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档案编号: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论古代汉语判断句学生姓名:秦品珍指导教师: 陈向春 教授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学方向学 号: 06035011216002学习中心: 安徽明光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08 年5月目录引言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特点二、 古汉语判断句的类型三、 古代汉语判断句常用字讨论四、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比较五、 结论论古代汉语判段句明光市第二中学 秦品珍引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根据角度和标准的不同,句子有不同的划分类型,根据谓语的性质,可划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这种语言现象存在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就判断句而言,有其固定的结构类型,并在古汉语中占有重要位置,笔者在此主要论述一下古汉语的判断句式。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特点 判断句一般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它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句子在语言形式上可以有多种类型,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句是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而判断句则是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1)“者,也。”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在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示,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煞句以加强肯定语气。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主语“诸葛孔明”后用“者”表示提示,谓语“卧龙”后用“也”煞句,语译时“者”和“也”都略去不译,添上判断词“是”。全句译为“诸葛孔明是隐居的俊杰。”下面再举几例: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鱼)管促夷吾者,颍上人也。(史记,管晏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应该留意,从结构形式看,判断句主语后有“者”的,不要以为都是语气助词,有的主语是由“者”字词且充当的,“者”字是代词,是主语的一部分,如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此五者,知胜之本也。(孙子兵法,谋攻)例的“当立者”是“者”字词组,作判断句的主语,语译为“应当立为太子的人。”例的“生我者”、“知我者”也是“者”字词组,语译为“生育我的人”和“了解我的人”,分别作判断句主语,例的“五者”指预知胜利的五种情况,这些“者”都不是语气助词,读书时要善于发现和识别。 2)“,也。”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在主语后不用语气助词“者”字,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助词“也字煞句,以加强肯定语气。如:董狐,古之良也。(晋灵公不语)在主语“董狐”后没有“者”提示,在谓语“古之良史”后有语气助词“也”煞句。下面再举几例: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鄢)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有两种结构形式应该辫识:第一,在判断句谓语后连用语气助词“者”和“也”,以加强判断语气。如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第二,与上述比较,谓语后面也有“者”、“也”,但“者”字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谓语是个“者”字词组,不要与上式混同,误认为是语气助词连用。如冯谖客孟尝君:“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歌夫长铗归来者”是“者”字词组,语译为“唱那长铗归来的人。”3)“者,。”这种格式的判断句,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示,谓语后不用语气助词“也”字,如: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候列传)粟者,民之所种。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如曹。(黄宗羲,柳敬亭传)4)“,。”这种判断句,在主语和事后面,既不用语气助词“者”,也不用语气助词“也”,同样构成判断。如: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贾生,洛阳之少年。(贾谊传)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刻舟求剑)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地。(陈寿隆中对)这种句式,由于没有语气助词作标志,在没有标点断句的情况下,往往不易辨认,应格外留意。如: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列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例“秦虎狼之国”语译为“秦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例“臣本布衣”语译为“我本是平民”,例“夫鲁小国”语译为“鲁国是个小国”,不能主认为是偏正结构鲁国的小国。 上面四种结构形式中,以1、2式为多见,判断的标志明显,判断的意味较强;以3、4式为少见,判断的意味弱一些,但不能由此说1、2两种形式是判断句不限于这两种形式,而这两种形式也不都是判断句。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这是叙述句,又如劝学:“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这是描写句。 有些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后面不用语气助词“者”、“也”,根据表达需要,而用别的语气助词。如:白起,小竖子耳!(毛遂自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史记,屈原列传)例、的语气助词“耳”“而已”表示限制语气,例的“欤”表示疑问语气。这类句式除表示判断外,有的还带有强烈的盛情色彩,如例就表达了毛遂对白起的蔑视,还有的用“为”、“乃”及副词“皆”、“殆”、“本”、“则”、“非”等来的构成判断句。如此为何苦人?(墨子,公输)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伊核舟记)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司马甏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合乃魏之名将。(罗贯中失街亭)这些属于判断句中不同名词中名词生词组充当谓语的特殊情况。以上的四种类型及特殊情形就是关于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叙述内容。三、古代汉语判断句常用字讨论 1、者、也、乃、(即) 、非的语法作用 句末语气词,用来表示判断。 者:句中语气词,表示提顿。 乃: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但它决不是判断词。 它放在谓语前面,只能是副词。 当后代出现了判断词“是”后,它加在“是”前面,构成发“乃是”、“即是”。 非:否定副词,用来否定谓语的,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词,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2、古代汉语中的“是”字 先秦时代:“是”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歂臾) 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 当“是”用来复指前面提及的事情时,它作为代词的意义就更为明确了。