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农田保护区 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律程序划定 的区域称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又称划定基本农田 保护区) 指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 划。它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保护耕地的有效办法,是 增强农业后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战 略措施。 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重要内容,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和核心。 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方针和 耕地指标控制下,确定保护的基本农田的数量指 标,编制分行政区域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2、划定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级别,并落实 到地块。 3、建立保护制度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搞清规划区耕地利用现状、特点、耕地的生产 力状况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基本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的数量指 标,分类分级保护和布局安排; 保护面积指标逐级分解下达; 制定保护措施; 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 整理成果资料,请上级政府组织验收。 二、原则 按国家土地管理局文件,基本农田 规划必须遵循下列6条原则: 合理用地,保护耕地;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 强化有关原则); 讲求综合效益原则; 部门与公众参与的原则; 注重实施的原则。 二、方法 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方法常有两种: l (1)“综合平衡法” 如农田供给和需求平衡;生产规模与用地 结构平衡;建设基本农田与劳力和其他资源(如水、 能源),以及资金的平衡等。 l (2)“自上而下地控制、自下而上地综合、 上 下左右协调平衡的方法” 三、编制规划方案的操作步骤 以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为例: (一)调查研究,预测分析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本依据(资料): l 辖区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利 用现 状和后备潜力; l 人口现状和增长预测; l 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生产特点; l 国家法规、政策和有关文件(如基本农 田 保护条例)。 (二)编制方案 l(1)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保护的粮作,经作蔬菜及其他农田(如科研 地)组成: l 应保护的粮田面积,由下列公式计算: S粮=(M1+M2)/F l式中:S粮:应保护的粮田面积(hm2 ) M1:规划末期本县粮食需求量(kg) M2:国家商品粮任务(kg) F:规划期内平均单位面积产量(kg/ hm2 ) l 应保护棉、麻、油及其他用地(如科研地等):根据国家或上级下达 的计划和指标确定。 l 常年蔬菜地面积(hm2):按下式计算: S菜=PNA/M l式中: S菜:常年蔬菜地面积(hm2) P:城市及大型工矿在规划末期的常住人口及常年平均流动 人口(万人) N:人均菜地占有标准 A:区外调剂量(kg,调入“-”,调出“+”) M:菜地平均单位面积产量(kg/ hm2 ) l(2)分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 按确定的农田保护面积,采用逐级下达的方法,按基期年 (1996年),规划年1期(19972000),规划年2期(20012010)或 展望年(20112020)分别分解到辖区内的乡(镇)及各村。并编制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表。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常有的表有: 表1 x x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一) 单位:hm2 l表2 x x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二 ) (19972000) 单位:hm2 表3 x x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三) (20012010) 表格形式同表2 l表4 x x县(市)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一 ) x x乡(镇) (1997-2000年) 单位: hm2 l表5 某县(市)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二 ) (20012010) 单位:hm2 (表格形式同表4) l(3)撰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 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利用及保护现状分 析评价;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 原则; 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和面积、分级保护 目标和布局 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的重点项目; 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l(4)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或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示意图 以乡(镇)为单位,采用1:1万土地利用现 状图为底图,先绘草图、核实校正后绘正式 图件。 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在乡(镇)基 本农田保护区分布示意图基础上绘制,一般 采用1: 5万或1:10万底图绘制。 l(5)登记表册、卡片和汇总表。 由县上统一印制,分发给乡镇填写,以镇( 乡)装订成册。 l 范例: 某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通知书(参考格式) 责任人: 现将划归你保护的基本农田共?面积?亩。 其中应实施一级保护的?亩,二级保护的?亩 。 特此通知 (接通知人: XXX ) x x 年 x x 月 x x 日 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1)不准擅自建房; (2)不准毁地取土; (3)不准擅自栽植果木和挖鱼池; (4)不准埋坟; (5)不准摞荒; (6)不准自行买卖。 凡违反上升规定者,给予相应处罚。 第七章 土地整理研究 l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 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例 M.