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型流水作业线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离散型流水作业线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离散型流水作业线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离散型流水作业线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离散型流水作业线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xxx *0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姓 名 xx 学 号 *0 班 级 工业工程 指导老师 目录一、 课程任务书.31、 题目.32、 课程设计内容.33、 课程设计要求.44、 进度安排.45、 参考文献.4二、 课程设计正文.51、 题目.52、 仿真模型建立.5(1)、实体元素定义.5(2)、元素可视化的设置.6(3)、元素细节设计.12(4)、模型运行和数据报告.15(5)、模型代码.18(6)、数据分析与模型改进.21三、 参考文献.23一、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任务书1. 题目离散型流水作业线系统仿真2. 课程设计内容系统描述与系统参数:(1)一个流水加工生产线,不考虑其流程间的空间运输。(2)两种工件A,B分别以正态分布和均匀分布的时间间隔进入系统,A进入队列Q1, B进入队列Q2,等待检验。(学号最后位数对应的仿真参数设置按照下表进行)参数 学号工件0123456789A(正态分布参数)(10,1)(10,2)(10,3)(10,1)(10,2)(10,3)(10,1)(10,2)(10,3)(10,1)B(均匀分布参数)(10,20)(11,20)(12,20)(12,20)(11,18)(10,20)(11,20)(10,18)(11,20)(12,18)(3)操作工人labor1对A进行检验,每件检验用时2分钟,操作工人labor2对B进行检验,每件检验用时2分钟。(4)不合格的工件废弃,离开系统;合格的工件送往后续加工工序,A的合格率为65%,B的合格率为95%。(5)工件A送往机器M1加工,如需等待,则在Q3队列中等待;B送往机器M2加工,如需等待,则在Q4队列中等待。(6)A在机器M1上的加工时间为正态分布(5,1)分钟;B在机器M2上的加工时间为正态分布(8,1)分钟。(7)一个A和一个B在机器M3上装配成产品,需时为正态分布(5,1)分钟,装配完成后离开系统。(8)如装配机器忙,则A在队列Q5中等待,B在队列Q6中等待。(9)连续仿真一天的系统运行情况,每个队列最大容量为1000。3. 课程设计要求根据上述系统描述和系统参数,应用Witness仿真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并运行,查看仿真结果,分析各种设备的利用情况,发现加工系统中的生产能力不平衡问题,然后改变加工系统的加工能力配置(改变机器数量或者更换不同生产能力的机器),查看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系统设备的最优配置。 (1)每位同学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对照学号最后一位选择参数,不得抄袭或找人代做,否则成绩以不及格记。(2)课程设计说明书必须包括必要的文字描述、模型流程图、系统建立与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截图、模型代码和Excel格式的标准报告。其中截图主要包括模型建立、主要参数设置、系统运行、统计数据的截图。(3)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装订顺序依次为封面、设计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4)课程设计说明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汇总上交,上交时间为第15周周一下午,地点为B-110,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推迟上交,务必做出说明。4. 进度安排 本课程设计为期一周。进度安排如下表所示。日期任务周一周二建立模型并运行,查看仿真结果周三周四对系统进行改进,查看仿真结果周五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5.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晓萍,石伟,刘玉坤主编. 物流系统仿真.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 程光, 邬洪迈,陈永刚编著. 工业工程与系统仿真.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二、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1、学号最后位数对应的仿真参数设置按照下表进行 我取得是第一组,A(正态分布参数):(10,1)、B(均匀分布参数):(10,20)参数 学号工件0123456789A(正态分布参数)(10,1)(10,2)(10,3)(10,1)(10,2)(10,3)(10,1)(10,2)(10,3)(10,1)B(均匀分布参数)(10,20)(11,20)(12,20)(12,20)(11,18)(10,20)(11,20)(10,18)(11,20)(12,18)2、根据以上条件建立以下仿真模型:(1):实体元素定义 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叙述,可对本系统有如下表所示的元素定义。元素名称 类型 数量 说明APart1工件ABPart1工件BLabor1Machine1工人1Labor2Machine1工人2Q1Buffer1Q1队列Q2Buffer1Q2队列Q3Buffer1Q3队列Q4Buffer1Q4队列Q5Buffer1Q5队列Q6Buffer1Q6队列M1Machine1机器1M2Machine1机器2M3Machine1机器3C1Variable(type:real)1Q1临时库存C2Variable(type:real)1Q2临时库存C3Variable(type:real)1Q3临时库存C4Variable(type:real)1Q4临时库存C5Variable(type:real)1Q5临时库存C6Variable(type:real)1Q6临时库存(2):元素可视化设置各个实体元素的显示特征定义设置如下图:1) part元素可视化设置part元素A的Text、Icon设置方法如下: Part元素B的Text、Icon设置方法与A相同。2)buffer元素可视化设置Buffer元素Q1的Text、Icon、Part Queue 、Rectangle设置如下: Q2、Q3、Q4、Q5、Q6的可视化设置同上。3)Machine元素可视化设置Labor1的可视化设置设置其Text、Icon、Part Queue如下图 元素Labor2的Text、Icon、Part Queue设置同上。M1元素的可视化设置设置其Text、Icon(机器图标)、Icon(可随状态改变的图标)、Labor Queue、Part Queue如下:元素M2、M3的Text、Icon(机器图标)、Icon(可随状态改变颜色的图标)、Labor Queue、Part Queue的设置方法与M1类似。