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环境规划.docx_第1页
彭水县环境规划.docx_第2页
彭水县环境规划.docx_第3页
彭水县环境规划.docx_第4页
彭水县环境规划.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概况2.1 自然环境概况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渝东南部边缘大娄山褶皱带中低山区、乌江的下游,介于东经10748461083512,北纬285735295035之间,东西宽77.88km,南北长96.42km,总幅员面积3903km2。彭水北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接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连武隆县,西北与丰都县接壤。彭水境内地貌类型复杂,自然环境各异,跨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各一部,为中低山地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大岭高,河谷深切,构成“两山夹一槽”的地貌特征。区域内丘陵河谷区占13.39%,低山区占52.88%,中山区占34.03%。最高点为七曜山大王洞,海拔1859.60m;最低点为共和乡木棕河入口处,海拔190m,相对高度差1669.60m。彭水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雾多、光照偏少;气候立体差异大。年无霜期从沿江河谷的312天减至中山区的235天,低中山区受山脊和云雾阴挡,年日照时数要比平坝约少四分之一。年平均气温17.6。雨量丰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224.0mm,其中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5。彭水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径流补给以雨水为主。乌江在彭水县境内流长64k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75亿m3;主要支流有郁江、芙蓉江、诸佛江、长溪河、中井河。在距离县城上游约11km处的乌江干流建有目前重庆市最大的水利能源项目乌江彭水电站。彭水境内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动植物丰富多彩,乌江画廊、芙蓉江生态区、神龙谷探险、郁山盐丹文化和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主要矿产资源有煤、萤石、石英砂岩、地热、水泥用灰岩(石灰岩)、矿泉水、重晶石、铁矿、硫铁矿等。2.2 社会经济概况彭水历史悠久。自东汉建涪陵县,隋置彭水县,唐置黔中道,并置黔州。宋元设府路。解放后,于1949年成立彭水县人民政府,驻地在汉葭镇,属四川省涪陵地区专署管辖。经国务院批准,于1984年11月10日成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97年彭水县成为重庆直辖市黔江地区所辖的一个县。2001年成为重庆市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的自治县。彭水县辖11个镇,28个乡,2009年总人口68.3万人,城镇化率22.93%。境内居住着苗、土家、回、仡佬、侗、藏、彝、哈尼、壮、满1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0%。彭水境内交通条件优越,国道“319”线、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和乌江黄金水道贯穿其境,省际公路有彭(水)务(川)线、彭(水)利(川)线,县际公路有彭(水)石(柱)线、彭(水)酉(阳)线等道路星罗棋布,水陆交通便捷,历来是渝、鄂、湘、黔边区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渝东南门户”之称。彭水县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全县现有耕地161.1924万亩,水域8.707万亩,草地12.192万亩,林业用地343.224万亩。森林覆盖率39%,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2009年,彭水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继续增强,三大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58.1亿元,同比增长12.3%,比2005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同比增长12.4%。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3:40.1:39.6。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05亿元,同比增长43.7%,实现两年翻番;财政总支出实现17.7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同比增长16.5%;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8亿元,同比增长18.8%;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亿元,同比增长18.1%。3“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回顾3.1 “十一五”期间提出的环境保护目标3.1.1 主要控制指标(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化学需氧量(COD)控制在1831吨以内、二氧化硫控(SO2)制在11244吨以内;(2)环境质量目标:乌江干流及其支流地表水稳定达到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6%以上、空气质量满足级标准天数的比例达80%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60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小于70分贝、电磁辐射水平控制在国家规定限值范围内;(3) 污染防治目标: 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为100;(4) 生态保护目标: 森林覆盖率42;(5)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 环境监察大队达到国家环境监察机构一级标准、环境监测站、环境信息网络、环境宣教能力建设达到标准化水平、力争建成水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生态环境、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3.2“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效明显3.2.1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1)水环境质量现状彭水县境内河流全部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条(不含乌江),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郁江、普子河、长溪河(阿依河)、诸佛江、芙蓉江。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中井河、后灶河等,水力资源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375.24亿立方米。2009年全县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39个乡镇5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7%;乌江、郁江地表水3个监测断面(鹿角、中井、县城郁江桥)水质完全满足类水域功能,乌江出境断面水质与入境断面水质无差异,达到控制目标。表一:2005年及2009年彭水县水环境质量指 标 2005年 2009年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96 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92 96.7乌江干流彭水段 总体类 类长溪河、诸佛江 类 类郁江彭水段、普子河、后灶河 类 类芙蓉江彭水段 类 类(2)水环境主要问题通过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可以知道,彭水县主要地表水质量总体保持较好。