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复习优化探究-25(001).doc_第1页
历史总复习优化探究-25(001).doc_第2页
历史总复习优化探究-25(001).doc_第3页
历史总复习优化探究-25(001).doc_第4页
历史总复习优化探究-25(00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年苏北四市模拟)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选A。答案:A2(2014年郑州模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格物致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据题干材料,材料含义是要穷尽天下之物,探寻其理,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探寻“天理”途径,即格物致知,故选B。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B3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之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借),不敢私与。”限制子女经济权的目的是()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维护封建小农经济C教育子女勤俭持家 D维护纲常伦理秩序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为人子,不得蓄私财,所有收入要上交父母,这体现了维护封建社会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故选D。A、 B两项题干未体现;C项只是表面现象,未体现材料的实质。答案:D4(2014年佛山模拟)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解析:解读题干王阳明的诗,从关键句“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可知,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故选A。答案:A5王阳明曾说:“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这表明当时()A儒家对佛道采取严厉批评的态度B佛、道两家的地位日渐低下C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D大道为公是儒道佛共同的追求解析:理解题干王阳明的话,说明明代儒道佛三教合一趋势更加明显,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故选C。答案:C6(2014年安阳模拟)元史以前的烈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据关键信息:数量大增、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烈女传人物都是封建伦理思想的产物,反映的是男权社会特征,而理学的核心则是儒家的伦理纲常,排除B项,C项正确。A项“影响了国家法律”说法错误;题干仅涉及理学,虽然是文化主流思想,但未体现变化,排除D项。答案:C7(2014年宝鸡质检)下列言论与李贽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B“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C“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解析:解答此题注意迁移李贽的思想主张,分析选项言论,A项表达了“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否定理学家宣传的传统神圣观,符合题意。B、D项均强调“良知”,属于王阳明的观点;C项是对孔子的尊崇,李贽反对将孔子奉为神圣,排除。答案:A8“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 D减轻人民负担解析:本题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的理解。解答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黄宗羲的主要意思是除去民间的陋习恶俗、蛊惑、奢侈等行为,才有可能致富。可排除A、B、D三项,故C正确。答案:C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限制君权C天下为主,君为客 D民为邦本解析:解答此题,注意理解题干材料信息,材料主要反映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实质是限制君权。A项不能体现材料主张;C项是黄宗羲思想;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B10(2014年泰兴模拟)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理”与“气”的地位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C唯物与唯心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解析:程朱理学把世界万物的本源概括为抽象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C项正确;A项是属于程朱理学;题干两者都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B项排除;D项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答案:C11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解析: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种族之奇耻”“兴亡之要因”“批判专制”,说明三位思想家都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故选A。答案:A12(2014年洛阳模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选A。B项不能体现“异质”,C项说法不正确,D项扩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10分)(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4分)(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儒家在秦代、汉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第二小问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的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理学的形成角度来思考。答案:(1)分别指: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3)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14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材料二金有余了解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材料三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8分)(2)材料二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4分)(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8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对思想文化的影响。第(1)题根据材料“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东平府上纳香蜡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即可回答。第(2)问从题干材料中商品经济发展对科举制及人才观念影响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明清时期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相互关系角度回答。答案:(1)经济现象: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繁荣;商人阶层生活富裕。影响:社会出现拜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