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口学院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物流企业合理避税研究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名称: 财务会计教育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二零一六年 一 月 二十八 日 目 录内 容 摘 要 1关 键 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物流企业合理避税理论概述 (一)物流企业合理避税的概念及基本情况 (二)物流企业合理避税的特点 (三)企业合理避税的必然性(四)企业合理避税的主要方法二、物流企业纳税筹划研究 (一)税务筹划的概念及意义 (二)物流企业的税金成本构成 (三)物流企业合理避税的动因(四)避税筹划的实质和特征 (五)物流企业纳税筹划的主要途径 (六)企业合理避税的案例分析三、合理避税的筹划思路及方法浅析(一)缩小说基筹划(二)降低税率筹划(三)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避税筹划四、结论参考文献 致 谢 内容摘要:物流企业的合理避税是企业合理安排税收筹划,合理组织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弄清合理避税的概念、特点、必然性、途径等问题,对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国家的发展都会起促进作用。物流企业进行合理避税筹划活动以及对合理避税与偷税行为进行辨析, 旨在使物流企业积极运营策略得到广大经营者及会计人受的理解与重视。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 物流企业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 可取得节约税收成本(savingtax) 的税收收益, 以迟到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物流企业要树立税收筹划意识, 用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从而提高企业效益。依法纳税是纳税人应尽的义务,而依法进行税收筹划也是纳税人应有的权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纳税筹划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合理避税是纳税人的一项权利,而不是纳税人对法定义务的抵制和对抗,也不是对税法法律的滥用,而是纳税人依据法律的“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的一种行为。充分利用纳税筹划工具具有积极地社会意义,一方面可以增强全社会自觉运用法律法规的意识,加快税法法制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巨额的税金成本,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目标。关键词:避税;物流企业;合理避税Research On Reasonable Avoidance Tax Revenue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Abstract: Reasonable to avoid tax revenue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is a reasonable enterprise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tax planning , is a reasonable r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operational important activities ,and be recognized by society.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reasonable tax avoidance, characteristics, the necessity ways, which will play a facilitating role On the logistic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Key words: Avoid tax ;Reasonable to avoid tax revenue ; Logistics Enterprises.一、 物流企业合理避税理论概述(一)物流企业合理避税的概念及基本情况1.合理避税的基本概念 合理避税一般通过税收筹划进行。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或者至少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合理安排,达到合法享受税收优惠,减少税收支出,增加自身利益,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税收筹划行为。 2.物流企业纳税的基本情况我国物流企业普遍缴纳的税种一般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以及企业所得税。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是物流企业缴纳的主要税种。根据北京物流协会对该市物流企业的初步统计,营业税占企业应缴纳税款总金额的6070,企业所得税占到20左右。物流企业缴纳营业税的主要税目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代理、仓储、装卸及租赁等),税率分别为3和5。现在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为25%。我国现代物流业务尚处在起步阶段,企业盈利水平不高,税负相对较重。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一般毛利率为46%,税后纯利只有1%-3%。另外,在税收方面存在营业税的重复纳税问题,如在物流服务的总包服务、分包操作以及仓储服务外包等情况下都存在重复缴纳营业税的问题。所以,如何合理避税是企业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二)物流企业合理避税的特点1、合法性原则:合理避税的最基本原则是符合税法或者不违反税法,在熟知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制构成要素的税负弹性进行合理避税,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这是区别于偷税、漏税、逃税、欠税、抗税、骗税的关键。2、筹划性原则: 是指纳税人在从事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之前,就把税收作为影响最终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设计和安排。即当纳税人存在着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事先选择最低的税收负担来处理财务、经营和交易事项。3、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一种税的合理避税时,还要考虑与之有关的其他税种的税负效应,进行整体筹划,综合衡量,以求整体税负最轻、长期税负最轻。另外,税务征管部门正在建立系统性的、全方位的纳税评估监管控体系。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也应考虑企业的整体税负水平是否符合所在行业的合理范围,能否达到纳税评估监控体系的要求。(3) 企业合理避税的必然性1.税收的实质为物流企业避税提供了理论依据。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它体现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作为一种分配活动,在处理分配关系时,必须兼顾国家整体利益和企业局部利益,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利益都是不恰当的。在税收分配活动中,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两兼顾具体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证的。国家通过在税法中规定课税对象、课税额度和课税方法,把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固定下来;国家只要求企业按税法规定尽自己应尽的纳税义务,不要求企业超越纳税义务范围之外多纳税,也不允许国家税务机关超越企业纳税义务范围之外对其征税,对多缴的税款税法赋予企业申请退还权,这就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并保证了企业利益。