这两个时期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种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照这个原理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存在有没有发生变化.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从主客观两方面的变化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直至最终找出答案. 二,群体互动,展开激烈而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这句话恰恰也道出了对话式教学的特征之一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对话教学理论认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醒,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并在同他人的对话中促进新的意义的创造.因此展开师生间的直面沟通,学生与学生间的群体互动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积极的引导.例如在讲到洋务运动的结局时笔者就教材观点说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时,有学生A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教科书的观点不对,我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随威海卫的毁灭而毁灭.理由是,首先我认为一场运动不可能一下子说没了就没了,总得有个余波吧;第二,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应该还存在,至少他们办的厂不会一下子都关闭了.显然学生A的发言越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时空里,它完全可能被扼杀掉,可它却为对话式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实施契机,于是,笔者及时把握住了这个机会,顺着这个学生的思路说:刚才A同学的发言非常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优秀品质一种不囿于教材,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优秀思维品质,让我们为他的发言致以热烈的掌声.那么,对于洋务运动的结局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呢由于有了良好的开端,其他同学也都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已的看法.学生B说:我认为洋务运动确实没有因战争而结束,因为从洋务运动的内容上看,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民用企业,海军,派留学生出国求学,创办新式学校等等,甲午之后,很多依然存在.学生C说:我也认为洋务运动没有破产.因为,洋务运动开了中国的风气,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譬如像孙中山先生,陈独秀等先驱者,他们走上救国救民道路与他们走出国门有关,而开中国留学之风的是洋务派,还有洋务派引进技术的做法也没有被抛弃,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有技术的支持,所以当时的中国应该是仍然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教师:刚才几位同学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洋务运动没有破产,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看法呢略作思考之后,学生D站起来说:我认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是可以定论为结束了,从1895年到1901年应定为洋务运动的尾声比较好.学生D的发言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又一次露出了探究的神情.学生D继续讲道:我认为:首先,作为教科书的观点肯定是有理由的,其次,我个人认为看一事件是否结束当以主要的潮流为准.这怎么理解如我们在谈法国大革命时,我们的定论是雅各宾派被颠覆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事实上,法国在雅各宾派之后还有拿破仑帝国统治,但我们还是认定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标志着法国大革命高潮过去,其道理是一样的.对于这些不同的看法和碰撞,我感到了由衷的高兴,它让我看到了学生勇于探索和直言不讳的精神,欣喜之余,我说:同学D的发言实际上涉及到了如何看待历史的命题课堂中就如何看待历史展开了又一轮激烈的讨论 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洋务运动的结局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自由对话,而学生在群群互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 三,张扬个性,让学生与历史自由对话 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它强调要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情怀,要把学生培植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更何况让学生学会自学,自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适时开放时空,创造情境,利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悟自由地与历史人物展开对话.如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一节的结束时,我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哥伦布的历史文章,文体不限.这下好了,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交上来的作品可谓琳琅满目,体裁多样.有的学生以书信形式写成了致哥伦布的一封信,也有的学生则采取了采访形式面对面采访哥伦布,有个学生更绝了,居然写了一篇假如郑和偶遇哥伦布,文中把东西方两位相距七十多年的航海家放在同一时空中去想象,去对话,去推测,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要多渠道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释放自己情感,展现自己个性的平台,这不仅会使学生在学习情感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而且会使他们理解到更多的为什么,从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太多的意外和惊喜. 在落实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民主和平等的教学,一种沟通和合作的教学,一种创造和生成的教学,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在这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引发了笔者对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肩负着传道, 授业,解惑三大重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以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自己,在这种理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僵化的,冰冷的,机械的关系.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交往和对话,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学生永远是被动者,而这反过来又阻碍了教学任务的更好落实.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和对话的时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需了,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还教学一个本真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你我的关系.在对话式教学中形成的你我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到尾在相互地教. 第二,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交谈即是对话.对话要通过交谈来实现,但交谈不一定是对话,因为尽管交谈是对话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但并不是判断对话教学的惟一标准,甚至也不是第一标准.判断一种教学是不是对话教学,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一句话,对话是各方相互理解的过程,这是质的方面的要求.二是认为对话越多越好.这里存在一个量的问题,我们不能为对话而对话,否则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三是认为对话的目的是取得一致同意,这是一种偏见.因为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