地质出版社,2001 l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地质 出版社.2003 l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l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国土资源部土地 整理中心,2000 参考资料 本章主要 内容 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 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范畴 第三节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与潜力评价 第四节 土地整理规划 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 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简史 、土地整理概念及法律最早源于德国,整理的任务是农村地产的重 新调整;俄国在17世纪建立第一所土地整理大学,主要任务是调整土 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土地整理解决生态 、社会、经济问题;德国、荷兰、法国、俄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形成 了比较完整的土地整理体系,他们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 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过程称为土地整理。 日本:土地整治和整备 韩国:土地调整 台湾:土地重划 名称虽不同,但土地整理的内容基本相同,其中以德国、 荷兰的土地整理最具代表性。 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态 势 l90年代至今土地整理的目标: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 求,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 境。 l2000年全国启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l2001年首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正式启动。 l行政推动为主,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l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 一、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 实质:合理组 织土地利用。 途径:外延扩 展和内涵挖潜 广义土地整理 指农地整理和 市地整理。 狭义土地整理 指农地整理 土地整理包 含土地开发、土 地复垦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 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 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数 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会、 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 l区别: l土地开发:侧重于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l土地复垦:侧重于使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 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是 综合性的利用和技术过程。 l土地整理:它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 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 市地整理 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既定的城市 空间范围内,对城市居民点、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 的利用方式、结构和土地使用权属进行调整,消除对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制约和限制作用的因素,盘活 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达到控制建 设占用土地,尤其是控制占用耕地的目的 。 在城镇、工矿、 交通用地部门 规划中予以讨论 改造旧城; 归并企业用地; 闲置地的开发; 优化用地结构 ; 土地储备中心 或土地储备公司 二、农地整理的范 畴 (二)田土块整治 (三)农地改造 (四)废弃地灾毁地复垦 (五)耕地后备资源开发 第三节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及潜力 评价 一、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分析 (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地理位置,地形、地 貌、水利、气候、生 物、土壤等 GDP、粮经作物产量、 人均纯收入、交通、通 讯网络建设等 土地利用结构、 特点、问题等 第三节 (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内 容 1、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例:2000年四川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04.26万hm2 农村人口为6842万人,人均为152m2 /人。 村镇规划标准控制在100m2/人 2030人口高峰年农村人口4537.30万人 农村居民点理论总需求量为45.37万hm2 , 可节约出104.26 - 45.37 58.89万hm2 全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比例为 2.36%3.36% 现状人均建 设用地水平 (平方米人 ) 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 允许调 整 幅度 (m2人) 指 标 级 别 规划人均建设 用地指标(m2 人) 120.1150 1V1001120 可减020 V1201150 150V1201150 应减至150 以内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农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汇总汇总 表 单位:公顷、% 县(市 、区 )名 称 待整理 农村 居民 点面 积 可增加农用地面 积增加耕 地系 数 潜力等 级 小计 其中:增 加耕地 成都市 锦江区 * 合计 第三节 四川省耕地整理潜力汇总汇总 表 单位:公顷 县(市、 区)名 称 待整理耕地 片区总面 积 增加耕 地面 积 增加耕地 系数 潜力 等 级 备注 成都市 锦江区 * 合计 第三节 基础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获得宜 耕荒地和复垦耕地的数量、类型、等级、规模、权属 、分布情况等方面的数据统计。 3、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分析 第三节 可耕地:即指质量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随市场变化可调整转化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包括非 专业性园地、人工和改良草地以及人工坑塘。 土地开发发潜力汇总汇总 表 单位:公顷、% 县(市、 区) 名称 待开发土 地面积 可增加农用地面 积 增加耕 地系数 潜力 等级 备注 小计 其中:增 加耕 地 成都市243.0 243.0 196.0 80.7 0 锦江区 * 合计 第三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一、编制规划原则 1、依据有关法规及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3、因地制宜原则。 