因此,物流企业在确保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的前提下,采取合理避税行为以减少税负增加物流企业的利益不是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而恰恰是作为一种特殊分配活动的税收兼顾国家利益和物流企业利益的体现。2.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是目的是合理避税的根本原因。企业之所以要实行合理避税从根本上讲是由企业生产经营目的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经济组织,它的生产经营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的,物流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增加收人、减少费用支出,而税收是国家依法强制征收的,对物流企业来讲,税收是一种费用,它与生产经营中的其他费用没有本质区别。因此,物流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也无不希望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税负,这就使合理避税成为十分必要。 3.合理避税的合法性使合理避税具有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和调整经济关系,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正常有序地运转。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允许下进行,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物流企业的避税行为也不例外。而合理避税行为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具有合法性的行为,物流企业实施这种行为法律是允许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四)企业合理避税的主要方法税收筹划的思路及方法很多,如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伸缩性的税收条文等,通过选择最佳投资地点、选择最佳投资产业和行业、选择最佳筹资方式、重组亏损公司、采用合适的资产计价方法和利用关联公司转移定价等,达到合法避税的目的。 物流企业目前缴纳的主要税种是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的税收优惠相对较少。从2005年年底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对部分物流企业进行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工作,目前有4批、394家物流企业进入试点范围。由于这些企业的运输和仓储业务收入实行的是差额纳税,从而解决了营业税重复纳税的问题,对其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争取进入试点企业范围,也是合理避税的方法。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纳税筹划是我们考虑的重点。1、选择筹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按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企业的借款利息支出在一定范围内可在税前列支,而股息支出则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开支。从税收筹划的角度看,企业适度向银行借款和企业间的相互融资要比企业自身积累资金和向社会筹资优越。特别是当公司获利能力强,负债增加,所得税降低的幅度更大,公司获利更多。2、用好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所得税政策税法规定,公司如果出现年度亏损可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不足弥补的可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超过五年。盈利公司重组亏损公司,利用亏损公司的亏损来抵消盈利公司的利润,就可以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3、选择适当的国家进行投资避税港是跨国公司无不热衷的地方。目前世界上实行低税率的避税港有百慕大、开曼群岛、维京群岛及香港等。4、利用关联公司转移定价转移定价法是企业避税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有关联的企业双方为了分摊利润或转移利润而在产品交换和买卖过程中,不是按照市场公平价格,而是根据企业间的共同利益而进行产品定价的方法。采用这种定价方法产品的转让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市场公平价格,以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转移定价的避税原则,一般适用于税率有差异的相关联企业。通过转移定价,使税率高的企业部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的企业,最终减少两家企业的纳税总额。这也是在华跨国公司避税的重要方法。5、合理提高职工福利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考虑在不超过计税工资的范畴内适当提高员工工资,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建立职工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职工教育基金等统筹基金,进行企业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等等。这些费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时也能够帮助私营业主调动员工积极性,减少税负,降低经营风险和福利负担。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支出赢得良好的综合效益。6、加强日常成本管理加强对发票的管理。发票的名称、内容、日期等均与税收密切相关,要注意发票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开具内容,避免取得虚开、代开、借开发票。加强限制性费用与非限制性费用的处理。内资企业发生的工资性支出、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销售佣金、公益性捐赠支出、固定资产改良及修理支出等属规定税法的限制性费用,应尽量向非限制性费用转变。选择有利的资产计价方法。对资产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坏帐冲销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的选择等,都会对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避税的思路是尽量实现延缓纳税的目的,追求资金使用价值,如经税务批准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等。二、 物流企业纳税筹划研究 (一)税务筹划的概念及意义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现行税法及相关法规(不限一地一国),遵循税收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对企业组建、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纳税筹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比较强的经济活动,不同的筹划理论和筹划方法背后隐含着的是对纳税筹划概念的不同理解。由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原因,我国物流企业由原来的国有物资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初步整合运输、装卸、仓储、配送、加工整理、信息等环节并进行一体化经营的新兴产业,经历了一个较为缓慢的发展过程。