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四单元测试题(三) (第卷)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孱头/孱弱 针灸/炙热 譬如/辟谣 谙熟/万马齐喑B. 隽秀/隽永 场合/场院 转载/下载 纰缪/未雨绸缪C. 憔悴/淬火 给予/给力 脑髓/绥靖 桂冠/沐猴而冠D. 胴体/恫吓 症结/症状 蹩进/憋屈 靓女/靓妆丽服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 摩登 脉膊 连锁店 固弄玄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 国粹 磕头 挖墙角 无尚光荣 城门失火,殃及池渔C. 掘起 贤惠 增值税 冠冕堂皇 仰之弥高,钻之弥艰D. 自诩 家俱 赈灾款 勃然大怒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寂夜里, 飘渺的钟声,可以唤醒梦中之人,让一个沉沦在世间物象中太久的人,有醍醐灌顶之感。(2)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由于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还很难。(3)今天,曾经实行多年的“暂住证”正在_ _历史舞台,颇多政策含金量的“居住证”正在为人们所熟悉。A悠远 捉摸 退出 B幽远 琢磨 退出C悠远 捉摸 淡出 D幽远 琢磨 淡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来九中街欣赏树洞画的市民不绝如缕,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观者无不啧啧赞叹,为王月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击掌叫绝。B.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觉得差强人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C.清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工艺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D.iPhone5最令人不齿的就是“掉漆门”,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几乎每一家配件厂商都处心积虑,寻找对策。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对于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一些人借口拉动内需为名,认为适度的浪费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增长。 B某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 C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电影艺术家尽管与预期相比只是囊括了其中五项大奖,但人们还是对其报以极大的赞誉。 D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实现“中国梦”,华西村无疑是一个典型。在吴仁宝带领下,华西村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欧美近百年才实现的富裕福利社会的理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当A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群体与B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括“关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6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有何不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实中的粉丝往往只迷恋或崇拜一个或少数的几个人,但微博粉丝却往往是很多博主的粉丝。B、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C、现实中的粉丝之所以会成为粉丝往往是出于对关注对象的崇拜,而微博粉丝不是出于对博主的崇拜,而是出于好奇,甚至是为了攻击对方。D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触”。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最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待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移隘州通判,有司调郡租渝河南,穆以西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还,词令沿华靡,至穆而独用雅正,悉矫其弊。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正,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为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饱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预修太祖实录,赐衣带、银器、缯彩。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送草原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待上御崇政殿亲试等士,上悯其颜瘕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滑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穆自责授员外郎,复中书舍人,入翰林,参知政事,以至于卒,有及周岁。上闻其死,器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节选宋史列传二十二)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上A、穆幼能属文,有至行 属:连缀,写作B、煜辞以疾 辞:推辞,拒绝C、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 贻:赠送D、擢拜左谏议大夫 擢:提拔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子所得皆精理 不知须臾之所学也B、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 斧斤以时入山林C、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窃为大王不取也D、穆国之良臣 句读之不知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穆“至行”的一组是行路得遗物,以访主归之李生异日为廊庙器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穆跟随王昭素尽心尽力地学习易及庄、老,王昭素认为李穆学到了上述古籍的精理,将来必成大器。B、李穆被免职后,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能同兄弟一起学习,感到淡泊舒畅。C、太祖认为李穆生性仁惠善良,人品学识好。李穆作为使者出使江南,言行得体,很好地完成了使命。D、李穆和母亲去世后,他回家为母亲守丧,服丧已满后官复原职,但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再守丧三年,皇上没有应允。(第卷)四、(24分)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10分)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简要概括这首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3分)(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似曾相识”(流露出词人那些感情)?(4分)(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之情的?(3分)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6分)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挼,读ru,“揉搓”之意。(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千骑拥高牙, ,吟赏烟霞。 (柳永望海潮) 执手相看泪眼, 。 (柳永雨霖铃) (2)、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3)、可惜流年, ,树犹如此! (辛弃疾水龙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 (4)、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物是人非事事休, 。 (李清照武陵春)五、(12分)16下面是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重逢时周朴园的语言,请用四个恰当的词语描述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周朴园:你,你贵姓?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周朴园: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17、仿照划线句子,以“我喜欢”为开头,重新写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子形成排比。例句;我喜换婉约而又英气逼人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情;我喜欢 ;我喜欢 。18、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把这幅画面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来。(80字左右)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木 笛 赵恺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他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场。