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文本13荷塘月色.pptx_第1页
专题四文本13荷塘月色.pptx_第2页
专题四文本13荷塘月色.pptx_第3页
专题四文本13荷塘月色.pptx_第4页
专题四文本13荷塘月色.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专题四四 慢慢走,欣赏啊慢慢走,欣赏啊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品味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 胧,体会其复杂的思想情感。 2.分析写景方法,领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赏析语 言艺术。 文本文本1313 荷塘 荷塘月色月色 文本导学学后自评 文本导学91 基础积累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煤屑( ) 倩影() 幽僻( ) 踱着( ) 弥望( ) 袅娜( ) 渺茫( ) 霎时( ) 蓊蓊郁郁( ) 敛裾( ) 鹢首( ) 妖童媛女( ) xi qinp dumnu mioshwn jyyun 文本导学91 xin qin mi m jin qin h h ch ch chn zhn 文本导学91 2.理解词义 (1)田田: (2)幽僻: (3)弥望: (4)袅娜: (5)脉脉: (6)风致: 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幽深、僻静。 满眼。弥,满。 柔美的样子。 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美的姿态。 文本导学91 (7)丰姿: (8)消受: (9)蓊蓊郁郁: (10)没精打采: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 享受;受用(多用于否定式)。 树木茂盛的样子。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文本导学91 3.选词填空 (1)风流风韵 食品饮料板块今年市场表现波荡起伏,白酒更是盛极而 衰,而此时又显红酒 。 赣州公园提升改造生态环境与宋代 交融。 解析 “风流”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 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之间爱情有关的;轻浮放荡。“ 风韵”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风流 风韵 文本导学91 (2)幽僻偏僻 为躲避警方的抓捕,两命案嫌疑犯主动入赘 山村, 隐姓埋名过上上门女婿的生活。 诺贝尔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却选择了远离斯德哥尔摩 中心城区,到这个 的地方度过晚年。 解析 “幽僻”指幽深而僻静。“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 区远,交通不便。 偏僻 幽僻 文本导学91 1.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请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答:_ 答案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统领全文或体现主旨的词语或 句子。荷塘月色开篇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 眼。正因为“不宁静”才在月亮“升高了”的夜晚独自出门 去荷塘,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去看景,一切都显得朦朦胧 胧。而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 整体把握 文本导学91 2.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 点?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 答案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荷塘四面的树木阴森 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 ,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 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 云 文本导学91 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 没精打采;蛙叫蝉鸣最为热闹。总之,写出了荷塘四 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 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作者的情绪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 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 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文本导学91 1.阅读第四段思考:作者依次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答:_ 答案 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 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 (1)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 重点突破 文本导学91 (2)动静结合。叶子像“舞女的裙”;花“袅娜”“羞涩”, 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 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动态美。 (3)多种感官并用。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形象,荷香是嗅 觉形象,微风是触觉形象。 文本导学91 2.文章第五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月色?试作分析。 答:_ 答案 多角度多层次描绘荷塘上的月色。(1)以流水作比,月 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 的轻飘状。(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仿佛在牛乳 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 静的情状。(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 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文本导学91 3.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 答:_ 答案 荷塘四周的景色,写了杨柳树、远山、灯光、蝉声、 蛙声,目的是以树写月,进一步表现月色的朦胧,荷塘环境 的幽暗,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富有别样的诗情画意。 文本导学91 1.荷塘月色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对修辞手法通 感的巧妙运用。通感又叫“移觉”,就是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 感觉互相沟通、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 修辞手法。 试分析下列句子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美点赏析 文本导学91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 答:_ 答案 “缕缕清香”是嗅觉描写,写出香之可感,香味之纯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描写,用听觉来写嗅觉 ,真切、新奇,给人以悠长、醉心之感。 文本导学91 (2)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_ 答案 运用了通感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 影用“名曲”来形容,表明了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 名曲一样的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 读者以联想和想象,将人带入一种幻境。 文本导学91 2.你能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吗?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答:_ 答案 人本来是感觉不到月光在动的。“泻”字呼应“流水 ”,是喻体的自然延伸,表现月光由上而下透射的情态,月 光好像动起来了。再配上形容词“静静”,更增加了月光流 动的静谧感。 文本导学91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答:_ 答案 “浮”字不但表现了雾的薄和轻,而且暗示了它在荷 塘上方不太高的地方悬浮着。青青的叶色可以透过“薄薄” 的雾气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这样的雾 才像“轻纱”。“笼”字写雾的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 势,正合“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迷离朦胧之感。 文本导学91 (3)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 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答:_ 答案 “落下”显得沉重,表现出“黑影”浓重的色调和质 感。“画”字写杨柳影子的柔美线条如同美丽的图画。作者 对杨柳有好感,因此用“丰姿”、“倩影”形容它。但作者 没有忘掉月光,是月光像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荷叶上画出杨柳 的倩影。因此,“画”字也是对月光的赞美。 学后自评91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颜色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 颤动(zhn) 乘凉(chn) 独处(ch) B.酣睡(hn) 参差(c) 袅娜(nu) 蓊蓊郁郁(wn) 学后自评91 C.点缀(zhu) 倩影(qin) 敛裾(j) 梵婀玲(fn) D.惦着(din) 羞涩(s) 宛然(wn) 踱着(d) 学后自评91 解析 A项“颤”读chn。 C项“梵”读fn。 D项“踱”读du。 答案 B 学后自评91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 风味的。 B.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啍着眠歌。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 眼。 D.但光与影有着和协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学后自评91 解析 B项啍哼。 C项彩采。 D项协谐。 答案 A 学后自评91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 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_,具有一种含弹 性的劲力。 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 与那些蹩脚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 的胃口。 学后自评91 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的境界 ,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 待和认真。 A.风致 消受 苍茫 B.风韵 受用 渺茫 C.风致 受用 苍茫 D.风韵 消受 渺茫 学后自评91 解析 风致:美的姿态;风味,风趣。风韵:风度神韵( 多用于女子);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受用:享受,受 益。消受:享受,受用(多用于否定句)。苍茫:空阔辽远 ,没有边际。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因没有把握而难 以预期。 答案 A 学后自评91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 风味的。 学后自评91 C.