造成目前物流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除了物流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因素以外,政府在税收政策上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也很少,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较重,税金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物流企业自身有必要对于物流企业所适用的税收政策进行分析,制定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以降低税金成本,促进企业更好发展。(2) 、物流企业的税金成本构成目前,我国对于物流业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200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物流企业是指具备或租用必要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至少具有从事运输和仓储两种以上经营范围,能够提供运输、代理、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并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1.以主要提供物资储存服务的物流企业,目前在物流企业中占主导地位。这部分企业以原有仓库为依托,以提供仓储服务为主要服务手段,并且仓储服务为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兼以提供运输、配送、简单包装等服务,这些服务一般均为服务从属地位和辅助经营手段。这类企业除了所得税以外,所涉及的流转税主要是按照服务业税目所征收的营业税,税率为5%,以及营业税的附加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这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的营业税率较高,仓储行业目前经营管理水平低,租赁经营成本高,仓库空置率高,税后净利不到1%.同时还存在着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2.从事营销活动为主的物流企业,此类企业主要连结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从生产企业购进物资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流通过程中从事各种流通活动,主要从事一手购进、一手销售的营销活动。这类企业所涉及的税金成本包括所得税和流转税。流转税方面主要是针对货物销售所征收的增值税,以及增值税的附加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3.以提供物资的运输载体为主要业务来源的物流企业是传统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主要提供铁路、航空、公路、海运、内河运输等服务。这类企业税金成本涉及所得税、营业税以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物流业务如果按其收入性质分别核算的,提供运输劳务取得的运输收入按“交通运输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货物运输业发票,税率3%;提供其他劳务取得的收入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服务业发票,税率为5%.凡未按规定分别核算其应税收入的,一律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5%。这类物流企业的营业税率较低,但这类物流企业往往要购置车辆,同样要负担17%的增值税进项税,以及车辆购置税。(3) 、物流企业合理避税的动因 1.国家通过在税法中规定课税对象、课税额度和课税方法,把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固定下来。国家只要求企业按税法规定尽自己应尽的纳税义务,不要求企业超越纳税义务范围之外多纳税,也不允许国家税务机关超越企业纳税义务范围之外对其征税。因此,物流企业在确保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的前提下,采取合理避税行为以减少税负增加物流企业的利益不是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而恰恰是作为一种特殊分配活动的税收兼顾国家利益和物流企业利益的体现。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的经济组织,它的生产经营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的,物流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减少费用支出,而税收是国家依法强制征收的,对物流企业来讲,税收是一种费用,它与生产经营中的其他费用没有本质区别。因此,物流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也无不希望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税负,这就使合理避税成为十分必要。3.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允许下进行,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物流企业的避税行为也不例外。而合理避税行为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具有合法性的行为,物流企业实施这种行为法律是允许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四)、避税筹划的实质和特征1、避税筹划的实质避税筹划在我国虽然不是新鲜事物, 但对其实质 知之者却甚少。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依法治税进程的加快, 中国的避税筹划就会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对纳税人而言,研究避税筹划就更加必要了。事实上,避税筹划在国外已相当普遍, 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在避税筹划概念上尽管有分歧, 但对避税筹划的实质基本达成共识, 即纳税人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使企业本身税负得以延缓或减轻, 系尽可能节约税收成本的一种税收收益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税法中提供的一切优惠,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 在不违法的背提下,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预测和规划, 以期达到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来说,要树立税收筹划意识, 用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从法律上讲,依法纳税是纳税人应尽的义成立银行同业公会,加强与其它行业协会的联系,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保护诚信企业, 孤立不诚信企业,促进银企关系的良性互动。银行同业公会可以建立起对企业的评价系统,广泛收集相关信息。比如企业的纳税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情况、拖欠其它单位的货款情况、支付工资情况 产品质量情况、接受处罚情况等等, 建立起企业信用的信息库。银行公会还可以协调各商业银行的立场,对不诚信的企业的账户开立施加影响, 而对诚信企业则提供优质的贵宾服务。2、避税筹划的特征a) 非违法性。这一特征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合法,它是一种合法、合情、合理的纳税行为,纳税人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二是不违法,在法律禁止以外的方面上做文章,进行合理的避税。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个人看待法律的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解释, 一个人关注的是法律允许的方面,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其所为;而另一个人所关注的是法律禁止的方面,在法律禁止以外的范围内从事其所为。第一个人是合法的, 第二个人是不违法的, 显然第二 个人的机会要大干第一个人。避税筹划关注的是两个人的行为。b)超前性。即纳税人对经营、投资活动等的事先规划、设计和安排,税收筹划工作在纳税义务发生 前进行,具有超前性。