水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城镇生活源及农村面源污染,主要体现在普子镇、高谷镇的饮用水源中铁含量偏高;万足镇、鹿角镇、郁山镇、保家镇的饮用水源中粪大肠菌群含量偏高。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一期工程预计2010年6月建成投入试运行,日处理污水7500吨,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5%。3.2.2空气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1)空气质量现状截至2009年总共建成烟尘控制区3.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48.5%,位于彭水中学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投入运行,彭水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实行日报制,监测结果显示: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92mg/m3、0.101mg/m3,首要污染物为吸入颗粒物,其次是SO2。全年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的天数为342天,良好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达93.7%,超过控制目标13.7个百分点。表二:2005年及2009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地区 指 标 2005年 2009年彭水城区(彭中自动监测站) PM10(年日均值mg/m3) 0.058 0.101SO2(年日均值mg/m3) 0.020 0.092NO2(年日均值mg/m3) 0.012 0.019酸雨频率(%) 12 0PH均值 5.83 6.72(2)空气质量主要问题根据环境空气现状的分析,彭水县城区空气环境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空气污染物中,降尘所占污染负荷比例较大,是彭水县城区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空气二氧化硫浓度逐年升高,是彭水县城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也是目前彭水县城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原因是汽车普及率升高,而城区面积扩展速度缓慢,单位面积车密度较大,二氧化氮对空气污染的贡献度将增大,污染程度同样不容忽视;3.2.3声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1)声环境质量现状2009年累计建成噪声达标区4.3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65.6%。根据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彭水县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3.3dB,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一类区Leq(昼间)55dB的要求;区域平均昼间和夜间分别为48.7dB和40.4dB,交通干线噪声为67.5 dB(标准为小于70 dB),符合控制标准,达到控制目标。表三:2005年及2009年声环境质量现状地 区 指 标 2005年 2009年彭水城区 区域环境噪声(分贝) 62.6 53.3区域平均环境噪声(分贝) 昼间 64.4 48.7夜间 44.6 40.4交通干线噪声(分贝) 73.6 67.5(2)声环境质量主要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噪声源将逐年增加,噪声污染呈上升趋势。生活噪声源和交通噪声源是彭水县的主要噪声污染源,对彭水县的声环境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也将对局部地区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居民住宅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密度极速上升,使得今后一段时间内生活噪声仍将是环境噪声的主要声源。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道路建设缓慢,而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致使交通噪声比例居高不下,因此,交通噪声已成为彭水县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部分区域未进行规划或未严格执行规划,出现很多工程与居民点、噪声源与噪声敏感点边界较近,甚至相连的现象,这无疑增加了噪声对人群、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噪声治理的难度。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固定噪声源逐步纳入管理后,以交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为代表的非固定声源对人群和环境的影响逐渐突出。“十二五”期间彭水将进入城市建设的快速期(2010年被名为“城市建设年”),大批重点项目陆续上马,建筑施工噪声、市政施工噪声在短期内会有上升,对局部周边范围内的居民和主城区的影响会增加。3.2.4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环境问题(1)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利用现状彭水县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工业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固体废物。2009年彭水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3.07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51.46万吨,综合利用率78.4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41.61万吨;危险废物、医疗垃圾等得到安全处置。2007年建成靛水垃圾处置场,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2009年彭水县(城区)产生生活垃圾共计3.8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6%,达到控制目标。(2)固体废物污染主要环境问题工业固体废物堆放贮存场地“三防”设施不健全,对水体、大气、土壤以及生态系统等具有潜在威胁。由于垃圾转运设施不健全,靛水垃圾处理场目前只能处置县城及靛水乡的生活垃圾,因此急需配套建设垃圾转运系统。因县城污水处理厂未建成,靛水垃圾处理场产生的渗透液无法及时处理达标排放。由于缺乏综合利用的技术和收集系统,目前农村固废综合利用率和处置率低,排放的废物一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部分垃圾甚至进入河道,污染水体;另一方面对农村环境卫生也产生较大影响。因片区医疗废物处置场未建成,全县医疗废物除县人民医院焚烧外其余单位全部实行自行处置,二次污染较大。3.2.5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2009年完成森林工程建设投资7026万元,投入超过前5年的总和,完成造林12万亩,实现林业产值3亿元,森林面积达23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较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距控制目标尚差3个百分点。同时被确定为5个国家级试点和1个示范县(全国石漠化治理试点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香椿丰产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森林采伐管理试点县、全国油茶基地示范县)。彭水素有森林宝库之称,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拥有高等维管植物196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一级保护植物有5种,包括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水杉、银杏;二级保护植物有领椿木、盾叶薯蓣、穿龙薯蓣、白辛树、红豆树、黄杉、穗花杉、榉树等68种。