4、在多方案比较。 5、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 1、“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2、各乡镇经济指标 3、县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 4、部门用地需求量和规划用地分布预测 5、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开发、复垦、整理指标 二、规划依据 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程序 1、准备工作 2、调查分析 3、拟订规划供选方案 4、协调论证 5、确定规划方案 6、规划评审 第四节 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内容 (一)规划目标的确定 (二)土地开发整理分区的确定 土地整理区 土地复垦区 土地开发区 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区 (三)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确定 (四)投资与效益分析 投资估算、筹资渠道 (五)规划实施对策和建议 行政、经济、技术、法律手段 重 点 区 域 重点工程 重点项目 很好的示范效应和 社会经济生态效应 ,建设期限一般不 超过3年 规模较大 ,对 规划目标实现 起支撑作用 , 预期投资效益 好 ,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 不打破县 级行政区 域界限 五 、土地整理规划成果 (一)规划文本 (二)规划说明 (三)规划图件 (四)规划附件 1、前言: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2、概况 3、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4、规划目标与方针 5、总体安排、划区与项目落实 6、预期投资与效益评价 7、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8、文本附表 规划文本 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耕地、农村居民 点、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 ) 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图集 1、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2、规划基础数据的来源 3、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4、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总体安排的确定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区划分和项目选择的原则、方法 5、规划目标与方案的论证、比较 6、规划不同意见的处理 规划说明规划图件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一、居民点的概念、类型 居民点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各类建筑群、街道 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 综合地类,也是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 劳动力集中的场所。 城镇居民点 土 规 课 程 农村居民点 类 型 居民点体系 城市城镇乡村 关 键 问 题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1 什么是城市化? 7 一个城市的宏观规划重点和精华在哪里? 8 具体的居民点用地怎样规划? 2 城市化的动因是什么? 3 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哪些阶段? 4 这些阶段分别处于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之下? 5 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6 中国今后的城市化道路应该怎样走? 国家领导市长局长职员 土 地 规 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百分率。 城市化就是放开让农民涌进城。 误区 城市化城市化:随着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 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 城市化 的含义 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 移 动因是二、三产业的 发展 实质是工业、人口集聚过程结果是生产、生活方式、观念向城市 文明的转变 城市化发展动因 土 地 规 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城乡分割的经 济结构状况。 工 业农 业 过剩劳动力 增长的现 代部门 落后的传 统部门 劳动生产率不同 工资水平不同 吸尽为止 土 地 规 划 2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 ) 197886年,特点是明显的加速度发展 。 198795年,城市化速度放缓。 1996 城市化稳定高速发展。 50年间,4个阶段 起步、波动、停滞、稳步发展 起步:195158年,特点是发展速度相当快。 波动:195966年,特点是大起大落。 停滞:196777年,特点是异常稳定的低速度。 稳步发展 : 土 地 规 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 ) 3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1)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 片面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长期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乡隔离政策限制人口向城市转移 。 大体合适,稍微滞后型 隐性超城市化型 严重滞后型 土 地 规 划 (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 3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小城镇 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 镇称为小城镇。 大城市重点论 “龙头战略” 中等城市重点论 “中间凸起战略 ” 小城镇重点论 “遍地开花战 略” 土 地 规 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 ) 3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实现 农业 产业 化 小城镇的作用 连接 城乡 两个 市场 吸收 农业 劳动 力 小城镇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人居社会环境 广大外来人口 改善质量 土 地 规 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 3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全面推进 中国城市化 道路 立体发展 优化布局 土 地 规 划 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 问题、对策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一、城市理念 1 城市核心:城本还是人本 ? 2 城市模式:扩张还是提升 ? 3 城市文化:现代还是传统 ? 4 城市战略:持续还是短期 ? 