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梅花岭记.ppt_第1页
大学语文梅花岭记.ppt_第2页
大学语文梅花岭记.ppt_第3页
大学语文梅花岭记.ppt_第4页
大学语文梅花岭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花岭记 资 料 链 接 全祖望 思 考 练 习 艺 术 赏 析 内 容 述 评 译 文 作 者 简 介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目 的 背 景 简 介 退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的写法。 2.学习史可法崇高的民族气节和 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返回 教学重点 本文的思路与结构。 作者是怎样刻画史可法的英雄形象 的? 文章主要突出史可法的形象,为什 么以梅花岭记为题目? 返回 作者简介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 山,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清著名学者、文 学家。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庶吉士。后 辞官归里,主讲蕺山、端溪书院,致力经史研 究。曾续修黄宗羲所编的宋元学案。其 鲒埼亭集中收有大量明清之际忠臣义士的碑 传。另有经史答问、汉书地理志稽疑 等。 返回 背景简介 明代末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关 外满洲贵族又不时入侵,明朝统治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清军南下时,南明政权正处于内乱中。此时马士英忙于卖 官鬻爵,福王热衷于大修宫殿,腐化享乐,后宫女子数以千计 。史可法飞章告急,马士英却说他是为了要报功,不予理睬。 史可法要求调拨粮饷,马士英也拒不发给,以致“诸军皆饥” 。史可法又驰檄召各镇兵马救援,但各部都“逡巡无进师意” 。史可法只好以亲军四千人凭城困守。 扬州一役,史可法及其部将、僚佐表现了壮烈的民族气节 。清军曾五次劝降,均遭史可法拒绝。后来部将马鸣碌、汪思 诚、马应魁,庄子固、乙邦才等均随史可法壮烈牺牲。清兵破 扬州后,又乘夜渡江,福王出走芜湖,被黄得功部将劫夺降清 ,马士英等逃往杭州,福王小朝廷很快就覆亡了。 返回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抗清名臣史可法从容 就义的事迹。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他面对无法抵御的强敌从容地 作了殉难的抉择。 第二部分是对于他赴死的种种看法以及作 者的议论。 第三部分是联想到两位同样从容赴死的女 性的事迹。 作品述评 返回 艺术赏析 史可法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领兵固守扬州 ,血战10天,英勇就义。死难时葬衣冠于梅花岭 。 文章标题是游记式,而内容却是借此抒发作 者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墓时的感情。夹叙夹议, 既表彰史可法的忠烈,也表彰丹徒钱烈女和史可 法八弟妇的节烈。作者以梅花岭记为题,是 取梅花“傲霜怒放,冰清玉洁,芳香不染”的象 征义,赞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明末爱国人民的 民族气节。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文中所讲“忠烈之面目”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说史可法是否解脱并不重要? 二、 联系正气歌,分析文天祥、史可法 的生死观。 三、 本文中间提到洪承畴,作者的用意是什 么?分析其效果。 文中所讲“忠烈之面目”指的是:把史德威收为族亲时的“喜曰”,当 敌军“如林而至”,战友纷纷阵亡,他的挺身而出“瞠目”怒喝,以及被俘 后敌酋作出礼贤下士姿态时,他的“大骂而死”。 因为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崇高,值得人们永远纪念。这些英烈 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是成为神仙还是活在人间,而在于他们的浩然 之气“常留天地之间”和他们对后世人民的巨大影响。就像史忠烈公的遗 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登上梅花岭,想象中看到当年的围城情况,就 仿佛可以看到史公的高大形象了,这样也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果真解 脱躯壳成仙成佛了。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流传千古 ,一直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生死观标准。史可法在抗击清军入侵时,毫不 畏惧,带领全城守军直至全部战死也不剃发,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 的骨气。二者都彰显了舍生取义、立志报国的爱国精神。 文章较详的记叙了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洪承畴高居上座,却惶 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执阶下,却拒不回答,反而针锋相对 ,尖锐辛辣地羞辱叛徒。作者的用意是通过史可法同洪承畴的正反对比 ,突出了史可法的伟大。史可法的殉国是真的,他虽死犹生,浩气长存 ;洪承畴的“殉国”是假的,他虽生犹死,遗臭万年。作者对这次交锋的 记叙虽较详,但直接记叙洪承畴也只两句,寥寥几笔,却把一个大汉奸 虚伪、狡诈和狼狈不堪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返回 资料链接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作者介绍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鄞县( 现在浙江省宁波市)人。他四岁开始读书,十六岁应乡试到 省城,拿自己的文章谒见当时名作家查慎行,很受查氏器重 。二十六岁入京,也受名作家方苞的赏识。乾隆元年中进士 ,任翰林院庶古士。一年后,被权贵排斥,左迁外补,以知 县任用,他就弃官不做,回家安于贫困生活。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 和爱国心,注意收集抗清义士史料,撰写文章,予以表彰, 梅花岭记就是其中一篇。他自己文章中有“为我讨贼, 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在“清”字前面而被下狱治 罪,后来经人营救,才得以免死。 他辞官后,先后主讲过蕺山书院(在浙江)和端溪书院 (在广东)。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 返回 主要作品 全祖望一生致力于经史研究。著有: 经史问答、句余土音、鲒琦亭集, 又曾续修明代学者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笺 注宋代学者王应麟的因学纪闻,又七次校 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返回 补充注释 抱持抱住抓住(使史可法不能自杀)。 大兵指清兵。清朝写文章,对清兵必须这样称呼。 忠烈遗言据小腆纪年附考:扬州被围后,史可法作书 辞家人,呼史德威诀曰:“我无子,汝为我嗣,以奉吾母。 我不负国,法无负我。我死,当葬我于高皇帝(明太祖朱元 璋)侧;其或不能,梅花岭可也。” 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好像(当年)陈涉(起义时)假借项燕 (的名义)。项燕世代做楚国的大将,在楚国有很高的威望 。陈涉起义初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没有社会地位和威望,所 以起义时就“诈自称公子扶苏(秦始皇大儿子),项燕为天 下唱(同“倡”,倡导)”。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经略”是以文官辖武将的大官。“ 有旧”,有老交情。 补充注释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 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 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 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 ,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总督漕运, 崇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 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 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 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 兵入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 马士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 ,以抵御清兵。 补充注释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 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 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 黄得功所败,良玉呕血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 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顺治 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 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 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 副将史德威追随史可法多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 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 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 可法表示: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 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 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 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 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 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补充注释 在围城期间,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写就著名 的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 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 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 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 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