珍稀保护动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豹、胡兀鹫等3种,二级保护动物有藏酋猴、猕猴、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等17种,以五步蛇为代表的“三有”动物及市级保护动物有83种。彭水县国土面积584.3004万亩,耕地161.1924万亩。全县尚有大于25度可供退耕还林的坡耕地近50万亩。此外,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4469亩;交通用地5.8984万亩;水域面积8.7030万亩,以天然河流水面为主。全县河网纵横,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1.36%。彭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好,2001年启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已在全县20余个乡镇80余个村累计建设农村沼气池12000余口,解决了近3万人的生活用能。从而每年减少森林砍伐2500余公顷,节省原煤12000吨,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全县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优良,主要农产品质量状况较好。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大力推进森林工程,提升了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2009年彭水对滨江路、商贸园等实施了拆危扩绿工程,种植乔木200株、灌木30000余株;开展乌江河堤绿化工程,完成检察院休闲广场、乌江明珠休闲广场、合江休闲广场、凌云景苑广场的建设;实施了县委小区绿地、龙船沟绿地、渔塘社区行道树改扩建工程;投入300万元全面启动插旗山健身公园建设,完成健身公园一期工程,新建健身步道10公里,种植银杏树3000余株;建成区面积扩大至6.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5000人/km2;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公顷,总面积达到43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6.4%,绿化覆盖率为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6平方米。(2)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彭水县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1.36%。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彭水县人口密度、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与园林城市标准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县城建成区以内绿地不足、拓展空间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资源开采与植被破坏问题。彭水煤矿、建材非金属矿极为丰富,由采矿、生产活动造成的资源浪费大,利用不合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比较严重,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多,危害较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彭水是考烟种植大县,每年因化肥、农药、农膜等过量投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当前农业生态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3.2.6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现状2009年全县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839吨,比2005年(1905吨)下降3.49%;二氧化硫(SO2)排放量11258吨,比2005年(11936吨)下降5.68%。化学需氧量(COD)完成控制目标的89.2%,二氧化硫(SO2)完成控制目标的98%。“十一五”期间对金益烟草公司、茂田能源公司、郁山火电厂等3家重点工业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金益烟草公司、茂田能源公司、郁山火电厂、双庆硫酸钡厂等4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全覆盖。成功申报金益烟草公司为重庆市首批“市级环境友好企业”为渝东南首家。“十一五”期间完成保家镇污水处理厂、靛水乡污水处理厂、桐楼乡污水处理厂、保家种蜂场污水治理,关闭渝欣纸厂、佳旺纸厂、宏顺纸厂、长陵化工厂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主要问题县城污水处理厂未建成造成化学需氧量(COD)减排目标压力增大。3.2.7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取得的成绩(1)环境监察大队于2005年被批准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并于当年通过了国家环境监察机构二级验收;2007年在全市率先升格为副局级单位;2008年通过国家环境监察机构一级验收;2010年增加事业编制10名,总编制达到25名,增设江南中队、江北中队和工业园区中队等3个派出机构。(2)2009年增设生态环境保护科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增加行政编制1名。(3)2006年监测站通过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2009年新增实验用房达到1300平方米,监测仪器111台、设备110套,持证项目达到59项,水、气、声和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能力已全部具备,建成彭水中学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2010年新增事业编制10名,总编制达到25名。(4)2009年建成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3.2.8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1)我县环保机构成立较晚,基础薄弱,有编无人,自身素质较低,装备落后,经费紧缺,与当前纷繁复杂的环保任务不相应称。(2)全县环保事业发展的整体能力还比较低,环境管理的能力和手段有较大欠缺。4“十二五”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果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还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生态破坏提供了有效途径,国家投入及政策支持力度日益加大和公众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提供了巨大动力。但是,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县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十二五”期间我县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将面临清还历史欠账、应对环境新压力的艰巨任务。4.1污染负荷持续增加按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水平预测,按照5人口增长速度,2015年全县人口将达到70万人,县城人口也将突破15万人,以2007年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估计全县2015年废水、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将分别达到1036万吨、7270吨和492吨;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5万吨;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预计将分别达到15360吨、1719吨和860吨;农村面源污染负荷中的COD、氨氮和总磷将分别达到3780吨、4968吨和586吨。