土 地 规 划 二、居民点用地现状特点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 问题、对策 (1)居民点布局疏密不均 (2)亦工亦农人口显著增加 (3)小城镇正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支壮大力量 土 地 规 划 三、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策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 问题、对策 1 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和计划,未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用地报批管理问题大 城镇居民点用地 旧城区 新城区 农村居民点用地 农村道路 乡镇企业 农民个人建房用地 土 地 规 划 2 对策措施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 问题、对策 三、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策(续) 旧城改造注重内部挖潜,规划新区注重集约化土地利用。 因发展需要新建一些小城镇,以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快中心村建设,同时应避开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 土 地 规 划 第三节 居民点布局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 1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概念概念:把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为磁力吸引,而把为 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措施称反磁力吸引。 主张主张: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但城 市不能孤立存在,不能负荷过大,而应有机联系,共同组 成一个统一整体。 土 地 规 划 2 门槛理论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三节 居民点布局 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续) 原理原理: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地理环境 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应用效果应用效果:太小城市的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 ,而太大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恶化,继续发展所需造 价越来越高。 门槛一 居民点形成(小城市) 门槛二 居民点扩大(大城市) 门槛三 居民点改善(新型城市) 土 地 规 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三节 居民点布局 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续) 3 环状带形城市理论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基本主张基本主张: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 环式,以利公共交通的运转。 二、布局原则 1 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 2 从经济建设出发,达到全区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 3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4 创造最佳生态环境 5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三、布局形式及方案择优(见书) 土 地 规 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四节 居民点用地选择 居民点用地选择的一般要求: 3、宜于建筑 4、环境卫生与安全条件 1、便于生产 2、便于运输 土 地 规 划 第六节 工业用地规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一、工业用地现状及评述 2 工业用地现状评述 1 工业用地现状综述(概况) 3 工业用地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二、工业发展的目标 1 工业发展总趋势及工业布局 2 基础产业如何发展 3 规划区的主导产业是什么 土 地 规 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六节 工业用地规划 三、工业用地规划 1 规划依据 2 规划原则 3 用地规划 (1)工矿用地需求量预测和整体规划 (2)区域工矿用地规划 (3)工业用地的基本格局及工业点用地规划 (4)工矿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 第一节 种植业用地规划 一、种植业用地现状及评价 (一)结构分析 l用地结构 通过列表分析农业用地中耕地、园地 面积和比例,找出用地的特点。并分别找出用 地类型中二、三级地类的占地情况。 l生产结构(列表分析) (1) 粮经比结构变化 (2) 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 (3) 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变化 (4) 耕地结构 l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分析 (1)、粮食生产发展状况 (2)、种植业产值构成 (3)、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和耕地生产力水 平 按一定标准统计分析规划区中高、中、低耕地的比例。 全国标准: 高产田 稻谷产量400kg/亩, 玉米产量350kg/亩; 中产田 稻谷产量200400kg/亩,玉米产量150350kg/ 亩; 低产田 稻谷产量250的陡坡地共5800亩,预计1995年前退耕 3033亩,19952000年退耕1738亩。 b、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中指出:建设好以柑橘 为主的国家级水果基地和省级蚕桑基地是其发展农业的两大重点。 因此,园地面积将大大增加。所需土地资源有两方面来源: 一是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二是将部分耕地改为园地。经过反 复权衡,在保证吃饭的前提下,计划从坡耕地的低产土中和质地低 劣、瘠薄耕地中调出24671亩改为园地。年度安排为19921995年 调18822亩,1995-2000年调5749亩,2000-2020年调100亩。 种植业用地后备资源预测 l全县未利用土地中,田坎占了一半以上,真正未利用,又 能开发为耕地和园地的很少。宜耕地共5430亩,宜园地共37150 亩。计划1995年前开发宜耕地2720亩,宜园地1695亩,1995- 2000年开发宜耕地1990亩,宜园地14900亩,2000-2020年开发 宜耕地810亩,宜园地5300亩。 种植业用地供需平衡分析 l分耕地和园地进行,根据多项预测结果,即该保护的耕地 、园地和需作调整的耕、园地,列表进行平衡分析。 提出种植业用地规划 l分别按全县、各乡、镇以表格形式列出不同规划时段( 1996,1997-2000,2001-2010,2011-2020)耕地(田、土面 积)和园地(果园、桑园、菜园以及其他)的面积。 第二节 林业用地规划 一、林业用地的现状和评价 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林地面积及 其组成着手,分析概括规划区森林资源现状的 特点和问题。 