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 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学后自评91 解析 冒号应改为分号。 答案 D 学后自评91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在共产党员中开展为困难群众特别 是受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 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B.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 社会各方资金投入,从而形成水利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学后自评91 C.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 的中国海军出访舰艇编队,24日上午结束了对巴基斯坦为期 3天的友好访问。 D.每年9月至10月的米亚罗,气候宜人,撩人情思的红叶、 古尔沟的温泉、使人留恋的藏羌风情,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学后自评91 解析 A项成分残缺、暗换主语,应为“开展的活动, 这体现了”。 B项逻辑顺序有误,应为“筹资、管理和运营”。 D项主谓搭配不当,“红叶、温泉、藏羌风情”不能是“黄 金季节”。 答案 C 学后自评91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 荷 严 阵 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 一池清荷。 学后自评91 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 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 ,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 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 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 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 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 不仅仅 学后自评91 是一个荷塘。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 而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 尚不为人知的东西。 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 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 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 学后自评91 个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它们都有自己 的朝朝暮暮,它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它们都有自己 的风节和情愫。 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 ,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 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 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学后自评91 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这种犹知未知 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 ,掠它之红以红自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 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 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 季节的过客了。 学后自评91 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 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 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 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 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 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 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 学后自评91 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 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 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 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 的那个梦。 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 再到日坛公园。也曾透过匆匆驶过的车窗,从公园门口向 里张望过,但却一次也没有看见荷塘的影子。 学后自评91 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 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 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 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 却不由使我深深地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 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 学后自评91 诚然,我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 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美, 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 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和那种超 美之美。 学后自评91 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 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但令我失望的 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 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 的柳叶。 学后自评91 为什么整个荷塘里连一枝残荷都没留下呢?答案很简 单:这是这里的园林工作人员过于负责的辛勤劳动的结 果。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他们已经把所有的 残荷都清除了。 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 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 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 学后自评91 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 ?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 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 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 一首诗吗? 学后自评91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 一幅画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 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 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它都在向世 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 学后自评91 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 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 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 的美景。(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学后自评91 6.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答:_ 答案 作者通过对夏日清荷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 描写、怀想与思考,抒发了对荷的外形美尤其是精神美的 赞美,并由物及人,表达了坚守风节不因岁月流逝而衰老 的人生期许,以及对这种信念获得世人认同的期盼。 学后自评91 7.请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 答案 (1)比拟(拟人),“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形 象地表现了残荷经霜犹在、傲雪伫立的精神美。(2)反问, 三个反问句,强调了对残荷之美的肯定。(3)排比,三句话 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度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整 体排比成段,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 学后自评91 8.请指出作者在文中批评的两种现象,并结合全文作简要评 价。 答:_ 答案 作者批评了“借荷美己”和“清除残荷”这两种现 象。作者认为“借荷美己”者和“清除残荷”者都停留在 欣赏外形美的审美层次上,不知道深层的精神美;从清荷 到残荷,展示着从外形美升华到精神美的整个过程;精神 美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衰老。 学后自评91 9.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少。请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_ 答案 (1)从文章思路看:写夏荷是为了引出对清荷繁华凋 尽后的怀想与思考,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2)从创作意图看:作者意在怀想残荷不离不弃、依然坚守 的超俗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学后自评91 (3)从文章主旨看:作者意在赞美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 美的过程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4)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借物抒情,表达精神美不因岁月流 逝而衰老的主旨,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5)从表现手法看:作者托物言志,表达对像残荷一样人生 的肯定与赞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学后自评91 三、语言表达 10.美丽的“荷塘月色”,能让人浮想联翩。请为下面的对 联拟写下联。 (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答:_ 答案 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 学后自评91 (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答:_ 答案 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 学后自评91 11.朱自清笔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