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较高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也将大量增加,预计到2015年全县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10万辆,排放的氮氧化物将达到4000吨/年。4.2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增大“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基础设施提速建设和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水利、能源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以及产业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若不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必将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极其有限的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生态环境将面临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隐患频发等问题。4.3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环境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乌江电站、银盘电站建成运行后,库区水文条件的变化、滞水区及回水顶托段的富营养化以及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等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显现。放射性废物、有毒有害有机物、新化学物质等新产品、新技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将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报废汽车、废旧电子电器等大量产品废弃物以及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等非传统废弃物急剧增加。居室环境污染问题、外来物种入侵等新问题将日益严重。5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5.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结构,促发展,紧紧围绕建设“两县一点”的战略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在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根本,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倡导生态文明,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5.2基本原则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创新机制、强化监管的原则。坚持以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严格环境执法,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因地制宜,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着力改善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5.3 规划目标5.3.1总体目标到2015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上游来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并力争有所提高;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力争保持现有状态下优良天数不低于300天,力争保护在310天以上;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有较大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取得实效,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有较大恢复;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达到市级环保模范县的验收标准。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达到国家级生态县的验收标准。5.3.2具体目标(1)水环境质量 根据彭水县地表水体的保护目标和质量现状,制定适合彭水县实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即:2015年末,境内地表水体的主要水质指标包括COD、T-N、T-P按水环境功能区划达标。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稳定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达96%以上。(2)大气环境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满足级标准的天数达300天以上,酸雨检出率为零;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90;逐步扩大清洁燃料使用区面积,县城区域建成基本无煤区。(3)声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彭水县声环境按功能区划持续达标,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逐年上升,在2015年末达到100%,全县区域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标,建成一个安静居住小区。(4)辐射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电磁辐射水平控制在国家规定限值范围内,电离辐射水平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2015年末预测实现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控制在1747吨以内(预测数据,以市上下达目标任务为准)、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10696吨以内(预测数据,以市上下达目标任务为准),分别比2010年末(“十一五”期间)下降5%的目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6)生态建设目标 区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 平方米;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控制在280千克/公顷以内,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达7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60%。(7)循环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生产战略。2015年末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煤/万元,单位GDP水耗下降到50吨/万元,城市气化率达到90%,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突破3.5%。(8)环境管理能力 不断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到2015年末,水污染重点源自动在线监测覆盖率和大气污染重点源自动在线监测覆盖率达100%,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环境事故有效响应及处理率均达到100%,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80,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75%。