4)表格可视化的设置 在系统窗口选择BACKDROP,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对话框,设置它的Rectangle,5条横向的Line和1条纵向的Line,这样形成一个六行两列的表格,分别设置Text“Q1临时库存、Q2临时库存、Q3临时库存、Q4临时库存、Q5临时库存、Q6临时库存”从上到下放在表格的第一列。如下图: 5)Variable元素可视化的设置在元素窗口选择C1,调出Display对话框,设置它的Value放在表格的第一行第一列用类似的方法设置C2、C3、C4、C5、C6的Value从上到下分别放在表格第二列的第二到第六行。(3)元素细节设置 1)对Part元素的细节设计 对元素A的细节设计 Type : Active Input to Mode . Inter Arrival: NORMAL (10,1,1) Input to Mode . To: PUSH to Q1对元素B的细节设计 Type : Active Input to Mode . Inter Arrival: UNIFORM (10,20,1) Input to Mode . To: PUSH to Q2 2)对Buffer元素的细节设计名称CapacityAction on InputAction on OutputQ11000C1=C1+1C1=C1-1Q21000C2=C2+1C2=C2-1Q31000C3=C3+1C3=C3-1Q41000C4=C4+1C4=C4-1Q51000C5=C5+1C5=C5-1Q61000C6=C6+1C6=C6-13)对Machine元素的细节设计对Labor1、Labor2、M1、M2的细节设计机器名称FromCycle TimeToLabor1PULL from A out of Q12.0PERCENT /189 Q3 65.00 ,SHIP 35.00Labor2PULL from B out of Q22.0PERCENT /189 Q4 95.00 ,SHIP 5.00M1PULL from A out of Q3NORMAL (5,1,1)PUSH to Q5M2PULL from B out of Q4NORMAL (8,1,1)PUSH to Q6M3的细节设计 M3. Type=Assembly M3. Cycle Time= NORMAL (5,1,1) M3. Input Quantity=2 M3. Input Rules (From):MATCH/ANY A out of Q5 #(1) AND B out of Q6 #(1) M3. Output Rules (To):PUSH to SHIP(4)、模型运行和数据报告 要观察连续仿真一天的系统运行情况,所以取1440仿真时间单位。运行模型得到以下结果:(1)运行中的模型界面截图:(2)运行一天结束的模型界面截图(3)运行一天的结果图1)Part运行结果2)Machine运行结果3)Buffer运行结果4)Variable运行结果(5)、模型代码ELEMENT NAME: AElement Type:PartType:Variable attributesGroup number:1Inter Arrival Time:NORMAL (10,1,1)First Arrival at:0.0Maximum Arrivals:UnlimitedInput / Output RulesOutput:PUSH to Q1_ELEMENT NAME: BElement Type:PartType:Variable attributesGroup number:1Inter Arrival Time:UNIFORM (10,20,1)First Arrival at:0.0Maximum Arrivals:UnlimitedInput / Output RulesOutput:PUSH to Q2_ELEMENT NAME: Labor1Element Type:MachineQuantity: 1Priority:LowestType:SingleCycle Time:2.0Input / Output RulesInput:PULL from A out of Q1Output:PERCENT /189 Q3 65.00 ,SHIP 35.00 _ELEMENT NAME: Labor2Element Type:MachineQuantity: 1Priority:LowestType:SingleCycle Time:2.0Input / Output RulesInput:PULL from B out of Q2Output:PERCENT /189 Q4 95.00 ,SHIP 5.00 _ELEMENT NAME: M1Element Type:MachineQuantity: 1Priority:LowestType:SingleCycle Time:NORMAL (5,1,1)Input / Output RulesInput:PULL from A out of Q3Output:PUSH to Q5_ELEMENT NAME: M2Element Type:MachineQuantity: 1Priority:LowestType:SingleCycle Time:NORMAL (8,1,1)Input / Output RulesInput:PULL from B out of Q4Output:PUSH to Q6_ELEMENT NAME: M3Element Type:MachineQuantity: 1Priority:LowestType:AssemblyAssembly Qty:2Cycle Time:NORMAL (5,1,1)Input / Output RulesInput:MATCH/ANY A out of Q5 #(1) AND B out of Q6 #(1)Output:PUSH to SHIP_ELEMENT NAME: Q1Element Type:BufferQuantity: 1Capacity:1000Input Option:RearOutput Option:FirstSearch From:FrontActionsInput:C1 = C1 + 1Output:C1 = C1 - 1_ELEMENT NAME: Q2Element Type:BufferQuantity: 1Capacity:1000Input Option:RearOutput Option:FirstSearch From:FrontActionsInput:C2 = C2 + 1Output:C2 = C2 - 1_ELEMENT NAME: Q3Element Type:BufferQuantity: 1Capacity:1000Input Option:RearOutput Option:FirstSearch From:FrontActionsInput:C3 = C3 + 1Output:C3 = C3 - 1_ELEMENT NAME: Q4Element Type:BufferQuantity: 1Capacity:1000Input Option:RearOutput Option:FirstSearch From:FrontActionsInput:C4 = C4 + 1Output:C4 = C4 - 1_ELEMENT NAME: Q5Element Type:BufferQuantity: 1Capacity:1000Input Option:RearOutput Option:FirstSearch From:FrontActionsInput:C5 = C5 + 1Output:C5 = C5 - 1_ELEMENT NAME: Q6Element Type:BufferQuantity: 1Capacity:1000Input Option:RearOutput Option:FirstSearch From:FrontActionsInput:C6 = C6 + 1Output:C6 = C6 - 1_(6)、数据分析与系统改进(1)由表中Part 的运行结果可知,由于工件A、B的合格率不同,导致输入数量上的差异,但最后的Total out的数量相同,说明A、B的输入规则基本符合A、B的1:1的装配要求。(2)由表中Bu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