例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汉代时期: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而且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来的。 例如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魏晋时代: “是”作为判断词,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成为口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多用于口语作品中,文言作品中很少用“是”作为判断词,仍然作为指示代词,并持续到“五四”时代。 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3、关于“为”字的讨论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在先秦时代的汉语里究竟有没有判断词存在,这是目前还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先秦就有判断词,如“为”字;有人认为,“为”在先秦只是一般动词,还不能是判断词。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秦时代的“为”字显然不是判断词。尽管它很像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在用“为”的句子中,它的谓语不是名词性成分,而是由“为”构成的动宾结构,用“为”的句子绝大多数是叙述句。例如(1)、(2)中,“为”的意思是“算作”。例(3)中,“为”的意思是“作”、“担任”。 “为”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动词。虽然用“是”来对译,但不应该是判断词。词修饰或判断词“是”,成为“必定是”、“便是”、“就是”、“这些用作谓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在它们前面常有副限制,按照通常的语法规则,副词 般是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但由于名词或名词组充当判断句谓语,而判断句谓语前面是可以有状语的,所以是正常的语法规则。如例“沛公”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如果不是在固定结构形式中,名词“沛公”是不接受副词“必”修饰的。由于“沛公”作了谓语,所以前面可以有状语,语译为“夺取项五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下面再举几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察今)。上面例句中的“必”、“乃”、“即”、“亦”、“皆”都是副词,“于郑国”是介宾词组,它们分别用在判断句的谓语前作状语,加强肯定性判断对译时在其后要加上判也是”、“确实是”、“都是”等,其中的“乃”、“即”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尤为突出,据此,有人认为它们是判断词,其实它们都是副词,因为它们不仅用在判断中,还用在叙述句和描写句中。误以为它们是判断词,是受了译文影响的结果,对译时加上“是”便以为是判断词,但是这个“是”并不是它们所固有的。很明显,“子于郑国,栋也”可译为“您在郑国是栋梁”,“于郑国”后加了判断词“是”,能说它有判断词的作用吗?是不可以这样理解的。上述内容属于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不同之外,相当明显地表现在有结构标志的句子上,这指古汉语判断句而言,而现代汉语判断句则标志在“是”、“不是”上,那么古汉语有结构标志的判断句有哪些类型呢?下面就详尽地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四、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比较 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现代汉语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要用判断词“是”,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他是大学生”;而古汉语判断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并在主语和谓语后面经常使用语气助词“者”、“也”加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这是判断句,在主语“陈胜”和谓语“阳城人”之间没有判断词“是”,判断句谓语是由名词充当的,对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添加上判断词“是”,去掉语气助词“者”“也”,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下面再举几例: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冯婉贞)。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六宴)。例的“卧龙”是由名词充当判断句谓语,例是由名词性词组充当判断句谓语,例是由名词充当判断句谓语的,具体说,例“军中发枪之号”是偏正词组,它属于句词性词组,和、中的名词都真用作判断句的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也称为系词)连系主语和谓语,例如(1); 表示否定的判断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例如(2); 而不用系词“是”的判断句很少,例如(3)。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古今汉语的判断句是不同的。 1、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1)制,严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2)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2、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停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这种句型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1)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2)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 (郭锡良认为:者,代词,复指前面的主语,引出谓语。) 3、有时候“也”字可以不用。 (1)兵者,凶器。 (史记酷吏列传) (2)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 4、有时候,“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 (1)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其中3、4、两种句型在古文中出现频率较低,判断意味较弱。 5、谓语前面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 (1)吾乃梁人也。 (战国策赵策三) 次开发 、五、结论 上下五千年,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发展史,前人的撰写和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典章珍品,其中古代文化知识内容极为可观,从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写成的,多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民族复兴梦
- 火焊操作培训课件
- 培训现场互动
- 课件朗读绿色的梦
- 美术人体结构课件
- 课件显示屏黑色问题
- 广东工程计量自考试题及答案
- 辣椒种植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多功能机组操作工转正考核试卷及答案
- 板房拆除协议书样本
- 行政事务知识培训课件
- 预防出生缺陷健康知识讲座
- 康复专转本试题及答案
- 机械工程图纸会审标准及流程解析
- 精神科护理学见习
- 院感应知应会习题(含参考答案)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风险评估技术-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 2024年秋季学期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2.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4.1 有理数的加法
- 《串行通讯及其接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