二、林业用地规划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林业生产力 ,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为核心。 以营林为基础,以绿化为目标,工程造林和“四 旁”绿化为重点,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搞 好林业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 (二)规划原则 l l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l l 综合治理、综合发展、综合利用的原则综合治理、综合发展、综合利用的原则 l l 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l l 全民搞绿化,造管并重、质量第一的原全民搞绿化,造管并重、质量第一的原 则则。 (三)林业用地规划 根据以上历史、现状和潜力分析,结合生产发展需要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需要,按上述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进行规划。如: (1)成片林地规划(分乡/镇进行) (2)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 (3)造林面积分期分批落实(以表格形式) X X X 林业用地规划平衡表 (单位:hm2) 第三节 畜牧业用地规划(略) l除现状分析以外,需要注意两方面的核心内容 : 山区(高原区): 牛羊牲畜占比例较大,注意现有牧草地的规 划利用。 平坝丘陵区: 生猪占牲畜的比例较大,丘陵区羊有一定的 比例。 当前形势下,单靠保证一定的青贮饲料养猪 的情况比较少,青贮饲料主要靠与粮食作物复种轮作 来完成。 第十章 交通用地规划 交通运输分客货运输和信息传递,包括邮电和通 讯。 运输的基本方式有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 道运输等几种,不同运输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见 P156 各种运输方式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对建设工程 的布局有着不同的要求。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及结构 第二节 公路的基本知识 一、公路的技术等级 目前郊外公路(即城市以外的公路)分为六级 。 1、高速公路 l一般能适应年昼夜交通量在2.5万辆以上(每分钟 通过17辆以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 l我省建成或将要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成绵 、成雅、成南、成灌、内宜、隆泸、成彭、成攀等。 l计算行车速度200km/h。 2、一级公路 l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专供汽车 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高级公路。 l一般能适应年昼夜平均交通量在1-2.5万辆以上,即 每分钟7-17辆车以上。 l计算行车速度120km/h。 3、二级公路 l联结重要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的主要交通干线 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一般能适应的年昼夜交通 量在0.5-1万辆或2000-5000辆之间,依汽车专用取高限 。 l德阳广汉成都新津乐山(大件路 )。 l计算行车速度80-100 km/h。 4、三级公路 l沟通县以上城市,运输任务较大的一般干线公路,能适 应的年昼夜平均交通量在2000辆以下。 l雅安草坝洪雅夹江。 l计算行车速度60 km/h。 5、四级公路 l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支线公路。一 般能适应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 l雅安南郊乡孔坪乡沙坪镇两河乡。 l计算行车速度大致为40 km/h。 6、等外级公路: l指沟通农村经济组织内部各级生产单位之间及其企业经 营中心之间联系的道路,以及生产单位的经营中心到田间的 道路。 l大小宽度不等的各种机耕道。 第三节 公路用地配置 公路用地配置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现有道路网调查 公路走向的确定 公路选线 公路技术指标确定 一、现有公路网的调查一、现有公路网的调查 公路现状 有哪几条公路,其位置、长度、密度;各条 公路的等级、技术指标、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绘出 道路布局现状图。 公路建设和改造 需新建、改建哪些公路,克服哪些困难,改 造的路有哪些段落,设施是否可再用,以达到节省投 资的目的。并收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对公路建设的要 求,以便计算运输量。 建筑材料调查 当地有哪些建筑材料(砂、石、石灰、粘土 等),量有多大,获取的难易程度。 l有关资料列于下表: 表X 现有公路网调查表 二、确定公路走向二、确定公路走向 l1.城乡之间客、货往返运输; l2.各级居民点与物资集散地(港口、码头 、 仓库、货物、集市); l3.农村居民点与农田之间; l4.相邻各县、市与过境运输。 区域或县之间的运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 三、公路选线三、公路选线 (一)公路选线应遵循的原则 在不降低公路技术标准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 要为其他的建设项目创造良好的条件。 道路要与防护林带正确结合。 公路与居民点、大型畜牧场要保持足够的卫生、防疫 距离。 要与上级公路正确衔接,交叉最好采用正交或立交。 对于人口稠密区选择:利用11000- 15000地形图,其中以12000地形图使用最 方便。在最后决定方案时,以11000-1500 地形图最有参考价值。对于要标明特殊细部的 附图,有时还采用1200的比例尺。 (二)不同类型地区公路线路的特点 l平原微丘地区选线 选线要避开穿越村庄,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居民点,有 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靠近河岸线设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型钢结构瓦工施工总承包合同
- 2025版沙盘模型制作技术培训及转让合同
- 2025版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运营维护专业服务合同
- 2025版外卖配送服务合同技术升级范本
- 2025场环保产业调研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协议
- 2025代收代缴水电费及环保监测服务合同
- 2025年商铺认筹与商业综合体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度幼儿园食堂安全卫生管理服务协议
- 2025年度绿色建筑劳务分包合同示范文本大全
- 2025版智慧桥梁建设劳务分包合同模板
- 2025届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英语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期权开户考试题及答案
- 建筑工程装饰预算课件
- 《民营经济促进法》解读与案例分析课件
- 山地绿化工程的安全防范措施
- 监理挂靠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广西南宁宾阳县昆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公路养护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数据采集与分析》课件
- 国家生物安全法课件
- 老年人生命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