5.3.3规划指标表四:规划指标体系表类别 序号 指标(单位) 指标属性 2009年现状值 2010年预测值 2015年目标值 2020年目标值 目标差距社会经济发展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预期 5.89 5.00 5.00 5.00 小2 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预期 1.76 1.80 3.00 3.50 中3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约束 0.983 0.900 0.800 0.80 小4 单位GDP水耗(吨/万元) 约束 65.79 60.00 50.00 50.0 小环境质量 5 地表水环境质量 约束 按功能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无 6 空气环境质量 约束 按功能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无7 声环境质量 约束 按功能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无污染控制 8 COD排放总量(吨/年)b 约束 1839 1831 1747 1080 中9 SO2排放总量(吨/年)c 约束 11258 11244 10696 9900 中1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约束 0 80.00 95.00 96.00 较大11 工业用水重复率(%) 约束 50.00 60.00 80.00 82.00 较大1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约束 96.00 96.00 98.00 99.00 小1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约束 78.45 80.00 90.00 92.00 小生态环境保护 14 森林覆盖率(%) 预期 39.00 42.00 50.00 75.00 较大15 水土流失治理率(%) 预期 72.69 84.00 95.00 96.00 中16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预期 1.56 5.00 12.0035.00 14.0035.00 较大17 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 预期 72.0 75.0 85.0 90.0 中18 秸秆综合利用率(%) 预期 95.0 95.0 95.0 96.0 无19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千克/公顷) 约束 585 500 280 230 较大20 村镇饮用水卫生达标率(%) 约束 92.00 100.00 100.00 100.00 较小21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 约束 65.00 70.00 7500 95.00 中22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约束 80.00 85.00 90.00 95.00 小环境管理能力 23 水污染重点源自动在线监测覆盖率(%) 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24 大气污染重点源自动在线监测覆盖率(%) 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25 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 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26 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 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27 环境事故有效响应及处理率(%) 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环境宣传教育 28 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 预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29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预期 45.00 55.00 75.00 85.00 较大环境建设 30 城市气化率 预期 55.00 60.00 90.00 93.00 较大31 旅游环境达标率 预期 90.00 90.00 100.00 100.00 小32 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预期 1.76 2.00 3.5 3.6 较大注:2015年规划指标按重庆市环保模范县验收标准制定。2020年规划指标按国家级生态县验收标准制定6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6.1 环境功能区划分6.1.1综合环境功能区划分按照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把彭水县所在的武陵山区列为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担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渝府2006162号)中指出彭水县位于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结合彭水县生态环境特点及 (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将全县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即:中部低中山河谷城镇生态调控及工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区,东南部低中山生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产业发展区、西北部低中山农林生态经济发展区。(1)中部低中山河谷城镇生态调控及工农业经济发展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县城所在地的汉葭镇、以及高谷镇、长滩乡、保家镇、郁山镇、靛水乡等6个镇乡。地形以低中山为主,河谷地区有小面积平坝,间有台地,乌江和郁江在本区横贯而过。该区域是彭水县重点开发或以开发为主的区域,主导生态功能为城镇建设、工农业生产,是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方向为,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加快保家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引导人口、产业相对集聚,保持适度的人口密度,控制各类用地比例,保持合理的区域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完善环保基础设施,结合“森林工程”建设要求,围绕乌江、郁江沿岸开展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建立生态走廊,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2)东南部低中山生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产业发展区位于县境东南部,包括桑柘、鹿角、黄家、新田、大垭、润溪、龙塘、郎溪、万足、岩东、迁桥、乔梓、走马、龙溪、小厂、桐楼、诸佛、梅子垭、鞍子、善感、双龙、石盘等22个镇乡。地形以低中山为主,鞍子等地区有小面积平坝。区内主要河流有乌江、诸佛江、长溪河等,受自然环境限制,本区范围内公路交通欠发达。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等分布;森林生态景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壤养分保持。生态保护和建设方向为,加强对区内的生物物种资源、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加强对黑叶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继续开展退耕还林,控制水土流失。在保护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江山峡市级风景名胜区、茂云山自然保护区、长溪河鱼类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生态经济开发。