这与货物销售后缴纳流转税和 生产经营后取得收益缴纳所得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不同的。c)综合性。由于多种税基相互关联,某税种税基缩减的同时会引起其他税种税基增大, 或某一个纳 税期限内不缴了, 可能会在另一个或几个纳税期内多缴, 因此税收筹划还要综合考虑,不能只注重个别税收税负的降低,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五)、物流企业纳税筹划的主要途径1.分别纳税。物流企业分别业务核算,可以将税率低的运输业按照3%税率纳税;如果没有分开核算运输、仓储或其他业务,则统一按照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物流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应按照不同业务分别设账,严格遵守分别核算的规定,以便享受较低税率,防止从高税率征税。2.充分利用现行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于2015年12月29日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该文件是针对试点物流企业在运输和仓储两个服务环节的营业税计征基数,可以扣除外包业务的营业额,按差额计征营业税。例如,某试点物流企业的某项仓储劳务营业额为10000万元人民币,假设全部外包给其他仓储服务企业的仓储费是8 000万元人民币,新的计征基数就由原来的10000万元降低到2000万元,意味着营业税由原来按500万元缴纳,现在按100万元缴纳,减少400万元的营业税金。这条政策的出台对于物流企业改善重复纳税有重大意义。270号文件的出台,可以让符合区域范围的亏损和盈利相抵消,再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由总部统一纳税。物流企业应尽量按照税法的要求,统一核算,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等。3.选择税负较低的地区作为注册地。物流企业设立时,选择适当的注册地点可以较好的避税。例如,我国在中部六省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固定资产取得时抵扣进项税额,而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比重较大,进项税额较多,因此,可以考虑将新办物流企业的注册地选在上述地区。(六)、企业合理避税的案例分析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体系,每种税都有特定的课税对象和纳税义务人。这里以某物流企业所得税的合理避税途径作初步探讨,以明确寻找合理避税途径的思路。某物流企业运输卡车、库房等固定资产的原值312.5万元,预计残值率4%,会计与税法上的使用年限均为5年,使用平均年限法时,每年的税前利润都是2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投资报酬率为10%,15年的复利现值系数分别为0.9091、0.8264、0.7513、0.6830、0.6209。可见,在不考虑减免税的情况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与平均年限法在固定资产存在的纳税期间的应纳税额总额是相同的。但是加速折旧法下,可以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计折旧,加大企业初期成本而减少利润,从而减轻了企业前期所得税负担,将企业缴纳所得税的时间大大推迟,因而企业可以提前取得部分现金净收入,促进资产的更新改造。企业推迟缴纳的部分所得税,可以视同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这对企业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企业在前几年可以享受减免税待遇,加速折旧法就不见得是最好的折旧方法。因为加速折旧法使得企业利润集中在后几年,使企业后几年的利润与前几年形成明显的差距,从而导致后几年必然要承担较高的税负而使企业纳税额增加,税负加重。四、合理避税的筹划思路及方法浅析在市场经济下,随着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依法纳税并能动地利用税收杠杆, 已成为企业经营理财 的行为规范和出发占避税筹划的主要思路有:(一)缩小税基筹划通过降低计税依据来达到减少税收负担,从而获取税收利益。如企业通过对公益副业的捐赠增加免 征收入、利用盈亏相抵等方法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运用好材料核算方法和折旧方法进行科学税收筹划,如从应纳税额的现值来看, 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 算折旧时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直线法 算折旧时税额最原因在于:加速折旧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在最初的年份内提取了更多的折旧,因而冲减的税基较多,使应纳税额减少,相当于企业的初始的年份内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这样,其应纳税额的现值便较低。在运用普通方 法(即直线法、工作量法)计算折旧时,由于直线法将折旧均匀地分摊于年度,而工作量法根据年产量来分摊折旧额。因此,工作量法较直线法的节税效果 更好(二)降低税率筹划通过降低适用税率来达到减少税收负担,从而获取税收利益的避税筹划。我国先行税法对某些税种在 规定一般税率的同时,还规定低税率,如增值税对一 般纳税人规定有l7和l3两档税率,这样,企业可以调整经营范围适用低税率进而降低自己的税负水平。(三)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避税筹划国家在颁发每个税种时,都规定了税收的减免,企业可以从纳税人身。设立地点、投资方向。新产品优惠等方面考虑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决定企业行为。如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从开始获利起,享受“免三减二”的优惠;对能源交通企业也规定较大的优惠条件。对企业所得税等其他税种也规定了相应的税收优惠。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看到合理避税筹划行为的重要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能够 精通现行的相关税收政策法规,掌握企业产品涉税的范围和项目,懂得不同税种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同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企业做出的税收筹划决策才会合法而有效。与此同时,国家的税收征管及立法机构也应加大力度,真正研究企业及纳税人在避税领域的实际操作,以完善立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国家的税收,减少税款的不合理流失。 参考文献:【l】孙成方避税与反避税【J】税收实务【2】杨辉避税筹划的合理性分析【J】财会与财政【3】张海雨我国现行税法下的避税思考【4】上海财税(责任稿辑:李智)维普资讯【5】刘剑文,丁一避税之法理新探【】涉外税务,:【6】陈爱玲浅谈我国的税收筹划问题【】财政与税务,:【7】张中秀合法节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王晓东,徐焕东,刘正均税收特殊问题处理【】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9】刘剑文,丁一.避税之法理新探J.涉外税务,2003,8:25.【10】陈爱玲.浅谈我国的税收筹划问题J.财政与税务,2005,3:38.【11】张中秀,合法节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85.【12】王晓东,徐焕东,刘正均.税收特殊问题处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169.致 谢 从开始敲定课题,再经过不断地资料搜集、结构整改,长达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论文。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断断续续遇到不少困难,但最终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尤其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曹雨老师,他对我进行了热心的指导和帮助,耐心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除此之外,在图书馆收集资料的时候,图书管理员也给予了我一定的帮助。