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内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着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回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广,仿佛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去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问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诚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19、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20、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21、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有何用意?(4分)22、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人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作者塑造的这群孩子是否多余?谈谈你的认识。(6分)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议论文。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早年参加过一次指挥大赛。他按评委交给他的乐谱指挥乐队,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旋律,他开始以为是演奏错了,但重奏几次依然如此,于是指出乐谱有问题。不料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声称乐谱不会有错。他考虑再三,仍然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就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声音刚落,作曲家和评委立刻起立,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并祝贺他在大赛中夺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有人认为,这是自信的胜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固执的胜利。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必修四单元测试题(三)答案一、(15分)1、【答案】B 【解析】jn/jun chng/chng zi/zi mi/mu 2、【答案】A膊搏 固故(B 角脚 尚上 渔鱼 C 艰坚 D 俱具)3、【答案】C 【解析】(幽远:深远;悠远: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遥远。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子当中;琢磨:反复思索。淡出,比喻逐渐退出某一领域或范围;退出:脱离团体或者组织;离开场所,不再参加)4. 【答案】C 【解析】(C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A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微弱而悠长。这里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应该用络绎不绝;B差强人意:大致令人满意。D.处心积虑:蓄谋很久;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此处不合语境,应为“绞尽脑汁”)5、【答案】D 【解析】(A项,句式杂糅, “借口是”与“以为名”杂糅。B项,搭配不当,“取缔”的应是“音像制品店”。C项,不合逻辑,“囊括”意味着包含了所有,而前有“只”、后有“其中五项”,语意矛盾)二、(9分)6、【答案】C 【解析】“微博粉丝不是出于对博主的崇拜,而是出于好奇,甚至是为了攻击对方”不对,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7、【答案】C 【解析】“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绝对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的”。8、【答案】D 【解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薄的“粉丝”有时不是单纯的迷恋,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极端。三、(12分)9. C(应为“遗留”)10A(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B介词,凭身份/介词,按照;C介词,表被动/动词,认为;D助词,“的”/助词,宾语提前标志。)11B(是王昭素的话,不能体现“至行”。是表彰李穆,不能体现“至行”)12D(服丧未满后官复原职,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守丧到三年期满)四、(24分)13、(1)、“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飘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一个要点1分,共3分)(2)、明确: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一个方面2分,共4分)(3)、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借叙抒情(因事缘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一个要点1分,共3分)14、(1)、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一个要点1分,共3分)(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手法1分,对手法分析1分,手法的好处1分,共3分)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手法1分,对手法分析1分,手法的好处1分,共3分)15(每空1分,共8分)(1)、乘醉听箫鼓 竟无语凝噎 (2)、一尊还酹江月 回首向来萧瑟处(3)、忧愁风雨 赢得仓皇北顾(4)、莫道不销魂 欲语泪先流五、(12分)16、诧 异 疑 虑 慌 张 惊 惧(一个要点1分,共4分)17、我喜欢豪放而又儿女情长的辛弃疾,虽是”沙场秋点兵”,也低吟”灯火阑珊处”的逸致,我喜欢沉郁而又忧国忧民的杜工部,虽是”朱门酒肉臭”,也哀叹”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一个句子2分,共4分)18、(略)六、(18分)19、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写对两条得满分)20、(1)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纪念碑前的吹奏表现出他出色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也证明了这一点。(2分)(2)朱丹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人。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曲。(2分)21、第一次写他小心谨慎地取出木笛是说明他很重视这次考试,与后来选择放弃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他的民族精神;第二次是突出朱丹面对死难者纪念碑很庄重,体现他的悲伤之情。(每点2分)22、这种精神指爱国、不忘国耻、坚持操守等。(2分)不多余(1分)。孩子是希望,是未来,孩子哀悼亡灵的方阵又是自发出现的,这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孩子们在雪地里哀悼亡灵、聆听笛声的行为也体现了一种坚忍的精神,这些都深化丰富了这一民族精神的内涵。(3分)参考译文: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县人。李穆的父亲咸秩,曾任陕西大都督府司马。李穆年幼时就能写文章,有卓绝的品行。在路途拾到遗物,一定要寻访到失主送还。跟随王昭素学习易及庄、老等书,尽力探究大义。王昭素对李穆说“你所得到的都是精微的义理,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对人说:“李生将来能成为肩负朝廷重任的人。”王昭素还把自己所写的易论三十三篇传授给他。后周显德初年,李穆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检验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房管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地图绘制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公路养护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食品检验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理疗技术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管道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机械热加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堤灌维护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4版协议结婚协议书模板
-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
- 保险粉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 动物医学专业
- 个人借条电子版模板
- SIPp 使用手册中文版
- 单位无宿舍证明
-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及其治疗
- GB/T 3036-1994船用中心型蝶阀
- GB/T 19867.5-2008电阻焊焊接工艺规程
- GB/T 1706-2006二氧化钛颜料
- 2023年安徽省国有金融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