合理进行以生态农林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以及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该区的目标是建成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因库”。(3)西北部低中山农林生态经济发展区位于彭水北部,以七曜山区域为主,包括龙射、普子、连湖、鹿鸣、平安、棣棠、太原、三义、联合、石柳、芦塘等11个镇乡。区域内海拔高差大,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森林覆盖面积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调节气候,辅助功能为生态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建设方向为,加强区内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施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恢复退化山地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林业基地及魔芋产业基地,形成和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等生态标志性产品。6.1.2水环境功能划分将彭水县地表水划分为一个功能区即类水域功能区。6.1.3大气环境功能划分将彭水县大气环境划分为一个功能区即类功能区。6.1.4声环境功能划分将彭水县划分为4类噪声功能区,具体如下。类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茂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阿依河旅游区、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农村非建成区参照执行;类区:城市的商业、居住、工业混杂区(县城区域及乡镇建成区;类区为规划工业园区和已形成的工业集中地带(保家工业园区、新田工业集中带);类区:交通干线两侧(渝怀铁路、渝湘高速、319国道、彭务路、彭酉路、彭石路、彭利路)。6.2 全面实施环保“四大行动”计划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实施的原则,以着力改善水、大气、生态和声环境质量为重点,针对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行动计划。6.2.1大力实施“碧水行动”以保护饮用水源和电站水库水质为重点,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大力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船舶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确保水环境安全和水域功能达标。(1)优先保护饮用水源优先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切实加强葡萄水库、赵元溪水库、三洞水水库、窄井水库、打水溪水库等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无直接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饮水安全。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检查和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2)整治城区河道,持续改善城区内河水质加强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加强县城饮用水源取水点(郁江关口取水点)、郁山镇饮用水源取水点(后灶河取水点)等饮用水源的保护,搬迁乌江取水点,实现城区内河城市景观功能、防洪排涝功能。基于城区内河纳污量、引水量观测基础上,通过调控河道水闸,保持内河的生态流量。构建城区内河水体水质模型和管理决策信息系统,优化内河综合管理和人工调控。全面加强城区内河水体的长效管理,实现城区内河水体水质持续改善。(3)依靠科技进步,提倡节约用水加强节水宣传,树立节水意识,严格节水制度,促进节约用水。实行电力、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计划用水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强化城市生活节水管理,合理制定居民综合用水配额,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建立中水管道系统,大力推广分质供水、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至2015年,新建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均应设置污水处理系统,30%的小区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推进“节水型县城”创建工作,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4)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实行在线监测,保证满负荷正常运行且处理后污水达标排放。在建设完善规划污水管网的同时,加强已有污水管道系统维护,结合旧城改造,深化合流管道系统改造,有重点、全方位的增加污水收集率。到2015年,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95。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拟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35座,村庄污水处理站240个,达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80%。扩建已建成的3座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45万吨/日;新建城市垃圾处理场1座,乡镇简易垃圾填埋场35座,新增垃圾处理能力500吨/日。加快建设完善县城二、三级配套管网建设,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二、三级管网。完善垃圾收运系统,重点改造县城的垃圾收集站(箱),配备压缩式垃圾车,实现垃圾密闭运输。规范垃圾处理场的填埋,妥善安全处理垃圾处理场的渗漏液,防止二次污染。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推动垃圾资源化。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十二五”期间要因地制宜制定污泥处置方案,妥善处置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解决污泥污染问题。(5)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园区内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配套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对园区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在集中处理设施建成以前,应加强对单个工业企业废水的治理,要求所有的排污企业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对于排污重点企业,要逐步完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要求企业做到清浊分流,对于冷却水和部分污染较轻的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提高工业企业废水循环利用率,到2015年工业企业废水循环利用率达80%,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园区外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外的部分工业企业必须按照“三集中”要求,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对于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整改难度大的企业应予以坚决取缔。在整治现有工业污染源的基础上,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的行业。(6)流动污染源治理加强船舶污染治理。凡新建餐饮类船舶必须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其余船舶生活污水经打包后交岸上处理;30马力以上的船舶必须全部安装油污分离器。