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论文引用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文献,鉴于相关文献案例的参考,让我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有所了解,再通过学习跟思考最终完成了此篇论文。感谢我的导师和同学,他们给予了我论文写作的初始思路与基本模式,给予了一些素材,在论文的撰写中给我充分的鼓励,引导我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在此,向给予我帮助和指导过的老师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以我的论文难免有不足,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给予批评指正!请删除以下内容,O(_)O谢谢!The origin of tax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traced to the time when the colonists were heavily taxed by Great Britain on everything from tea to legal and business documents that were required by the Stamp Tax. The colonists disdain for this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so-called because the colonies had no voic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xes) gave rise to revolts such as the Boston Tea Party. However, even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U.S. Constitution, the main source of revenue for the newly created states was money received from customs and excise taxes on items such as carriages, sugar, whiskey, and snuff. Income tax first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862, during the Civil War. At that time only about one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was required to pay the tax. A flat-rate income tax was imposed in 1867. The income tax was repealed in its entirety in 1872. Income tax was a rallying point for the Populist party in 1892, and had enough support two years later that Congress passed the Income Tax Act of 1894. The tax at that time was two percent on individual incomes in excess of $4,000, which meant that it reached only the wealthiest members of the population. The Supreme Court struck down the tax, holding that it violated the constitutional requirement that direct taxes be apportioned among the states by population (pollock v. farmers loan & trust, 158 U.S. 601, 15 S. Ct. 912, 39 L. Ed. 1108 1895). After many years of debate and compromise, the sixteenth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was ratified in 1913, providing Congress with the power to lay and collect taxes on income without apportionment among the stat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income tax were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tax burden and the raising of revenue. Since 1913 the U.S. income tax system has become very complex. In 1913 the income tax laws were contained in eighteen pages of legislati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was more than thirteen hundred pages long (Pub. L. 99-514, Oct. 22, 1986, 100 Stat. 2085).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a publisher of tax information, released a version of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in the early 1990s that was four times thicker than its version in 1953. Changes to the tax laws often reflect the times. The flat tax of 1913 was later replaced with a graduated tax.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world war i, the War Revenue Act of 1917 imposed a maximum tax rate for individuals of 67 percent, compared with a rate of 13 percent in 1916. In 1924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Andrew W. Mellon, speaking to Congress about the high level of taxation, stated, The present system is a failure. It was an emergency measure, adopt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war necessity and not to be counted upon as a permanent part of our revenue structure. The high rates put pressure on taxpayers to reduce their taxable income, tend to destroy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enterprise, and seriously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business. Ways will always be found to avoid taxes so destructive in their nature, and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situation is to put the taxes on a reasonable basis that will permit business to go on and industry to develop. Consequently, the Revenue Act of 1924 reduced the maximum individual tax rate to 43 percent (Revenue Acts, June 2, 1924, ch. 234, 43 Stat. 253). In 1926 the rate was further reduced to 25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32 was the first tax law passed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Revenue Acts, June 6, 1932, ch. 209, 47 Stat. 169). It increased the individual maximum rate from 25 to 63 percent, and reduced personal exemptions from $1,500 to $1,000 for single persons, and from $3,500 to $2,500 for married couples.