加强船舶生活垃圾的收运和处理。在万足、汉葭、下塘3个滚装码头设置船舶垃圾接收点,建设船舶垃圾接收、转运设施。认真开展漂浮物清理工作。加快推进乌江电站库区和银盘电站库区清漂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清漂效率,确保运行安全。加强沿江城镇垃圾、船舶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从源头减少入库漂浮物产生量。(6)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展全县养殖污染调查,编制养殖污染发展规划,严格按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分方案控制经营性养殖规模,鼓励养殖向适养区适度规模集中发展。积极推进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每个养殖单元配套建设沼气池或粪尿集中处理设施;结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推进农村畜禽散养户沼气池配套建设;鼓励通过养殖废弃物还田、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途径对畜禽粪便实施综合利用。适度控制水产养殖。严禁在电站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规划的非投饵性网箱养殖区内开展投饵性网箱养殖。在具有渔业养殖功能的水体,要以满足水环境容量、水域功能标准要求为前提,鼓励人工放养增殖,适度开展非投饵性养殖,慎重发展投饵性水产养殖。开展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防治。合理划定农村面源污染敏感区和农药、化肥重点控制区,制订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指导性意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推广生态平衡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缓释可控化肥和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控制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建2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到2015年,全县化肥施用水平低于或等于全市平均水平。6.2.2深入推进“蓝天行动”重点控制尘污染和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1)严格控制大气污染在全县范围内禁止建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业企业,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对保留下来的6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和其它燃烧高污染燃料的炉窑或其它燃烧高污染燃料的炉窑进行及技术改造,鼓励进行集中供热或热电联产。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建设,在烟尘控制区内禁止新建1吨以下燃煤锅炉,烟尘控制区达到100%,县城区域建成基本无煤区。2015年底前,禁燃区内10吨及以下(小于等于7MW)的燃煤锅炉必须实施清洁能源改造,10吨以上(大于7MW)的燃煤锅炉鼓励使用煤的洁净燃烧技术,并按要求实施脱硫除尘。关闭立窑生产工艺小水泥生产企业4家,产能50万吨生产线。(2)加强绿化建设加快推进“森林彭水”建设,积极开展绿化工作,扩大公共绿地面积,在生活区、道路、河流两侧建设绿化园地和绿化带,各工业园区周围也要重视绿化,设置绿化带,以达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目的。力争到2015年,区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3)能源结构调整积极进行炉灶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结合彭水实际,采用经济适用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控制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农村地区加快沼气池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到2015年,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积极开展节能工作,加强建筑节能;促进工业节能,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措施进一步降低能耗。区内新建项目的设计和建筑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并应采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新建宾馆、住宅提倡建设新型太阳能建筑。共建辅助设施可考虑部分利用太阳能、风能。(4)机动车尾气控制严格把好燃油机动车年检关,对尾气超标排放的机动车加强治理,不能治理达标的坚决予以淘汰和强制报废;大力推进“黄标车”提前报废国家优惠政策;加强行驶机动车路检能力建设,机动车排气执行国家号标准;发展公共交通,在城区的公交和出租车系统推广以CNG为主动力燃料的双燃料机动车;加快两江四岸河堤建设,缓解道路交通堵塞,减轻汽车尾气对城区空气环境的污染。(5)扬尘污染控制加强道路交通扬尘的防治。凡在城区内从事散装货物运输的车辆一律实行密闭运输,垃圾清运、建材渣土车辆实行全封闭运行。环卫部门加强道路保洁,制定定时散水制度,减少二次扬尘。对煤场、料场、灰场等场所进行综合整治,减少扬尘产生量;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监督管理,建成区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建筑拆迁采取喷淋围挡措施,并及时清运建筑垃圾,控制和减少建筑工地扬尘。加强对开山采石废弃地的环境综合整治,恢复破损山体的生态环境。禁采区以外地区贯彻从严管理的原则,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实行限制性开采,并逐步缩小开采范围和开采量,做到集中、有序开采,边开采、边修复,降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6)建设城区大气通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根据城市中心区近地层大气污染与扩散机理,制定县城大气通道建设规划。加强十字街、滨江路建筑物高度、密度的建设规划控制和城市道路布局合理调整,形成气流通畅的城市大气通道,确保城区近地层大气污染物的有效稀释和扩散,持续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注重油烟污染治理技术,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重点控制居民住宅区餐饮业污染。通过核定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制定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全面推行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6.2.3启动实施“宁静行动”推进全县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和“安静小区”建设,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进行重点整治,促进各类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达标。(1)合理的规划布局以“宜居彭水”建设为目标,县城规划以居住、文教机关和医院、旅游业发展为主,辅以少量的商业、娱乐和服务行业。工业园区、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以绿化隔离带隔离。新建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环境影响评价法执行,落实各项噪声治理措施,确保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噪声达标。(2)交通噪声污染控制道路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噪声扰民问题,将道路交通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