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of 1933 (NIRA), part of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s new deal, imposed a five percent excise tax on dividend receipts, imposed a capital stock tax and an excess profits tax, and suspended all deductions for losses (June 16, 1933, ch. 90, 48 Stat. 195). The repeal in 1933 of the eighteenth amendment, which had prohibited the manufacture and sale of alcohol, brought in an estimated $90 million in new liquor taxes in 1934.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5 provided for a wage tax, half to be paid by the employee and half by the employer, to establish a federal retirement fund (Old Age Pension Act, Aug. 14, 1935, ch. 531, 49 Stat. 620). The Wealth Tax Act, also known as the Revenue Act of 1935, increased the maximum tax rate to 79 percent, the Revenue Acts of 1940 and 1941 increased it to 81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42 raised it to 88 percent, and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Act of 1944 raised the individual maximum rate to 94 percent. The post-World War II Revenue Act of 1945 reduced the individual maximum tax from 94 percent to 91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50, during the korean war, reduced it to 84.4 percent, but it was raised the next year to 92 percent (Revenue Act of 1950, Sept. 23, 1950, ch. 994, Stat. 906). It remained at this level until 1964, when it was reduced to 70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54 revised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of 1939, making major changes that were beneficial to the taxpayer, including providing for child care deductions (later changed to credits), an increase in the charitable contribution limit, a tax credit against taxable retirement income, employee deductions for business expenses, and liberalized depreciation deductions. From 1954 to 1962,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was amended by 183 separate acts. In 1974 the 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 (ERISA) created protections for employees whose employers promised specified pensions or other retirement contributions (Pub. L. No. 93-406, Sept. 2, 1974, 88 Stat. 829). ERISA required that to be tax deductible, the employers plan contribution must meet certain minimum standards as to employee participation and vesting and employer funding. ERISA also approved the use of 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s (IRAs) to encourage tax-deferred retirement savings by individuals. 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of 1981 (ERTA) provided the largest tax cut up to that time, reducing the maximum individual rate from 70 percent to 50 percent (Pub. L. No. 97-34, Aug. 13, 1981, 95 Stat. 172). The most sweeping tax changes since world war ii were enacted in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This bill was signed into law by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and was designed to equalize the t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工矿产品国际运输代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垃圾场环境监测设备安装合同
- 二零二五年高端别墅钢筋劳务工程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换热器节能技术培训与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招投标代理服务合同
- 2025版深水油气带压堵漏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家电销售与售后服务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国有企业员工简历审核与人才评估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杭州二手房交易贷款合同
- 2025版离婚协议书:自愿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责任转移协议
- 离婚协议书正规打印电子版(2025年版)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改建PET-CT、PET-MR项目环评报告
- 2022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现场验收标准手册
- 政务服务大厅管理规范:安全与应急处置
- 食管癌病人护理查房
- 双重预防机制构建-隐患排查治理(中石化中原油田天然气厂)
- 五牌一图(完整版)
- 二年级下册音乐《每天》教案
- 音乐美学.课件
- 心肺复苏说课比赛课件模板(一等奖)
- 健康体检证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